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洪震宇》我們都是光的孩子:疫情陰影下,自我社交的可貴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疫情打亂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以往,工作與日常生活往往是分開的,工作壓力讓宅在家成為無所事事的放鬆,現在,居家生活與工作成為每天的日常。

過去的生活似乎只是配角,常常是臉書、社群媒體的展示品,呈現多采多姿的光景。但是當生活回到真正日常的主角時,該如何與自我進行深刻的社交,變成疫情下重要的學習課題。

對於宅在家與自我社交的生活,我已經超前部署12年了。

12年前,遇到一個工作上的意外挫折。當時我與團隊到嘉義梅山的深山裡進行採訪,意外的大雨影響拍攝工作,當晚我們在民宿討論如何調整路線,並期待隔日陽光能幸運降臨。

結果降臨的是不可知的命運。我正安排明日的工作行程,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原來是美術設計打來,匆匆告知高層要中止整本刊物的採訪編輯計劃,但原因不詳。

望著窗外漆黑的山林,大雨聲響撞擊我的情緒,頓時陷入憤怒與茫然。我不敢告知團隊這個消息,更不知該如何面對明天,要繼續執行,還是就地解散?

山中一夜雨。心情煩躁不安的我,翻閱順手帶來、奧地利文學家褚威格(又翻譯為茨威格)寫的《感謝蒙田》。書上寫著:「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人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知道,在那些烏合之眾瘋狂的時代裡,要始終忠於最內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氣、多少誠實和堅毅。」

當年我39歲,也在媒體工作12年了,看似擁有令人羨慕的職場頭銜,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我深思,「我是誰?什麼才是我該追尋的人生?」

種種問題讓原本紛雜的思緒更加混亂。沒想到褚威格在《蒙田隨筆》擷取的一句話,竟給我一個提示:「世上最了不起的事,是一個人明白自己是怎樣一個人。」

原來這是一個追尋的過程,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也許召喚我要展開一場探索之旅。隔天雨勢稍緩,我帶著團隊繼續完成工作,幾個月後就辭去工作,成為在家的工作者。

當時著手準備兩本書《旅人的食材曆》與《樂活國民曆》(與李咸陽、彭啟明合寫),透過這個節氣主題的寫作,讓我展開新的探索計劃。我不是在家寫作與閱讀,就是前往台灣各地從事田野調查與訪談。

褚威格的作品也成為我反覆閱讀的書籍。我更好奇除了小說創作之外,褚威格如何詮釋、書寫這麼多歷史人物傳記,除了蒙田,還包括巴爾札克、羅曼.羅蘭、音樂家韓德爾、拿破崙、西賽羅、甚至是蘇聯國父列寧。

然而,他曾與羅曼.羅蘭交談之外,其他的歷史人物幾乎都無法親訪、取得一手資料,褚威格要如何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正處於工作轉型的我,更希望找尋的答案。

我從褚威格最後一本作品、也是他的自傳《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嘗試找出線索。他透過閱讀大量的書籍與資料,他還會實地訪查、與不同人士交流,描寫與體會各種生活細節,並站在不同人物傳主的立場去重建、還原當時的想法與感受,更重要的是,釐清那個時代脈絡對人們的影響。

褚威格並非要鉅細靡遺寫出精確的人物傳記,而是描寫消逝、不可重現的「昨日世界」,寫出那個時代的衝擊、抉擇、價值與遺憾,更嘗試指出明日世界的出路。

他的寫作動力來自於無根的遺憾。褚威格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親眼看到人性的瘋狂與淪喪。他是奧地利人、猶太人,但是母國已經淪亡、成為德國的一部分。

他成為流亡者,奔走寄居各地,始終是個格格不入的陌生人。他沒有因此自我放棄,反而成為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與寫作者。當眾人被時代驅趕、無力且無能回顧與保留過往的價值,他選擇用故事、記憶與種種細節保留昨日的美好價值,「在我的生命遁入黑暗之前,至少將它映亮一回。」他在《昨日世界》寫著。

褚威格的工作態度一直激勵我。當我離開職場後,因為沒有記者的身份,很難任意去採訪他人,就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來學習。另一方面,我又得深入台灣各地,跟許多「平凡人」交流。例如農人、部落、外籍配偶、漁民、社區工作者,以及各式各樣的「百工」,從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挖掘更多風土脈絡與故事。

除了埋首深掘,更需要拉高視野,努力詮釋與充實自己的寫作內容。當我深入體會台灣各地豐富的日常生活,更深切發現,日常生活是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重要課題。

一個是掙扎於工作與生存中的人,很難清楚描述自己的故事,或是不認為自己的生活經驗值得被記錄、被傳遞。另外,有更多的人只是把生活視為工作外的配角,生活往往只是消費品,而非紀念品。

尤其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儘管資訊如海浪襲來,但是往往如撞擊岩石的浪花,破碎之後迅速化為泡沫,消失在沙灘上。這個問題造成許多人汲汲於各種現實的短視目的,只有當下的生活,卻對昨日缺乏清楚的敘事能力,能夠描繪與感受各種生活細節。

這個問題容易讓人沒有故事、沒有記憶,更缺乏與自我、他人的對話,造成人際之間的緊張、情緒的大起大落,無法建立更深刻的理解與關係。

於是我陸續撰寫了好幾本書,聚焦在地的生活世界,希望從故事中找出台灣的特色、生活與工作的意義。包括《風土餐桌小旅行》、《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風土經濟學》與《風土創業學》,都是嘗試爬梳整理許多人忽略、卻充滿意義的昨日世界與今日世界,更希望找到通往明日世界的路徑。

這次的疫情更大幅破壞生活世界的運作,讓我們面臨更多的衝擊挑戰。但是換個角度想,疫情的破壞性仍有正面價值,提醒我們不要忽視習以為常的生活背後的價值。就像這次疫情讓我們驚覺,原本生活周遭有許多默默貢獻付出的人,他們的工作多麼具有意義與價值,例如醫護人員、警消、市場、餐飲與物流人員,都是讓日常生活順利運作的重要環節。

日常生活世界中不是只有金錢、效率、消費,更充滿人性、互助、意義與貢獻。但是我們是否願意在這個挑戰時刻,深刻反思生活意義與練習相互理解?

無論如何,疫情都強迫我們需要重新學習生活。因為我們有更多時間與空間,透過閱讀、生活實踐的自我對話,以不同角度看待自己與他人,紀錄點點滴滴的生活足跡。

「任何陰影,到頭來也只是光的孩子。人,唯有經歷過光明與黑暗,戰爭與和平,興盛與衰竭,才算是真正活過。」這是褚威格在《昨日世界》的結語,彷彿也在提醒與鼓勵我們,如何積極面對這個疫情時代。

我們都是光的孩子,期待黑暗之後,重新出發的明日世界。

唯有如此,我們才算是真正活過。


洪震宇
台灣少數連結人文與商業的創作者與實踐者。致力於成為跨領域專業的溝通者與資源鏈結整合者,希望將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有趣,更有深度,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著有《風土創業學:地方創生的25堂商業模式課》、《風土餐桌小旅行》、《旅人的食材曆》、《樂活國民曆》(與彭啟明、李咸陽合著)、《精準寫作》、《機會效應》、《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資訊夢工場》等。
曾獲開卷美好生活書獎、入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經濟部財經管理傳記類金書獎與國家文官學院年度選書,並多次獲誠品選書等。2020年以《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獲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7-08 12:00
  • 洪震宇(作家、跨領域創意教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