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當巨賈土豪橫行全球,中國對消費主義的操弄與自我否定:評《消費中國》

(林鈺馨/攝)

(林鈺馨/攝)

在疫情蔓延人間之前,東京銀座。

A君走進一間創業近90年的壽司名店,這是這趟日本之旅的重頭戲,也是最貴的一筆花費。但A君沒有太多遲疑,能用錢重溫的回憶,都是划算,尤其經過這幾年的波折,A君打定主意這次來日本,一定要重訪記憶裡的美好,宣示人生下一階段的開始。所以他省吃儉用了好一陣子,並硬生生把前次入門的午間套餐,打腫臉升級成高級晚餐。

傍晚按約定時間抵達,店面素雅依舊,女侍依例於門口迎接,一路引領到吧台,師傅已經就位。晚間只有兩種套餐,線上預約時就已選定其中便宜的項目,省去一些不自在的尷尬。稍稍寒喧,師傅老練地依序送上幾年來難忘的美味,每一道皆環環相扣,像一首流暢的曲目。

一切美好,直到中途來了一群中國觀光客。

三名女子,約莫二十多歲年紀,其中一人身穿專門租給觀光客的和服,應該是小團體的領頭,一路負責和店員、師傅對話。三人嗓門不小,一入店就擾亂原本的靜謐。然而真正讓氣氛尷尬的是,她們拒絕套餐,堅持單點。師傅頗有難色,幾經溝通無效,也只能配合。三人把銀座的壽司名店當成迴轉壽司,一盤又一盤點選最奢華的食材,反覆來回指名頂級鮪魚或海膽,每一盤端上來的壽司都伴隨著師傅不自在的笑容。

女子邊吃邊開箱剛剛在銀座購物的戰利品,各種只在雜誌上看過的名牌,佐著高單價的壽司,交織出濃郁的銅臭,也對映著A君的寒酸,整個晚上的愉悅就此戛然而止。

出於理性或感性,我們都相信這樣的經歷只是少數特例,但每個旅人在旅途上,似乎總遇過一兩次這類來自中國的暴發戶。他們在世界不同角落用難以想像的天價消費,展示著壓倒性的財力,就算是少數特例,但這樣巨賈土豪般的刻版印象始終深植人心。驚人的消費力,成為幾十年來中國崛起最具體而實際的現象,不時出現在日常生活或新聞報導中,每每看到,總讓人忍不住心底嘀咕:「這不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嗎?」

當然,面對這個帶點淡淡酸意的反問,多數人都能提出類似「共產主義早就只是空洞的旗號」,或者「消費欲望不是意識形態所能控制」等等常識般的回覆。正如同所有的「常識」,這樣的答案既對且錯,只能從表面層次提供表淺的印象,無法回應錯綜複雜的深層構造,導致看不清問題的本質。

葛凱(Karl Gerth)的新作《消費中國:資本主義的敵人如何成為消費主義的信徒》為這個「常識」的印象,提供了更全面整體的分析,以堅實的史料解析和理論推斷,呈現出消費現象和國家權力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葛凱長期關注近現代中國消費主義,前兩本著作《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以專業的學術文字分析20世紀前「國貨運動」背後所具有的歷史意義;《中國好,世界就好?一個牛津大學教授對中國消費的25年深度觀察》則以平易近人的筆調,分析改革開放後中國消費市場蓬勃發展對世界造成的影響。《消費中國》則將焦點集中在1949年至1976年,毛澤東治下中國政治試圖對消費的控制。三者合觀,可說完成了一套關於中國百年消費現象的完整論述。

三本書擁有共通的觀察和主題,一方面從人們的消費和商品的流行,重新理解資本主義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對消費的渴望以及進而形成的消費文化,幾乎不受政治或社會更迭所左右,無論戰亂、承平,不管誰人主政,這條由眾人內心欲望匯集的長河,都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奔流不息。

另一方面,作者更進一步勾勒國家權力試圖駕御或利用這股龐大力量的努力,以民族主義為染劑,拼命想在消費行為之中染上自己的色彩,進一步擴張或鞏固統治。從國民政府的「國貨運動」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運動」,不論統治者高舉的是儒家倫常或共產主義,又或者表面上對於舖張消費採取多激烈的抨擊,執政者總是主動且積極地運用人民對流行事物的消費,傳遞所欲打造的意識形態。

但對統治者而言,消費是一把雙面刃,是匹難以降服豢養的猛虎。其中聚合了太多人心虛榮、執念、貪求等等本能的衝動,那是政治權力始終無法徹底染指的私領域,蘊藏太多陽奉陰違的「弱者的抵抗」。如同作者所形容,試圖利用消費主義的統治者,最後多半會陷入騎虎難下的困境。

以《消費中國》書中毛澤東治下的中國為例,開篇以1970年代中葉至80年代期間中國人對「三大件」(手錶、腳踏車與縫紉機)的狂熱,顯示人們對於消費的渴望與需求始終未曾消失。這樣的消費熱潮,在表象層次或可簡單用文革結束、政治氣氛舒緩加以帶過,但在更深層的核心,則顯示整個毛澤東時代,政府從來沒有真正打算消滅人們的消費欲,而是想要加以操弄,張弛之間釋放出各種矛盾的訊息。一旦找到機會,這頭政府試圖豢養的野獸,就如猛虎出閘般不受控制。


中國北京展覽館展出的中國1980年代生活用品,包括洗衣機、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電視機等(取自wiki

葛凱認為「中共自我認定的社會主義國家並非資本主義的對立面,而是一個對工業資本主義實施控制的『國家-私人』光譜上不斷移動的點。」簡單來講,就是將資本的累積和分配,乃至個人購物在內的每一個環節,通通由國家主導,納入國家的控制。作者以「國家消費主義」來形容這樣的管控在消費端的體現。

透過各章的分析,由蘇聯的舶來風尚,廣告、海報或電影裡面的種種形象,對服務業的整頓,乃至暴力政治頂點的文化大革命,中共政權從來沒有打算要徹底抵制資本主義式的消費,而是想要引導消費的方向,打造出新的流行事物。就像在文化大革命風行的毛像章一樣,中共政府是意圖控制消費,而不是消滅消費。這樣的控制有出於政治目的,也有經濟目的,端看執政的需求,有些禁止,有些鼓勵,結果就是充滿矛盾。


印有毛澤東肖像或革命口號的毛像章(取自flickr/Thomas Fisher Rare Book Library, UofT

然而,購物欲望又豈是那麼容易操縱。《消費中國》裡記錄了太多反作用力的例子,被禁止者等待時機反彈,受鼓勵者則淪為瘋狂。消費欲望如同《侏羅紀公園》裡的恐龍,總在官方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出路,當文革抄家都能成為變相的流行型錄,成為一窺上層流行的管道。紅衛兵展示抄家沒收物品,目的是揭露「資產階級的惡行」,結果反倒激起參觀群眾的購物欲,進而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貪腐行徑。類似的例子都說明了,政府不只無法操控消費,這樣操弄的妄想,社會反而陷入比資本主義更誇張的不平等中。

如同英文書名簡潔明瞭指出的「無盡的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如何否定中國的共產革命」(Unending CapitalismHow Consumerism Negated China's Communist Revolution),中共對消費的操弄,最終反成為對自我的否定,尤其當改革開放後,政府有心朝向強化消費的政策,結果造就了一則又一則土豪軼事或印象。

閱讀葛凱三部關於近現代中國的著作,能獲得許多不同的思想刺激。除了專業層次的討論,譬如重新檢討冷戰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二元結構,或中共統治的本質為何等嚴肅的議題之外,對一般讀者來說,最吸引人的,或許還是他藉由每個人都習以為常的消費現象,去挖掘歷史意義的能力。因為如此貼近現實生活和人性,加上關注的是近現代百年的變化,書中所揭露的史學發現,往往都能找到對眼下世界的對應。

在《中國好,世界就好?》一書裡,葛凱反覆強調:「中國的未來和世界未來將受到中國這股消費主義熱潮的深遠影響。……全世界的問題都繞著中國轉。」當「共同富裕」成為新的口號,所有中國工商巨賈奉若聖經,這一次對資本或消費的控制,又會將中國或世界帶到什麼地方呢?

世間無數的A君們,想起那些被毀掉的旅程,只能忍不住打了個冷顫。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消費中國:資本主義的敵人如何成為消費主義的信徒
Unending Capitalism: How Consumerism Negated China’s Communist Revolution
作者:葛凱(Karl Gerth)
譯者:陳雅馨、莊勝雄
出版:臺灣商務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葛凱(Karl Gerth)
在哈佛大學專研中國消費歷史,師承著名漢學大師費正清(John K. Fairbank)一脈,受孔復禮(Philip Kuhn)與柯偉林(William Kirby)指導,於2000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南卡羅來納大學與牛津大學,現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學系教授、Hwei-Chih and Julia Hsiu中國研究基金會首席講座教授。

1986年時大學三年級的葛凱首次訪問中國,從此他也踏上了日後三十餘年中國研究的漫漫長路。探討中國消費及資本主義問題的他,致力於建立近代中國消費主義的歷史演進脈絡,亦即「中國消費主義三部曲」。本書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補足了消費脈絡最後、最不為人知但最為重要的一塊,亦即毛澤東時期的消費文化概念。另外兩部分別為:《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中國好,世界就好?一個牛津大學教授對中國消費的25年深度觀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