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傷心大叔與永遠的少年少女:陳栢青與崔舜華的「村上春樹迷因大亂鬥」

作家陳栢青(左)與詩人崔舜華

同志大遊行的晚上,作家陳栢青換下遊行的背心熱褲,穿上襯衫和俏皮的小背心,坐在投影幕前,等待詩人崔舜華到來,這時已有些讀者來到現場。崔舜華以一襲鮮豔羽織現身,兩人相見,不免談笑一番,等待書店的整點廣播結束,對談就此開始。

陳栢青先以「我們都有村上春樹的基因」做為開場,即使可能沒看過村上春樹的書,一定也在文學獎等場合看過(或甚至自己就寫過)被評為「模仿村上春樹」的作品。村上幾乎是台灣和他同代人少年時期的標記。

崔舜華則以「啟蒙」來形容村上帶給她的震撼,這樣一個年年與諾貝爾文學獎錯身而過的傷心大叔,卻提出了一個神奇的概念:如果你從未青春過,那你也從未老去。年老是從青春中誕生出來的,當易逝的青春真正逝去時,你才擁有了它。

ren_zao_wei_xing_qing_ren_3d-tile.jpg

陳栢青談到自己第一次讀到的村上小說是《夜之蜘蛛猴》,少年的他誤以為那是一本恐怖小說,讀完也沒有特別受到啟發。真正引起他對村上興趣的反而是岩井俊二的電影《情書》,岩井曾說這部電影脫胎自號稱「100%戀愛小說」的《挪威的森林》,是「100%戀愛電影」。

崔舜華第一次讀的是《村上收音機》,當時只覺得這是一個大叔的絮語和碎念,直到看到《舞.舞.舞》,才算正式推開村上世界的大門。她一直覺得很有意思的是,讀者有時會為了村上創造出的人物而吵架——《挪威的森林》的直子和綠就像《紅樓夢》裡的黛玉和寶釵一樣,各自有擁護的讀者。這些角色選擇了讀者,彷彿角色們和讀者有親近感,是生活中會遇到的人一樣。

wu_.wu_.wu_-horz.jpg

愛讀村上散文的陳栢青認為,從散文可以看到作者的內在,宛如一台翻譯機,可以知道作者如何直面世界。相對於散文如同直球般將作者的看法投擲出去,小說是有「隔」的,如同台灣對於村上的接受史,是從相對有「故事性」的作品開始引入,可以看見後來的時代,可能對於故事不再那麼渴求。

崔舜華提到,賴明珠的翻譯跨越了語言之橋,讓我們能理解村上的現代感和疏離感。陳栢青則接著補充,相對於中國的林少華,賴明珠更將那種斷裂與空隙翻譯了出來,就是那種在某些字句旁邊加了點點的什麼,讓人感受到村上少年般的文體。而湊巧的是,台灣文學也正面臨著少年時代,正是這兩個少年撞在一起,才更突出了那種微妙的「空氣感」。

崔舜華提問:「少年」是什麼?或者他認為的少年與所謂「大人」的分界又是什麼?陳栢青舉散文集《村上朝日堂嗨?!》裡〈告別所謂青春的心理狀態〉一文中村上與女孩的對話,雖然女孩並非有意,但就有個原先脆弱的東西在輕碰之下碎裂了。回到電影《情書》,最讓陳栢青心醉的是柏原崇在圖書館讀書,窗簾輕揚,這是一個完全封閉在自己世界的場景,青春是永恆的凝視,像標本一樣凝凍起來,是遙遠的想望,一旦動起來就會立即崩毀,而人也開始長大。青春在消逝裡面,有個永遠進不去的場所性。

崔舜華笑說,要討論青春,不得不提陳栢青不那麼喜愛的《1Q84》和《海邊的卡夫卡》。《1Q84》的兩個少女,其一沒有月經,是完美的少女,另一位則在少女時代握住主角天吾的手時,來了初潮。而《海邊的卡夫卡》一體兩面的兩個少年,則是以精神上的弒父完成了成長的儀式,兩者相同的是血的意象,精神或身體受到了暴力與傷害,從而產生跨越、斷裂與撕扯。陳栢青接著說,成長宛如被推下懸崖,是傷害的血跡疊加起來。

hai_bian_de_qia_fu_qia_chuang_zuo_40zhou_nian_ji_nian_xin_ban_tao_shu_-horz.jpg

崔舜華提到,孩子是一種對於時間的無聊性特別敏銳的生物。陳栢青認為這也許源自於一種時間的不均質。《尋羊冒險記》的老鼠,在25歲時想道:自己是兩個12歲小男孩的年紀了(數學上的謬誤略過不提),卻沒有12歲小男孩的視野,缺乏一種不確定性。

陳栢青熱愛的攝影師,專拍空氣感美少女的青山裕企有一本書《青山裕企X拍出令人怦然心動的美少女攝影技巧》,就是在談這樣的不確定性。如同村上在短篇小說〈開往中國的慢船〉中描寫的一個不特別美麗的少女,有種「像煙一樣」的「透明感」。陳栢青補充道,不知道自己美麗的人最為好看,一旦意識到自己美麗的瞬間,人就固著了,也就不那麼美麗了。

fa_tiao_niao_nian_dai_ji_.jpg崔舜華提到她特別喜歡《發條鳥三部曲》中少女May和中年魯蛇大叔的互動,少女的活力彷彿為失業又離婚的主角掘開了生活的井。村上特別喜歡孤獨的老年、中年、少年,他想強調「孤獨」本身是有益的,而人們在對抗或接受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對於體制和自身的對抗與接受。

問到最愛的村上作品,陳栢青回答的是短篇〈青蛙老弟救東京〉。公務員主角夢見青蛙要阻止東京地底下的巨大蚯蚓毀滅世界,但主角不知道該如何幫助青蛙,最後,青蛙消失,換取蚯蚓不再作亂,青蛙對主角說:「沒關係的,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做得很好了。」這篇小說陳栢青看了許多次,認為它談的是「與失敗的抗衡中,人會學到什麼。」

講到村上,不能不提海明威和費滋傑羅。比起繼承海明威的硬漢精神,崔舜華認為,村上更多的是繼承費茲傑羅,尤其是《大亨小傳》──蓋茲比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謊,但黛西恰恰好是戳破謊言的一根針。

哪部作品是村上的「青春經典」?崔舜華把這頂桂冠頒給《海邊的卡夫卡》,因為那是純粹的少年,青春就是很多笨拙、跌倒和野獸般的傷痕。陳栢青則推薦《夜之蜘蛛猴》中的短篇〈汽笛〉。男孩對女孩說:「我愛你就像半夜的汽笛。」在靜夜無人之時突然醒來,感覺牆壁像往自己逼壓過來時,汽笛輕輕嘟嘟兩聲,解除了不安與恐懼。這是村上從虛到虛的表演,告訴讀者「故事可以做到什麼」,汽笛是虛,故事也是虛,但讀者卻實在地感覺到那個無形的「什麼」。

談到最喜歡的角色,崔舜華最喜歡《1Q84》的青豆,她擁有自己所沒有的天生的強悍,保有祕密的純粹記憶,是永恆的少女。而村上的近作如《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刺殺騎士團長》對崔舜華而言都比較難進入,尤其是前者,她並不喜歡最後彷彿大和解的結局,太過夢幻了,在現實中怎麼可能去尋求欺凌自己的人的理解,並且真的得到呢?《刺殺騎士團長》也有一樣的問題,和解來得太輕易,似乎都把問題外部化了。

h1.jpg

陳栢青覺得村上的「少年性」和「少女性」之間有一些位移和投射,這點很有意思。少年纖細而敏感,少女強悍而堅定,這點在一般的印象中是反過來的。崔舜華問陳栢青為何著迷於村上所描寫的少年少女,陳栢青回答,這有點像是商標,商標是終極的記號,賦予形象之後,儘管商品會打折,但形象卻不會特價。而村上特別喜歡由部分代替全體的作法,例如他會形容某位女性的耳朵形狀特別好看,那也是賦予形象的方法。

崔舜華提到宮崎駿也喜愛少年少女,宮崎與村上這兩人並不常被並列討論,但他們共有一種青春肉體的耽美,少年少女們像毛玻璃一樣,有種模糊曖昧的美麗。陳栢青再次提到拍攝美少女的青山裕企,這位攝影師喜歡女高中生走路的模樣,認為大腿與膝蓋之間形成的「H」形狀特別迷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最後,陳栢青向崔舜華提問,少年可以永遠存在嗎?崔舜華回答,可能需要現實維度的條件。

講座最後,在場的少年少女們在陳栢青詢問有沒有人要提問時,害羞地默默搖頭。陳栢青感謝大家的參與,邀請讀者們一起入鏡,合影留念。在陳栢青和崔舜華的燦爛笑容中,彷彿可以瞥見他們眼中永恆青春的少年少女。

h3.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