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公與私之間的選擇:一部家族視角下的權力通史──讀《權力的血脈》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5-08-25 17:00

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這位憑藉《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與《沙皇時代》(The Romanovs: 1613-1918)享譽史學界的歷史學家,再次以驚人的野心挑戰歷史書寫的邊界。新作《權力的血脈》是一部3冊、逾1500頁的巨著,時間跨度從史前智人延續至俄烏戰爭的當下。

然而,真正讓這部作品脫穎而出的,並非僅是其恢宏的內容,而是作者獨特的「家族」視角。他以血緣為經緯,深入梳理其中權力與暴力的糾葛,勾勒出一部人性光明與黑暗交織的史詩。

書寫一部通史,雖不至於像中世紀追尋聖杯的傳說,是場注定失敗的旅程,但至少也像是徒手攀登一座陡峭高峰,步步艱難,處處考驗寫作者的心志與耐力。更不用說目標是撰寫一部橫跨數千年、涵蓋全球的世界通史,那幾乎可說是聖母峰等級的挑戰。不僅需要過人的學養與視野,更要有能堅持下去的體力和意志,以及在歷史長河裡取捨的智慧,才有機會順利登頂。只有少數身懷絕技、藝高膽大的史家,才有辦法成功完成此任務。

近年敢於攀登此山的「勇者」之中,最廣為人知者,當屬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他深受美國學者賈德・戴蒙(Jared Mason Diamond)的啟發,尤其《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這部堪稱20世紀末全球史的代表作之一。哈拉瑞於2011年出版了《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以全景式的景深,嘗試描述人類數萬年的歷史變遷。

承襲戴蒙將科技史與人類學結合的路徑,哈拉瑞將人類歷史劃分為4個關鍵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與統一、科學革命。他清晰的問題意識、綱舉目張的論述結構,再加上情感豐沛、夾敘夾議的文字風格,使得本書在學界與一般讀者之間皆引起巨大共鳴。



《人類大歷史》已被譯為40多種語言,並獲多項國際大獎肯定。如此熱烈的迴響,亦引來不少爭議。批評多來自專業史學界,質疑此書僅是綜合學界既有的研究成果,未有知識上的創見。又因作者不時過於戲劇化的敘述,毫不掩飾個人見解與預測,讓全書學術價值備受質疑。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這些被學界視為「缺陷」的特質,恰恰正是一本成功的世界或全球通史深受大眾喜愛的關鍵。通史不同於學術論文或專著,追求在特定課題上「點」的突破,而是基於現有學說的歸納和整理,由「面」的角度,推導出對整體發展的論斷。

作者的問題意識與價值判斷,是一部通史不可或缺的核心,一旦缺乏這種統攝歷史片段的眼光與企圖,通史很容易流於史料的羅列與堆疊。文字的表達與風格的選用同樣重要,是能不能吸引大眾目光的關鍵。一部筆調嚴肅的通史,也許可以成為學院裡仰賴的教科書,但若要真正觸及一般讀者的內心,仍需仰賴優雅而情感豐沛的書寫,才能在知識之外留下餘韻與共鳴。

➤呈現鑲嵌於家族角力的世界史

《權力的血脈》將上述的特質更往前推了一步。談起「家族」和「史詩」的結合,多數人首先聯想到的並非史學著作,而是美國奇幻小說大師喬治.馬汀(George R. R. Martin)的《冰與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系列。書中的每個角色都出自不同家族,家族彼此之間盤根錯節的牽連,構築出引人入勝的世界觀。

不論小說或影集,《冰與火之歌》的魅力從來不只在於魔法、龍族等奇幻元素,而是人與人、家族與家族、國與國之間的權力角力。翻開《權力的血脈》,總讓人忍不住聯想起這部奇幻史詩。蒙提費歐里以近乎小說的筆法撰寫通史,並藉由這本書向世人昭告:小說不過是現實的蒼白倒影,現實遠比虛構更離奇、更荒誕,卻也更不幸地與我們每個人的命運緊密相連。

「權力」一直是貫通蒙提費歐里作品的共同主題,《權力的血脈》亦不例外。這本書堪稱一部權力的全球史,作者敏銳地層層剖析國家之間地緣政治的博奕,以及國家內部的和平與衝突,意識到當我們以數千年為尺度,「家族」是觀察權力的基本單位。

無論過往王朝或今日民主國家皆然,個人多半依附家族背景而崛起,並以家族作為個人權勢的擴張和延續。當家族的擴張向外延伸,就會體現為不同政治實體之間的對立及兵戎相見。換句話說,家族在這數千年的回顧裡,是一種依憑血緣關係而成立的「私」的集合,具有高度的封閉性和排他性,以自我繁衍和增生為目的,這也正是權力最原始的樣態。

因為是「私」的封閉場域,不透光的權力自然催生出許多光怪陸離的情節,充滿著暴力、情欲和權謀。身兼小說家身分的蒙提費歐里,放棄學界一板一眼的論述,轉而以故事為敘述主軸。《權力的血脈》宛如聚焦權力和家族的《一千零一夜》,用一則則的故事,引領人們走入不同家族,感受那些高尚或扭曲的時刻。

人們之所以對歷史著迷,往往始於故事魅力(反過來說,人們討厭歷史這個學科,似乎也是因為故事的缺席?)。作者運用故事,不僅是為了吸引讀者,更是因為唯有故事才能在不說教的前提下,立體而複雜的呈現出人與人之間「私」的運作,「包含激情和憤怒,充滿想像力和感官之娛,還有在純經濟學、政治學的論文裡見不到的日常生活的真切樣貌」,藉此讓讀者直視權力的內在,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家族勢力隨民主發展式微,考究歷史進程對於未來的意義

揭開家族這「私」的潘朵拉之盒,雖然會看到人性的罪惡與不堪,但也讓許多歷史埋沒的身影得以重見天日。就像《冰與火之歌》的龍后,女性在家族中常扮演重要的角色,從母系社會掌權者,到在父權社會面對壓迫和抵抗,唯有透過這樣一部權力故事的全球史,才能還原她們過往的真實處境。

除了女性,像是奴隸或列強殖民的非洲大陸,《權力的血脈》企圖捕捉並寫下這些弱勢者的故事。也只有這樣長時間的歷史考察,我們才會理解民主發展的歷史意義:家族扮演的重要性開始淡化,由人為主體的「公」逐漸抬頭。家族依舊存在,即使如美國這樣高度民主的國家,在政治上「家族」仍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但對比於王朝年代,還是有明顯的差異。

然而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這也是在近代章節裡,作者反覆提醒的):家族及其所象徵的「私」,從未、也不可能消失,而是在新時代以新形態持續發揮作用。

尤其,當作者所謂的「舒適型民主國家」已無法回應公民要求、取得信任時,「在公權力薄弱而人民不相信官府可以匡扶正義或提供保護,且仍以親族而非政府為效忠對象時」,王朝式獨裁者的回歸,加上高科技的助力,人類文明的前景著實堪慮。這也是全書結束於俄烏戰爭的原因,看似好像和家族無關,卻是當前最能體現家族之「私」的重大事件。

史家不會預測未來,但長期關注歷史上權力運作的蒙提費歐里,給予了非常務實的建議,那就是「私」的雙面性。我們很難要求每個人都成為聖人,為了「公」奉獻一切;但為了讓家人擁有更好的明天,反而是人們選擇民主,相信法治的最強推力。

作者在卷末寫道:「……但人的嚴酷不斷獲救於人的創造能力和愛人能力:家族是這兩種能力的中心。我們無窮無盡的摧毀能力,只有靠我們別出心裁的恢復能力才得到制衡。」

公與私是一體兩面,在權力流動的血脈,靜候著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決定著未來的模樣。

權力的血脈:
撼動全球走向的「家族」,一部交織萬年文明的新世界史

The World: A Family History of Humanity
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Simon Sebag Montefiore)
譯者:黃中憲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24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

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是享譽國際的暢銷書作家,其著作已被譯成48種語言出版,並榮獲諸多大獎。曾為BBC撰寫並主持5部紀錄片,主題涵蓋伊斯坦堡、耶路撒冷、羅馬、西班牙和維也納的歷史。

其作品包括全球暢銷的《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沙皇時代:羅曼諾夫王朝三百年》(Romanovs: 1613-1918);《凱薩琳大帝與波坦金》(Catherine the Great and Potemkin),入選英國薩繆爾.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史達林:紅色沙皇的宮廷》(Stalin: The Court of the Red Tsar),獲得英國圖書獎(British Book Awards)的年度歷史好書獎;《年輕史達林》(Young Stalin)獲得英國柯斯達傳記類文學獎(Costa Biography Award)、美國《洛杉磯時報》傳記類書籍獎(LA Times Book Prize)。

相關著作:《權力的血脈III:撼動全球走向的「家族」,一部交織萬年文明的新世界史》《權力的血脈II:撼動全球走向的「家族」,一部交織萬年文明的新世界史》《權力的血脈I:撼動全球走向的「家族」,一部交織萬年文明的新世界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