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80 觸發思考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移動的批判

康德與馬克思
トランスクリティーク:カントとマルクス
柄谷行人著,林暉鈞譯,心靈工坊出版,8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柄谷行人向來擅於找到出人意料的切入點,挑動事物的神經,從而導出引人耳目的見解。此番合參康德與馬克思,以兩人思想脈絡中的「轉向」為支點,交相參照點評,頗能提調出二位差堪比擬的批判神髓。把《純粹理性批判》與《資本論》相提並論,立論不凡,藝高人膽大,同時也對二者的徒子徒孫們進行了一場毫不客氣的駁難。【內容簡介

聆聽時代的變奏

跨越兩個時代的臺灣人
台湾の戦後日本:敗戦を越えて生きた人びと
大谷渡著,陳凱雯譯,遠足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益  
本書為日本學者製作的口述歷史,為台灣的口述歷史工作者提供某種提醒與方向。口述歷史並非按照設計的問題以及學者對資料蒐集所需而進行,而是奠基在製作者對那一整個時代的瞭解,將口述所取得的材料進行重新編織的過程。
作者挑選訪談人選,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例如戰時旅居中國的傅秀松,後來與具有日本經驗的外省人孫海峰結婚,引出當時台灣與中國人往來除了憑藉漢文化紐帶,也曾共同泡漬過日本文化,打破現今台灣人對中國或日本國族主義的單一想像。另外寫到李麗珍、許麗娟姐妹的回憶,也呈現類似的多國文化錯雜現象。本書敘寫跨越政權交接的台灣人,巧妙接通中日台三地的人口移動,交織出過渡斷層下人民的交流動線,是高明的口述歷史作品。【內容簡介

看見印尼

橫跨赤道的彩虹國度
李東明著,玉山社,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基於「南向政策」以及「新住民」對台灣社會的嵌入,近年出現許多關於東南亞諸國的歷史著作,但多半為國外學者所撰寫,以台灣人視角去進行的印尼書寫並不多見。作者雖然具有官方的身分,但以日常生活的觀察為出發點,讀來饒富興味。
作者的台灣原住民血液似乎在這些印尼人事中得到了承接,所見所聞都那麼理所當然,既熟悉又陌生。像不大張揚的印尼料理,一咬下去,滿口都是微妙的清新,沒有比這更親切可靠的蹲點觀察了。【內容簡介

動盪的亞洲外交

一位外交官的證言
激動のアジア外交とともに╳外交官の証言
池田維著,楊明珠譯,允晨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這部外交官的回憶錄,不只回憶外交生涯,更揭露許多祕辛。池田維過去擔當日本主理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的外交官,在漫長的外交生涯裡,曾待過台灣、中國與柬埔寨。對於有志從事外交的讀者,可由本書學習外交官的思維,看池田如何在維護本國利益的前提下,掌握亞洲各國局勢脈絡,處理之前戰爭與殖民留下的遺緒,一步步謹慎踩過平衡木。【內容簡介

沒人雇用的一代

零工經濟的陷阱,讓我們如何一步步成為免洗勞工
Hired
詹姆士.布拉德渥斯(James Bloodworth)著,楊璧謙譯,遠流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文   樂   益  
台灣充斥著一種言論,某些勞工或自認為勞工的代言人,認為東南亞移工以低薪奪走了工作。本書以英國移工潮為主題,作者臥底進入血汗企業,發現企業吃定移工不熟悉語言和法律規定,不敢與企業對抗,因而更樂意雇用移工。全書凸顯出跨國企業剝削勞力的嚴重程度,已經凌駕國家可管控的界限,而藍領工人敵視外籍移工,卻不知財閥與企業才是罪魁禍首,令人感到深沉的悲哀。
近年來青年清貧化與中產階級空洞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本書加深與強化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內容簡介

飢餓

你只看見我的身體,沒看見我內心的痛
Hunger: A Memoir of (My) Body
羅珊.蓋伊(Roxane Gay)著,黃佳瑜譯,木馬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樂   益  
這世界對羅珊‧蓋伊(Roxanne Gay)的身體不太友善,有媒體描述她「極端病態肥胖」,擔心訪問她時找不到合適的椅子。蓋伊也曾主張女性正面看待豐碩的身體形象,但她卻在此書誠實披露,她的暴食與過胖源於過去的傷痛。不夠瘦、不夠美、不夠堅強、不夠政治正確,她幾乎什麼都不夠,但這才是女性主義者的真實人生,而不是學院教條或勵志故事。本書除了中譯書名過於煽情,適合高矮胖瘦各種體型的女性閱讀,只要你也時時自覺「不夠」。【內容簡介

虛弱史

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
皮國立著,臺灣商務印書館,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醫療史是個應被重視,但重視程度仍遠遠不夠的領域,相關著作也多有偏西少中的現象,缺乏本土的觀點與書寫。作者對醫療史耕耘有年,本書是他近年勤奮筆耕的重要成果,值得推介關注。
作者由民國時期的廣告等史料,追索當時製藥業如何用中醫語彙,摻雜西醫觀點,再生產出「虛弱」的身體想像,以及其他疾病與中醫語彙如何交互影響,打造出虛弱的華人身體論。可惜本書未能串連起腎虧及憂鬱等零碎文化現象,統整虛弱概念轉譯的整體面貌,是美中不足之處。【內容簡介

譯難忘

遇見美好的老譯本
賴慈芸著,聯經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作者繼前作《翻譯偵探事務所》尋找譯者大業後,再推出本書,列舉清末以降知名譯文,並附上解析。中西文化碰觸初期,前人有感於翻譯作為轉介文化的載體,嘗試各種文體實驗,如林紓與人合譯並以文言文寫成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梁啟超採用章回小說體的《十五小豪傑》、被改寫為中國背景《狄四娘》的雨果劇本《銀瓶怨》,令人思考文化轉譯時體裁與題材間的關聯。
過去對翻譯的要求大體止於「信、達、雅」三字,卻忽略了翻譯可能會出現的「改寫」甚至「增寫」狀況。本書透過各種舉例,精采呈現了翻譯的困難,還可欣賞各式不同翻譯所呈現出的藝術性。【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