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不要為了辦媒體而辦媒體:專訪《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作者影山裕樹

近年日本記錄區域性文化的地方刊物興盛,有別於以東京價值觀為主的大眾媒體,地方刊物傳遞當地獨有的風貌與情感,不僅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同時讓外地人興起前往觀光甚至移居的欲望。

「千十一編輯室」負責人暨企劃編輯影山裕樹耗時一年,搜羅日本各處地方刊物的案例,集結為《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影山日前來台宣傳新書,在口譯陪同下,接受Openbook採訪,聊聊地方刊物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如何帶動地方創生。

▇地方刊物,可以讓促進世代交流

第一次來台的影山,行程裡包含了台北、新竹及台南等地,人群聚集的車站或廟口辦桌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本,人潮聚集交流的場所愈來愈少,他認為藉由地方故事,可以找回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機會。

談起書中記錄的各種地方刊物,影山說:「即使種類多樣而無法歸結,但相同之處在於,它們成為促進人與人交流的平台,包括當地讀者、製作團隊、或者外地人。這是地方媒體的共同特性。」

影山說,如今社會中族群分裂的情形愈顯嚴重,年輕人與老年人沒有對話的機會,大眾不知遠離塵囂處的高齡者照護之家發生了什麼事……透過地方刊物,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族群,開啟了對話的機會。

影山特別讚賞書中的一例:位於福岡的高齡者照護機構發行的刊物《搖咧搖咧》。有別於傳遞專業知識的照護雜誌,《搖咧搖咧》記錄的是照護人員與老人家的日常故事,不避生死問題,甚而讓人「咯咯發笑」。


yao_le_yao_le_.jpg

《搖咧搖咧》雜誌及其編輯鹿子裕文(攝影:Mika Kitamura;行人文化提供)

這本刊物甫在當地書店上架,隨即銷售一空,連京都與東京的書店及大規模的經銷商都想訂購,熱潮超乎想像。透過這份刊物,讀者也更了解照護機構的日常,不再只是遙遠的、毫無相關的陌生群體。

▇日常的地方瑣事,有濃厚的「人」的氣息

地方刊物引起的效應,不止於此。

書中提及地方刊物的始祖《谷中.根津.千駄木》(簡稱《谷根千》),是由3位主婦於1984年創立,總共發行了94期。該刊物以主婦觀點報導當地的小型工廠、公共澡堂或是街巷漫步等特輯,無論是寫作者或被寫的人,幾乎都居住在谷根千地區。這本刊物一方面記錄了當地的日常風貌,另一方面也像是地方人士集體參與而成的故事。


jin_ji_de_ri_ben_di_fang_kan_wu_p202.jpg

日本地方刊物的始祖《谷中.根津.千駄木》(攝影:Mika Kitamura;行人文化提供)

影山表示,《谷根千》出版前,當地原本是非常沒落的地區。刊物提升了在地認同感之後,當地開始出現空間活化的計畫,包括保存老屋或將其改造為咖啡店,同時也出現了愈來愈多市民團體。重新活絡、具有獨特故事風味的谷根千地區,因此吸引了愈來愈多遊客,如今已成為相當熱門的觀光區。

為什麼這些日常故事能凝聚地方認同感,進而催發創生活動,吸引外地人前來觀光或移居?關鍵在於情感。

影山舉例說,四國高知縣位處在易受颱風侵襲的地方,加上大眾媒體的報導,久而久之,大家對於高知的印象只停留在「常受颱風侵襲」,就連當地人也不例外。

「然而在此之外,應該還有很多不同面向、多元立體的故事存在。」影山補充道,如果對自己家鄉的想像過於單一,就不會產生認同感,也不會以自己的家鄉為傲,更不會有地方復興的活動,因為大家都不想留在自己的家鄉。

一般觀光手冊或企業宣傳雜誌往往以利益為導向,主要呈現光鮮亮麗的一面,但地方刊物卻能忠實呈現地域的文化或日常瑣事。這些由當地集體譜寫出來的故事,讓該地域的地景空間附著上濃厚的「人」的氣息。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構築成地方故事,反映出某些普遍性的課題或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鳴,讓人發現自己的故事原來與別人的故事相關,從而喚起對於家鄉的想像。在疏離的現代社會,這種「我不孤單」的歸屬感,更能緊密連結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p1010719.jpg

▇我們可不只是在飲酒作樂啊!地方編輯的份外之事

辦好一份刊物,就像說好一個故事的過程。時常到各地參與專案編輯工作的影山,以「外來者」的角度分享與地方編輯合作的趣事。

有人就有江湖,每個地方可能都存在著派系或權力關係。影山表示,「外來者」編輯的好處在於不受權力階級關係的影響,可以保持一定距離,但又要讓當地人覺得被理解。

「我們很常跟當地人喝酒搏感情,喝了酒比較容易說出真心話,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也算是一個交流的場合。」影山說,平時除了保持一定距離觀察當地之外,也必須透過閒聊交換情報,才能挖掘出地方真實的樣貌。

有別於外地人,深耕地方的媒體不可避免會涉入地方事務。影山說,地方編輯往往需要參加政府人員的私下聚會,當地方派系產生紛爭時,也可能得擔任居中協調的角色,甚至帶著酒登門道歉等等。

書中一編輯團隊與公部門合作的罕見案例《在雲端上》,創刊號介紹當地特色鮮明的「角打」。影山透露,最初編輯提出這個構想時,公部門認為對該地形象恐怕有負面影響,溝通過程中也不乏爭吵。「後來大家一起去喝了酒,還是決定以角打為主題。」結果證明效果很不錯,不只當地人覺得熟悉,也讓外地觀光客興起一探究竟的念頭。

地方編輯做著看似非編輯份內的事,實際上是將根紮得更深,藉此累積當地更強的牽絆,從交流中孕育更多可能性。


yun_duan_shang_.jpg

2006年創刊以來已持續發行10年的公部門免費刊物《在雲端上》(攝影:Mika Kitamura;行人文化提供)

▇對地方有必要性的刊物,就有辦法繼續存在

「刊物如何長久存續?」幾天下來的新書發表會,台灣讀者最常問這個問題。

時間,也是影山認為刊物最重要的課題。「必須經過很長的時間,例如10年,才能看出地方刊物的價值。有些做了1、2年就停刊的刊物,最大原因在於『為了辦媒體而辦媒體』,忘記刊物原有的目的。」

影山直接了當表示,華美的設計或很棒的照片,這些都不必太堅持。他舉例日本有位木柴行老闆的小學生兒子,辦了一份免費刊物宣傳老爸的公司,從版面設計到內容全都自己來,非常可愛。「重點是記得這份刊物想傳遞什麼訊息,以及長久存續下去。」

2019年是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透過《進擊的日本刊物》,影山想對我們傳遞什麼訊息呢?他說,台灣同樣面臨了高齡化及人口流失等問題,而地方正是面對種種衝擊的第一線,「這些地方可以實驗很多創新點子,『地方』可說是最有可能發生有趣事情的處所。」而發展這些創新點子的關鍵環節,便是他一再強調的,對於家鄉的認同感。

另一個角度來說,地方刊物已不僅是人與人交流的平台,更儼然成為綿延遼闊的故事場。透過長時間的積累,刊物本身已承載了許多情感,甚至能夠召喚更多人加入留下自己的故事,逐漸擁有改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力量。

「如果這本刊物對地方有必要性,就有辦法繼續存在。」影山如此說道。

2016850008729b.jpg

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
ローカルメディアのつくりかた:人と地域をつなぐ編集・デザイン・流通
作者:影山裕樹  
譯者:林詠純
出版:行人文化實驗室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影山裕樹
編輯、企劃編輯。1982年出生於東京。從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部畢業後,進入雜誌《Studio Voice》編輯部工作,後來跳槽到Film Art公司,經手《約瑟夫.博伊斯 甦醒的革命》《開拓自己的藝術》《橫井軍平遊戲館 RETURNS》《辦一場戶外音樂節》等許多藝術、文化書籍,之後離開公司獨立創業。2010年創辦了「Office Yuki Kageyama」,從事書籍企劃編輯、網站與宣傳雜誌的編輯、策展、活動企劃、總監等廣泛的活動。策畫、編輯的書籍包括《改變地方的軟實力》《打造秘密基地的方法》等等。近年來以編輯者、總監的身分,參與「Festival / Tokyo」(2012,13)「十和田奧入瀨藝術祭」「札幌國際藝術祭 2014」等各地的藝術祭與藝術計畫。著作包括《大人打造的秘密基地》,共同編著的書籍則有《決定版.遊戲之神 橫井軍平的話》《十和田、奧入瀨 水與土地之旅》等等。「NPO法人藝術公社」創辦成員/總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