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伴讀 #English》大解密!英語學習書是怎樣煉成的——專訪書林出版有限公司編輯部

2017-10-18 18:00

從小到大,台灣人永遠都在學英文,然而學英文是否僅是學習他國語言那麼簡單?語言的背後,究竟藏著哪些幽微的文化影響?2017年10月,Openbook閱讀誌從學習端、教材研發端、教學端出發,討論台灣人學英文的現象。第二篇報導,我們走進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專訪編輯張碩平、Rebecca Lee,請他們分享鮮少有人知道的英語學習書編輯故事。

那些年,我們從「迪克森片語」紮馬步,人手一本「幾千字常用英語詞彙」,書包裡也有幾本沉甸甸的英語學習書。我們以英語填滿生活,而另一群人則默默畫出我們的英語學習地圖,將英語從遙遠的國度曲折地帶到我們面前。他們是英語學習書編輯。這些人,棲身於一種不同於文學編輯的生態,他們的工作日常面對著何種光景,不免令人好奇。

▉快抓狂~英語學習書哪有那麼好編!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素來以英語學習書為出版主力之一,編輯張碩平大學就讀外文系,興趣是文學,進入書林後卻被指派編輯英語學習書,只好邊做邊學。與張碩平搭檔的Rebecca Lee是英語母語者,大學在美國加州主修語言學,早已習慣以一雙科學的眼睛面對語言,曾在兒童英語補習班工作的她更熟稔語言教學的語調。

兩人受訪時不時交頭接耳,對話穿插在英語和中文之間。問起張碩平編輯工作的首要考量,他先是說「你必須了解這本書的程度到哪裡,不能用自己對英文的了解去編寫題目,比如兒童美語的書就得用很孩子氣的方法編寫題幹,下一些可愛的指導語」,說完卻又回頭把話轉譯成英文跟Rebecca討論,最後兩人異口同聲認為,在不同讀者程度與書系主題間,切換語言輸出的頻道及語調是必要的,這正是兩人平時合作的模式。

張碩平隨即給了一個安心的笑容,說Rebecca以母語者的敏感,來校正不適當的英語表達,讓他在工作中感到輕鬆不少。其實Rebecca在台灣待了12年,幾乎是半個台灣人,中文溝通無礙,所以她聽張碩平說完,連聲抗議:「不一定啊,我覺得很不輕鬆啊!快要往生了啊——好煩耶!」張碩平笑著補充:「最難的都給她了,所以我就很輕鬆。」

_DSC9423.jpg

_DSC9426.jpg
兩人合作編輯的英語學習書校對本。

編輯日常本就充滿令人抓狂的小事,而每一件小事匯聚起來也就成了大事。台灣英語學習書市場廣大,本土作者對於英語語感掌握程度不一,難免有將中文思維滲透進英語表達的Chinglish出現,這是業界時常面對的難題;偶爾也有作者要求助理照抄網路辭典例句,這不僅碰觸倫理禁區,更容易因為助理的誤判,而產生詞彙的義項與例句的脈絡無法對應的情形。上述這些狀況,也是書林這間老字號出版公司,要求編輯務必留意、排除的問題。

這還不算最費事的,若是遇到作者用簡單的英文例句大剌剌地表現種族、性別歧視,那才是最讓Rebecca忍不住哀聲喊苦的難題。在過往的工作經驗中,Rebecca就曾遇到作者寫下這樣的句子:Women should not get married after 40 years.(女人不應在四十歲後結婚。)「有時候就是會,啊——天——啊!怎麼會有這種東西?!我曾經花了三個月修改這種東西!那個時候我真的快瘋了!」Rebecca攤手,聳著肩直搖頭,全身都是無奈。

▉我們學英語,到底是在學什麼?

當他們思索如何讓英語在台灣生根時,台灣英語學習的腹地卻受到檢定的限制。比如托福(TOEFL)試題大抵圍繞著美國校園的生活情境,而多益(TOEIC)則限定在職場的日常用語,不但取材有其局限,也常與台灣生活經驗不甚相襯。張碩平說,「小時候看的很多英語學習書,甚至東西的價格根本就是美金,比如說一根熱狗一塊錢,那感覺就不是台灣人平常會碰到的數字。還有那種很過時的資訊,像是教你訂旅館要用傳真機,明顯是老時代的說法。」

_DSC9468-編輯-編輯.jpg

更麻煩的問題是,我們學習英文的方法往往是從詞性與句型開始,選擇題裡頭繁複的文法演練建構我們對於「標準英文」的定義,結果多數人還是不說英語。「現在大家開始意識到語言並沒有單一的規則,不是像課本那樣的嚴格,如果出版社願意投入資源的話,就會盡量朝向生活化跟母語化來調整。」張碩平又提到,書林希望能開發更多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學習書,拉近英語與生活的距離,「簡單來說就是專業英語或是知識英語,比如說護理師、醫師所需要的英語,或者商場、法律、經濟等專業英語,這些都是托福跟多益不一定會考的東西。」

另一本書林的出版品《男孩與海龜的冒險日記》,記述一位英語母語者在台灣以異國之眼記錄下的文化見聞,很適合讓台灣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以跨文化的視野及語言的轉譯反視自身文化及語言的主體性。「但對於老師來說,這本書語言教學的成分不夠多,畢竟讀者買書大多還是為了準備檢定,所以這本書好像也賣得不好,真的很可惜。」

即便生活才是語言發展的沃土,但是出版社要生存就不能忽視市場的需求,「走進英文書店的讀者大多是為了考試,除非有老師願意在學校特別設計一門課程,不然一般讀者對ESP還是沒有什麼興趣」,張碩平語氣中帶著一點無奈,但最無奈的應該還是台灣的英語學習者吧。我們透過文法學到的「標準英語」,到底是一種可以使用的語言,還是一種想像的產物?

▉標準英語聽起來是什麼樣子?

台灣人對於競爭力與國際化的追求,投射了我們對於英語的需求,然而幾道簡單的例題又如何能夠觸摸英語的脈搏?那句「越在地,越國際」的口號,在英語學習的世界中似乎顯得特別蒼白。

光是在台灣,台語就分南部、北部、海口、內埔等不同腔調,但市場對於英語的發音卻只有單一的界定,例如在安排英語學習書教學錄音時,美國腔往往只有美國中西部的口音能過關,因為該口音符合台灣許多英語老師對標準英語的想像。但張碩平坦言,他自己有時也不太能區分這些口音的差異。那我們這麼在意,又是為什麼?

曾受英美殖民的新加坡與印度各自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Singlish與Hinglish,台灣雖未實質遭受英美殖民,強勢文化的侵奪卻意外地更加頑固。當英語在跨文化情境中汲取在地文化的血氣,語言的血脈逐漸蔓延成World Englishes的豐富性時,有沒有可能,我們也擁有一種屬於台灣的英語呢?

_DSC9432-編輯-編輯.jpg

身為英語母語者的Rebecca不假思索反問我:「為什麼不行?」但現實是,台灣真正使用英語生活的人還不夠多,語言世界中屬於台灣特有的英語變體尚未凝聚成具有共識的典型。此刻的台灣,不僅談不上英語的在地化,在「標準英語只供學習」的想像中,Chinglish也只能片面地成為必須剔除的瑕疵。

身為英語學習書編輯,一吋一吋拉近文化與市場間的差距是張碩平與Rebecca的期許,但在那之前,將有待於我們反思「標準英語」的定義,自問:「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又要怎麼使用英語?」當英語學習市場不再只是考試優先,能將生活與文化的水流匯入語言的海洋之後,「帝國反寫」或許終能成為現實,而此時英語的「實用性」也才能真正被實現。

男孩與海龜.jpg
男孩與海龜的冒險日記​
My Best Friend Looks Like an Island
作者:Michael Angelou 
出版: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Michael Angelou

身兼作家、編輯與譯者,在臺北工作與生活。
閒暇之餘,不是跟最愛的兒子Tucka玩耍,便是與海浪為伍。

Writer, editor and translator Michael Angelou lives and works in Taipei.
When he’s not writing, editing or translating, or playing with Tucka, the best son in the world, he’s making friends with the waves.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