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暗中造物的愉悅與痛苦:讀布克國際獎得獎作《無法平靜的夜晚》

2021-09-13 10:00

(林鈺馨/攝)

荷蘭暢銷小說《De avond is ongemak》中文版譯名「無法平靜的夜晚」,似乎從書名就反映出作品意圖帶給讀者的不安定感。其中「不安」是不斷變動、難以保持靜止的狀態,由於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舒服與難以忍受的疼痛無法消弭,以至於呈現出一個更加生機勃勃,同時也更加貼近死亡的小說世界。

故事背景發生在一個荷蘭歸正會基督教酪農家庭,使我聯想到加爾文主義(Calvinism)。與其他新教教派不同的地方在於,加爾文主義的「預選說」認為,神並非廣泛地、無條件地愛世人,神有選擇,有些人先天就會得救,有些人則會毀滅,而人們對此無能為力,只能持續努力、勤勞節儉。

我們看到小說中反覆出現和聖經、基督教教義有關的描述,主要敘事者賈絲和她的哥哥妹妹從小受到如此教育,父親甚至在賈絲閱讀自然課外書時責罵:「妳在讀什麼廢物來著?妳應該去讀純淨的《欽定版聖經》。」從故事之初賈絲的哥哥馬諦斯之死開始,讀者可以觀察到信仰深植於這個家庭,小說中充滿了與信仰相對的元素,因此造成不和諧感,譬如父親反覆強調的「純淨」對比作者描述人物的生活環境,圍繞著動物與人類造成的糞尿髒污,顯見在現實裡維持純淨之困難。

信仰同時也會為家庭帶來傷害與痛苦,譬如馬諦斯死後,母親對父親提到他們尚未結婚前的一次墮胎,並認為馬諦斯的死是上帝要懲罰他們、奪走他們的長子。類似的自我懲罰與懲罰他人在故事中屢見不鮮,並逐漸形成具儀式性的懲戒語言和行為——倘若神懲罰父母,降下口蹄疫或奪走孩子,父母便將懲罰降與孩童,而孩童會將懲罰施加在無法言說反抗的乳牛、蟾蜍等動物身上。


(取自Unsplash/Egor Myznik

以成人對兒童的懲罰與恐嚇來看,賈絲從故事開始就有嚴重的腸胃問題,她的父親在她想拉肚子時說:「你要是蹲得太久,鼴鼠就會從你大便的洞洞裡爬進去」,以至於賈絲後來長期便秘。倘若孩童說出不雅或讓人害羞的話,則會遭綠色肥皂洗嘴。賈絲以下體摩擦熊玩偶,母親便洗曬熊玩偶做為懲罰。

即便家庭要求孩童必須尊敬父母,但賈絲和她的另一個哥哥奧貝、妹妹哈娜卻仍模仿成人的作為,逐步形成屬於他們的信仰與懲罰、獻祭儀式,甚至試圖創造出一個斬新世界。孩子用自己的信仰對抗父母的信仰,好比賈絲害怕父親殺死自己飼養的兔子,因此向神祈禱用哥哥馬諦斯換取兔子的生命,卻恰好與現實悲劇相呼應。或者賈絲不願掰斷兔子麵包的耳朵部位,因為她相信倘若自己這樣做,她的兔子也會遭遇相同命運。孩子們嘗試造物,逼迫兩隻蟾蜍交配,並相信如果成功,他們的父母也將再次交配。

在故事中,孩童自發生成的信仰體系和成人的一樣完整且重要,然而孩童的信仰有部分來自於成人,因此成人仍不時展現著權力,削減孩童的信仰。賈絲回憶自己小學四年級時,父親特別叫她到餐桌前,對她說:「聖尼可拉斯是不存在的。」這就好比對孩子說聖誕老公公是不存在的,造成賈絲信仰失落的痛苦。而若要奪回信仰,只能繼續編造儀式、故事和創造解釋成人信仰的方式。

只是,來自成人與現實的暴力太過強大。賈絲的身體可以拒絕排泄拉屎,那麼父親就將肥皂推進她的腸道裡、強迫她吞下橄欖油讓她不得不排泄。就算賈絲主動要求哥哥奧貝也將手指放進自己的肛門裡,仍只是微小的反抗,孩童無法掌權,如同人無法奪取神的權力,決定自己的命運。賈絲從一開始便穿在身上,始終不曾脫去的古怪外套,也在結尾處遭父親宣布隔天便要脫除。當一切堅持與代表自我的物件勢必得在命令和暴力下被剝奪,賈絲該如何繼續生活?

此時我們似乎可以發現,面對無能為力的前景還有唯一的逃脫路徑,便是如故事最初死去的馬諦斯那樣,前往對岸、前往死亡。「對岸」(彼岸)是本書中頗具象徵意義的詞彙,「對岸」似乎是跨越死亡的救贖,可是卻又和死亡密不可分,也意味著離開村莊。


(取自Unsplash/Timo C. Dinger

物理上,賈絲無法真的前往對岸、離開村莊,她想起老師在世界地圖上釘上圖釘,意味著想前往的地方,於是選擇在肚臍上釘入圖釘,既是從地圖上找到自己、前往自己,也呼應了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處境。倘若人們的信仰真的可以和生活如此強烈地結合,或許賈絲在邁向死亡的路途三日之後,便能復活。

無論現實是否真是如此,正如本書書名所示,這個故事是關於發生在夜晚的不安。賈絲討厭黑暗,並將自己、奧貝和哈娜比喻成來自東方的三國王,跟隨伯利恆之星前往尋找耶穌。在黑夜中閃亮的星星可能意味著父母,也可能代表信仰,不管是何者,設想這顆明星如若不再發光,三國王也將迷失方向,但賈絲也說:「就算我再怎麼害怕黑暗,光明總會再度出現。」

也許在故事之外、小說之外,白晝確實會持續來臨,這也是人們生活於現實中,必須不斷忍受的不安與疼痛。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無法讓這份不安與反覆性停止,因此才能如故事中的人物那樣,頑強而汙穢地活著。可正是因為有那麼多骯髒、汙穢與殘酷,我們才得以看見如故事裡母親替賈絲帶來星星和月亮的畫面,展現出更加強烈的美麗與良善,提醒我們夜晚依然值得等待:

「大熊,大熊!我睡不著,我好害怕。」

我透過自己手指的縫隙,看著她走向我房間的窗戶、揭開窗簾,說道:「瞧,我替你把月亮摘來了。有月亮,還有所有閃閃發亮的小星星。熊熊還想要什麼嗎?」

愛,我暗自想著。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無法平靜的夜晚
De avond is ongemak
作者: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
譯者:郭騰傑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
1991年出生於荷蘭北部拉班特省(North Brabant),2015年,24歲的萊納菲爾德出版首部詩集《小牛膜》(Kalfsvlies),初登場文壇就獲得了獎勵最佳詩集處女作的C.布丁(C. Buddingh’)獎,並被譯成西班牙文。2019年萊納菲爾德第二本詩集《魅魘》(Fantoommerrie)出版,獲得艾達‧赫哈特(Ida Gerhardt)詩歌獎。

2018年她寫出了第一部小說《無法平靜的夜晚》(De avond is ongemak),不但獲得非凡好評,銷量也亮眼,光在荷蘭就超過十萬冊,已經被譯成30國語言出版;英文譯本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由米雪兒.赫欽森(Michele Hutchison)翻譯,榮獲2020年布克國際獎,這是荷蘭有史以來第一位榮獲頒此獎的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