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魔術師II》20張老台北照片,走一遍中華商場歷史與庶民生活記憶

2020-01-22 16:45

大漢郵幣社老闆張明泉先生於店門口留影(張少英提供)

《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小說與互動展,帶讀者透過文學和圖像藝術,回憶上世紀老台北的歷史風華。而在國家文化記憶庫中,一項名為「追尋天橋上的時光:中華商場與台北庶民生活記憶1961-1992」的計畫,則藉由照片與訪談,有系統地建構出已消失的地景。Openbook閱讀誌特別與主辦此計畫的梭夢創意顧問有限公司、內容力有限公司合作,整理出最具代表性的20張老照片,與讀者一同重遊曾經風光燦爛的中華商場。

▇《棚戶調查報告書》中的路邊孩子們


peng_hu_diao_cha_bao_gao_shu_-lu_bian_de_hai_zi_men_.jpg

(高傳棋提供)

1954年2月16日至21日期間,陳紹馨教授號召由3位建築師、1位工業專家、1位社會學家組成團隊,帶領著包含台大學生與中學教師的28位調查人員,針對在中華路鐵道旁1949年興建的棚戶區進行的田野訪問與調查表作業,將調查結果於同年印製出版成《台北市中華路棚戶調查報告書》。

書中以照片與文字,將鐵道兩側的棚屋與週邊環境,依附棚屋的人們的營生狀況與日常生活留存至今日。從單薄又低矮的竹棚屋與棚屋間的臨時水溝,可以看出環境的簡陋;人們多蹲在路邊洗衣,被單衣物也隨意的披曬在竹竿上,仰賴簡單的一床棉被入眠。這裡有飲食店、裁縫店、雜貨古物店、手工業、電器行,也有插滿掃把的人力車,當然也有修理人力車輛的「黑手」店。這本書收集十多張第一手珍貴黑白老照片,也詳載了當年此棚屋街景所形成的時空脈絡,描繪了當時住戶的組成與謀求生計的職業情形。

此圖是1954年出版的《台北市中華路棚戶調查報告書》中刊載的棚屋生活景象。立著天線的簡陋竹棚屋頂高高低低,門口與道路由一條綿延的小水溝區隔開來;家具與生活用品多為竹編,如竹簍、竹篩、藤椅、籬笆等;人們仍依靠步行、腳踏車與三輪車等人力交通工具。人們大多穿著素色的棉質衣服,但也可看到比較西化的吊帶褲出現。

▇1960年代以前尚未興建中華商場時的中華路


1960nian_dai_yi_qian_shang_wei_xing_jian_zhong_hua_shang_chang_shi_de_zhong_hua_lu_.jpg

(高傳棋提供)

為了安置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移民,1948年成立了臨時攤販管理委員會,由警民協會管理散亂的攤販與居民。統一設立的棚屋沿著鐵路綿延約650公尺長,以單薄的竹建材蓋成,牆面沒有粉刷且家具簡陋,也沒有良好的排水供水設施,衛生條件與居住環境都不甚完備。但為了謀生,人們白天在這裡營業,晚上棉被一鋪就睡,依附著著棚屋的民眾日漸增多,原有的棚屋不敷使用,違規擴建增設情況猖獗,棚屋已長達1.2公里至接近小南門一帶。增建的棚屋規格不一,導致中華路又漸漸成為「毒瘤」,是官員眼中必須割除的「台北市的盲腸」,而於1961年於原地興建了中華商場,提供了近1700個攤位供原有的棚屋攤商與新攤商進駐。

此圖同樣出自《台北市中華路棚戶調查報告書》,為中華商場建設以前的街景,圖片右方為臨鐵路的西側,而中華路與鐵路之間夾著整排的竹棚屋商家,眾多與庶民生活直接相關的各行各業聚集在這裡。

▇行車難


tu_tai_wan_min_sheng_ri_bao_min_guo_49nian_7yue_3ri_5ban_.jpg

今日中華商場興建工程,阻碍中華路 之交通甚鉅。在新建工程的中華路邊,堆滿了鋼筋、砂石、便本來寬暢的中華路,幾乎變成『羊腸小徑』,來往車輛、行人均深感不便。【圖文:賴滄江】(台灣民聲日報 民國49年7月3日5版,台灣民聲日報提供)

1949年國共內戰時,大批難民隨中華民國政府大規模撤退來到台灣,許多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居民因為一時無法在台北市內找到適當的棲身之處;中央政府為求有效安置,便委託台北市警民協會,沿著行經中華路的鐵路東側,利用原有三線路中緊鄰鐵路側車道的空間,搭建三列臨時性質的簡易竹造棚屋,低價出租供居民暫住並擺攤維持生計。之後隨著湧入該處寄居的人越來越多,在毫無限制的持續擴建下形成大型違章建築群,不但生活環境惡劣,也衍生出不少衛生與治安問題,被批評為「都市之瘤」。

1960年,中央政府為了整頓市容,決定於該處原地改建新式商場,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命名為「中華商場」,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司令黃杰命名並題字。

▇1960年代,中華商場中段之西門圓環與新世界


1960nian_dai_zhong_hua_shang_chang_zhong_duan_zhi_xi_men_yuan_huan_yu_xin_shi_jie_.jpg

(高傳棋提供)

此照片拍下了1960年代的西門圓環旁的街景。左方遠景有「新世界戲院」的圓錐形建築,外牆有大型手繪電影海報,門口放有寫著「愛的俘虜」的廣告牌;右方的街區,最醒目的便是有名的上海式喜幛香燭禮品店「王大吉禮品部」,門柱還裝飾成有龍紋囍字的大香燭,而二樓是新潮感的「世界大照相館」;旁邊有「合發餅行」、「大昌服裝專家」、「金和鐘錶部」等商店。而街道上的人們多騎著腳踏車,或者讓人力車伕拉著在街上悠晃。

其中,於1950年代時在西門町的「王大吉禮品店」工作而相識的大業禮品公司主人翁邱秀蓮女士與張寶根先生,見證了1966年王大吉遭逢祝融,從火災後拍攝的照片(參見大業禮品有限公司官網之介紹),可見當時王大吉的店面已不同於此照片的模樣,沒有了大香燭,門面招牌也改成「電烤雞/電烤鴨/雞鴨血湯/雞胗干麵」。

▇1961年4月22日,中華商場落成啟用


1961nian_04yue_22ri_zhong_hua_shang_chang_luo_cheng_qi_yong_.jpg

(高傳棋提供)

此圖為中華商場舉行落成典禮的景況,由警備總司令黃杰在商場剪綵,省府主席周至柔為商場紀念碑揭幕。中華商場自1961年4月22日啟用,曾是台灣最大、最時尚的商場百貨地標,儘管在1992年拆除,消失26年,至今仍是許多人記憶中的「台北一景」。

中華商場,原位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北起忠孝西路,南至愛國西路,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排列成8座三層樓水泥建築。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由北而南依序以「八德」為名分段而非以棟命名,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及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

中華商場容納一千六百多個承租店家,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商家所販售的品項包羅萬象,舉凡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中國各地的美食小吃、成衣、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囊括食衣住行育樂,市民日常所需一應俱全。

▇台北市中華商場竣工記勒石


tai_bei_shi_zhong_hua_shang_chang_jun_gong_ji_le_shi_.jpg

(高傳棋提供)

〈台北市新建中華商場竣工記〉
中華民國五十年四月一日,新建中華商場竣工地,沿鐵路之東側,北起北門口、南止小南門,分為八區,為居高三層、為室總一千六百四十四間、為住商總一千六百九十戶,工程所費計新台幣四千七百三十三萬五千八百四十五元,歷工作天一百八十日。經始自四十九年八月十六日,於是通衢夾道、鱗比修潔、暢貨裕求、咸樂其居、熙攘往來、不見紛雜矣。先是大陸赤禍,作來台者眾,台北市政府委由警民協會,於北門至小南門間,路名中華,適當鐵路所穿,就兩側之餘地,成臨時房屋以庇流人,以安生計十載,而還養息滋庶,旁出增構,有損觀瞻。樞府撫群勤治,乃令行政院飭台灣省政府、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協同有關機構,督求改建。總司令黃杰上將,承布德意、廣納輿情,議凡臨時房屋,位於鐵路以西者,悉拆除路,以東者亟加改建兩側原住戶,分攤建築費,商場成皆遷入。至公至平,毋使觖望。四十九年三月案奉台灣省政府周主席至柔,依議決定,轉奉行政院陳兼院長誠,核准施行,令派台灣省政府委員會台灣警備副總司令李立柏中將董其事。四月設決策總樞整建指導會報,李中將為委員兼召集人,下設整建委員會,台北市市長黃啟瑞兼主任委員,內設行政、工程、督導、監察、財務各一組,籌維者,處劃周密、激勵廉能;職司者,專心圖成,咸能履及。時無曠廢、財無虛糜,可謂利民奉公,一舉而二善備矣。工程得興業,建築師趙楓、顧授書兩工程師,精心設計,美煥堅適。承建由陸根記營造廠,廠主陸根泉商譽久隆、施工盡力,凡事見其成者、莫不樂與之慮、始莫不難。中華商場新建之始末,其詳有案牘,在茲著大略刊諸石,全體執事銜位名氏,並題如左,俾後來志,市政建設者有資考焉。
〈台北市中華商場整建指導會報〉
委員兼召集人台灣省政府委員台灣警備副總司令李立柏中將,委員台灣鐵路管理局前任局長莫衡、現任局長陳舜畊、台北市市長黃啟瑞、台北市議會議長張祥船傳、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包烈中將、政戰部主任王超凡中將、副參謀長董熙少將、台灣省警務處處長郭永、中國國民黨台北市委員會主任委員羅正亮、台北市政府主任秘書侯暢、台北市警察局局長潘敦義、台北市社會局局長李蘊權、台北市工務局局長林永倉、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處長劉醒吾少將、警備處處長張式琦少校、後勤處處長張俊上校、保安處副處長李競俊上校。
〈台北市中華商場整建委員會〉
兼主任委員台北市市長黃啟瑞,兼副主任委員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處長劉醒吾少將、台北市警察局局長潘敦義,台北市工務局局長林永倉兼總幹事、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組長傅信才上校委員,居民代表龍華里里長尹毅、延華里里長李祥生、王性德、王振先、王喜釗、王新民、汪家杓、李啟光、宋稚慶、張福根、張體安、黃清墩、劉德書。
中華民國五十年四月一日台北市中華商場整建委員會勒石

▇位於中華商場的哥倫比亞唱片行


1961nian_04yue_22ri_zhong_hua_shang_chang_luo_cheng_qi_yong_qi_zhong_de_ge_lun_bi_ya_chang_pian_xing_.jpg

(高傳棋提供)

此張照片的拍攝時間為西元1961年4月22日,中華商場正式落成啟用,畫面為剛開幕的「哥倫比亞唱片行」店門口景象。

中華商場為八連棟三層高水泥建築,由台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命名題字,再由警備總司令黃杰為八棟樓命名,分別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棟,哥倫比亞唱片行則位於信棟157號一樓。

中華商場內開設許多間唱片行,其中坐落在武昌街和成都路之間的信棟,聚集當時最有名的唱片行,哥倫比亞唱片行即是其中一間,可稱之為早年音樂迷必定前去朝拜的聖地。無論是西洋搖滾樂、爵士樂、西洋流行歌曲,或是中國老上海金曲、地方戲曲,想找什麼類型音樂,在中華商場都找得到。

▇萬雅齋藝品店店主盧寶鐘家人,於商場一樓環球唱片行上留影


lu_bao_zhong_jia_ren_yu_shang_chang_yi_lou_huan_qiu_chang_pian_xing_shang_liu_ying_.jpg

 (盧寶鐘提供)

中華商場中最長的信棟匯聚了許多的唱片行,除了一樓的「新新」、二樓的「佳佳」外,還有「哥倫比亞」、「米高梅」、「遠東」等都是當時人們娛樂追星的重要基地,「環球唱片行」也是其中一家。門口一張張印有美艷英俊歌星沙龍照的唱片就陳列在每位客人的眼簾,無論是西洋搖滾樂、爵士樂,還是美國告示牌的西洋流行歌曲的成癮者都可以在這裡大飽耳福。若西洋與流行音樂不合乎口味,著迷於中國上海時代流行金曲、戲曲與京戲的人也可以在中華商場尋到自己的心頭好,專賣銷售「女王」及「鳴鳳」出品京劇唱片的金門唱片行,便是隨國民政府遷台的人民回味陳年往事的依靠。當時若想要聽音樂,只要來到中華商場,可說是應有盡有,滿足各種年齡層的喜好及需求。

照片為萬雅齋藝品店店主的家人於中華商場一樓的環球唱片行前留影。

▇童年的盧寶鐘,與母親在中華商場仁棟前留影


tong_nian_de_lu_bao_zhong_yu_mu_qin_zai_zhong_hua_shang_chang_ren_dong_qian_liu_ying_.jpg

(盧寶鐘提供)

照片為萬雅齋藝品店店主盧千萬的太太與女兒盧寶鐘,同樣剪著耳下三公分清秀髮型的盧家母女三人,穿著素雅的洋裝於中華商場仁樓外留影。身後有大大的「定做卡其大王」、「東方皮花料」、「南洋服裝號」等服飾店家。在成衣服飾業還不如現今普遍的時代,許多人會特意到布料店與服飾號挑選喜愛的花色材質,訂製最適合自己身形的服裝。訂製衣服雖然價格不算便宜,但是通常作工精細,材質也是親手觸摸挑選的,耐穿與舒適度比大量生產的成衣好上許多,現今也才會有古著市場。

1961年,盧家遷入中華商場設店,萬雅齋一口氣租下忠棟內六個店面,店面大多臨鐵路而乘著旅客人潮,讓盧家成功賺得第一桶金,讓盧千萬先生能在開封街買下房子,不同於街坊鄰居需要在路邊以煤球燒開水,也不必睡在窄小壅擠的店面內,家裡的傭人還會固定送飯到店裡。

▇1961年9月,颱風波密拉水淹中華路與忠孝西路口


1961nian_9yue_tai_feng_bo_mi_la_shui_yan_zhong_hua_lu_yu_zhong_xiao_xi_lu_kou_.jpg

(盧寶鐘提供)

波密拉(Pamela)颱風造成北台灣嚴重災情,大水蔓延了整個中華路忠孝西路口,已淹到北門的腳邊。而一旁的台北郵局(今北門郵局)外面罩著鷹架,玄關仍維持著五連圓拱柱廊,這或許是改建為大理石玄關前的最後身影。

是時,大水也湮滅了整條中華路,當時才剛開幕五個月的中華商場也未能逃過一劫,一樓也泡在水裡,災情慘重。

波密拉颱風是一個令氣象人員相當頭痛的颱風,從形成到轉為強颱僅有短短兩三天,移動速度也跟著加快,在登陸臺灣前稍有趨緩卻又突然直衝登陸後穿越雪山山脈,所有路徑都讓氣象人員無法捉摸。波密拉颱風帶來了約100毫米的雨量,並不算大量,但因石門水庫管理上的人為疏失,錯估洩洪時間導致淡水河上游的大漢溪暴漲,且因預報與實際狀況差距甚大,導致北部災情相當慘重。災後行政院成立了「臺北地區河川防洪計畫審核小組」,積極辦理臺北防洪相關措施。

▇中華商場的鋼筆廣告「以大眾化的價錢買最名貴的鋼筆」


zhong_hua_shang_chang_de_gang_bi_guang_gao_yi_da_zhong_hua_de_jia_qian_mai_zui_ming_gui_de_gang_bi_tai_wan_min_sheng_ri_bao_min_guo_54nian_5yue_15ri_1ban_.jpg

台灣民聲日報 民國54年5月15日1版(台灣民聲日報提供)

▇1960年代,位於中華商場內的新美達照相材料行底片紙袋


1960nian_dai_wei_yu_zhong_hua_shang_chang_nei_de_xin_mei_da_zhao_xiang_cai_liao_xing_di_pian_zhi_dai_.jpg

(高傳棋提供)

此為新美達相片材料行的底片紙袋,上面寫有行號的地址「台北市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舍」、電話「31189」,以及營業項目之一的「放大沖晒」,由這些字樣可以得知過去中華商場店家的地址與當時電話的編寫方式。且紙袋的原圖為手繪繪製,可見當時代的廣告藝術風格。

依據張哲生的分析,中華商場雖然八棟都有個別以八德命名,但地址是以「段」描述,而非現今慣用的「棟」;而樓層是以上下層之相對方式描述;號碼則分為面對中華路的東側為單號,臨鐵路的西側為雙號,其中二、三樓因為西側沒有店面而只有單號。由此可知,新美達相片材料行位於忠棟,東側下層的位置,為單號的57號。

電話則是自1952年12月28日始從4碼改升為5碼,台北市區為2字頭,北區為4字頭。而1958年1月1日起因電話使用需求不斷擴張,台北市「4」、「5」字頭電話號碼前加「5」字改為六碼。由此可知新美達的電話申請設置可能約在1952年至1958年間,時間早於中華商場建設,其中原因耐人尋味。

▇1963年,艋舺與西門町空中黑白照片


1963nian_meng_jia_yu_xi_men_ting_kong_zhong_hei_bai_zhao_pian_.jpg

(高傳棋提供)

這是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於1963年所拍攝的艋舺、西門町的空照圖,可以清楚看見中華商場沿著中華路往南延伸的面貌。當時的中華商場完工僅2年,已有人群在一樓騎樓處移動,另外商場西側還附有停車場。依照拍攝的角度來看,這照片應是從附近的制高點──總統府中央塔樓為拍攝位置,朝西北邊拍攝而取得。

照片中還可看到左下角,有當年的中山堂,前方還是可以通行汽車的道路及停車場;中華商場最北棟建築的西側公園依舊存在;今日中興橋靠近河岸處雖尚未興建,卻可看到有疑似跑道存在的痕跡。是保留中華商場珍貴記憶以及各種台北重要建物回憶的珍貴照片。

▇1966年,台北市中華商場夜景


1966tai_bei_shi_zhong_hua_shang_chang_ye_jing_yuan_nong_fu_hui_pai_she_.jpg

高傳棋提供

照片中拍下夜晚裡燈火通明的中華路以及頂著巨大「松下電器」霓虹燈招牌的第五棟信棟南段。中華商場的八棟建築個別以八德之「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信棟有推廣「不二價運動」而改變臺灣人過去喊價習慣,進而促使量販購物商場興起的「建新百貨公司國貨推廣中心商場」,也多聚集像是「點心世界」等各式中國地方佳餚小吃。

其中霓虹招牌上寫著象徵「國民的」「National」,為松下電器的子品牌之一,創立於1922年,為Panasonic公司使用最久的知名品牌。1962年,國際通信機械公司與Panasonic合資成立臺灣Panasonic,臺灣譯名則持續沿用「國際牌」稱之。

日本母公司於2003年起實施日本境外品牌統一政策,至2009年全面統一為Panasonic,「National」也就此消失匿跡了。

▇1968年6月2日,中華商場增建計劃透視圖


1968nian_6yue_2ri_zhong_hua_shang_chang_zeng_jian_ji_hua_tou_shi_tu_.jpg

(高傳棋提供)

1968年6月2日的「中華商場增建計劃透視圖」。由居香港經商的翁祐等人發起的「連貫繁榮中華商場計劃」預計投入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並請利群建築師事務所繪製設計圖,期望將中華商場改造成有著富麗堂皇的燈塔、噴水池、大廣場的現代化購物商場。當時計劃交付台北市政府相關單位審核,但計畫並未通過,中華商場也就維持著長年的生活痕跡直至拆除。

距離商場啟用僅7年時間的1968年,商場便不再如同新建成的光鮮亮麗的模樣,該年12月2日曾有台視記者廖蒼松,針對中華商場的環境觀瞻問題訪問中華商場管理委員會總幹事夏效禹,訪談中提及當時的商場在電燈、馬達、房屋結構都有損壞待維修的狀況,住戶也多有隨意晾掛衣物、飼養家禽家畜的情形,儼然像是普通住家聚落而非商場。

▇中華民國六十年國慶中華路人潮


zhong_hua_min_guo_liu_shi_nian_guo_qing_zhong_hua_lu_ren_chao_.jpg

(盧寶鐘提供)

照片中拍下了中華路上慶祝中華民國六十年國慶的人潮。天橋上可以看到數位帶著軍帽的人;道路上有輛被熱情民眾包夾的花車,車上矗立著象徵中華民國憲法的立牌,由幾位穿著端正西裝的司儀護衛著;而照片左側可看到數十支俗稱「救國團」的中國青年救國團旗幟。旗幟由象徵三民主義的「青天白日」,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之決心的「三根紅條」,以及象徵活力生氣與青春進步的「綠底」組成。

救國團於1952年成立時名為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部,由時任總統的蔣介石兼任團長,其子蔣經國則為首位主任,在「反共復國」的領導方針之下,從青少年開始確立政治思想,防止共黨思想滲透。1969年從國防部獨立,1989年向內政部申請登記為「教育性、服務性與公益性之社團法人」,主要以大專院校與高中職的學生為服務對象,

至2000年更改為現今的名稱後,救國團仍以較低的租金持續運用各地活動中心等空間,服務內容除了旅遊與營隊活動之外,也包含張老師中心、社區服務、弱勢關懷、生態環保教育、協助政府推動公共服務等項目。

▇1988年,中華商場裡的24小時

1988zhong_hua_shang_chang_de_24xiao_shi_xiao_kan_01ban_.png


1988zhong_hua_shang_chang_de_24xiao_shi_xiao_kan_02ban_.png

(楊諮宜提供)

1988年6月3日出刊的〈攝影報導〉刊載了4月30日至5月1日裡中華商場24小時的樣貌,呈現出平時客人看不到的中華商場日常。這份刊物是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製作的學生刊物,於1987年9月30日創刊,是全台灣第一份大專院校製作的攝影報。

1988年距離中華商場拆除的日子只差三年,「白天來往的人潮向電影街即百貨公司湧去,中華商場相形之下,宛如『棄婦』,雖然熙來人往的,卻都不屬於她的」,這段文字寫下了中華商場的晚年滄桑。年輕人都往號稱「電影街」的武昌街與周邊更新穎的百貨湧去,吸引學生駐足的只有製服店而已。過了打烊時間,中華商場便不是以「商場」身分存在,而是每個店鋪的一家子生活的地方,孩子在這邊嬉鬧玩耍,婦人在走廊洗衣,流浪漢躺臥在地下道樓梯口。或許對於中華商場更不能割捨的是在這裡生活與生存的店家,而非台北市民。

▇中華商場時代的樂舞


zhong_hua_shang_chang_shi_dai_de_le_wu_.jpg

(高傳棋提供)

此照片拍下位於義棟的「樂舞戲劇舞蹈服裝社」的主人翁,旁邊有東方郵幣社、百事可樂、勝美奶罩行(當時慣用的稱呼在現今看起來有些直白)、真北平烤鴨等招牌與廣告。

日治時期的西門町便匯聚了電影、歌舞廳、紅包場、戲劇等娛樂,服裝出租店也就應運而生,而當中華商場落成之後,莊良與黃金桂夫婦便進駐開業,製作範疇包羅萬象,除了租借製作學校社團文藝活動用之舞蹈戲劇服裝,也有僑委會、外交部及科博館委託的古服飾之複製,也接受人偶甚至是動漫角色模型的訂製訂單。中華商場拆除之後,樂舞搬遷至內湖區康寧路3段99巷39弄92號,持續以相當的規模營運中。

▇大漢郵幣社老闆張明泉先生於店門口留影


da_han_you_bi_she_lao_ban_zhang_ming_quan_xian_sheng_yu_dian_men_kou_liu_ying_.jpg

(張少英提供)

現今在延平南路3號開業的大漢郵幣社,其實早在中華商場建成以前就已開業,中華商場開幕後老闆張明泉先生便以一個月2萬元承租了愛棟2樓33號的店面。

1980至1990年代是台灣集郵市場的高峰。1991年郵局發行五十萬冊的吉祥郵票,七天內便搶購一空。郵幣的市場除了收藏投資會創造藏品的價值以外,早在國民政府遷台時,軍人與眷屬帶來了各個省份的紙幣與錢幣,需要透過古玩店與郵幣社的收購才能換得現金,張明泉老闆便是在這樣一次次與客人往互交流與交易,甚至常往返香港取得不同的郵幣商品,讓他比同行販賣更多元的商品,最終得以建立起屬於他的郵幣市場,雖然今日郵幣市場已退燒,但大漢郵幣社仍然持續以郵幣、手工藝品、玉器、字畫、老酒買賣服務營運中,繼續見證歷史。

▇追尋天橋上的時光:中華商場與台北庶民生活記憶1961-1992

1513513.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天橋上的魔術師 系列報導

▇圖像暨互動藝術展

82001474_130907611712829_6771826810494648320_o.jpg

tian_qiao_shang_de_mo_shu_shi_ruan_guang_min_juan_.jpg

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阮光民 卷
漫畫:阮光民
原著:吳明益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tian_qiao_shang_de_mo_shu_shi_xiao_zhuang_juan_.jpg

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小莊 卷
漫畫:小莊
原著:吳明益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