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每個人都能夠自己找答案:專訪Openbook成員

2017-12-31 13:25
攝影:張震洲

媒體工作者向來關注四方、捕捉報導題材,沒料到有天自身成為被觀察解析的對象。Openbook閱讀誌特約作者沈眠於2017年末提出訪綱,要求訪談編輯部成員。OB小組欣然同意,藉此機會回顧這一年的工作,虛心檢討,也請讀者們多多指教,新的一年即將開展,敬請繼續支持。打開書本,我們一起閱讀。

 

即將就要跨向新的年度了,2017年2月開站的Openbook閱讀誌,一整年下來,委實帶給讀者許多驚奇的體驗。身為OB的讀者,筆者從一開始就密切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也非常好奇他們的組成,以及如何運作、如何生成那些在廣度與深度上都兼具的閱讀專題。因此,在「2017Openbook好書獎」的年度最大高潮結束後,爭取到深入的機會,一探不可思議的OB產地,訪談幕後工作人員,探討OB之於他們,意味著什麼。

▉建立有公信力的「專業閱讀人」品牌

吳致良是OB的編輯,主要負責與出版社、作者的聯繫,以及各種專題的具體執行,包含場地、單位溝通等等事宜。他也曾負責企畫專題,如船長與郵差:移動中的攝影紀事、林立青的工地人間等等。

問他一整年度下來參與OB的心得是什麼?他苦笑地說:「很累啊。」吳致良介紹了辦公桌旁邊一大箱東西,裡面有各種維他命、營養品和零食。「這是我的戰備儲糧。」在忙碌緊湊的上班時光裡,他就靠著這些,獲得慰藉與力量,持續為了閱讀世界的豐饒與可能,奮戰下去。

繼續堅持的理由呢?吳致良提到,OB不管是對選書小組、書評人或好書獎評審的選擇,都是十分慎重的。選書小組基本上都是廣泛閱讀、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選書的過程,是充滿角力的。它不只有主觀和專業上的判斷,而是隨時把讀者放在權衡的平台上,具有相對客觀性的程序。」吳致良認為OB最難能可貴的,就是這一整套選書流程。吳致良說:「我很有把握,OB推薦的書都是好書。」

OB截至目前遇到什麼難題呢?吳致良坦言,主要是臉書(facebook)社群無法真正地打通專題設定的讀者。比如「理想的告別」專題,沒能更有效地觸及老年議題領域的讀者群。「這是由於臉書的演算法是封閉的,因為我們是出版媒體,所以臉書只會讓接觸相關場域,不能跨出。」因此,如何突破臉書封閉性的演算,更準確地發揮OB專題的影響力,是吳致良對自己明年的期許。

_DSC1596.jpg
攝影:張震洲

▉讓更多人可以打開自己的品味

身為OB創意總監、行銷企畫能力一把罩的陳夏民,他笑著表示,之前獨立出版可以慢慢想,比較有時間發展點子,但數位媒體就是要衝一定的量,因此OB開站後,他的創意一、兩個月就全都燒光耗盡了。壓力太大的他,大量地看國際新聞、綜藝節目、或消費型廣告,本來只是為了紓壓,但他赫然發覺,那裡面有許多值得借鏡的場景。

當娛樂不止是娛樂,陳夏民就目擊了一個有著許多新奇點子的世界,經過相當程度的重整,再轉接到文藝領域。然則,「轉接並非複製」,陳夏民強調。他並不是直接複製綜藝與廣告的概念,而是去思索、發現為何這些作品能打中現代人、能夠產生療癒效果。對陳夏民來說,消費性作品提供的是場景,而如何使場景與文本連結,具備一致性,又得下一番工夫。譬如,健身房風氣要具體跟文本有關連,不是隨便誰都可以,而是必須切實有進行健身鍛鍊的作家們,且其作品也有相關性,這就得經過調查與閱讀,並非憑空得來、胡亂湊對。

最滿意OB今年的哪一部分?從獨立出版轉進數位媒體,自言學習到更多的陳夏民說:「以前的作法,都是獨尊作者論,但OB這一年下來做的,是往產業的裡面看。」也就是,出版產業鍊的完整介紹。所以,他企畫了印刷廠、裝訂廠、圖書館、編輯vs設計師、冊店頭家等專題,不為別的,他溫柔地說:「就為了讓所有出版從業人員,獲得與作者等值的尊重。」

陳夏民表示,比起閃閃發亮的製作、獲得大規模的瀏覽流量,他更開心的是,專題發布後,印刷廠的員工很快樂的樣子,抑或有更多人願意去啟明圖書館應徵朗讀志工,又或是台北市議員拿著他們的報導進行議會質詢:為何圖書館的資源這麼少,種種凡此。陳夏民臉上有著滿足的表情:「他們真的被看見了。」如此一來,就真的能夠有實際回饋,能使他們獲得再多一點的資源與重視。

page_3.jpg

「Openbook是一個全新的品牌,」陳夏民說:「我想要OB忠實地成為它自己的角色,僅僅屬於它自己,不被過去書評媒體的影子籠罩。」同時,因為從事出版業的緣故,他坦承,已經太常聽到有啟發性的話,又或漂亮動人的創作觀,所以變得有些麻木。現在的他更想貼近、關心實際世界的運作,像「2017Openbook好書獎」的頒獎典禮,就是許多並未站在台上的幕後人員所成就的,沒有他們的實際操作和協助,現場根本無法運轉。陳夏民說:「我很想讓那些沉默的幕後人員,都能夠被專業地對待。」是啊,作家是專業,然而布展人、設計師、舞台音響、燈光師不也都是專業的嗎?

由此延伸,陳夏民談起好書獎的意義,他個人並不認為它是絕對的標準,OB好書獎只是選項之一,是引起更多人討論的入口。他負責統籌「2017Openbook好書獎」整體行銷,包含4支由廖建華製作的好書獎概念影片、臉書上請讀者分享自己的十大好書、閱讀讀者倒數計畫等,全都以「這是我的年度好書,那你的呢」的核心概念來貫穿。

陳夏民說:「書的好壞,應該由讀者自己決定。OB好書獎想要做的是,讓更多人打開自己的品味,重新思考閱讀是什麼。」他以為,讀者可以長出自己的品味,但並不排斥他人的品味,是非常重要的事。

▉我們都正在閱讀,閱讀的世界

擔任Openbook總編輯的周月英,是平面書評媒體《開卷》的最後一任主編。但她並不把過去的榮光理所當然地帶入OB裡。對她來說,OB無疑是站在新的起點上,它是一個數位書評媒體,必須有截然不同的作法。對於外界的期許與過多情感投射,她覺得感動和感激,但也難免感到難以承受之重,「做為全新的媒體,我們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成長、去轉變。」

所幸OB至今的表現,她是問心無愧了,已經是用盡最大的能量。展望OB明年度的計畫,周月英表示,一樣會務實地推進與成長,一邊繼續經營具備深度、宏觀性的報導,一邊也會讓專題內容更多樣性,設法觸及更多不同類型、領域的讀者。

談到OB的兩個關鍵時刻,一是2月的開站之日,一是12月的好書獎公布日,周月英的表情又凝重又喜悅。因為,她看到有人猛刷網頁,就是在等著OB正式上線與名單揭曉。周月英講:「一方面我們感覺被期待、並不孤單,一方面要應付龐大的工作,和時間作戰,對身心都是極大的挑戰。我和夥伴們必須在倒數的時限裡,完成繁雜細瑣的作業,那是十分殘酷、但又因為團隊合作而感到極為幸福的時間點。」

網路媒體的即時性回饋,也產生了許多新的體驗。比如加班的她,就常常在夜裡進入OB後台,凝望「此刻上線人數」的變化。數據的起伏變動,就像有人來來去去,對她而言,那並不是虛擬的數字,而代表在網路的另一端,有具體確實的讀者正在閱讀。「此刻我們一起在閱讀,」周月英講道:「我因此感覺到共同的連結。那些數據於是顯得親切甜蜜,它不是冰冷的符碼,而是一種溫暖的陪伴。」OB想要開拓讀者視野,而讀者們也反過來開拓了OB人的生命經驗。

_DSC1601.jpg
攝影:張震洲

關於OB好書獎,周月英講得很坦白,所有的評選自然都帶有評審的主觀性,但OB盡其所能,運用各種機制去逼近嚴謹與客觀,選出了今年度不容錯過的作品。獎項揭曉之後,便是接受各方討論的時候,而周月英相信:「所有關於OB好書獎的討論,都是值得欣喜的。」即便是批評,也會是好事。

在這個閱讀與出版愈來愈疲弱的年代,任何討論無疑都是關注,都是刺激。周月英語氣堅定地說:「OB好書獎當然不是唯一的,我們最盼望的成就,其實是每個讀者都能提出自己的好書名單。」

Openbook是什麼呢?大學時期考試,不都會有教授要學生打開手邊的書,找答案,寫在試卷嗎?但真正重要的,不是找到教授考題的答案,而是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持續和問題搏鬥的所思所獲。

閱讀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閱讀其實就是自己去尋找答案。人生的答案是無窮盡的,閱讀讓你找到答案的同時,又發現了新的問題。也因此,OB人提供的不是閱讀的答案,而是對閱讀的再思索:為何需要閱讀,閱讀又是什麼?

所以,「打開來讀,有人陪你。」其實不妨也是:打開自己,有閱讀陪你。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