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觀光,發大財」,這個夢想並不是現在才喊出來的。早在日治時代,有生意眼光的日本人早就看好臺灣的觀光潛力,從硬體、從軟體,努力打造成一個適宜旅遊的寶島。
不過別誤會了,日本並非自古就是旅遊大國,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百姓的旅行其實也有重重限制,因此當時的日本人只好藉著三樣冠冕堂皇的理由旅行:一是溫泉浴,二是海水浴,三是參拜神社。前兩項都有治病的醫療效果,參拜神社則是信仰活動。直到進入明治、大正年間,觀光活動才開始大眾化,進而影響臺灣。
臺灣在清代也不適合觀光。各地都有強烈的排他性,土匪又多;所謂的旅遊文學,大抵是派任到臺灣的官宦留下的詩歌。至於民間百姓對於旅行的描述……嗯,真的要聽嗎?「臺之大害,嘉義排渡。借此為名,惡過狼虎。」「塹彰交界,坡頭山頂。慣藏盜賊,捕人剪徑。」「貓裡市鎮,山水無情。往來晝夜,生疏難進。庄多雜亂,豈無賢人。」這是客家人流傳《四言雜字》裡的記錄,你知道為什麼宅在家裡最安全了吧。
終於!日本人來了,將不利於旅行的因素一一排除。首先是在高壓且有系統的統治下,穩定全島治安,瘟疫也逐漸減少,塑造出讓日本旅客安心旅遊的友善環境。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北高兩地搭火車最快只要11小時,別笑11小時居然還叫「最快」,前清的郁永河當年從臺南晃到八里,可是足足用了20天!火車讓「移動」更加方便、快速,也帶來許多新奇的體驗。
不只是日本來的遊客搶著來臺灣玩,臺灣人自己也玩得不亦樂乎。工廠與學校推動的「星期制」讓人民每星期有固定的休息日,大批參加修學旅行、畢業旅行的各級學生,更是照顧各大風景區商家的恩客。尤其在1930年之後,臺人所得提高,一揮千金的大主顧,不再僅限於日本旅客。
當臺灣總督府也決定經營觀光時,現代化的旅遊配套就出現了。光是宣傳預算每年就有3萬元(約等於今日數千萬到近億元),刊印在火車站裡寄售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風景明信片、照片集,辦觀光博覽會等。民間單位也來分食這塊大餅,成立旅遊機構、發行旅遊手冊。「觀光」成為現代文明最潮最時尚的娛樂。
都有哪些日本人來臺灣玩呢?可多了,舉幾本遊記來看看吧。日本大文豪佐藤春夫1920年就來過臺灣,算是相當早的了。當時,佐藤春夫住所附近搬來了另一個大文豪谷崎潤一郎,兩人往來密切。谷崎與太太感情變淡,與小姨子正眉來眼去,把太太冷落一旁;佐藤春夫時時安慰嫂子,日久兩人也萌生愛意。原本講好谷崎與太太離婚了,佐藤就名正言順接收,想不到中途生變,谷崎不放太太去嫁佐藤春夫,佐藤春夫大受打擊,了無生趣。這時他剛好遇到在臺灣開牙科診所的朋友,好友建議他到臺灣散散心,於是這位大作家才有了臺灣之行,也是日治時代來臺作家中最大咖的一個。
大文豪蒞臨日本的新領地,這事情非同小可,驚動了總督府博物館的森丑之助、總督府民政長官下村宏,給予最大的協助,讓佐藤春夫在臺灣旅行了3個月。3個月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佐藤春夫返日之後,創作了與臺灣有關的小說、散文等,發表時間斷續竟然長達十幾年,可見這次「外出取材」的CP值有多高,玩3個月的經歷可以足足寫超過10年。
臺灣的風土、民情影響了佐藤春夫,讓創作量明顯增加,內容也開始展現對於社會、人類的關懷;他的寫作風格,其實也影響了後來遊臺的作家。其中〈女誡扇綺譚〉這篇融合臺灣民俗的鬼怪小說,更是臺文系所必讀經典。
除了文學家之外,日本的實業家也抱著不同的目的來到臺灣。日治半世紀中,臺灣曾經有過兩次全島性的「觀光大拜拜」,第一次是1923年的「東宮行啟」,也就是還沒當上昭和天皇的裕仁皇太子來臺灣視察。「準天皇」到殖民地訪問,不只是在臺灣,在日本歷史也是創舉,報章雜誌紛紛登出相關相片與報導,更帶動日後不少人按照皇太子旅行的路線照走一次的觀光風潮。第二次是1935年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臺灣總督府傾全島之力盛大舉辦,成為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博覽會,吸引約有300萬人次參觀。
當時總督府也邀請了許多日本實業家來臺遊覽,曾任大日本製糖會社社長的藤山雷太即是其中一位。他來臺北參觀博覽會之後,南下巡視他公司的產業,也就是今雲林彰化一帶的虎尾糖廠等,在臺共22日,返日後寫了一本《臺灣遊記》。與佐藤春夫這種文謅謅的人不同的是,《臺灣遊記》除了觀光紀實,還特別注意臺灣糖業、水果等物產,以及電力、嘉南大圳等建設,不愧出自大實業家手筆。
在我收藏的日本人來臺遊記中,最有意思的是一本《臺灣.沖繩の旅》,作者是松田毅一,翻開一看有作者照片,居然是穿著學生服的稚嫩少年——1937年他16歲,獨自完成了遠征臺灣和沖繩的大業。我比較詫異的其實不是這小孩怎麼那麼獨立,而是他家怎麼那麼有錢;用他的名字去Google一下,果然長大之後也是名頭響噹噹的學者呢。
但這還不是最神祕的,我手上有一本日本人手寫的遊記,題名《大東亞遊覽記》,初看這名字還不禁冷笑一聲:「大東亞遊覽?東亞這麼大,你又去過多少地方了?」翻開細看不禁目瞪口呆,這個人遊遍日本列島不說,足跡還遍布韓國、滿州及臺灣,「大東亞遊覽」之名確非誇張。他從1937年4月19日抵臺,旅遊臺北、北投、草山、烏來、新竹、臺中、彰化、二水、嘉義、臺南、高雄、屏東,最後再折返至基隆,4月28日搭船離開,前往滿州繼續他的漂泊人生,奇怪的是記錄者究竟何許人也,至今未能知曉。
神祕的旅人、想見世面的少年、實業家、文學家,來來來,都來臺灣。在日治時代,有了四通八達的交通,有各種公私單位設置的旅遊配套,軟硬體都備齊了,於是便正式響鳴了臺灣觀光的起跑槍。●
黃震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與黃哲永合編教材《讀冊識臺灣》、與吳福助教授合編《臺灣傳統漢語文學書目新編》,著有論文《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散文《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散文《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等。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冊房」。
Tags:
(本文圖片由黃震南提供)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拚觀光,發大財」,這個夢想並不是現在才喊出來的。早在日治時代,有生意眼光的日本人早就看好臺灣的觀光潛力,從硬體、從軟體,努力打造成一個適宜旅遊的寶島。
不過別誤會了,日本並非自古就是旅遊大國,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百姓的旅行其實也有重重限制,因此當時的日本人只好藉著三樣冠冕堂皇的理由旅行:一是溫泉浴,二是海水浴,三是參拜神社。前兩項都有治病的醫療效果,參拜神社則是信仰活動。直到進入明治、大正年間,觀光活動才開始大眾化,進而影響臺灣。
臺灣在清代也不適合觀光。各地都有強烈的排他性,土匪又多;所謂的旅遊文學,大抵是派任到臺灣的官宦留下的詩歌。至於民間百姓對於旅行的描述……嗯,真的要聽嗎?「臺之大害,嘉義排渡。借此為名,惡過狼虎。」「塹彰交界,坡頭山頂。慣藏盜賊,捕人剪徑。」「貓裡市鎮,山水無情。往來晝夜,生疏難進。庄多雜亂,豈無賢人。」這是客家人流傳《四言雜字》裡的記錄,你知道為什麼宅在家裡最安全了吧。
終於!日本人來了,將不利於旅行的因素一一排除。首先是在高壓且有系統的統治下,穩定全島治安,瘟疫也逐漸減少,塑造出讓日本旅客安心旅遊的友善環境。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北高兩地搭火車最快只要11小時,別笑11小時居然還叫「最快」,前清的郁永河當年從臺南晃到八里,可是足足用了20天!火車讓「移動」更加方便、快速,也帶來許多新奇的體驗。
不只是日本來的遊客搶著來臺灣玩,臺灣人自己也玩得不亦樂乎。工廠與學校推動的「星期制」讓人民每星期有固定的休息日,大批參加修學旅行、畢業旅行的各級學生,更是照顧各大風景區商家的恩客。尤其在1930年之後,臺人所得提高,一揮千金的大主顧,不再僅限於日本旅客。
當臺灣總督府也決定經營觀光時,現代化的旅遊配套就出現了。光是宣傳預算每年就有3萬元(約等於今日數千萬到近億元),刊印在火車站裡寄售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風景明信片、照片集,辦觀光博覽會等。民間單位也來分食這塊大餅,成立旅遊機構、發行旅遊手冊。「觀光」成為現代文明最潮最時尚的娛樂。
都有哪些日本人來臺灣玩呢?可多了,舉幾本遊記來看看吧。日本大文豪佐藤春夫1920年就來過臺灣,算是相當早的了。當時,佐藤春夫住所附近搬來了另一個大文豪谷崎潤一郎,兩人往來密切。谷崎與太太感情變淡,與小姨子正眉來眼去,把太太冷落一旁;佐藤春夫時時安慰嫂子,日久兩人也萌生愛意。原本講好谷崎與太太離婚了,佐藤就名正言順接收,想不到中途生變,谷崎不放太太去嫁佐藤春夫,佐藤春夫大受打擊,了無生趣。這時他剛好遇到在臺灣開牙科診所的朋友,好友建議他到臺灣散散心,於是這位大作家才有了臺灣之行,也是日治時代來臺作家中最大咖的一個。
大文豪蒞臨日本的新領地,這事情非同小可,驚動了總督府博物館的森丑之助、總督府民政長官下村宏,給予最大的協助,讓佐藤春夫在臺灣旅行了3個月。3個月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佐藤春夫返日之後,創作了與臺灣有關的小說、散文等,發表時間斷續竟然長達十幾年,可見這次「外出取材」的CP值有多高,玩3個月的經歷可以足足寫超過10年。
臺灣的風土、民情影響了佐藤春夫,讓創作量明顯增加,內容也開始展現對於社會、人類的關懷;他的寫作風格,其實也影響了後來遊臺的作家。其中〈女誡扇綺譚〉這篇融合臺灣民俗的鬼怪小說,更是臺文系所必讀經典。
除了文學家之外,日本的實業家也抱著不同的目的來到臺灣。日治半世紀中,臺灣曾經有過兩次全島性的「觀光大拜拜」,第一次是1923年的「東宮行啟」,也就是還沒當上昭和天皇的裕仁皇太子來臺灣視察。「準天皇」到殖民地訪問,不只是在臺灣,在日本歷史也是創舉,報章雜誌紛紛登出相關相片與報導,更帶動日後不少人按照皇太子旅行的路線照走一次的觀光風潮。第二次是1935年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臺灣總督府傾全島之力盛大舉辦,成為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博覽會,吸引約有300萬人次參觀。
當時總督府也邀請了許多日本實業家來臺遊覽,曾任大日本製糖會社社長的藤山雷太即是其中一位。他來臺北參觀博覽會之後,南下巡視他公司的產業,也就是今雲林彰化一帶的虎尾糖廠等,在臺共22日,返日後寫了一本《臺灣遊記》。與佐藤春夫這種文謅謅的人不同的是,《臺灣遊記》除了觀光紀實,還特別注意臺灣糖業、水果等物產,以及電力、嘉南大圳等建設,不愧出自大實業家手筆。
在我收藏的日本人來臺遊記中,最有意思的是一本《臺灣.沖繩の旅》,作者是松田毅一,翻開一看有作者照片,居然是穿著學生服的稚嫩少年——1937年他16歲,獨自完成了遠征臺灣和沖繩的大業。我比較詫異的其實不是這小孩怎麼那麼獨立,而是他家怎麼那麼有錢;用他的名字去Google一下,果然長大之後也是名頭響噹噹的學者呢。
但這還不是最神祕的,我手上有一本日本人手寫的遊記,題名《大東亞遊覽記》,初看這名字還不禁冷笑一聲:「大東亞遊覽?東亞這麼大,你又去過多少地方了?」翻開細看不禁目瞪口呆,這個人遊遍日本列島不說,足跡還遍布韓國、滿州及臺灣,「大東亞遊覽」之名確非誇張。他從1937年4月19日抵臺,旅遊臺北、北投、草山、烏來、新竹、臺中、彰化、二水、嘉義、臺南、高雄、屏東,最後再折返至基隆,4月28日搭船離開,前往滿州繼續他的漂泊人生,奇怪的是記錄者究竟何許人也,至今未能知曉。
神祕的旅人、想見世面的少年、實業家、文學家,來來來,都來臺灣。在日治時代,有了四通八達的交通,有各種公私單位設置的旅遊配套,軟硬體都備齊了,於是便正式響鳴了臺灣觀光的起跑槍。●
黃震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與黃哲永合編教材《讀冊識臺灣》、與吳福助教授合編《臺灣傳統漢語文學書目新編》,著有論文《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散文《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散文《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等。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冊房」。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7》大川普,吹什麼,吹……
延伸閱讀
書.人生.王聰威》丟書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
書.人生.李靜宜》書,回憶,與外婆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
書.人生.吳妮民》在海明威的酒館裡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