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學生運動是政治的,也是文化的:訪作家四方田犬彥

2018-11-19 19:56

六八學運今年(2018)屆滿50年,5月時Openbook閱讀誌推出專題「六八學運50周年」,報導了法國的反思。而1968年中國正值文革,日本也出現全共鬥(全學共鬥會議),即使半個世紀過去了,仍是影響全球甚深的議題。今年華文朗讀節以60年代為主題,邀請日本作家暨文化研究學者四方田犬彥來台,Openbook閱讀誌趁此安排專訪,以「學生運動」為主題,請他分享個人經驗與日本現況

▇從被背叛說起

熟悉四方田著作的讀者,從《革命青春──高校1968》可以清楚看見當時知識分子的文化養成,聽著披頭四、賽門與葛芬柯,電影看奧森.威爾斯、高達、大島渚等導演,讀谷川俊太郎、大江健三郎等作家。但整本書一路寫到最後,四方田才揭露了年輕時參與高中全共鬥對他的影響。在他以為革命即將在自己學校發動的當下,平時不參與政治活動的他,受到整體氛圍與同儕感染而決定起身戰鬥時,卻發現那些名校的菁英學子全臨陣退縮,突然學校空無一人。他如此描述:

我打破了走廊上的一片玻璃,試圖想留下一點痕跡。接著我走下樓,把碰巧放在包包裡的綠色墨水筆,在校內公布欄上寫下:「校長訓導主任去死!」但情緒還是無法平復,被背叛的心情實在太強烈,走在從學校到私鐵車站的那段黑暗下坡路上,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這段文字是全書極為重要的轉折,我們問四方田,這場1968年的背叛,對他的人生也是一個轉折嗎?他回答:「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是不斷地從日本所謂社會的中央、中樞,一直邊緣化,一直往旁邊走。」當時,他跟同學們說好杯葛期末考,最後卻只有他一人沒去考。其他人大多順利上了東大,而他則重考了一年才入東大。當時他便下定決心:自己絕不成為他們那樣的社會菁英。

大學畢業後,四方田決定到韓國留學,這完全不是當時日本頂尖學子的出國選項。後來他也隨著夫人一同進行台灣的文化研究,希望理解日本在東亞的位置與意義。

a09_0268-053suo_.jpg

▇絕望與暴力

訪談中,四方田提到日本政治運動中的黑暗面,包括他大學時有2位同學慘遭殺害。我們詢問,為何日本青年的精神狀態呈現較虛無與極端暴力的樣貌?他說這樣的暴力對日本人來說是非常難為情的。但比較60年代的日本、韓國與中國,或許可以看出一些徵兆。

日本的學生運動會分成很多派系,派系之間也有很多內鬥。小派系因為被孤立,開始不信任彼此,相互批評:「你們才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你們才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而國家力量(也就是警察)則刻意忽略,任憑內耗。1970到75年間,學運派系間的內鬥非常頻繁,而且其實至今還未真正結束,現在偶爾還是能看到。一旦發生,只會在報上看到一篇小小的報導,政府並不會積極去處理。

中國當時也是,如在北京的清華大學百日大武鬥,兩派紅衛兵之間用手榴彈等各種武裝裝備相互鬥爭,死傷慘重。韓國學運的方式比較特別,暴力不是對別人,而在於對自己,用的是自傷的行為。比如4位女大學生聚在一起,為了民族主義,一起剁指、跳樓等等。

「你問為什麼日本形成虛無,或是暴力的狀態,我覺得單看一個國家是沒有意義的。比較暴力的文化或虛無現象時,它絕對不是只發生在單一國家中,它跟周圍其他國家,甚至跟這些國家的社會、宗教相關,必須很全面地觀察,並檢視國家間相互的作用,這才是有意義的。」四方田說。

他接著提到,1968年的很多問題雖然還沒有被解決,但不是不可能被解決,因為當時的參與者很多還活著,不難找到見證人。我們應該詳實地紀錄曾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包括他們的文字、說過的話等等。

41rsly7phl-horz.jpg

四方田今年編了3本書《1968[1]文化》、《1968[2]文学》、《1968[3]漫画》(筑摩書房),第一本以攝影,二為文字、三為漫畫,試圖從3種不同的媒材做人類學式的分析。他提到:「現在大部分人只把1968年前後的風潮視為政治運動,沒人把它看成是一個文化運動,除了我以外。」他認為,1968年值得探討與研究的問題仍非常非常多。

▇幽默與超現實的台灣學運

四方田一直想探究「台灣人的幸福到底從何而來?」。2014年他跟著大甲媽祖遶境,走完全程。雖然身為外國人,但他感覺到許多來自陌生人的善意。話鋒一轉,他提到:「前幾年的太陽花事件,大家在野外一起抗議的時候,有不認識的人會送來很多東西,雖然不知道是誰送來的,卻可以很安心地吃,也不會懷疑這些東西會不會被動了什麼手腳。這種無形的互信關係,非常的珍貴。」

他認為台灣學運很有趣的是,我們沒有出現像日本學運的破壞行為,進了立法院之後,大家有在牆壁上貼東西,但就是乖乖貼膠帶,不像日本是錘釘子啊,或東京大學曾經整個講堂差點被拆掉。

318學運時,四方田也曾經到現場,拍攝了許多現場展示的物件。他與朋友分析說,這些物件很多拼貼了40年代末期,或五四運動的名句。學生象徵性地引用這些字句,充滿了幽默感,也非常超現實。這些表現手法,是他體驗過的日本學生運動不曾有的。

a09_0312-058suo_.jpg

四方田認為,台灣社會有相當重要且基本的信仰,做為民間的心理支柱,如城隍廟、觀音、媽祖等等。這些與資本主義完全無關,是比較無償、不求回報的行為。比如他到附近的廟宇參觀,看見婆婆們來幫忙掃地,也是無償的。這些我們可能不覺得特別稀奇的事,在現在的日本都已經沒有了,這是他覺得台灣深具人性的部分。

我們告訴他,其實台灣的學運也並非都是非暴力的,2015年一位名叫林冠華的高中生因為反高中課綱微調而自殺了。四方田提到,他自己在當時的學生運動中並不是核心份子,儘管遭受背叛,所受的傷也不是那麼深,但是林同學一定是走在活動非常核心的部分,背叛感也更深,因為他有很想要伸張的正義。

四方田認為,高中生進行抗爭或革命,比大學生更加困難,一定會有家長跑出來說:「你不可以這樣!」、「你要怎樣!」,或者所有人都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否認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高中生的革命其實是非常孤獨的。為了回應1968年高校生的自己的那份孤獨,他因此寫了《革命青春》。

如果四方田對68學運的思考無誤,不僅應視它為政治運動,更應看做文化運動;或許我們可以揣想,318學運或那些正在發生中的運動,也可能是一個人,或一個世代的文化運動起點。

【延伸閱讀】日本學生運動為何永遠是輸家?他們後來哪裡去了?四方田犬彥演講實錄

a09_0109-027suo_.jpg

getimage_13.jpg

革命青春:高校1968
作者:四方田犬彥  
譯者:詹慕如、陳麗珣
出版社:黑眼睛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四方田犬彥
1953年生於日本兵庫縣西宮。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農學部附屬中學、高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主修宗教學、研究所學習比較文學。現於明治學院大學教授電影史。《月島物語》(集英社文庫)榮獲齊藤綠雨文學獎,《歡迎來到電影史》(岩波書店)獲三得利學藝獎,《摩洛哥流謫》(新潮社)獲伊藤整文學獎。其他還著有《摩滅之賦》(筑摩書房)、《電影和表象不可能性》(產業圖書),譯著有《回到巴勒斯坦》(作品社),鮑爾斯《優雅的獵物》(新潮社)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