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帶讀者到現場: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

2019-06-11 21:00

你知道台灣第一座總統府,竟然藏身在植物園裡嗎?你知道在過去沒有空調的情況下,溫室是如何維持恆溫的嗎?所謂千年一遇的優曇華開花,它的本尊究竟長怎樣?蘭嶼達悟族人又是靠什麼東東,不用突擊妳家就知道妳是不是「懶惰的婦人」?……

Openbook閱讀誌首度舉辦「帶讀者到現場: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活動,引起熱烈迴響,網路開放報名後,12小時內即告額滿。為了確保活動品質,OB事前邀集親朋好友組成踩線團,實地走訪踏查隱身在城中的台北植物園。就讓我們先來瞧瞧經數十位藝文人士「試走」過的這座「日治最紅必踩景點」,究竟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祕辛。

台北的5月梅雨不斷,間或夾雜幾場強烈的驚雷暴雨。幸而試走當天氣溫舒爽,Openbook籌備策畫多時的「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活動,迎著夏天的腳步開鑼出遊。

下午兩點,眾學員依約在台北植物園博愛路大門口集合。放眼望去,參與者盡皆藝文界人士,例如作家羅位育、李金蓮、黃麗群;資深媒體人及出版人莊展信、李黨、莫昭平;學者李淑珍、古慧雯;文學工作者宋珮、許琳英、賴惠鳳、蘇惠昭、劉佳奇等人,全是一派出門踏青的休閒裝扮,與一般喜孜孜鬧哄哄的參團遊客並無二致。


he_bing__1.jpg

Openbook主辦的植物園走讀活動,邀請藝文界人士進行「試走」。

讀者或許會冒出黑人問號:到底(明明個個都是阿宅的)OB編輯群是獲得什麼「天啟」,怎會突然推開壓頂的書堆與文稿,換上健走鞋、後背包,搖起導遊小旗幟,走在人群前頭帶領導覽活動?

我們將矛頭指向始作俑者OB總編周月英,她正色表示:「Openbook是數位媒體,過去跟讀者的溝通都是透過虛擬平台,我們希望有機會可以和讀者近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這次的活動就是其中的一種。」

「活動名叫『帶讀者到現場』,因為長久以來我們靠書本吸收知識,但常常忽略了其實很多資訊就存在我們生活周遭。過去我們透過文字認識它,現在我們要帶讀者走訪源頭,到現場去印證書裡的知識,同時體驗一般遊客窺看不到的細節。」

那為何選擇台北植物園?周月英這時眼睛發亮地笑說:「你等一下聽董老師的導覽就知道了!」語帶保留的模樣,真的是直接搔到筆者癢處,令人好奇不已。

試走場的學員們平日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坐擁山頭,但聚集到導覽員董景生面前,個個眼神雀躍得就像參加遠足的學童。聽過董景生大名的人就知道,這場導覽肯定物超所值。因為身為作家、昆蟲與生態專家的他,除了是Openbook年度好書的評審,還曾任台北植物園園長,現在更掌管台灣所有大大小小的植物園(職銜為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


jing_sheng_s.jpg

活動導覽董景生


xue_yuan_zhao_c_zao_dian_s.jpg

參與試走的夥伴們,左起李金蓮、賴惠鳳、蘇惠昭。

更重要的是,連媒體都曉得他知道最多植物相關的趣聞、冷知識與八卦,一有什麼風吹草動(例如姑婆勇事件),第一個就想跑來問他,可說是為大家揭開台北植物園百年身世的最佳嚮導。

許多人對台北植物園的印象,不脫荷花池、台北市民晨運的好所在、小學生戶外教學吃便當,以及很多人在這裡架大砲拍小鳥等等。殊不知,台北植物園身上其實掛滿了多不勝數的「之最」、「第一」與「驚人」。

譬如,台北植物園是台灣第一所植物園,過去還曾經擁有第一座動物園(為圓山動物園前身),區域內有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還有台灣第一座總統府。在全國現有的多所植物園中,也是第一個在「世界植物園名錄」中列名,並且是台灣第一個加入全球最大「國際植物園保育組織」的單位,現正戮力與世界各國一起拯救地球的未來(真實不虛)。


la_xie_guan_ji_qin_chai_xing_tai_.jpg

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腊葉館」(左,台北植物園提供)及台灣第一座總統府「欽差行臺」

台北植物園在清廷割讓台灣的次年(1896年)即有雛型,於大正10年(1921年)正式命名。然而它的輩分雖然「最老」,卻也有著占地「最小」與植物種類「最多」這樣極端的兩面。

就拿台北植物園與最年輕的福山植物園(設置於1990年)來相比,福山占地l,097.90公頃,栽種700餘種植物,而這裡僅約8公頃,收集的植物種類卻超過2,000種。因為台灣植物調查紀錄始於1864年,至今共記錄了4,925種植物(包含外來、引入種),這裡竟然就占了近半。

難怪把植物園當灶咖一樣的董景生至今仍要驚嘆:「台北植物園的樹,實.在.太.多.了!種類也多到許多植物只有3棵,有些甚至全台僅存一棵,在野外已經滅絕。」由此可想而知,許多外表貌不驚人的植物,在這裡簡直像翠玉白菜一樣磕碰不得,若將台北植物園比喻為「台灣植物的故宮博物院」的話,也半點不為過。

植物園裡嚴格禁止採摘,就算總統來了也一樣。在導覽過程中,唯有披上植物園黃色背心的導覽員,才能猶如手持尚方寶劍,得以在研究和教育的前提下,對(你也搞不清有多珍稀的)植物上下其手。


zhi_wu_xi_nan_zi_.jpg

「來!給我背心!」導覽員董景生說完帥氣披上背心,走入禁區摘取囊葉榕的葉子,轉身講解並將葉子遞給學員輪流觀看

導覽中董景生摘下幾片土肉桂葉,讓學員輪流傳送,各自撕扯一小片入口品嘗。土肉桂葉帶有甜味,入口辛香。對此風味顯然著了迷的B編,據說從此走在戶外,開始會對路邊不知名的行道樹與野花草伸出鹹豬手,不顧死活地就想往嘴裡送(錯誤示範,小朋友不要學)。可見這場植物園之旅的魅力與魔力,對他的影響有多深遠。


nang_xie_rong_de_xie_zi__0.jpg

囊葉榕的葉子(左)及開心咀嚼土肉桂葉的宋珮老師(陳愷昀攝)

眼張望宛如戶外博物館的台北植物園,可以想像,若無攜帶任何植物相關知識走進這裡,會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迷失,一如BBC文章提及的「植物盲」。反過來說,若有了像這次「既看門道、又很熱鬧」的隨身專業導覽,則可得到比一般休閒旅遊行程,超出十倍不止的趣味與收穫。

例如一個不小心就會錯過的小徑角落,有台灣第一棵優曇華樹,相信虔誠的佛教徒見了,肯定趨之若鶩。台北植物園裡許許多多老樹,都是日本時代即從南洋引進、定居在此,並在台綿延後嗣,成為台灣眾多觀賞、食用、原物料等具經濟價值的植物祖先。

遊園過程中,植物的故事俯拾即是,董景生常脫口就是一個帶梗的八卦,諸如南洋杉與蔣中正、台灣油杉與魏應充、荷花與楊振寧、鳳凰木與官場文化,它/他們之間有何關聯?什麼植物竟曾引起戰爭?什麼植物居然可以做成起司?所有資訊都充滿迷人的魅力。


hong_hong_lu_lu_.jpg

每朵花,每片葉子都在這塊土地上長出自己的故事

台北植物園地表上的百年歷史建築與老樹,已經足夠令人嘖嘖稱奇,卻還有第三道驚奇,就藏在我們的腳底下。那是連考古學都相當少見的多文化層堆疊的史前遺址,名為「植物園文化」。


su_hui_zhao_.jpg

除了植物,動物也藏在綠意裡(Ten Shu攝)


zi_meng_huan_jiao_lu_xiu_yan_.jpg

在紫夢幻蕉上駐足的綠繡眼(蘇惠昭攝)

數千年前台北大湖乾涸,台北植物園所在位置,地處盆地中地勢較高的華江高地,又有河流來匯,形成適合人居的區域。在我們所站的地底下,就包含4個距今1800年至4500年的史前文化,以及平埔、清朝、日治3個歷史文化。現有部分出土文物於欽差行臺展示,開放民眾參觀。

看完數千年前的史前文物,步出外觀像座寺廟的清朝欽差行臺,抬頭看見日治時期引進的清瘦高聳的亞歷山大椰子樹,竟令人萌生時空交疊的暈眩感。這場自然與文化史跡的巡禮,不斷灌輸知識的養分,令人心生渺小、偉大、敬畏之心,不禁讚嘆:同時擁有多重自然/文化遺產的台北植物園,絕對是台灣全體人民都需要更多認識與重視的珍貴寶庫。

zhu_tu_bei_xuan_c_zao_dian_s.jpg

在穿越百年與千年之後,董景生領我們返回人間,並望向未來。接著他意味深長地帶我們參觀平日並未對外開放的綠資源區與溫室。

植物園的樹枝與落葉占園區垃圾總量的70%,若當成廢棄物,便必須花錢清運,而焚燒垃圾還會製造二氧化碳汙染環境。因此為了維持植物園良好的循環運作,綠資源區的園丁會以科學的改良技術與精密計算,將碳源、氮源層層堆疊,製成堆肥。


dui_fei_zhao_c_s.jpg

O編在植物園園丁的引領下親身體驗堆肥中的溫度

想必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植物園本應是科學研究的場域,然而在現實裡,卻往往被錯當成民生遊賞的城市綠地。在學術殿堂與民眾休憩的公園之間,我們對植物園的認知,還有一大段空白需要被填補聯繫起來。

至此,我終於恍然理解了植物園與OB合作「帶讀者到現場」的真正用意。

在行程走到溫室之前,董景生一改幽默逗趣,含蓄說道:現在全世界的原生植物都「遭遇到一些問題」(明明是很嚴重的問題啊),所以今年開始連續4年,政府將推行一個嶄新的「植物園方舟計畫」,會有6座國家植物園與周邊學校及部落(例如蘭嶼高中)合作,一起將原生植物「種回來」。

他說:「台灣有很多原生種非常稀有,在野外只剩下三、五棵。但植物不該是象牙塔裡的學者放在植物園裡保種,而是必須讓全民知道保種議題的重要,不然大家只想要一座森林,卻不知森林的組成是什麼,並沒有原生種的概念。」

期望獲得全民的共識,進而促進公民參與,是董景生念茲在茲的目標。

抵達國民政府遷台後第一任園長所建的溫室後,董景生把門一關,要學員們去找「以你的家鄉命名的植物」。所有學員一哄而散,四處查看植物身上的名牌,接著聽到有人開心大叫:「這裡有嘉義欸」、「基隆好多喔」、「也有大肚山」還有學員不斷追問:「貢寮呢?貢寮在哪裡?我找不到我的家鄉貢寮……」


wen_shi_he_ji__1.jpg

植物園溫室中,找得到以北中南東離島各地命名的植物(陳愷昀攝)

或許是因為親土的情感,學員們找到自己家鄉的植物都很欣喜,連帶的,也會不忍這些台灣本土的原生植物就此消失。我想,這正是提高保種意識的第一步吧。

雖然世人皆知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卻不太了解保種是對抗極端氣候與拯救生態環境的答案,也是「許後世一個未來」的大事。許多人提及植物,只關心什麼好吃、什麼好看、哪裡好玩。想推動「保種全民化」,首先就是植物知識必須普及化,而導覽活動得以讓更多人認識植物園的功能,不再只將它當成台北市民跳舞、晨運的地方。

為了串聯民眾對台灣原生植物的情感,凡報名「帶讀者到現場: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活動的學員,將可獲得由OB特別訂製的獨家非賣品:紓壓香氛按摩油,以及方舟計畫的紀念磁鐵(計有6款,隨機贈送1款),磁鐵上的花卉都是與台北植物園深有淵源的植物種類。

zhi_wu_yuan_shu_ya_xiang_fen_an_mo_you_-_1.jpg

這款香氛按摩油,是台北植物園的綠資源區為本活動特別設計的,純手工自製,以芳樟為香味來源,並使用高級的基底油。董景生強調必須4個月內用完,以免變質,可見真正全天然。

據說在新加坡,一場植物園導覽的費用就高達200美金。相較之下,「帶讀者到現場: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活動有含金量超高的知識導覽,又有就算想敗市面上也買不到的精油可以拿,這樣的CP值,只能說為了促進知識普及而聯手的台北植物園與Openbook,實在太佛心。


zhi_wu_yuan_huo_dong_bn_kuan_du_1000.jpg

本梯次活動報名已額滿,如欲參加後續梯次的植物園導覽活動,請密切關注官網!

走讀書單

走入時光隧道

  • 《台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李瑞宗 2007  林試所/南天書局
  • 《樹的祕密語言》彼得‧渥雷本 2017 地平線文化
  • 《花園的祕密語言》彼得‧渥雷本 2018 地平線文化

被遺忘的台灣植物研究史

  • 《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王瑞閔 2018 麥浩斯出版社
  • 《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李瑞宗 2012  林試所/南天書局
  • 《佛里神父》李瑞宗 2017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 《早田文藏》大場秀章2017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公民參與植物保育

  • 《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王瑞閔 2019 麥浩斯出版社
  • 《植物彌賽亞:從實習生到皇家園藝師,拯救世界珍稀植物的保育之旅》卡洛斯‧馬格達勒納 2018 天下文化
  • 《串起莽噶艾:魯凱下三社群民族植物》黃啟瑞、黃嘉隆、董景生 2011 農委會林務局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lian_shu_feng_mian_1.jpg


點選照片,進入活動官網,可以所在地查詢路線與活動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taiwan-1737087_1920.jpg

huo_dong_lan_ren_bao_3_2.jpg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

協辦單位:xin_bei_shi_tu_logo.jpg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hui_xiong_ai_du_shu_.jpg 131105momo_logobiao_zhun_zu_he_-heng_shi__0.png

readmoo.jpg

du_ce_2.png
san_min_shu_ju_.jpg wen_xun__0.jpg

you_shan_shu_ye_he_zuo_she_.jpg

he_jia_ren_.jpg

jin_shi_tang_.jpg

qing_chun_bo_ke_lai_logo.jpg

cheng_pin_.jpg

wen_bo_hui_logoheng_shi_s.png

lian_fu_logo.png

ge_ma_lan_.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