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你好嗎》用6個月解鎖300年,化為供你一日兜遊的《萬華世界》特集

(本文圖片提供:大洋製作所)

2021-07-07 10:00

SARS危機到Covid-19,萬華一直首當其衝,位處疫病風暴中心,是嚴重受創的地區。居民們不僅內部要對抗看不到的敵人——病毒的肆虐,對外還要面對被貼上的許多標籤。然而社工、NGO組織、在地店家等民間力量架起的防疫陣線,深刻且真實地展現了萬華人的溫暖與活力。

Openbook閱讀誌企畫了「萬華,你好嗎」專題,希望能為萬華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與力量,也讓非處萬華但同樣深受疫情所困的人們能共鳴與理解。

「它原本走在台灣的最前端,然而隨著台北越來越往東發展,於是留下來的就是固著在此地,走不了或不願走的產業或住民。」

在疫情燎原之際,你願意拋卻刻板印象,用客觀且深入的眼光重新認識萬華嗎?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忠泰基金會)自2017年起,以「新富町文化市場」為名重啟市場大門,從傳統市場文化及庶民生活日常切入,持續推動老城再生。2021年度的主題展覽「萬華世界 WAN der LAND」(),針對萬華的六個場域:「廟宇」、「市場」、「青草巷」、「大理街」、「工藝」、「花街」,邀請廚師、調酒師、調香師、燈光設計師、音樂創作者、視覺設計師等跨領域的專家,以最能勾動情感記憶的食物設計,召喚具有「艋舺味」的文化元素,轉譯成展場的五感體驗。

展覽結束後,另有《萬華世界特集:花街 工藝 大理街 青草巷 市場 廟宇》(以下簡稱《萬華世界》特集),將前期研究的在地田野調查、主廚食物創作的影像紀錄,以及多位創作者的萬華觀察分享整合成一本萬華的實用手冊。

Openbook特別採訪負責編輯《萬華世界》特集的大洋製作及軌室設計,談談他們如何解鎖萬華這個濃縮了300年歷史的時空膠囊,為實體特展提供爆炸多的考察資料,並完成一部可供「耍廢救國 宅在家」的神遊之書。

在未來疫情解除之時,這本書也可以是陪你走進萬華一日兜遊最便利的實用手冊。

■集非集,非常集:不只是紙上展覽特集

大洋製作主編柯景瀚說,與一般特集使用展覽現有素材來完成的作業模式不同,《萬華世界》特集編輯團隊在還未考慮成書之前,先接到策展人邀請,以蹲點方式為展覽進行為期6個月的田調採集,後來才自拍、自寫、自編,將挖掘到的素材從無到有創作成書。

特集內容也與實體展不盡相同,有互補加分的作用。責編之一的徐立真說:「展覽能帶給觀者身歷其境的感受,可快速抓到萬華代表性的特色,但展場空間畢竟有限,這時特集就可提供由編輯幫忙梳理過的脈絡,給讀者展覽以外的另一種呈現。」


大洋製作主編柯景瀚(左)與《萬華世界》特集責編徐立真

譬如面對早年的鐘錶服飾集中地大理街,展場是用人形模特做展現,而書本除介紹大理街的發展脈絡,也找到台灣某服飾品牌帶路,認識還有哪些店家仍持續在為服飾產業服務。柯景瀚說:「我們發現,台灣有些嶄新的時尚品牌借助萬華經驗豐富的代工媽媽之手,從舊傳統,走出新生機,這是展覽比較難提到的部分。」


「萬華世界 WAN der LAND」展覽現場擺設人形模特,呈現鐘錶服飾集中的大理街商圈風格特色(圖片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此外,全書並移植社群平台流行的「#關鍵字」作法,提供有興趣深挖的讀者上網搜尋,讓有限篇幅的紙本有了無限擴充的可能。像是〈廟宇篇〉裡的「#憨番扛廟」、〈花街篇〉裡的「#女給」,若好奇去估狗一下,就能發現更多書中沒提到的萬華故事。徐立真說:「#字其實是書裡小標的功能,也是年輕人熟悉的形式,經過我們的整理,希望可以給讀者一個認識地方的不同途徑。」


《萬華世界》特集是編輯團隊以蹲點方式為展覽進行為期6個月的田調採集,再以素材創作成書

■6大主題:廟宇、市場、青草巷、大理街、工藝、花街

特集與實體展主要架構為6大主題,看似特色各異,但其實每一項都與萬華各個發展階段環環相扣,也是一部台灣世界史的縮影。

例如〈廟宇篇〉,發生於清領時期,1709年福建人跨海移民,接著在龍山寺現址建廟。此時的廟宇不僅僅是信仰中心,也是仕紳決策地方事務的議所、風雅的藝文中心;是不同族群劃分地盤的要塞,也是勞力及產業的集散地與情報站;義勇軍的教召也靠它,它甚至是「亞洲最大的募資平台」,也造就了眾多現在仍香火鼎盛的廟宇。

其後是〈市場篇〉,1895年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帶著都市計畫與現代化的影響,透過大量建置公設市場逐漸改變了台灣人的民生與產業。還包括戰後日軍撤台在街頭變賣家當而衍生的「賊仔市」,以及老兵播遷來台擺攤賣軍用品的「兵仔市」,如凍結的時光般,在2020年萬華桂林路電器街拆遷之前,都仍可看到昔日的光影。

再來是〈青草巷〉,雖說清代隨著百業聚集,藥草攤商早已出現在艋舺碼頭,但真正形成街廓商圈,則是國民政府來台後的70年代,藥商才從分散的各處匯聚成現今的青草巷。而〈大理街〉的篇章,更見證了台灣從農業步入工商的過程,以及戰後嬰兒潮的就業與島內移民(例如萬華彰化幫)的一頁歷史。

〈工藝篇〉在書中,是服務神明的產業,繡莊、燈籠、神印、佛畫,過去這些傳統工藝在萬華十分活絡,如今有設計師會巧妙運用香支、雕刻、印章等傳統元素來布置家居,讓傳統在現代化的生活中重新找到位置。

〈花街篇〉提到的「艋舺遊廓」,可說是台灣公娼制度的起點,時至今日,陪侍文化與產業已然是大眾最熟知卻最不理解、也最神祕的萬華特色之一。最近由於疫情之故,促使它日日登上媒體版面,曝在眾人面前。


《萬華世界》特集〈花街篇〉、〈萬華約會指南〉


傳統工藝如:繡莊、燈籠、神印、佛畫,在萬華仍十分活躍,圖為神印雕刻(攝影:Harry Ke)

■放開成見,才能發現萬華的情,比色還濃厚

有人說萬華很排外、很固執、很髒亂,可是編輯團隊在田調中體悟到,那是因為它很早就承載了不同人群。

柯景瀚說:「現在風雅二字好像很難跟萬華聯想到一起,但在過去,萬華的風雅性格其實是很獨特的,台灣文學史上最大的詩社也是在萬華。這裡的情感非常濃厚,我們訪問過很多人,都說幾十年來對萬華的感受依舊。」

採集過程雖然很累,單槍匹馬想打入真的很難,但柯景瀚說:「印象深刻是有次我們去書中提到的阿秋阿琴演歌坊唱歌兼採訪,當時很遲疑,擔心會不會是『做黑的』,進去才發現都是長輩在唱歌,DJ阿姨會幫忙導唱、陪唱,幫老人家調key,是單純的休閒娛樂。她們並且很嚴正地澄清,請大家不要把她們跟阿公店相提並論,不希望外界輕易地概括她們。」


阿秋阿琴聯誼音樂坊(攝影:Harry Ke)

徐立真說:「陪侍文化的消費場,我們在書裡並沒有那麼深究,但疫情以來好像大家都把它畫上等號,這讓我們有點小挫折。為何在不同族群已經比較有話語權的時代,大家對年長者的消費娛樂還會化約成只有一種樣態,認為那是不純的、骯髒、應該被嘲笑的?不同年齡層都有交際的需求與權利,跟年輕人去夜店沒什麼不同,但只要大家依然戴上道德的眼鏡去看(自己明明不熟悉的)這群人,我們就很難達到平等這件事情--對阿伯都如此,更不可能去理解在這些場合工作的女性樣貌。」

《萬華世界》特集的文史顧問黃適上,在總論的結語中也特別提到萬華甚少被看見的女性,諸如女強人黃阿祿嫂、文人黃鳳姿、政治家謝娥、畫家謝招治等,企圖關照女性與小眾,來平衡一般以男性或大歷史出發的社會觀感。

■揉合古典與現代手法,用金屬油墨貫穿全書

擅長走進現場觀察的大洋製作,除了《萬華世界》特集,其「現地計畫」還執行過《現地熱炒》與《晚安條通》。而軌室設計是繼去年以《晚安條通》拿下金點設計獎之後,與大洋製作所第二度的合作。

現今所謂的「台味」不脫幾種表現手法,比方跳色撞色螢光色黑體放大,用以詮釋生猛、粗野或草根性。但過於簡單的去幫台味貼標籤,是編輯團隊最抗拒的事,因此大洋與軌室用比較抽象、概念式的形容詞來溝通與尋找共識,最後呈現出來的,也許未必是主流大眾熟悉的台灣味,但每個別有用心的細節,都可以找出與萬華具有脈絡和因由的設計。

軌室特別提到封面的雷射加工,是大洋在萬華看到很多廟宇或文宣使用的手法,最後應用到書封上,造就出炫目放閃的效果。此外從書封到內頁幾乎可以看到金屬油墨貫穿全書,就像祭祀用品、匾聯的用色,與萬華廟宇有直接的關聯。

在紙張方面,封面使用進口煉金紙,原色呈現萬華經歲月銷蝕的時間感。內頁使用三種紙張,最前面是環保紙,摸起來有報紙般粗糙的質地,用以呈現萬華開門第一手情報。後面則採用粉紅色紙,靈感來自萬華歐吉桑人手一份的六合彩明牌報,以及宮廟裡也常見張貼的粉紅色公告。

有趣的是,書中跨頁偶而字量並不均衡,像第137頁〈姐唱的是人生〉,當初軌室只收到5首歌名跟演唱者姓名,於是乾脆設計成演歌坊實體歌單「本尊」,立馬召喚出30年前全民歡唱卡拉OK的記憶。

軌室表示:「書籍比較難呈現的是味覺跟嗅覺,尤其這次展覽正好是食物創作展,然而只要預算充足,所有的感官還是有辦法轉化為紙本,但設計工作必須有所取捨,有時過度炫技反而失焦。」

柯景瀚也說:「軌室揉合了古典與現代手法的浮華,而非時下常見的刻意仿舊,也不想用快速貼標籤的方式來設計,而是梳理過當地的性格之後,有屬於他的詮釋,並跟廖小子為展覽所做的主視覺兩相呼應。」

難得有業主願意不設限地給設計這麼大空間放飛自我,軌室說:「我覺得紙本書珍貴的地方跟數位書很不一樣,不只單純圖文的感受,還可以運用印刷、裝幀跟各種加工來傳遞一本書的概念,這樣的做法更具有紀念價值與珍藏性,能讓更多讀者願意把書保存下來,這也是我們的目的之一。這次我們玩得蠻開心的,即使展覽已經結束,我覺得特集溫度還在,並沒有隨時間退去。」

軌室與大洋還不約而同提到,如何跟地方保持適當距離相當不容易,卻實屬必要。除了避免受情感的影響過度溢美,還要避免造成讀者一窩蜂的獵奇,更重要是回歸初衷,讓讀者願意用比較慢的步調去深度客觀認識地方。

徐立真說:「這本書是我們認識一個地方過程的分享。」而軌室也想把跟編輯實地走進萬華的體驗帶進書裡,讀者或可發現,每翻開一個跨頁,都像在街頭轉角遇見驚喜。軌室說:「快速翻閱有點讓人眼花撩亂,然而仔細去感覺過後,萬華這個複雜的世界還是自有規律,就像星球看不見的運行軌道。」同樣的,只要讀者願意,也可以從書中自己慢慢體會,找到萬華運行的軌道,找到萬華世界觀。

■一書在手,教你懂吃又懂玩

《萬華世界》特集自許是一部可反覆利用的工具書,自然不會只有豐富的知性內容,還少不了各種實用的資訊。像是〈市場篇〉邀請三個萬華家庭各自分享日常餐桌上常喝的一碗湯,除了註記是從哪個市場、哪個攤商購買的食材,還附上食譜;〈青草巷〉則教你如何利用傳統草藥攻克你的熬夜、眼痠、宿醉等文明病。天然草本製成甜點或湯品,比起成藥「好喝擱袂礙胃」。

書末還特別規劃了〈萬華約會指南〉,小倆口可先逛逛文青氣質的新富町等藝文空間,再到大理街服飾商圈挖寶,復古百搭又不容易撞衫,休息一下吃個丸花豆倉的甜點,接著去百年古厝的莽葛拾遺二手書店,走了半日,天色見晚,祖師廟旁的清粥小菜已擺上紅桌,小倆口一起吃頓晚餐,心滿意足地為這場約會畫下甜蜜的句點。(只要《萬華世界》特集一書在手、全程保證絕無冷場)


萬華新富市場(攝影:Harry Ke)


〈萬華約會指南〉大理街服飾商圈(攝影:鄭弘敬)

想吸引普羅大眾走進萬華,美食最無敵,沒有之一。關於征服味蕾這件事,柯景瀚有他自己的口袋名單--

「從傷身到補身,萬華真的可以從早吃到晚,一早可以吃周記肉粥,肉粥一碗15元,一盤紅燒肉50元,價格很友善。往下走去青草巷還可以買杯青草茶解膩。」

「中午避開人潮,去華西街吃天天生炒牛肉,一碗白飯、一盤炒牛肉、一碗牛肉湯,是當地老伯看我一臉菜樣,跟我推薦的,說他吃好幾十年,中毒了,沒吃就感覺怪怪的。或者也可以吃昶鴻麵點、源芳刈包,尤其刈包的肥肉,晶透乾爽不膩口。」

「午茶甜品可以吃阿猜嬤紅豆湯,老闆柯得隆也是在地文史工作者。或去華西街珍果吃一盤切水果、薑汁番茄,往青山宮走,有涼粉伯,再到祖師廟,去阿波伯楊桃汁點一杯鳳桃汁套紅茶。」

「如果真的照這樣吃,應該是飽到吃不下了,可是晚餐還有很多選擇,像是廣州街的原汁排骨湯、梧州街蚵仔蓋飯、夜市的香脆蚵仔煎,或是策展人李政道推薦的滋補路線,吃麻油李、鹿肉、燙蚵仔,萬華真的是美食天國。」


萬華人的必備早點,肉粥(攝影:Harry-Ke)

聽完柯景瀚多到讓人來不及筆記的美食攻略後,徐立真也說:「飲食真的是來萬華很好的切入點,尤其華西街、貴陽街、祖師廟一帶,口味真的很在地,有些店家提供的酒類也蠻特別的,像是紅露酒,已經很少在坊間看到了。」

此外,一般對萬華的刻板印象,可能會認為跟文青或咖啡族很不相干,但事實上或許房租相對便宜的緣故,這裡有很多出色的咖啡店,比方約會路線裡的丸花豆倉,是自烘的豆子,好吃的花丸布蕾是招牌甜點。附近還有名店森耕耕咖啡,往西門方向有八坪大咖啡,往南有呆待咖啡,是「萬華老城咖啡香」活動的發起店。

■如果還有萬華世界part 2

主導《萬華世界》特展與特集的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常透過展覽、出版、講座、工作營等跨域的形式,致力於城市生活與藝術文化的關懷。在出版方面,自2007年成立至今,已有多本著作問世,除了《萬華世界》特集,2010年啟動的「都市果核計畫」,就延伸出版了《後都市的共生×共創:中山創意基地URS21》、《舊城區的藝聲×異生:城中藝術街區》、《市場歲月:新富町庶民生活的軌跡》等書。

柯景瀚說:「基金會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已經在當地耕耘多年,不只給我們很大的支持,還介紹當地的文史研究者、學者給我們,像大補帖一樣讓我們快速進入萬華,尤其黃適上老師更是最重要的關鍵人物。」

徐立真感受也很深:「我們4月辦『島內散步』導覽活動,忠泰基金會創意學院處總監洪宜玲帶兩個小孩,後面揹一個、手上牽一個,在這麼熱的天陪大家走完全程,讓我滿佩服的。他們用具體的行動投入,幫助這本書,幫助萬華被世人看見。」

收集了龐大的文史資料,《萬華世界》特集肯定有遺珠。藉由這次受訪,編輯團隊還有什麼想介紹給讀者?柯景瀚說:「萬華做為台北早期的河岸商業聚落,有很豐富的街屋樣式,很值得大家去看看。本來想用攝影集的方式放進書中,可惜篇幅有限只能割捨,有興趣的讀者可上網搜尋萬華街屋。」

徐立真:「我的話,很想再去挖掘更多料館媽祖廟的故事,它見證艋舺河口的產業發展,百業的出現都與它有關,其中最知名的女企業家是黃阿祿嫂,當代談性別平權或女性就業與家庭兼顧,其實百多年前就已經有這樣一號人物。」由於女性在文獻出現的機會非常少,讀者若有興趣可上鏡文學免費閱讀《浪花》一書,作者陳瑤華以小說拼湊出黃阿祿嫂可能的樣貌,提供了觀看萬華的另一種方式。

至於軌室,在編輯影像的過程中,對萬華歐吉桑呈現的眾生相最有感。「我看見他們遊走萬華各個角落,感覺一定都有屬於自己和萬華的一段故事,如果有機會再做的話,萬華歐吉桑會是我很想建議的點。不管花街、市場或宮廟,從他們的角度看待萬華,相信會有各種不同面向的情報。」


龍山公園內,下棋娛樂的歐吉桑們(攝影:Harry Ke)


萬華的龍山寺為當地重要的信仰、活動據點(攝影:Kris-Kang)

■走進《萬華世界》,祝您旅途愉快

《萬華世界》特集封面,有兩個金光閃閃的爆炸圖案,就像是把太空人傳送到宇宙的炫目光線,仔細一看,那其實是壓縮過的萬華兩個字。軌室想透過這個意象,把讀者傳送到萬華極度壓縮過的時空裡面去。

「走進《萬華世界》特展,或閱讀這本書,就像搭上一班高速列車,或一艘很顛的船。會很暈喔!所以我想提醒讀者,你要坐穩了,因為這個地方很豐富,不小心就會被拉了過去(也包括物理性的被拉去花街或青草巷),但也正因如此,裡面蘊藏無限可能,什麼光怪陸離的事都有可能發生,所以請放開自己的成見,誠實接納這個地方帶給你的各種感受。」《萬華世界》特集編輯團隊祝您旅途愉快。


《萬華世界》編輯團隊於清水巖廟埕享用晚餐(攝影:Harry Ke)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萬華世界》特集:花街 工藝 大理街 青草巷 市場 廟宇
WAN der LAND extra issue: temple market herb alley dali street grafts that place
編者: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出版:田園城市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編者簡介: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2007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由忠泰集團成立,以建築、藝術與文化為切入角度,全方位創造優質生活空間,將關懷的主體由小眾環境,拓展到群體環境建構的理想狀態;目前以「明日博物館」、「都市果核計畫」、「忠泰建築學院」、「忠泰美術館」為四大核心計畫。
我們期待透過型態各異的行動,與人們共同打造一座充滿創造力與凝聚力的城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