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決審總評》多樣書寫與深層觀照

前排左起李金蓮、葉佳怡、張娟芬,後排左起魏貽君、陳雨航、李進文、朱嘉漢。(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撰文:陳雨航(決審委員會主席)

豐實繁盛和形式多樣,是閱讀今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決審30部作品最鮮明的印象。

➤非虛構書寫

這樣的印象主要來自非虛構作品這種文類。通常在文學創作型的競賽裡可能受限於字數而鮮能發揮的非虛構寫作,近年來在較易於呈現完整內容的成書形式上展現了無法忽視的光芒。文學已不只是詩、散文、小說、文學評論等行之多年的類型。先有作品才有類型,更彈性、更自由之外,或許能創作出更多樣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讀者?

非虛構寫作約占了今年決審作品的三分之一。有山岳、自然及保育方面的踏查、探尋以及問題的追索;有臺灣電影的特殊類型及臺灣和師從的美日戲院經營史話;有地方史和神靈的研究與報導;有政治犯後代追尋真相和家族間扞格的心路歷程;有飲食的奇緣流傳與族群移動……作者無不以專注的功夫及熱誠的心靈召喚過去,譜出引人入勝的篇章。除此而外,非虛構類型為加深讀者理解而使用圖表照片,編排得宜,或可在視覺上獲得加成效果。

➤東海岸/原民作家/語言

有好幾部背景在東海岸(特指花蓮和臺東)的作品,這和多位原民作家具正相關,當然,原住民也非全在東部,他們或在中部、西部,也在臺北大都市。有些詞彙不易迻譯,或懼失真,作者用羅馬拼音表達了他們的族語,這些詞彙不多,也略有注釋。在台語已經大量出現於現代文學創作的今天,作為主要是華文讀者的我們,應是能越過這些簡易的詞彙而追索他們時而與我們不同的觀點,那些觀點或者有趣,更多是令人深思。

並非只有阿美語、泰雅語、達悟語……還有福州話,以及華語創作裡少見的客語小說。小說以一位未曾受過教育的女性為中心,發展出橫亙八十多年的臺灣北部一個海陸客家女性的生活史,其間自然帶出時代的變遷,以及這位極為韌性的主人翁如何適應並克服環境。小說的語言策略是對話盡可能是客家話,一般敘述則是華語參雜一點客語,不難理解,而有逸趣,是群書中的語言亮點。

➤書寫家族

家族史、家族書寫一直都是綿延不斷的好題材。今次依然,大概有三分之一是以它為主軸或題材,是不是因為那是我們最熟悉(或不能逃避)的地方?至於家族怎麼寫?直寫或曲寫?更新角度,只要有新意就好。或者這些都不需太做考量,內容強大就是王道。

除了上述那部客家小說,今年有三部非虛構的家族書寫。訪問書寫的對象,一部是知名的學者父親,一部是半生走過彩色沖印照片行業的父母,一部是一生左派的祖父。作者不約而同都拉開了與被訪者的距離(但我們在字裡行間還是感受得到「足夠」理解的親情),在看過許多「制式」的傳記之後,讀上述三部家族書寫,當有新意可思。

➤小說世代

幾位近年嶄露頭角的小說家,和幾位更為成熟的小說家,他們的作品組成了今年小說文類的主力。無論是試圖「小說先行」,連結上世紀70年代的禁忌事件;行事複雜其實利益唯是的地方選舉;小鎮的前世今生,時間瓦解、空間漂流……或爬梳,或連結時代、社會,悲觀或者不那麼悲觀,都有著對世事通達的沉澱。充滿了回溯、夢境、反思、疑問,也充滿了哲思、信仰與愛的復原獨旅;集童年創傷,寫作本質和文學議論於一爐,再三反思……。一位評審委員同儕曾經這樣表示:「他們都已是向自己挑戰的作家」,指的是其中幾位小說家和非虛構作家。

➤無聲之聲

有一部小說,情節不算驚人,卻是滿滿的生活底氣。「不管是看起來幸福或不幸福的人,他們都有想守護的事物。是這些人讓平均值成為平均值……」但這些不驚人的情節,卻帶給我們一波波的小小肯認。作者說的是平凡人的波折和平凡的願望。不管怎麼述說/訴說,都沒有太多的怨恨,反而有著或顯或隱的善意。在這樣看似平凡的故事裡,波動在焉。掩卷之餘,我們也無法忽視作者精緻的布局能力和精彩的收尾。 

這是無聲之聲吧。


2025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得獎作品。(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