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廢柴的秋季運動會:櫟舍文學餐廳,重現台中文學精神

位於台中文學館內的櫟舍文學餐廳。(林劭璚攝)

沿著台中柳川走進熱鬧的第五市場,眾家民生攤商間,一群修繕良好的日式建築藏在老榕寬厚的樹傘下,周圍簇擁著一片綠意。其中一棟老屋散發出食茶香,人們偎桌倚椅侃侃而談,這裡是新近開幕的「櫟舍文學餐廳」,坐落在「台中文學館」內。

台中文學館原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宿舍,1932年完工。2009年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將其登錄歷史建築,2010年4月進行古蹟修繕與活化再利用工程,設立「台中文學館」,5年後開放為文學公園。

「櫟舍文學餐廳」於2017年8月15日開始試營運,預計9月正式開幕。除提供文學餐外,並定期舉辦作家廚房、作家午茶、文學沙龍、茶道課等活動,希望這棟老屋還有人依照著它原本的樣子生活。

櫟舍06.jpg
櫟舍文學餐廳。(林劭璚攝)

▉濃郁台味 心懷家鄉的風土詩

櫟舍於開幕期間推出的「陳千武文學套餐」及「楊逵的野菜鹹派」,就是依前輩作家陳千武的生平,以及楊逵的野菜宴典故來發想。陳千武畢業於台中一中,1942年依台灣志願兵的身分入伍,這成為他往後創作的重要命題。

櫟舍以「印尼薑黃飯」表現陳千武的太平洋戰火經驗。薑黃是印尼女人生產、孕育必吃的料理,點出陳千武作品中恆常的生死叩問,而金色更如陳千武的鮮明性格。

「陳千武文學套餐」中的主菜梅干蒸肉捲,結合義式料理Braciole肉捲的作法和本土內餡,來傳達陳千武這「跨越語言的一代」:不同文化共存共榮、互相增色,卻也經常受到族群身分的綑綁。面對戰後轉換的煎熬,陳千武改造中文成獨樹一格的樣子:「讓語言來找我們!」烹調肉捲,須槌拍肉料,放上食材,捲起肉片,紮牢棉線,進鍋油煎——肉片從墊底的下層,躍為包容一切的表層,內核盡是濃郁的台灣味,心懷家鄉的風土詩。

木舟樣貌的肉捲,如同一艘向外駛出的船。中學的陳千武懷抱明星夢,瞞著家人偷抵日本,青年的他非志願赴南洋參戰,中年以後創立的《笠詩社》,突破戒嚴的封閉環境,將台灣現代詩頻頻送往日本及韓國等國家。

最後以「紅豆湯」收尾,這是陳千武生前最喜歡的食物,帶我們回到他兒童般率直天真的本性。

櫟舍07.jpg
以Braciole肉捲作法加上本土內餡,傳達不同文化共存共榮、互相增色。(櫟舍提供)

櫟舍05.jpg
陳千武文學套餐裡的梅干蒸肉捲。(櫟舍提供)

▉偕行情意 在碗碟中解凍回暖

楊逵定居台中50年,自1920年代末積極參與「台灣文化協會」和「台灣農民組合」。當時的台中是文化運動的核心場域,楊逵開闢的「首陽農園」啟蒙了無數人,「野菜宴」即誕生於此。青年們到農園暢聊藝文及時局,排練戲劇,肚子餓了,楊逵的妻子葉陶進園採摘野菜,熬煮成粥;容器不足,楊逵則把花盆洞口糊上,清洗乾淨,替代碗碟。

普羅文學家的簡樸與盛情,眾人共勞共食的快樂,20年後,野菜宴的故事經楊逵女兒楊素絹的書寫,被《新生副刊》刊載而流傳。楊逵曾說:「能源在我身,能源在我心。冰山底下過活70年,雖然到處碰壁,卻未曾凍僵。」櫟舍設計「楊逵的野菜鹹派」,品嘗野地特有的韌性及生命力;耕耘的甘苦,偕行的情意,都在碗碟中解凍回暖。

如同茶聖千利休的詩:「雪下青青草,春意已盎然」,櫟舍採「丸久小山園」的抹茶粉製作飲品。小山園為300年種茶世家,是宇治最早的茶商之一,現傳至第11代,仍自產自銷。小山園以傳統覆蓋法植茶,保留葉綠素,每年只在春天採摘一次,連石臼都親自打造,一小時僅能研磨40克茶粉,求控制轉速,保持抹茶的滑順和香氣。過去30年間,小山園榮獲「關西茶品評會」第一名9次,「全國茶品評會」第一名21次,幾乎連霸日本。

櫟舍04.jpg
楊逵的野菜鹹派。(櫟舍提供)

▉藝文活動 櫟社精神之所在

除了餐點,櫟舍也舉辦「作家廚房」、「作家午茶」、「文學沙龍」、「文學跨界」等活動。首場邀請出生並成長於台中的作家廖玉蕙來烹煮家常菜,與民眾分享她對台中文學發展的期待。詩人許悔之則透過特選的咖啡豆,談談他的最新詩集《我的強迫症》,小展區內同時呈現詩人的手稿、墨跡、筆記。每個週末,櫟舍也會有茶道課、花道課,甚至延續櫟社詩人的觀月會、啖荔會。

「櫟舍」之名,源自台灣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的「櫟社」。

櫟社於1902年由林癡仙等中台灣文人倡立:「吾學非世用,是為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所以取櫟,以今天的話來說,不,以當時的話來說也完全沒問題:我是廢柴。但「櫟」真的沒用嗎?

莊子寫過一篇故事,講一名工匠趕路途中遇見被居民當作神的巨大櫟樹,卻看也不看,直往前走。櫟樹夜裡入夢:「我尋求沒用的辦法已經很久很久囉,沒用是我最大的用處,如果我有用,還能活那麼久嗎?」櫟樹普遍被古人視為聖樹,許多祭祀在樹下進行──人們遵循巫師指揮,敲打樂器載歌載舞──不少典籍文獻中,「櫟」和「樂」通用。

櫟社詩人的確非常喜歡音樂。1927、1929年的「中部聯吟會」由櫟社吳子瑜主辦,他刻意選在台中市官民迎城隍遊街之際,讓出席的詩友們趁機觀賞。張麗俊獨鍾媽祖壽誕,總一一品評祭壇、戲台、供品等細節,天天寫日記。林耀亭任職台中區長期間,則發起恭請北港朝天宮、台南大天后宮、鹿港天后宮、梧棲朝元宮、彰化南瑤宮媽祖駐台中40天的活動,商店競奇,遊客眾多,致使火車加開班次。

櫟社01.jpg
1910年4月23日櫟社舉行春會,攝於台中公園物產陳列館前。第三排最左端白衣者為當年加入櫟社的林獻堂。(圖片提供:莊幼岳)

▉讓詩成為台灣日常 擁有公共性

櫟社詩人還購買留聲機,欣賞戲曲,或像林獻堂熱衷台灣音樂家的大型西洋音樂會。除了靜態休閒,他們也迷運動:桌球、撞球、網球、海泳……台灣第二座高爾夫球場即興建於日治時期的大肚山,林獻堂的「萊園」甚至有迷你高爾夫球場。張麗俊不愛運動,卻獨愛他人運動,他幾乎每年都去公學校「看」運動會,一樣,鉅細靡遺地記下競技項目。

1934年,櫟社舉辦「秋季小集」,就好可愛地以〈秋季運動會〉為題,邀請大家創作七言絕句。出席詩會對櫟社詩人而言,不只是文學切磋,更屬中台灣的日常。於是,從1910年櫟社柬邀全島詩友與會起,至1937年日華戰爭全面廢止漢文欄止,短短廿幾年,台灣竟出現三百多個詩社,詩人身分由士人階級擴展為各行各業,包括備受重視的女詩人及女詩社。

台灣主要詩社在春季召開的「全島詩人大會」遂逐漸成為詩界的最高位階,不是日本的「中央文壇」或中國的「北京考場」,台灣文學回到台灣本位,形塑出詩人的社群想像。詩,擁有了公共性──這也是櫟舍文學餐廳設計餐點與籌備活動的理念之一:櫟,是廢柴、聖物、慶典,櫟是恫嚇的夢,櫟告訴你,它會活得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後,樹下都有音樂的樂、快樂的樂。

櫟舍03.jpg
台中文學館原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宿舍,園內有參天老榕,景色優雅。(林劭璚攝)

台中文學館
地址:台中市西區樂群街38號|電話:04-2224-0875

櫟舍文學餐廳近期活動
地址:台中市西區自立街6號|電話:04-3704-6848

【展覽】:

  • 8/15~9/15:Ally的嬉遊陶作展
  • 9/15~10/15:詩人文件展:許悔之《我的強迫症》手稿展

【活動】:

  • 8/18(五)14:00~16:00 裏千家茶道課:引次儀式
  • 8/22(二)~8/27(日) 七夕活動 :點抹茶善哉,抽愛情靈籤
  • 9/14(四)10:00~12:00 作家廚房:廖玉蕙烹煮家常菜香肉芋泥,並與民眾分享她對台中文學發展的期待
  • 9/23(六)14:00~16:00 作家午茶 x 櫟舍嚐詩:書寫的療癒,從詩談起(許悔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