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渺小一生》這本書翻開來,第二部標題底下空白處貼了張手寫紙條:「你好,希望你到目前為止還順利。這本書很厚、很可怕、很沉痛,但你已經讀到了這裡──你可以讀完的。這一切將會非常、非常值得。我跟你保證。」
這是《渺小一生》Instagram粉絲團於2017年9月21日張貼的一張照片,也應該是所有熱愛這部小說的讀者們共同的心聲:一切都太、太、太值得了。
這部2015年3月在美國上市的小說,後來被《華盛頓郵報》專文報導,譽為該年夏天文學書市的最大黑馬。英文版厚達七百多頁(中譯本共932頁),事前包括作者本人、出版社都不看好,「不是處女作、作者不年輕,也沒有創作碩士的學院訓練。我們本來是想,給這本書6個星期的時間,然後就要放棄了。」柳原漢雅回顧起來這麼說,當初她和出版社只希望能找到一小部分夠喜歡的讀者,賣個5000本就好。
也的確,剛出版時,這本書毫無聲勢,媒體的書評也有限。沒想到,經由讀者自發性地熱情推薦、書店的主動加強展示,尤其是經過推特等社群媒體的轉發熱潮(有趣的是,柳原漢雅本人只玩Instagram,其他網路社群媒體一概不碰,還聲明推特、Facebook等以她名字的帳戶都是假的),這部小說緩緩蓄積能量,最後竟打破了種種先天的不利條件,成為暢銷書,正面的書評也愈來愈多。而隨著7月底英國曼布克獎提名揭曉,這本書也旋即在英國登上暢銷排行榜。
➤18月完成的近千頁鉅著
柳原漢雅生於洛杉磯,現年48歲,父親是第三代日裔夏威夷人,母親生於漢城。在她的成長過程中,血液學家兼腫瘤學家的父親有很多年都在美國各地做研究,因此他們一家也跟著父親東奔西跑,搬家頻繁,甚至常常以各地的廉價汽車旅館為家,不過最後總是會回到夏威夷。
大學時代,柳原到麻州就讀史密斯女子學院,畢業後定居紐約市曼哈頓。歷年來當過出版社企劃人員、旅遊雜誌撰稿與編輯。她的文壇處女作《林中祕族》耗費16年寫成,2013年推出後,文壇評價甚高,也獲得重要文學獎提名,不過銷量並不好。柳原自己也曾坦承,這本書的主題和涉及內容比較陰暗晦澀,不好寫也不易讀,甚至還說連她自己都不喜歡讀。
第二部小說《渺小一生》,柳原只花了18個月就寫完,而且在此期間,她還有旅遊雜誌的正職,只能利用工作之餘和週末寫作。她自己形容,這次的寫作過程,回憶起來像是個「發燒的夢」。
本書一開場有如《慾望城市》或《六人行》那種典型以紐約為背景的情境喜劇,描寫4個大學時代的室友/摯友在紐約重逢。此時他們各自從名校研究所拿到碩士學位,站在卑微的事業起點,滿懷雄心要在這座城市裡成功,也有各自的恐懼和茫然。然而之後,很快地讀者就會發現,開場的輕鬆歡樂只是表面的假象。往下的發展,倒是比較像《悲慘世界》或是《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
第二部開始,我們將會看到,4個好友中的裘德是真正的核心,他俊美、高大、知識豐富且聰明過人,對朋友體貼耐心,還擅長打理家務、廚藝高超。簡單說,他是個近乎完美的男人。但裘德對自己的過往向來避而不談,還有著神祕的跛腳和不時發作的神祕背痛。隨著故事的發展,裘德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種種悲慘的創傷經歷,將會如同一層層黏住傷口且已經發硬的紗布般,逐步緩慢揭開,同時也帶來新的痛苦。
此書上市之後,那種始則緩緩悶燒、繼而全面爆發的銷售成績,也似乎像個發燒的夢。各大社群網站裡紛紛湧現粉絲們的熱情推薦,最普遍的共同辭彙都是:感動、讀得大哭、此生最愛這類最高級的讚美詞。連最早出現的書評之一《洛杉磯時報》,書評人都在第一段坦承,這本書是她成年後第一次讀到哭的小說。
「真的沒想到,就像野火似的。」柳原後來曾在演講中如此形容。的確,尤其是藝文媒體圈子裡,這部小說簡直所向披靡。甚至很多人愛到自製衍生商品,把書中四個主角名字印上T恤、購物袋、背包、馬克杯,拍照上傳到社群媒體,形成某種粉絲現象。後來這本書不但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英國曼布克獎兩大文學獎的提名,賣出多國外文版權,並售出影視拍攝的優先權(option),粉絲們還在網路上熱心提出自己的理想卡司名單。
➤沒有婚姻與子女,友誼是生命的核心
《渺小一生》出版後不久,柳原進入《紐約時報》集團以報導時尚生活為主的《T雜誌》(T Magazine)擔任副總編輯,大約一年後辭職,接下來旅遊各國充電一年,同時也參與各地《渺小一生》外文版的宣傳與活動。今年6月,她才又回到《T雜誌》接任總編輯。然而,儘管至今英文版已出版超過兩年,社群網站上的熱潮卻仍持續不歇。陸續推出的外文版,也讓柳原又增加了更多各國的忠誠讀者。
這本書能夠引起這麼大的迴響,的確是因為書中有種種人性共通的動人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毫無疑問,就是友誼。柳原曾在受訪時表示,她一直想寫一本她和朋友們在尋找的成年期之書:沒有婚姻與子女,在其中,友誼就是他們生命的核心。此外,「我想要寫一個基本上永遠不會好轉的角色……並探討友誼的種種美麗與哀愁。」
儘管《渺小一生》表面上是一部寫實小說,種種寫作手法都不具奇幻成份,但柳原曾在許多訪談中表示,她希望把這部小說寫得像個童話,或神話。故事發生在當代的紐約市,但她刻意拿掉歷史時間、年代,甚至太確切的地點,用意就是要盡量去掉其他干擾,形成一種童話般的封閉世界,以便更純粹地探索、凸顯故事裡角色的生命本身。
「沒有受過學院訓練的優點,就是你不知道界限在哪裡,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柳原曾如此表示。因此,她的書寫往往把一切全都推到最極致,甚至推到過了頭。
書中沒有任何種族、性別、性傾向等等社會約定俗成的偏見與障礙,(光這一點,就已經是童話世界),而且刻意選擇以男性為主要角色。他們的快樂與傷痛、幸運與不幸,全都被一路推到極致。就連篇幅,也是同樣長得過了頭。柳原承認,這本書同時也對讀者提出了過分的要求,需要讀者投注更長的時間、經歷更多的情緒跌宕,才能讀完。
➤為被忽略的沉默被害人發聲
很多人問過柳原,為什麼第二部小說要寫這個故事?尤其篇幅對行銷這麼不利?她回答,因為這個故事是她當時最想寫的。裘德的形象和一些模糊的梗概在她心中醞釀已久,開筆之後,種種細節就愈來愈清楚,非寫不可。至於篇幅,她沒有刻意覺得該寫多少,反正最後寫出來就是這樣。編輯曾跟她商量過是否要刪減到比方三分之一,但是不太抱希望。柳原覺得沒辦法刪,於是出版社也就沒有堅持。
從某種層面來看,《渺小一生》也是柳原對上一部作品的應答:兩部作品都處理了男童被性侵害的問題,《林中祕族》反映了加害者的觀點,而《渺小一生》則提出了受害者這一方的故事。兩部作品都處理到這樣的題材,柳原曾解釋,一方面是她對於探索男性角色較有興趣;另一方面,她認為,由於社會的種種機制,女性從小就習慣保護自己、有所準備、被鼓勵傾訴,但男性就完全相反,不但比較不會保護自己,也習慣壓抑、不善表達,更容易被人忽略。因此,更讓她想要深入挖掘,也想為這類沉默的被害人發聲。
《渺小一生》中,裘德對自己的過往創傷記憶難以擺脫,卻始終無法對他人啟齒,正反映了男性所面對的社會制約,也因此,揭開傷口會這麼困難、一再拖延。「如果以女性當主角,這本書大概只需要三分之一篇幅。」柳原曾在受訪中如此打趣。的確,就像這本書開場不久就描寫到,裘德在十來歲經過一場大創傷後,遇到第一個從不曾背叛他、也完全知道他過往的,就是一位女性社工人員。如果不是造化弄人,讀者大概可以想像,若是有了那位女性社工的觀點,一切很快就可以到此為止了──不要說三分之一,恐怕五分之一就能結束。
但是,若說裘德的過往有多麼童話歷險般地極端悲慘、匱乏、孤單得難以置信,那麼他日後所獲得的補償,也就有多麼神話級的幸福快樂,甚至是百倍、千倍。讀者若曾為他的淒慘童年而傷心鼻酸,那麼日後身邊朋友所給予他的種種關愛,只會更令人流淚不止。一般童話末尾往往只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一句話交代,而柳原的故事,則是用宛如潛意識般摸索的口吻,予以長篇探索、鋪陳。
於是我們看到了從小孤苦受虐、一再被背叛傷害的裘德,日後進入有名望的大學,事業上獲得了非凡的成就,還得到一群朋友最慷慨、不求回報、真誠無悔的友誼,就連他從小最渴望卻不可能擁有的父母,最後竟然也得到了。可以說,所有情感上、物質上所能得到的成功與滿足,他在後半段人生全都擁有了。而且無論他怎麼考驗這些友誼,無論他如何有意或無意把朋友推開,這些朋友仍堅定守護著他,不肯放手。總之,悲慘至極的童年創傷之後,是個幸福到極點的童話完美狀態。
➤以童話質地救贖過往的暗黑創傷
然而,最終我們還是要面對這個問題:童年創傷有可能完全癒合嗎?
簡單一點的回答是:不,這個故事最後的收場不可能是皆大歡喜。至於複雜一點的答案,柳原用一整本書來回答。但這當然不是一本專注於描繪創傷的書,相反地,其實創傷往事的篇幅只占很小部分。的確就像柳原所說的,這本書的最大重點,是在探索友誼的種種美麗與哀愁。
某些傷痕或許終究無法治癒,甚至永遠不可能好轉,但並不代表你就該放棄努力。夠格的朋友也絕不會停止嘗試協助你、督促你。
這樣至深無悔的動人情感,過往有太多文學、戲劇作品中用來歌頌愛情與親情,而《渺小一生》則交給了友誼去發揮。主角們大半無父母、無子女,甚至未必有婚姻或伴侶。友誼是他們少數、甚至唯一能依靠的人際關係,他們也都傾心以待。柳原跳出了傳統的窠臼,以這本具有童話質地的大書,探索並頌讚友誼的力量與可能性。
《渺小一生》出版後引發的讀者熱烈迴響,證明柳原想營造的「友誼萬歲」童話世界,的確具有非凡的動人力量。柳原曾說,這樣的故事,或許只可能發生在現代的紐約。因為大都市比較缺乏一般傳統小城小鎮以血緣、婚姻為主軸的人際關係,而是充滿了擺脫過往種種牽絆、孤身來此闖蕩天下的人。
當然,紐約市是現代大都會最極致的代表,也是這個童話發生的絕佳地點。但在現代的大都會中,無父母、無子女,或是與親族關係疏離、只能仰仗友誼的單身族群,又哪裡會少?也難怪這本書能引起各方讀者的廣泛共鳴了。
這是個極其傷痛的故事,沒錯,但也是個極其撫慰的故事。而或許更重要的,這是個好看且令人異常感動的故事。為什麼取這樣一個平凡卑微的書名?柳原曾說,因為她認為,其實每個人的人生,基本上都是渺小的。
但看過這個故事的人應該能體會,在我們的一生中,只要能遇見些許真誠的友誼,彼此盡力付出過,那麼儘管渺小,也是不枉此生了。●
渺小一生(上、下)
A Little Life
作者: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
譯者:尤傳莉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9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柳原漢雅
出身夏威夷的日裔作家,現居紐約。原本擔任出版社行銷助理,後來成為旅遊雜誌編輯。2007年她到巴西里約以南的小島出差,首度有了創作《林中祕族》的想法。從發想到成書,花了近20年的時間。
《渺小一生》是她的第二部小說,探討的主題是痛苦,而襯托極端痛苦經驗的,是友誼各個面向的探討,讀完彷彿也經歷了一場人的內在探索。
|
Tags:
照片中,《渺小一生》這本書翻開來,第二部標題底下空白處貼了張手寫紙條:「你好,希望你到目前為止還順利。這本書很厚、很可怕、很沉痛,但你已經讀到了這裡──你可以讀完的。這一切將會非常、非常值得。我跟你保證。」
這是《渺小一生》Instagram粉絲團於2017年9月21日張貼的一張照片,也應該是所有熱愛這部小說的讀者們共同的心聲:一切都太、太、太值得了。
這部2015年3月在美國上市的小說,後來被《華盛頓郵報》專文報導,譽為該年夏天文學書市的最大黑馬。英文版厚達七百多頁(中譯本共932頁),事前包括作者本人、出版社都不看好,「不是處女作、作者不年輕,也沒有創作碩士的學院訓練。我們本來是想,給這本書6個星期的時間,然後就要放棄了。」柳原漢雅回顧起來這麼說,當初她和出版社只希望能找到一小部分夠喜歡的讀者,賣個5000本就好。
也的確,剛出版時,這本書毫無聲勢,媒體的書評也有限。沒想到,經由讀者自發性地熱情推薦、書店的主動加強展示,尤其是經過推特等社群媒體的轉發熱潮(有趣的是,柳原漢雅本人只玩Instagram,其他網路社群媒體一概不碰,還聲明推特、Facebook等以她名字的帳戶都是假的),這部小說緩緩蓄積能量,最後竟打破了種種先天的不利條件,成為暢銷書,正面的書評也愈來愈多。而隨著7月底英國曼布克獎提名揭曉,這本書也旋即在英國登上暢銷排行榜。
➤18月完成的近千頁鉅著
柳原漢雅生於洛杉磯,現年48歲,父親是第三代日裔夏威夷人,母親生於漢城。在她的成長過程中,血液學家兼腫瘤學家的父親有很多年都在美國各地做研究,因此他們一家也跟著父親東奔西跑,搬家頻繁,甚至常常以各地的廉價汽車旅館為家,不過最後總是會回到夏威夷。
大學時代,柳原到麻州就讀史密斯女子學院,畢業後定居紐約市曼哈頓。歷年來當過出版社企劃人員、旅遊雜誌撰稿與編輯。她的文壇處女作《林中祕族》耗費16年寫成,2013年推出後,文壇評價甚高,也獲得重要文學獎提名,不過銷量並不好。柳原自己也曾坦承,這本書的主題和涉及內容比較陰暗晦澀,不好寫也不易讀,甚至還說連她自己都不喜歡讀。
第二部小說《渺小一生》,柳原只花了18個月就寫完,而且在此期間,她還有旅遊雜誌的正職,只能利用工作之餘和週末寫作。她自己形容,這次的寫作過程,回憶起來像是個「發燒的夢」。
本書一開場有如《慾望城市》或《六人行》那種典型以紐約為背景的情境喜劇,描寫4個大學時代的室友/摯友在紐約重逢。此時他們各自從名校研究所拿到碩士學位,站在卑微的事業起點,滿懷雄心要在這座城市裡成功,也有各自的恐懼和茫然。然而之後,很快地讀者就會發現,開場的輕鬆歡樂只是表面的假象。往下的發展,倒是比較像《悲慘世界》或是《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
第二部開始,我們將會看到,4個好友中的裘德是真正的核心,他俊美、高大、知識豐富且聰明過人,對朋友體貼耐心,還擅長打理家務、廚藝高超。簡單說,他是個近乎完美的男人。但裘德對自己的過往向來避而不談,還有著神祕的跛腳和不時發作的神祕背痛。隨著故事的發展,裘德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種種悲慘的創傷經歷,將會如同一層層黏住傷口且已經發硬的紗布般,逐步緩慢揭開,同時也帶來新的痛苦。
此書上市之後,那種始則緩緩悶燒、繼而全面爆發的銷售成績,也似乎像個發燒的夢。各大社群網站裡紛紛湧現粉絲們的熱情推薦,最普遍的共同辭彙都是:感動、讀得大哭、此生最愛這類最高級的讚美詞。連最早出現的書評之一《洛杉磯時報》,書評人都在第一段坦承,這本書是她成年後第一次讀到哭的小說。
「真的沒想到,就像野火似的。」柳原後來曾在演講中如此形容。的確,尤其是藝文媒體圈子裡,這部小說簡直所向披靡。甚至很多人愛到自製衍生商品,把書中四個主角名字印上T恤、購物袋、背包、馬克杯,拍照上傳到社群媒體,形成某種粉絲現象。後來這本書不但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英國曼布克獎兩大文學獎的提名,賣出多國外文版權,並售出影視拍攝的優先權(option),粉絲們還在網路上熱心提出自己的理想卡司名單。
➤沒有婚姻與子女,友誼是生命的核心
《渺小一生》出版後不久,柳原進入《紐約時報》集團以報導時尚生活為主的《T雜誌》(T Magazine)擔任副總編輯,大約一年後辭職,接下來旅遊各國充電一年,同時也參與各地《渺小一生》外文版的宣傳與活動。今年6月,她才又回到《T雜誌》接任總編輯。然而,儘管至今英文版已出版超過兩年,社群網站上的熱潮卻仍持續不歇。陸續推出的外文版,也讓柳原又增加了更多各國的忠誠讀者。
這本書能夠引起這麼大的迴響,的確是因為書中有種種人性共通的動人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毫無疑問,就是友誼。柳原曾在受訪時表示,她一直想寫一本她和朋友們在尋找的成年期之書:沒有婚姻與子女,在其中,友誼就是他們生命的核心。此外,「我想要寫一個基本上永遠不會好轉的角色……並探討友誼的種種美麗與哀愁。」
儘管《渺小一生》表面上是一部寫實小說,種種寫作手法都不具奇幻成份,但柳原曾在許多訪談中表示,她希望把這部小說寫得像個童話,或神話。故事發生在當代的紐約市,但她刻意拿掉歷史時間、年代,甚至太確切的地點,用意就是要盡量去掉其他干擾,形成一種童話般的封閉世界,以便更純粹地探索、凸顯故事裡角色的生命本身。
「沒有受過學院訓練的優點,就是你不知道界限在哪裡,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柳原曾如此表示。因此,她的書寫往往把一切全都推到最極致,甚至推到過了頭。
書中沒有任何種族、性別、性傾向等等社會約定俗成的偏見與障礙,(光這一點,就已經是童話世界),而且刻意選擇以男性為主要角色。他們的快樂與傷痛、幸運與不幸,全都被一路推到極致。就連篇幅,也是同樣長得過了頭。柳原承認,這本書同時也對讀者提出了過分的要求,需要讀者投注更長的時間、經歷更多的情緒跌宕,才能讀完。
➤為被忽略的沉默被害人發聲
很多人問過柳原,為什麼第二部小說要寫這個故事?尤其篇幅對行銷這麼不利?她回答,因為這個故事是她當時最想寫的。裘德的形象和一些模糊的梗概在她心中醞釀已久,開筆之後,種種細節就愈來愈清楚,非寫不可。至於篇幅,她沒有刻意覺得該寫多少,反正最後寫出來就是這樣。編輯曾跟她商量過是否要刪減到比方三分之一,但是不太抱希望。柳原覺得沒辦法刪,於是出版社也就沒有堅持。
從某種層面來看,《渺小一生》也是柳原對上一部作品的應答:兩部作品都處理了男童被性侵害的問題,《林中祕族》反映了加害者的觀點,而《渺小一生》則提出了受害者這一方的故事。兩部作品都處理到這樣的題材,柳原曾解釋,一方面是她對於探索男性角色較有興趣;另一方面,她認為,由於社會的種種機制,女性從小就習慣保護自己、有所準備、被鼓勵傾訴,但男性就完全相反,不但比較不會保護自己,也習慣壓抑、不善表達,更容易被人忽略。因此,更讓她想要深入挖掘,也想為這類沉默的被害人發聲。
《渺小一生》中,裘德對自己的過往創傷記憶難以擺脫,卻始終無法對他人啟齒,正反映了男性所面對的社會制約,也因此,揭開傷口會這麼困難、一再拖延。「如果以女性當主角,這本書大概只需要三分之一篇幅。」柳原曾在受訪中如此打趣。的確,就像這本書開場不久就描寫到,裘德在十來歲經過一場大創傷後,遇到第一個從不曾背叛他、也完全知道他過往的,就是一位女性社工人員。如果不是造化弄人,讀者大概可以想像,若是有了那位女性社工的觀點,一切很快就可以到此為止了──不要說三分之一,恐怕五分之一就能結束。
但是,若說裘德的過往有多麼童話歷險般地極端悲慘、匱乏、孤單得難以置信,那麼他日後所獲得的補償,也就有多麼神話級的幸福快樂,甚至是百倍、千倍。讀者若曾為他的淒慘童年而傷心鼻酸,那麼日後身邊朋友所給予他的種種關愛,只會更令人流淚不止。一般童話末尾往往只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一句話交代,而柳原的故事,則是用宛如潛意識般摸索的口吻,予以長篇探索、鋪陳。
於是我們看到了從小孤苦受虐、一再被背叛傷害的裘德,日後進入有名望的大學,事業上獲得了非凡的成就,還得到一群朋友最慷慨、不求回報、真誠無悔的友誼,就連他從小最渴望卻不可能擁有的父母,最後竟然也得到了。可以說,所有情感上、物質上所能得到的成功與滿足,他在後半段人生全都擁有了。而且無論他怎麼考驗這些友誼,無論他如何有意或無意把朋友推開,這些朋友仍堅定守護著他,不肯放手。總之,悲慘至極的童年創傷之後,是個幸福到極點的童話完美狀態。
➤以童話質地救贖過往的暗黑創傷
然而,最終我們還是要面對這個問題:童年創傷有可能完全癒合嗎?
簡單一點的回答是:不,這個故事最後的收場不可能是皆大歡喜。至於複雜一點的答案,柳原用一整本書來回答。但這當然不是一本專注於描繪創傷的書,相反地,其實創傷往事的篇幅只占很小部分。的確就像柳原所說的,這本書的最大重點,是在探索友誼的種種美麗與哀愁。
某些傷痕或許終究無法治癒,甚至永遠不可能好轉,但並不代表你就該放棄努力。夠格的朋友也絕不會停止嘗試協助你、督促你。
這樣至深無悔的動人情感,過往有太多文學、戲劇作品中用來歌頌愛情與親情,而《渺小一生》則交給了友誼去發揮。主角們大半無父母、無子女,甚至未必有婚姻或伴侶。友誼是他們少數、甚至唯一能依靠的人際關係,他們也都傾心以待。柳原跳出了傳統的窠臼,以這本具有童話質地的大書,探索並頌讚友誼的力量與可能性。
《渺小一生》出版後引發的讀者熱烈迴響,證明柳原想營造的「友誼萬歲」童話世界,的確具有非凡的動人力量。柳原曾說,這樣的故事,或許只可能發生在現代的紐約。因為大都市比較缺乏一般傳統小城小鎮以血緣、婚姻為主軸的人際關係,而是充滿了擺脫過往種種牽絆、孤身來此闖蕩天下的人。
當然,紐約市是現代大都會最極致的代表,也是這個童話發生的絕佳地點。但在現代的大都會中,無父母、無子女,或是與親族關係疏離、只能仰仗友誼的單身族群,又哪裡會少?也難怪這本書能引起各方讀者的廣泛共鳴了。
這是個極其傷痛的故事,沒錯,但也是個極其撫慰的故事。而或許更重要的,這是個好看且令人異常感動的故事。為什麼取這樣一個平凡卑微的書名?柳原曾說,因為她認為,其實每個人的人生,基本上都是渺小的。
但看過這個故事的人應該能體會,在我們的一生中,只要能遇見些許真誠的友誼,彼此盡力付出過,那麼儘管渺小,也是不枉此生了。●
渺小一生(上、下)
A Little Life
作者: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
譯者:尤傳莉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9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柳原漢雅
出身夏威夷的日裔作家,現居紐約。原本擔任出版社行銷助理,後來成為旅遊雜誌編輯。2007年她到巴西里約以南的小島出差,首度有了創作《林中祕族》的想法。從發想到成書,花了近20年的時間。
《渺小一生》是她的第二部小說,探討的主題是痛苦,而襯托極端痛苦經驗的,是友誼各個面向的探討,讀完彷彿也經歷了一場人的內在探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延伸閱讀
現場》召喚讀者的神奇書單:富察、李金蓮對談
閱讀更多
日本書房》一個時代的結束:從安室奈美惠到平成天皇
閱讀更多
OB短評》#65 每週必讀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