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簡弘毅》紙上旅行策劃指南

2020-05-14 12:00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人們大概想不到,時間來到2020年,世界秩序突然變了個樣,以往我們習以為常的許多生活事,驟然間變得無以為繼,例如朋友聚會、看場電影。而更直接衝擊的應該是出國旅行吧,不論是航班取消,或是國境管制,都讓旅行變成遙不可及的心願。啊,好想念京都鴨川的流水與藍天。

幸好我們還有閱讀,藉由書本去想像旅行,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從去年中到今年春天,我很幸運地參與了一場紙上旅行的規劃。嚴格來說,不是真正的旅行,而是紀念100年前一趟偶然又意義非凡的旅程,以及衍生而來的文學足跡。我的角色,則是近似專案經理或總聯繫窗口的位置,總和各方的資訊及材料,彙整而成這次紙上旅行的樣貌。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文學館的展覽承辦人。

這趟百年後再現的旅行,是1920年夏天佐藤春夫的台灣之行。佐藤春夫是日本近代的文豪,著作甚多,與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等人齊名,門生號稱有三千人。這樣的大作家,卻在28歲那一年,因為情傷等因素,來到台灣遊歷,像闖入異時空境地那般,開啟了佐藤春夫的視野與想像,也把台灣帶入日本文壇的眼界之中。他的〈霧社〉、〈殖民地之旅〉、〈蝗蟲的大旅行〉與〈女誡扇綺譚〉等作品,記錄下這趟台灣行的豐富足跡,不僅誘使許多後輩日本作家也來台旅行,同時為我們保留下足堪玩味的1920年台灣印象。


zuo_teng_chun_fu_.jpg

日本作家佐藤春夫,遊臺後寫下〈霧社〉、〈殖民地之旅〉、〈蝗蟲的大旅行〉等多部旅遊紀行(取自wiki

佐藤春夫來台灣時,去了哪些地方,一直是許多人討論的焦點。至少他在回日本後陸續發表的台灣系列作品裡,就交代出所到過的地方:

(由南至北)鳳山、高雄、台南、安平、嘉義、北港、二水、水里、日月潭、埔里、霧社、能高山、台中、彰化、鹿港、豐原、霧峰、台北、基隆。

本來原訂的計畫還有阿里山,但因為颱風導致鐵路中斷而作罷。這期間佐藤還搭船「中離」去福建廈門、漳州等地。這趟旅程總計費時三個半月(從6月底到10月中),真是把台灣西部平原及南投山區給走透透了,難怪能寫出這麼多豐富、翔實的旅遊紀行與小說來。從今天來看,在100年前旅行、交通條件如此不便的情況下,還能走訪這麼多地方,甚至去了霧社等原住民部落,實在不簡單。

回到展覽策劃上。如何將1920年佐藤春夫的這趟旅行,跨越時空介紹給2020年的台灣讀者,是這回最重要的任務。以最終開展為目標,往前推算了幾個相關環節:文本閱讀、內容策劃、洽談借展、文案撰寫、文物運輸、圖錄編寫、展場設計、現場施作、開幕儀式、行銷宣傳、推廣活動……等,這些事務都是每個展覽籌備的必要流程,說來簡單幾個字,其實都是需要團隊合作,耗費心力才能完成,可說是文學館策展的「日常」。

這次比較特殊的是,涉及到跨國合作及文物借展,因此比一般的策展要來得複雜些,但想到100年前佐藤桑不畏艱難的旅行,這些工作則顯得無足輕重了。當中的參與者,主要是二位策展人:日本的河野龍也教授,及台灣的張文薰教授,加上幾位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擔任顧問。同時,日本的佐藤春夫紀念館也是這次的合作對象,還有台灣本地的設計製作廠商、文物運輸公司、館內各部門的同事等不同單位的統整,一起打造這次穿越時空的紙上旅行。而我,則樂於扮演穿針引線的中間角色。

zhan_chang_01-800px.png


zhan_chang_02-800px.png

「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展場(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去年(2019)夏天,我們前往日本關西地區,拜訪位於和歌山縣新宮市的作家紀念館,參觀展覽、接洽借展事宜,也和相關人士見了面。當天晚上,與當地的佐藤春夫研究會成員餐敘時,一位年長的會員告訴我們,沒想到佐藤春夫在這麼久以後,還能有再去台灣旅行的機會,而且受到比當時更盛重的款待,他心中有說不出的激動。

的確,新宮市位於和歌山與三重縣的交界處,今天光是從大阪搭乘くろしお(黑潮)特急電車,尚需要4個小時的車程,何況是1920年代的時空條件,其路途之遙遠不難想像。今年3月,當我告知紀念館,借展文物終於輾轉運抵台南館內的時候,館員A小姐回覆,這可是佐藤桑的第二次台灣行,相信他一定很開心。可惜遇上了嚴重的肺炎疫情,除了文物差一點趕不及運來,日本貴賓也都暫時無緣來台參與展覽開幕。


kurosiodian_che_.jpg

くろしお(黑潮)特急電車(取自JR West

無論如何,我擔當著接待佐藤先生(之文物)的重責大任,務必要好好介紹當年那趟旅程給台灣的觀眾們。策展團隊們分工合作,主要依循著邱若山老師翻譯的《殖民地之旅》內收錄的台灣系列作品,試著歸納整理出脈絡,將這些作品中的描述、鋪陳與介紹,轉化為空間性、互動性的展覽內容。貫穿展覽的,除了硬體看板與裝置外,還包括了來自新宮、東京與台灣等地借來的書籍、手稿、照片、器物、畫作等,試著讓那些紙上作品立體化,也讓展覽更有看頭。

例如,〈蝗蟲大旅行〉是一篇帶有童話口吻的短篇故事,描述「我」在嘉義北上的火車車廂裡,與一隻寄託在旅人帽子上的蝗蟲對話,旅人中途下了火車,蝗蟲仍在車上繼續牠的旅行。這是旅程中發生的小小場景,卻被佐藤以趣味的筆法寫下,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我們也假借這隻蝗蟲,帶出佐藤的這趟台灣旅程,彷彿帶著讀者一起走訪各地,展場內甚至出現了火車車廂呢!


600px-1948nian_zai_ban_de_nu_jie_shan_qi_tan_yi_nei_rong_ti_ji_de_tai_wan_fu_gu_tu_wei_feng_mian_she_ji_.png

1948年再版的《女誡扇綺譚》以內容提及的「臺灣府古圖」為封面設計(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至於與台南淵源深刻的小說〈女誡扇綺譚〉,則以專區介紹內容與台南在地的連結,藉由文獻耙梳去對應小說所述及的現實場景,讓故事更具真實感。展場內並找來藝術家為這充滿鬼魅氣氛的故事,創作揉合傳統與當代符號的藝術裝置,穿插在其中隱約可聞的一句「xxxxxxx」,其詭異氣氛,真叫人當場暑氣全消……

這就是策劃展覽的樂趣所在。雖說得要統籌各方資訊與協調、調度各種工項,有時也得面對不同角度的期待與要求,加上龐雜的行政事務,實在繁瑣而累人;但是通過作品、文物的呈現,加上策展學者的精心構思,能夠將一個文學主題、一趟作家探索之旅,在博物館展場內加以展現,並且利用多樣的展示手法來傳遞知識,真的是非常令人開心的工作。

想想看,百年之前的佐藤春夫,帶著個人情傷的鬱悶心情,意外來到台灣這塊南方的殖民地,所見所聞無不是新奇事物,行旅之間,雖然遇上許多麻煩事,但也有意想之外的探索收穫,其間的波折本身就充滿故事性。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有機會以第一手資料及當代詮釋觀點,將其策劃成為展覽,並且串連起台、日相關研究與文化交流,不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嗎?

從閱讀到想像,從團隊組成到展示製作,每一次的文學展覽其實都是在這些過程中被創造出來,進而呈現在觀眾的面前。這次佐藤春夫1920年的台灣旅行文學展,其實也是相似的過程,不同的是它對應了一場具體的旅行,一趟屬於佐藤春夫與台灣的華麗冒險,既在一百年前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在今天重新創造了新的意義。

這是一次策展,也是一趟紙上旅程,標誌著台日之間緊密的連結,而我竟能有幸參與其中。佐藤春夫先生正在他的第二次台灣之行旅途中,快一起加入吧!


簡弘毅
出生於三峽,現定居古都台南,任職於國立台灣文學館。年少時肖想創作當作家,後來專職文學研究,近年改為從事文學展覽的策劃,擔任打雜職務。關注文學與現實世界的連結,企望透過文學改造世界。最終願望是想成為行走天涯的旅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