人物》青瞑毋驚槍,作家玉米辰自成一格的環境生態與人文的台灣繪本路 ft.《守護大海的人》

2022-01-11 12:00

繪本創作者玉米辰(攝影:陳宥中)

以《守護大海的人》獲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的玉米辰,得獎作品透過孩子的視角,道出「燈塔守」的父親克盡本份、堅守燈塔的一生。他以瑪利亞工坊障礙青年所製的再生紙為媒材,利用紙張特有的纖維、紋路,優雅呈現驚滔駭浪或孤獨寧靜的氛圍,深獲評審青睞。玉米辰自許為「NGO工作者」,作品經常反映出對台灣環境生態與社會人文的關懷,Openbook特別透過專訪,帶領讀者一窺他創作的自我期許與心路歷程。

■從「他們做的事情好好玩喔!」轉變成人生功課

本名陳旻昱的玉米辰,成大都市計畫科班畢業,自言從小未曾受過繪畫訓練,會起心動念投入繪本創作,是為了「給自己一份人生的功課」。

他說:「我是沙鹿市場長大的小孩,求學過程除了讀書,就是幫家裡的忙,做學校功課的時間可能都不夠了,幾乎沒有機會接觸課本以外的讀物。」因為奢侈,過去從沒想過擁有課外讀物的玉米辰,有次應邀到人本森林小學上課,印象最深的是,除了每天在操場打泥巴仗,有個孩子每晚會拿繪本走到他面前,要他講完故事才願意去睡覺。那時他才首次發現,「原來繪本故事不但美好,還隱含某種想法在裡面,又不會直接下指令給孩子,是很棒的互動經驗。」

但從最初接觸繪本到為繪本創作埋下第一顆種子,還有一段過程。玉米辰回憶退伍那年,剛好碰上921大地震,學校組織了重建團隊,他整天在重建區裡跑來跑去,發現社區裡的人所想與所做的事,跟他過去都市計畫所受的訓練很不一樣,不僅務實,而且成功。「很多價值觀點對社區來說更為重要,例如桃米村,就是以生態做為重建村子的想像。」

那次經驗帶給他很大的衝擊,加上認識許多推動環境工作的人後,對世界開啟了一番新的眼界,玉米辰於是逐漸有了想法,「若可以將大家關注的不同面向,做為題材、變成故事,用台灣元素談台灣的課題,就能把最根本的事說給孩子聽。」

當時海洋生態作家廖鴻基正進行獨木舟環島計畫,玉米辰是清水地區的NGO志工,有機會負責接待。「我發現他們做的事好好玩喔!隔年就去花蓮找他們,還興沖沖加入鯨豚導覽員培訓。但環境議題已有不同專長的人在做,我想我可以嘗試另外的角色,大家在不同的領域各自努力,因此才會跳出來創作,想把環境故事編成繪本。」


繪本創作者玉米辰(攝影:陳宥中)

玉米辰回顧一路走來,直到現在都還像台語說的「青瞑毋驚槍」(盲人不怕槍),老是憑著傻勁往自己明明不熟的領域直衝。當時他對繪本根本所知有限(還是那位「不肯睡小孩」介紹才接觸到的),他是先有了題材與目標之後,才開始學著認識繪本。

「那時我們在沙鹿有個文化協會,成員常參加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研習,因此很熟繪本。我就組了一個繪本讀書會,透過這個方式來加強自己對繪本的認識、理解經典繪本怎麼呈現。」

但是,沒有繪畫基礎怎麼辦?玉米辰說:「回想起來很有趣,我連去哪裡買工具都不知道,後來堂妹介紹我一家美術用品社,我就帶一本繪本跑過去,等店裡都沒人才敢打開來,很不好意思地問老闆說,『如果我要畫成這樣,需要買什麼?』然後回家自己胡亂試,從臨摹開始,慢慢去找自己可以掌握的方式。」

「當時挫折感超級大的啊!十多年前宜蘭舉辦幾米的展覽,我就跑去看他的原畫,看完我坐在路邊發呆半天,心想『靠!人家怎麼這麼強!要怎麼比啊?』後來有次跟美術系朋友聊天,就一邊被罵笨蛋、一邊跟對方吸收了很多技巧,是這樣慢慢摸索,才走到今天。」

對繪本可說完全是頭「青瞑牛」的玉米辰,雖然談笑過往時一派輕鬆,但摸索創作的過程其實很感人、很勵志,想來也比一般人都辛苦——因為他是個全色盲:「我家吃火鍋,我都不知道肉熟了沒有(因為紅色褐色無法分辨)。創作時,處理顏色也都跟著感覺走,但我自認沒有太大影響。大學做的模型,老師還評過我們這組配色做得最好,同學們都在笑,因為是色盲配的。」

■第一批人生功課,12個環境議題

行動派的玉米辰,一開始創作就一口氣鎖定了12個題目,但或許是環境相關的繪本出版社行銷不易,投石碰壁之後,他全數自費出版。

第一本《是誰偷尿尿》談的是城市污水處理問題;《沒有鳥的鳥村》以外來者海狸影射人類截流蓋水庫,影響鳥類居民的生存;《螃蟹過馬路》探討的是路殺與生態廊道的設置;《青蛙不必變王子》談的是桃米生態村與當地的社區營造工作(因為青蛙在那裡過得太舒適了,根本沒有必要變王子!)。

至於《老祖宗的交代》講的是漁法,以及台灣「過漁」的問題;《海底變形蟲》從台灣常見鯨豚談海洋漂流的垃圾;《天空金城》是從金瓜石採礦談勞工議題;《捕蝶人》用紫斑蝶談棲地破壞。

12個題目截至目前共完成8本,由玉米辰後來創辦的木田工場出版,都是台灣從過往持續至今,依然至關重要且亟待解決的環境課題。

以《是誰偷尿尿》為例,他說,台灣污水接管率低下的問題相當嚴重,即便是科技之都新竹,4年以前也只有7%,台中到現在還停留在20%左右。海線接管率甚至是零(因為沒有污水處理廠),能達成90%以上的只有台北,因為投入了全國最多的資源。

環保署曾大力推動各縣市的污水接管,但接管工程首先要面對交通黑暗期(封1.5個車道),且要跟屋主一家一家溝通,倘若違建還要拆房子,完成後埋在地下也看不到政績。重點是選舉最怕民怨,對縣市首長而言相當棘手,一般民眾也不易理解。

玉米辰以十幾年前就開始為水岸城市做準備的高雄為例,創作《是誰偷尿尿》。他說:「大家都感覺得到,這些年愛河變化很大,但真正關鍵不是那些亮麗的燈光設計,而是背後的污水接管。過去愛河採用清淤的方式成效不彰,唯有不讓污染源進入河川才是根本辦法。」

自積極接管後,高雄污水處理效率確實立竿見影,如今愛河畔聞到的已經不是腥臭味,而是咖啡香,城市形象大幅提升,證實了高雄必須先讓水岸之都成為可能,後續對未來的企圖與想像才有機會。

但是城市污水處理感覺很hard code,連一般成人都未必搞得清楚,講給小孩聽容易嗎?玉米辰說:「其實不只《是誰偷尿尿》,我每個故事都嘗試埋入一個議題,先讓孩子有sense,即便他現在不懂怎麼做,但初階的觀念可以先建立。」

譬如《是誰偷尿尿》將房屋擬人化,描述一個人人奉公守法的城市,為何依然會充滿尿騷味?到底是誰偷尿尿?原來是家戶排放的廢水。玉米辰表示,整本書只想傳達給小朋友一個概念:「我們蓋房子都會幫自己蓋廁所,可是蓋城市的時候,怎麼都沒想到幫房子蓋廁所咧?」真是一針見血、直入核心。


《是誰偷尿尿》內頁(玉米辰提供)

■政府出版品都來找他,媒體封為「繪本標案常勝軍」

或許因為作品關注生態議題,許多媒體稱他「台灣宮崎駿」,玉米辰急忙搖頭擺手:「不不,這太過譽了,讓我壓力好大!」他自認並非純粹的生態繪本作家,「回溯初衷,我從都市設計轉投入繪本的目的性很強,單純是為了傳達我對台灣整體環境的想法,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自己在這一塊可以守得住。」

專注環境議題的創作聲名日盛,許多政府出版品的邀約紛紛找上門。首先是公路總局,想出一本關於動物友善設施的作品。當時一般繪本作者對路殺、保育等概念還不深,而玉米辰跟特生中心、石虎保育協會等單位都熟悉,所以公路總局與他合作了《幸運的一群》。

「我接政府出版品不會去講他們做得有多好、政策是否有效,畢竟動物是否受用都只是我們人類自己的想像。」然而承接政府出版品,也讓玉米辰有機會看見很多用心的公務員,大家都嘗試為環境提出解決方案,甚至接受玉米辰在繪本裡提出的質疑,並且對故事的呈現方式態度相對開放。


《幸運的一群》內頁(玉米辰提供)

有了《幸運的一群》為先例,其他公部門的繪本需求蜂擁而至,玉米辰均採用台灣的自然素材進行拼貼繪製。例如《幸運的一群》全數用石虎生存環境裡的中低海拔原生植物,石虎造型來自台灣懸鉤子與欒樹葉子,菊花木的葉子則是很像熊貓,還有一片超大月桃葉從封面折口貫穿到封底。文末並附上科博館提供的科普知識,以及公路總局所做的友善設施介紹,方便老師導讀,讓小朋友有所認識。


《幸運的一群》採雙封面設計,左翻與右翻呈現不同視角(玉米辰提供)

《小島的迴龜》直接在小琉球海邊架攝影棚取材,書中呈現的海底,採用的是現場的珊瑚礁石,海龜是大葉欖仁的海漂種子,連書裡的垃圾也是當地的海廢。故事從小琉球的海底垃圾,談到旅客行為的改變,希望小朋友打開書本就能從這些實物中,與小琉球第一次接觸。

這本政府出版品原是為了推展小琉球觀光,但玉米辰將它重新導向。「因為這裡有群老人家太了不起了,他們十多年前就開始自己花錢帶鋼瓶,每週潛入海底二、三十公尺去清垃圾,持續了15年。我跟觀光局反應,『小琉球最重要的不是海龜很漂亮,而是擁有這群人』,我相信小朋友若知道這件事,旅遊的意義會大不同。」確實,時至今日,不少遊客到小琉球遊玩,都開始會跟著去潛水撿垃圾、自費做志工。


《小島的迴龜》內頁(玉米辰提供)

另一本《水雉的浮葉》,畫面也是採用園區的植物來構成。水雉的原型是菱角,人類是菱角葉,其間還有水雉喜愛的浮葉植物芡實、睡蓮、莕菜等。故事從英國生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的角度,敘說高鐵的開發如何威脅全台僅存50隻的水雉棲地,經環團抗爭後,高鐵又如何負起責任、租用15公頃土地,由政府提撥經費讓台南NGO從零開始,打造出適合水雉哺育下一代的新家。

玉米辰說:「整個過程我如實紀錄,希望藉此讓大家思考,其實環保運動也可以不用走到零和的程度。」據最新數字,如今水雉已達到兩千多隻的觀察記錄。珍古德女士也運用這本繪本說故事,向世界傳達台灣的成功經驗。

英國動物保育人士珍古德朗讀繪本《水雉的浮葉》。

《守護大海的人》其實也是大時代的縮影

玉米辰承接的政府出版品,總是蘊含許多深意。與航港局合作的Openbook好書獎得獎作品《守護大海的人》,同樣延續前述的拼貼手法,這次他使用由瑪麗亞工坊殘疾青年製作的手工紙,便是希望透過書本,也讓大眾認識他們。

他說:「手工紙其實賣得很差,老師的用意主要是訓練他們復健,同時還有工作做。這群孩子都非常認真,當知道我要用他們的紙來創作時,為了要給我最好的品質,第一批送來每張都壓得好平整、好漂亮!害我趕快溝通說,不不不,我想要的是凹凸不平的紙,越粗糙越好。」事後證實,瑪麗亞殘疾青年的紙,果然深深打動評審與讀者的心。


《守護大海的人》內頁(玉米辰提供)

除此之外,主角黃清榮阿公的故事採集,也是在令人動容的哭哭啼啼中完成——回顧阿公孤獨駐守海岸的一生時,女兒哭,阿公看女兒哭也跟著哭,因為燈塔守這份職業,是整個家庭一起搭進去的犧牲奉獻,無論哭或罵,都是父女間五味雜陳的愛。

玉米辰說:「現年九十幾歲的黃清榮阿公,他的故事轉折非常大,第一次守燈塔就碰上國民黨大撤退,被困在那裡,差點死掉。」還有許多沒寫進書裡的艱苦故事,例如阿公曾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接生過3人,很遺憾惡劣的環境讓兩個嬰孩保不住;在缺乏蛋白質來源的孤島上,他們撿拾因為夜間燈塔的光撞擊死亡的鳥類來補充能量。這些都是普通人完全想像不到的。

燈塔守這個特別的職業,其實也投射到台灣每一戶人家身上。玉米辰說:「那個時代日子並不好過,許多人都是這樣苦過來的,我希望從大時代小人物的生活縮影,讓小朋友讀過故事、再想想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的處境,藉此同理他人、建立對事件的態度、建立自我的人生系統。」

承接政府出版品通常報酬有限,版權也幾乎都不在創作者身上,而且即使屬於「小案子」的繪本編製,也與大工程一樣必須經歷繁複費時的行政程序。然而一心追求讓議題能擴散推廣的玉米辰認為:「只要是正確的事就值得做,公部門利用這種方式跟民眾溝通也需要被鼓勵——如果政府出版品能採專屬授權的方式,讓雙方都可以共同擁有版權,就更理想了。」


(攝影:陳宥中)

玉米辰的「1件事、2種內容、3種載體

玉米辰與木田工場的粉絲專頁上,簡介都寫著「做1件事、2種內容、3種載體」,表達他想用繪本、動畫、立體書3種載體,鎖定環境裡的生態及人文兩種題材,來寫台灣的故事。

玉米辰的立體書作品,包括為建國百年受總統府委託的《廟街3D立體書》,紙藝作品有國史館「異人的足跡」系列《遇見斯文豪》與《平行線.247哩》的立體寫真模型等。

2019年,玉米辰與惠明盲校共同開發《我早就知道》,為視障孩子首度嘗試立體繪本,內容則是從花博得來的感想。玉米辰表示:「我認為花博這個活動,缺少花與人、花與蟲、花跟環境的討論,於是我就以愛玉子為題材,傳達人與愛玉、愛玉與小蜂等三方絕對的共生關係。」透過我們都既熟悉又可口的愛玉,讓孩子理解大自然環環相扣的道理。

玉米辰刻意讓浮雕的部分完全沒有圖像與顏色,只能用手觸摸來辨識。他說:「我的目的是為了設計一種障礙:明眼讀者看不到圖,而視障孩子看不到顏色,用這樣的方式來體會彼此。」他還說,在校稿階段,有一位全盲老師摸到在哭,因為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跟尋常人一起讀繪本。

有了這次經驗的鼓舞,玉米辰下個階段想做盲生用的工具書,透過觸摸圖案辨識,來促進他們從小樂於讀點字書的習慣。因為盲校的老師跟他反應過,視障的孩子後來的成長,跟點字有很大的關係。

此外,他也想開發用一張紙折成、可以讓小朋友自己DIY的立體書。他認為這種手法設計,不僅互動性高,讓議題停留在手作上的時間也會更長。

至於動畫方面,玉米辰的團隊曾參與數位內容競賽,並奪得首獎。他說:「回想起來,這又是我另一件『青瞑毋驚槍』的事蹟。我發現人家是百人公司,我們工作室只有三個人,而且完全不知未來要投入的資金有多大、會有多耗時,雖然腳本、設定、美術全都自己做(比較省錢),但聽到人家做一分鐘動畫花了一億多,就知道該把工作室收起來了。」

不過即便如此,玉米辰還是開發了一套繪本創作工具,提供元件化的圖庫,讓害怕畫畫的小朋友可以像玩遊戲一樣使用這個軟體,自己組合圖像來說故事。「有個小朋友很聰明,還會利用軟體的錯位功能,做出水行俠奮力向前游的動畫效果。我覺得只要給予適合的工具,小朋友自己就會揮灑豐富的想像力。」目前在新竹與基隆,已經有兩百多個孩子完成自己的作品,還印成精裝繪本書,一本學校留存,一本孩子做紀念。


玉米辰開發繪本創作工具「BOMO STORY」,引領大小朋友創作自己的圖畫書(玉米辰提供)

■希望小朋友也講故事給大人聽,希望更多的大人被小朋友認識

「台灣有很多故事,我都想講給小朋友聽,另方面也希望小朋友自己創作故事,來講給其他小朋友或大人聽。從繪本創作裡,我慢慢從小朋友身上學會蹲下來,用他們的視角看世界,當了父親親自帶過小孩後,思考角度也在漸漸改變。」

他說,除了跟孩子互動讓人學習很多之外,近年也很高興看到台灣有越來越多的生態類型創作者出現。他本著「為台灣,大家在不同領域各自努力」的初心,覺得或許自己可以漸往人文類的創作移動。譬如近期即將出版一本關於「機場防疫」的繪本,內容與這兩年民眾關注的議題相當密合;另一本「郵差」的故事,預計農曆年後以集資方式出版,也希望讀者可以給予支持。

多年來,玉米辰與「愛的書庫」有許多合作,今(2022)年起合作將會更緊密。全新的「校園見-台灣」總計規劃120場,將以真人圖書館的形式,邀請從不同面向關心台灣的講者走入校園、與小朋友互動,讓孩子從不同角度認識這些人。一如當初他從一批又一批的環境工作者身上得到的衝擊、開啟了一番新視野,過去曾經感動他的種種,期許也能發生在孩子們的身上、接棒下去。他希望這樣的計畫未來可以長期運作,並每年找到不同的人士來參與。


(玉米辰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