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年方32就登上出版社發行人的大位,堪稱少年才俊,那麼,年過60才決心開一間書店,是什麼樣的光景呢?
允晨文化公司發行人兼總編輯廖志峰,今(2025)年8月20日正式將辦公室搬遷到大稻埕民樂街,並在同一空間開起了書店,最新身分為「民樂書坊」老闆。但隨著10月中旬書店開幕在即,他的心情卻日益矛盾,一再苦笑:「我給自己的60歲禮物,實在太大了!」
➤月琴、油畫與摩托車牌
搬家當天,廖志峰拍下空蕩蕩的舊辦公室,「一開始只是我想離開,因為無法一個人離開,所以就把公司整個拉走⋯⋯」允晨是他從26歲至今,投入了整整35年青春與汗水的地方,他在此見證過出版的黃金年代,也經歷了近年的書市黯淡。而民樂書坊,則是他在去與留的拉扯間,一個重新的開始。
廖志峰為耳順之年設置的這個「禮物」雖然尚未正式開箱,但友人來訪已絡繹不絕,草創的書店,也一日日豐潤起來——各方好友送來盆栽、咖啡機、清淨機;音樂人陳明章帶來月琴,簽了名掛在牆上;出版人與畫家李賢文親送熱騰騰的新畫,把投身經營書店的廖志峰畫了進去;電影製片陳寶旭快遞來蔡明亮導演親簽的《愛情萬歲》海報……

廖志峰表示,民樂書坊開店初期以展售允晨書籍為主,未來預計與各出版社合作規畫主題書展、作家沙龍講座。他將這裡定位為「文化基地」,希望藉助大稻埕新生的年輕活力,開發新讀者和作者,為「老化」的允晨注入刺激,開拓更多活潑選題。
出版人開書店,廖志峰非唯一,譬如僅隔200公尺之遙的郭怡美書店,即為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所經營。但民樂書坊更像是廖志峰個人及出版生涯的集合展現,除了架上的允晨出版品,許多作家簽名書和物件,都標誌著他與藝文友伴的交遊。
例如一走進書店,正面映入眼簾的鮮艷油畫是偶戲專家羅斌(Robin Ruizendaal)的畫作。廖志峰10年前在畫展買下收藏,畫中讀書的女子塵封多時終在書店重見天日,彷彿是一幅久遠前的預示。搬家後不久,他與羅斌在附近巧遇,久別重逢,更是美好緣分。
牆上,幾幀泛黃的報紙慎重裱了框,是允晨出版過的法國作家蒙迪安諾(Patrick Modiano)於201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報導。當年沉寂多年無人問的冷門小說一舉成名,身為編輯的快樂,值得高懸紀念。

至於,退伍後買的第一台摩托車、已報廢的「087」車牌,為何擺在書櫃上成排的《現代文學》雜誌旁?廖志峰哭笑不得地說,那是他進允晨不久的1991年,騎著這台摩托車趕去製版廠的路上出了車禍,急送的那份稿子,正是復刻版《現代文學》。

此外,辦公室門口「允晨文化」招牌四字出自書法家董陽孜手筆;2022年《寫給台灣的備忘錄》看板立牌仍保留在這,因為上有作者彭明敏親筆簽名,斯人已遠,字跡珍藏。還有藝術家尉任之的版畫、畫家鄭開翔的水彩作品。書店空間有限,回憶無盡,念舊的廖志峰信手拈來都是時代的人影,介紹民樂書坊,得從他的出版來時路談起。
➤回首允晨來時路
長久以來,廖志峰彷彿是允晨行走的招牌,孤獨,卻充滿代表性。
允晨以人文社科書籍聞名,儘管創辦人與實際的老闆是商界赫赫有名的新光集團第二代吳東昇,但出版社長年由廖志峰一人主導編務和營運。廖志峰和合作過的大師級作者余英時、白先勇、尉天驄等都有綿長情誼,在藝文界人脈廣闊。他曾出書、身兼廣播主持人,與中央廣播電臺合製採訪獨立書店的《台灣心風景—記憶裡的浮光掠影》節目,更甫入圍2025AIBs國際傳媒優異獎。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工,編輯的台上風光不多,台下卻是老老實實數饅頭過日子。廖志峰的饅頭,更是日復一日親手揉揑,從1990年循著報上徵人廣告,走進南京東路「東昇大樓」允晨公司的那一天起,「做工」至今。他曾自嘲,1982允晨成立那年,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árquez)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到允晨後主編馬奎斯《迷宮中的將軍》,沒想到自己從此成為「迷宮中的編輯」。
他回顧90年代,允晨的學術書如張忠棟《胡適五論》一年可再版4次,學者黃進興(筆名吳詠慧)的《哈佛瑣記》也紅極一時。21世紀初始,從康正果到鍾祖康、劉曉波、廖亦武、李劼等,允晨成了中國異議作家的發聲基地,作品在海外香港等地熱銷,鍾祖康《來生不做中國人》更賣破7萬本。白先勇的《孽子》、《寂寞的十七歲》也因電視劇和舞台劇改編上演,連年長銷。

到了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前後,中國言論壓制更盛,這類書銷量下滑。同時台灣書市也衰退,出版路日益艱辛。
廖志峰在迷宮中低匐前進,直到2020年左右,想著兩年後允晨將成立屆滿40周年,他從堆滿書稿的案上猛一抬頭,腦中跑馬燈似閃過棲身在此的年年與月月,「夠了!」他內心吶喊,想改變的念頭像久坐後起身的肢體一樣,強烈舒張開來。於是,他向老闆提議搬家。

既然辦公室搬家,也連同一棟樓的允晨門市一起吧。但搬去哪呢?廖志峰童年回憶所繫、近年常吃喝走跳的大稻埕,成了首選。
不過,找房過程並不順利,廖志峰帶老闆看了4、5處都未能如意。兜兜轉轉,念頭一度擱下,漸漸冷了。誰知幾年過去,去(2024)年5月老闆忽無來由重提舊事,催他再找找吧。這次他半推半就,不帶期望,連慈聖宮都懶得去拜了,最後居然看的第一間房子就命中。
房屋開口正對公園綠意,位置偏安於大稻埕幽靜一隅,一樓帶地下室的空間,適合延伸辦活動,條件皆符所需。老闆馬上拍板定案,接著買屋交屋、設計、裝潢,命運就將廖志峰帶到了今天。
➤在大稻埕批過八字、接過骨
或許是熟悉,更多是眷念,只要人在大稻埕,廖志峰心底就舒緩了下來。
廖志峰現居基隆,但出生於大稻埕,老家在萬全街的雙連火車站(今捷運雙連站)附近。雖然小學時全家便搬到劍潭,但童年記憶中,祖母常帶他從劍潭坐上晃悠悠的公車回大稻埕,在馬偕醫院站下車,再慢慢走到市場逛一逛、散步到保安街買包香,「我還記得生平自己挑的第一本書《三劍客》,是祖母帶我到大橋頭的新學友書局買的。」
小兒騎車跌斷手,老祖母居然還把受傷的他大老遠帶回大稻埕,找「陳雨樓國術館」接骨,「這記憶深刻到,前幾年我在附近騎腳踏車摔車,莫名就想去找這間國術館,結果當然沒找成,乖乖到馬偕醫院掛急診。」幼時長輩拿他生辰批八字,皺皺的紙上寫著「林五湖命相館」,他也在大稻埕按圖索驥,找到已改成茶藝館的現址懷舊一番。
更不用說,赤峰街一帶的浮光書店、打鐵町居酒屋和酒館等,是廖志峰近年常與友人聚會遊逛之地。庶民的氣味,加上心中柔軟的回憶,讓他不斷被召喚回來,小店內的友情溫光,小街小巷裡的夜燈,是他對前景迷茫時的慰藉。
➤城市中的山屋,台北零公里
廖志峰猶記得2012年,他在迪化街的小藝埕咖啡館辦新書發表會時,大稻埕「文創推手」周奕成便力勸他在此開書店。當時他不以為意,沒想到時過境遷,此話竟成真。
雖然方圓1.5公里、走路20分鐘內,大稻埕一帶已有郭怡美、季風帶、現流冊店、浮光、春秋、奎府聚以及新成立的書房有光等書店,但廖志峰認為各店取向不同,並不擔心客層重疊。身為書店「新手」的他也向許多書店友人請益,只是討教完還是得面對自己的難題,包括至今尚未徵到合適店長,「過去我總是自己一個人做決定,很孤單,希望能有年輕人一起工作。」
廖志峰總說,當年傻信前輩所言「蓋蓋印章而已」才接任發行人,結果就此扛下整家出版社。現在書店由老闆買下店面、租給他經營,照樣得自負盈虧。廖志峰盤算著原有出版社8人、加上書店新增員工,成本壓力之大,讓他直想敲自己腦袋:「真是何苦!」

但畢竟,書店是廖志峰最熟悉的地方,書店店員也是他除了自助餐店打菜外的第一份工作。他回憶就讀淡江中文系時,曾在英專路上的匯文書店打工,自認內向I人的他竟能對來客滔滔不絕介紹心愛的書,說著說著彷彿時光重返,歷歷在目。
從編輯到書店主,是從「做書人」到「說書人」的角色跨越。民樂書坊這個開放的實體空間,正是廖志峰在書市慘澹中,渴望與讀者更直接接觸的平台,讓編輯的苦工,能藉由面對面的「打書」獲得迴響。
民樂書坊約17坪大,面對小巧的大稻埕公園,落地門窗迎進整面的綠意與光亮,由設計過浮光、春秋、奎府聚等書店的設計師羅為濬操刀。

書店空間以山林中的「山屋」發想,象徵攀登知識高山的閱讀路徑上一個歇息處,提供溫暖支持與交流。店內以大面玻璃採光,木頭桌搭配綠色調的靠背椅、淺花磚,讓每個座位都能望見陽光和樹影。天花板則設計木樑垂掛植栽,與牆上的電影、舞台劇等藝文海報,交織出自然和靈動的氛圍。
書籍知識是抽象的,空間則帶來許多想像,近來不時有路人探頭來詢,友人提議晚上賣酒,住附近的鄰居朋友想帶孩子放學來寫作業。從新書分享、藝文講座、小型畫展、二手市集到安親班,廖志峰笑談各種可能,地下室保留空曠的場地,則可辦各式課程、影片或黑膠唱片分享會等。
如今,他不必再蝸居大樓的辦公桌前,而是在書店門口的小桌,伏案片刻,便能望向樹林,看向陽光灑落。他仿效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店章,為民樂書坊的店章刻印了「台北0公里」字樣,寓有「起點」之意——希望閱讀的力量以此為中心發散,人與人間激盪出更多火花,而這也是廖志峰漫長的出版生涯中,再奮力一搏的全新開端。●

Tags:
如果年方32就登上出版社發行人的大位,堪稱少年才俊,那麼,年過60才決心開一間書店,是什麼樣的光景呢?
允晨文化公司發行人兼總編輯廖志峰,今(2025)年8月20日正式將辦公室搬遷到大稻埕民樂街,並在同一空間開起了書店,最新身分為「民樂書坊」老闆。但隨著10月中旬書店開幕在即,他的心情卻日益矛盾,一再苦笑:「我給自己的60歲禮物,實在太大了!」
➤月琴、油畫與摩托車牌
搬家當天,廖志峰拍下空蕩蕩的舊辦公室,「一開始只是我想離開,因為無法一個人離開,所以就把公司整個拉走⋯⋯」允晨是他從26歲至今,投入了整整35年青春與汗水的地方,他在此見證過出版的黃金年代,也經歷了近年的書市黯淡。而民樂書坊,則是他在去與留的拉扯間,一個重新的開始。
廖志峰為耳順之年設置的這個「禮物」雖然尚未正式開箱,但友人來訪已絡繹不絕,草創的書店,也一日日豐潤起來——各方好友送來盆栽、咖啡機、清淨機;音樂人陳明章帶來月琴,簽了名掛在牆上;出版人與畫家李賢文親送熱騰騰的新畫,把投身經營書店的廖志峰畫了進去;電影製片陳寶旭快遞來蔡明亮導演親簽的《愛情萬歲》海報……
廖志峰表示,民樂書坊開店初期以展售允晨書籍為主,未來預計與各出版社合作規畫主題書展、作家沙龍講座。他將這裡定位為「文化基地」,希望藉助大稻埕新生的年輕活力,開發新讀者和作者,為「老化」的允晨注入刺激,開拓更多活潑選題。
出版人開書店,廖志峰非唯一,譬如僅隔200公尺之遙的郭怡美書店,即為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所經營。但民樂書坊更像是廖志峰個人及出版生涯的集合展現,除了架上的允晨出版品,許多作家簽名書和物件,都標誌著他與藝文友伴的交遊。
例如一走進書店,正面映入眼簾的鮮艷油畫是偶戲專家羅斌(Robin Ruizendaal)的畫作。廖志峰10年前在畫展買下收藏,畫中讀書的女子塵封多時終在書店重見天日,彷彿是一幅久遠前的預示。搬家後不久,他與羅斌在附近巧遇,久別重逢,更是美好緣分。
牆上,幾幀泛黃的報紙慎重裱了框,是允晨出版過的法國作家蒙迪安諾(Patrick Modiano)於201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報導。當年沉寂多年無人問的冷門小說一舉成名,身為編輯的快樂,值得高懸紀念。
至於,退伍後買的第一台摩托車、已報廢的「087」車牌,為何擺在書櫃上成排的《現代文學》雜誌旁?廖志峰哭笑不得地說,那是他進允晨不久的1991年,騎著這台摩托車趕去製版廠的路上出了車禍,急送的那份稿子,正是復刻版《現代文學》。
此外,辦公室門口「允晨文化」招牌四字出自書法家董陽孜手筆;2022年《寫給台灣的備忘錄》看板立牌仍保留在這,因為上有作者彭明敏親筆簽名,斯人已遠,字跡珍藏。還有藝術家尉任之的版畫、畫家鄭開翔的水彩作品。書店空間有限,回憶無盡,念舊的廖志峰信手拈來都是時代的人影,介紹民樂書坊,得從他的出版來時路談起。
➤回首允晨來時路
長久以來,廖志峰彷彿是允晨行走的招牌,孤獨,卻充滿代表性。
允晨以人文社科書籍聞名,儘管創辦人與實際的老闆是商界赫赫有名的新光集團第二代吳東昇,但出版社長年由廖志峰一人主導編務和營運。廖志峰和合作過的大師級作者余英時、白先勇、尉天驄等都有綿長情誼,在藝文界人脈廣闊。他曾出書、身兼廣播主持人,與中央廣播電臺合製採訪獨立書店的《台灣心風景—記憶裡的浮光掠影》節目,更甫入圍2025AIBs國際傳媒優異獎。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工,編輯的台上風光不多,台下卻是老老實實數饅頭過日子。廖志峰的饅頭,更是日復一日親手揉揑,從1990年循著報上徵人廣告,走進南京東路「東昇大樓」允晨公司的那一天起,「做工」至今。他曾自嘲,1982允晨成立那年,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árquez)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到允晨後主編馬奎斯《迷宮中的將軍》,沒想到自己從此成為「迷宮中的編輯」。
他回顧90年代,允晨的學術書如張忠棟《胡適五論》一年可再版4次,學者黃進興(筆名吳詠慧)的《哈佛瑣記》也紅極一時。21世紀初始,從康正果到鍾祖康、劉曉波、廖亦武、李劼等,允晨成了中國異議作家的發聲基地,作品在海外香港等地熱銷,鍾祖康《來生不做中國人》更賣破7萬本。白先勇的《孽子》、《寂寞的十七歲》也因電視劇和舞台劇改編上演,連年長銷。
到了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前後,中國言論壓制更盛,這類書銷量下滑。同時台灣書市也衰退,出版路日益艱辛。
廖志峰在迷宮中低匐前進,直到2020年左右,想著兩年後允晨將成立屆滿40周年,他從堆滿書稿的案上猛一抬頭,腦中跑馬燈似閃過棲身在此的年年與月月,「夠了!」他內心吶喊,想改變的念頭像久坐後起身的肢體一樣,強烈舒張開來。於是,他向老闆提議搬家。
既然辦公室搬家,也連同一棟樓的允晨門市一起吧。但搬去哪呢?廖志峰童年回憶所繫、近年常吃喝走跳的大稻埕,成了首選。
不過,找房過程並不順利,廖志峰帶老闆看了4、5處都未能如意。兜兜轉轉,念頭一度擱下,漸漸冷了。誰知幾年過去,去(2024)年5月老闆忽無來由重提舊事,催他再找找吧。這次他半推半就,不帶期望,連慈聖宮都懶得去拜了,最後居然看的第一間房子就命中。
房屋開口正對公園綠意,位置偏安於大稻埕幽靜一隅,一樓帶地下室的空間,適合延伸辦活動,條件皆符所需。老闆馬上拍板定案,接著買屋交屋、設計、裝潢,命運就將廖志峰帶到了今天。
➤在大稻埕批過八字、接過骨
或許是熟悉,更多是眷念,只要人在大稻埕,廖志峰心底就舒緩了下來。
廖志峰現居基隆,但出生於大稻埕,老家在萬全街的雙連火車站(今捷運雙連站)附近。雖然小學時全家便搬到劍潭,但童年記憶中,祖母常帶他從劍潭坐上晃悠悠的公車回大稻埕,在馬偕醫院站下車,再慢慢走到市場逛一逛、散步到保安街買包香,「我還記得生平自己挑的第一本書《三劍客》,是祖母帶我到大橋頭的新學友書局買的。」
小兒騎車跌斷手,老祖母居然還把受傷的他大老遠帶回大稻埕,找「陳雨樓國術館」接骨,「這記憶深刻到,前幾年我在附近騎腳踏車摔車,莫名就想去找這間國術館,結果當然沒找成,乖乖到馬偕醫院掛急診。」幼時長輩拿他生辰批八字,皺皺的紙上寫著「林五湖命相館」,他也在大稻埕按圖索驥,找到已改成茶藝館的現址懷舊一番。
更不用說,赤峰街一帶的浮光書店、打鐵町居酒屋和酒館等,是廖志峰近年常與友人聚會遊逛之地。庶民的氣味,加上心中柔軟的回憶,讓他不斷被召喚回來,小店內的友情溫光,小街小巷裡的夜燈,是他對前景迷茫時的慰藉。
➤城市中的山屋,台北零公里
廖志峰猶記得2012年,他在迪化街的小藝埕咖啡館辦新書發表會時,大稻埕「文創推手」周奕成便力勸他在此開書店。當時他不以為意,沒想到時過境遷,此話竟成真。
雖然方圓1.5公里、走路20分鐘內,大稻埕一帶已有郭怡美、季風帶、現流冊店、浮光、春秋、奎府聚以及新成立的書房有光等書店,但廖志峰認為各店取向不同,並不擔心客層重疊。身為書店「新手」的他也向許多書店友人請益,只是討教完還是得面對自己的難題,包括至今尚未徵到合適店長,「過去我總是自己一個人做決定,很孤單,希望能有年輕人一起工作。」
廖志峰總說,當年傻信前輩所言「蓋蓋印章而已」才接任發行人,結果就此扛下整家出版社。現在書店由老闆買下店面、租給他經營,照樣得自負盈虧。廖志峰盤算著原有出版社8人、加上書店新增員工,成本壓力之大,讓他直想敲自己腦袋:「真是何苦!」
但畢竟,書店是廖志峰最熟悉的地方,書店店員也是他除了自助餐店打菜外的第一份工作。他回憶就讀淡江中文系時,曾在英專路上的匯文書店打工,自認內向I人的他竟能對來客滔滔不絕介紹心愛的書,說著說著彷彿時光重返,歷歷在目。
從編輯到書店主,是從「做書人」到「說書人」的角色跨越。民樂書坊這個開放的實體空間,正是廖志峰在書市慘澹中,渴望與讀者更直接接觸的平台,讓編輯的苦工,能藉由面對面的「打書」獲得迴響。
民樂書坊約17坪大,面對小巧的大稻埕公園,落地門窗迎進整面的綠意與光亮,由設計過浮光、春秋、奎府聚等書店的設計師羅為濬操刀。
書店空間以山林中的「山屋」發想,象徵攀登知識高山的閱讀路徑上一個歇息處,提供溫暖支持與交流。店內以大面玻璃採光,木頭桌搭配綠色調的靠背椅、淺花磚,讓每個座位都能望見陽光和樹影。天花板則設計木樑垂掛植栽,與牆上的電影、舞台劇等藝文海報,交織出自然和靈動的氛圍。
如今,他不必再蝸居大樓的辦公桌前,而是在書店門口的小桌,伏案片刻,便能望向樹林,看向陽光灑落。他仿效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店章,為民樂書坊的店章刻印了「台北0公里」字樣,寓有「起點」之意——希望閱讀的力量以此為中心發散,人與人間激盪出更多火花,而這也是廖志峰漫長的出版生涯中,再奮力一搏的全新開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50》濕濕的植物園
延伸閱讀
書.人生.廖志峰》中年出走:《意外的旅程》出版故事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
報導》像是待在朋友家般自在的書店:訪「書房有光」林齊晧與鍾欣穎
閱讀更多
話題》我們來開100家書店好不好:訪大稻埕郭怡美書店郭重興與趙偉仁
11月於大稻埕新開幕的郭怡美書店,由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創辦人暨社長郭重興出資,並由書店經理人趙偉仁經營(以下稱Willie)。在疫情的濃霧逐漸散去之時,...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