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將臨臺南之際,國立臺灣文學館邀請黃麗群、童偉格、陳佩甄、楊富閔、潘家欣、洪廣冀與利格拉樂.阿𡠄等作家學者齊聚,為今年度的臺灣文學獎金典獎評審入圍作品。本年度參賽作品共計225件,在為期三天的討論中,評審團必須選出其中30本作品進入決審。
擔任主席的黃麗群首先請眾委員發表評審標準與擇取原則,小說家童偉格認為這是一個文學寫作的獎項,因此重視文學寫作與原創性,期待能為純粹意義的文學寫作留下名單。學者陳佩甄同樣談及文學性,但也留意議題本身,即關注作品是否具有年度意義,也關照不同類別的均衡。
而作家兼學者楊富閔表示,閱讀之際,會以文學史的眼光去觀察作品本身的突破性與作家的續航力。詩人潘家欣則提到本屆作品有其「破壞」與「建立」:「破」在對既有文字風格、個人格局與陳述方式的拆解;「立」則是對文字世界、抽象場域的再創造。無論虛構與否,如何面對抽象事物,並運用獨特語言以突圍,是她所重視的特質。
以人社科學為專業的洪廣冀教授則談到「文字的可信度」,他在意作品是否能營造出「讓讀者相信的氛圍」,尤其非虛構作品如何發展出自身觀點及敘事,以面對歷史、人文與自然的關係,是他的擇取標準。排灣族作家利格拉樂.阿𡠄分析,今年作品眾聲喧嘩,不僅許多非原民作家將原民元素寫入作品,也見到許多突破的嘗試,而作品是否能在衝破界線時依舊維持好看,則是她主要的觀察所在。
黃麗群同意大家的觀點,並提出自身對出版生態的觀察。她談到書市似乎有某種「聚光燈效應」:注意力容易集中在少數,因此她將注意力資源的問題列入考量。另外正如幾位委員亦分別談及,幾年間,創作補助與計畫寫作逐漸形成類型,導致某種既定架構,於是她也格外留意「框架之外」的書寫。
在確定委員們的標準以後,首輪投票隨之展開,並在接下來的兩日針對作品逐本討論。
童偉格提及今年可謂是中生代作家們穩健發展的一年,可見到如陳思宏、林俊頴、阮慶岳、連明偉與黃崇凱等,於是也可縱向觀察作家們的寫作發展。黃麗群指出《社頭三姐妹》承襲作者在長篇小說中語言的表演性,而《一千顆星星在跳舞》則輕盈且具有自身的語言能量,不以情節取勝,更接近展開的畫卷,個人性強、文字魅力俱足,生命敘述也很精確。

潘家欣則指出《反重力》有著清晰的敘事聲音,清楚回答了歷史小說家為什麼要寫作這個世代的問題。黃崇凱的色彩鮮明、技巧穩健;童偉格同樣認為無論是在題材層面,還是小說的意義上,都可見到他的突破。至於《槍強搶嗆》則被童偉格認為是今年小說創作中企圖最大的作品之一,肯定其放棄保守、不求穩定的勇氣。黃麗群認為本書的有趣之處,不僅在於剝開某種地方選舉的想像,更展示小說家如何有能力處理家鄉的材料、展現經營長篇的意志。
隨後楊富閔提到《七月爍爁》若從作家寫作歷程,始終對於語言千錘百鍊,細細打磨,予以觀察小說風格的斷與連,更能彰顯作家戮力於聲音與文字的美學實驗,同時令人想起作家早期的代表作《善女人》的〈母語〉一篇。陳佩甄認為本書的台語文屬於書寫體,不像歌謠那樣強調口音腔調,但依舊深具說服力。她回憶林俊頴曾公開談論台語文寫作定義了文學的身世,而至今小說家仍堅守著他的自我承諾,找到美學上的抒情對應,讓人驚豔。黃麗群同樣同意本書的語言藝術,而童偉格則指出林俊頴在議題寫作和抒情之間找到融和,可說是為年輕寫作者做出示範,而且作品品質也穩定保持,使用一種書面的、陌屹的語言,成功講述了「身體裡那座不存在的城鎮」。

在新人小說方面,楊富閔讚賞短篇小說集《東北東》整體架構穩健。作者取材有其生命史的關照,處理集體記憶的題材:白河大地震。行文平衡感十足,筆觸冷靜、筆力有情,潛藏豐沛的寫作能量。而陳佩甄則表示《烏鴉與猛獁》有其迷人之處,奇幻情節有效地承接了當代年輕人的憂鬱與感性,可謂不俗。
而《在女與公之間》雖然不是作者的第一本作品,但黃麗群認為,以相對年輕的寫作者而言,許恩恩的短篇技術以及語言控制力確實可觀,在處理議題寫作時力度也相對節制。童偉格觀察到本書在結構的邏輯,認為展現出議題辯證的各種折面,以小說介入「不必然政治正確的性別權力」也有其說服力,甚至更深刻地探討了「運動的反作用力」,這樣的用心值得肯定。

《歌之國土:馬世芳的巴布.狄倫六講》讓洪廣冀感到耳目一新,認為能勾起讀者重聽巴布.狄倫的渴望,對歌詞的解析亦有其美學。而《長鏡頭》也與跨媒介經驗相關,楊富閔認為本作展示一名影像工作者,交錯於鏡頭與筆觸之間的創作美學。回到案頭,作者採取真誠、寫實的書寫策略,字裡行間,緩緩流瀉著南方光影的暗與明。

陳佩甄將《回家是一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白色恐怖與我的左派阿公》與《訪父記:他的白髮,與我們的時代》並讀。指出二者都是跨代重述,前者展現出後記憶世代中對轉型正義描寫的不同層次,尤其第二部分在家族與政治間的掙扎相當動人。至於《訪父記》,洪廣冀談及傳記寫作在臺灣文學的位置,認為本作清楚梳理自己與父親、與時代之間的關係。童偉格則點出本作的成熟之處在於和傳主拉開距離,甚至不一定同意於傳主,從而展現敘事者的位置,在本年度的傳記書寫中表現得較為成熟。
接續傳記書寫的話題,楊富閔認為《如有神在:楊麗花與她的時代》可讀性極高。作者納入學術與創作的視野,刻劃細膩。將傳主的生命史,精準置於傳統戲曲與現代媒體交錯交會的關鍵時刻,是一本精彩的傳記寫作。而洪廣冀認為《天涯總有相會時:臺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為立傳者帶出了主體性,可以清楚讀出採訪者與受訪者的互動,將小人物形象描寫得很清楚,也梳理了電影史的主流與支流。楊富閔同樣喜歡本書的主題,從研究者的角度而言,認為本書挖掘出許多新題目。而黃麗群則肯定本書的敘事節奏與推進方式,認為其採取一種較為自然的作傳方式,也找到一個適切的立足點。

在非虛構的類別當中,陳佩甄指出報導文集《未完的旅程:一隻臺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帶來衝擊,溫柔地讓每個人都擁有發聲空間,亦取消單薄的對立,更在資訊上帶來平衡。至於《從前,有個奇麗馬》則得到洪廣冀的盛讚,認為其主題研究下足功夫,且於事實與表達之間拿捏得宜。
黃麗群談及本次的馬祖書寫,認為《味道的航線:從馬祖到臺灣,福州飲食文化探秘》的文字清爽、企圖單純,使人在精神上與馬祖變得接近。透過飲食書寫側面描繪出馬祖和本島之間互相理解的通道。以家族故事與攝影產業為主題的《小廖與阿美的沖印歲月,還有攝影家三叔公》亦引起討論,利格拉樂.阿𡠄認為其文字流暢,細膩有情。黃麗群則認為這種「庶民的物質史」在時代中有其微觀意義。

針對詩集的討論中,陳佩甄表示,詩集《早點睡。不要怕妳四叔》的語感節奏相當到位,並以各種語言技術處理當代數位生活中的疏離感與親密元素,讓讀者得以重新思考生活。潘家欣則認為《第一事物》勇敢地以詩意處理哲思,這樣的寫作不僅需要一定的訓練與直覺,而且孤獨,在撤離不必要的裝飾與路標之後,思維軌跡仍然清晰可辨,質地乾淨,為詩語言立下高標準。至於《食言犬》、《身體演化我》,潘家欣認為皆是文字漂亮的新銳詩集,並嘗試保有可供辨識的路徑,展現出不同的寫作策略。

陳佩甄也同意《身體演化我》的多元性與可讀性能帶來愉快的閱讀體驗;黃麗群則認為《食言犬》有種奇特的透明感,語言乾淨且帶有穿透力,可說是「有機」的寫作者。而《地下室錄音》的物質實驗也引起委員的注意,黃麗群欣賞詩人的刁鑽,認為詩本身便頗具吸引力,實體版本的呈現也能帶來閱讀的樂趣;陳佩甄喜愛其文字魅力,認為本書的隱喻與詩意都高度完整,且具有一致性。

潘家欣提到,台語詩集《方言歌2070》不僅在朗讀意義上表現卓越,在議題上亦牽涉廣博,從臺灣史的人物標誌到個人的生命思索,展現出從詩人身體裡出來的聲音。而《天邊的目眉》作為廖鴻基的首本詩集,楊富閔認為本書「耳目一新」。別於作家過往散文書寫的低聲細訴,而如一部海洋文學的辭海,作者將討海術語、知識與口頭的暗碼,細膩鑲嵌於短題與短詩的寫作。潘家欣也表示,本作的台語書寫有著「海味」,詩人以簡單的句子讓讀者上船、帶出海上體感,可說是臺灣海洋文學的新頁面。

在原住民題材的處理上,《猩猩輝夫》的故事讓委員們留下了印象,眾人同意本作在故事結構與設定上的趣味和用心;然而利格拉樂.阿𡠄提醒,雖然標本主題有其開創性,或許連原住民作家都尚未處理,但本作在敘事與設定上卻有其風險,在馴化的意象上要再斟酌。
而陳佩甄談及《假城鎮》的獨特調性,認為作者將許多預設事物翻轉,例如寫非典型性別的男性當兵,卻將權力性別以紙上劇團的方式呈現,其中的微妙與細膩極具個人特色。童偉格也認為這部散文集有著前瞻的思維建設,在面對自己的原住民身分時,馬翊航側面說明了「我的名字是在怎樣的現實條件下成為我的名字」,將遊戲與深層的痛苦勾連成一體兩面,概念完整,也呈現得相當自然。利格拉樂.阿𡠄則是被書中學族語的段落吸引,提到作者在描述語音的相對時,將族語、中文、英文彼此交錯並置,更將失語與尋語的困境鮮活呈現,殘酷卻不失輕巧。同時,以部落文化而言,跨性別其實有其風險,但作者將在部落中尋找性別認同的過程寫得溫暖厚實,讓人感動。
利格拉樂.阿𡠄認為《伊萬的踟躕:卓璽的11篇小說》展示了泰雅族特有的黑色幽默,更將作者形容為「打破規範的人」。這部小說勇於冒進,且在自我嘲諷方面維持了突出的風格,同時也兼具了當代原住民的諸多議題,現實經驗被調度為魔幻寫實的場景。童偉格也認為本書更前瞻地走到鄉土書寫的後方,創造一種頹廢主體,用幽默的方式證明原住民文學的其他可能,深具突破意義。
而潘家欣欣賞《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Talatokosay A Kapah》的憤怒、尖銳與自我嘲諷,認為其展現當代原住民青年所面臨的困境與惡意,傑出之處在於並不刻意堆砌議題,而是誠懇地寫出切身感,於是文字讀來並不做作。儘管腔調偶爾生嫩,以新人詩集而言卻已足夠亮眼。利格拉樂.阿𡠄則談及詩人的混血身分,說明這本詩集進出於漢人和原住民群體之間,將進退失據的感受清晰體現,其強悍的憤怒於當代已經相當罕見。陳佩甄進一步補充,這整本詩集儘管憤怒,卻並非古典式的憤怒;相反地,能夠讀出其中溫柔的宣示,更揭示出對族群議題的不滿並不一定要以陽剛、暴力的方式展現。

至於《黑潮親子舟》的突破,讓委員們印象深刻。利格拉樂.阿𡠄認為夏曼.藍波安讓孩子參與了創作過程,達悟族的海洋被傳承到下個世代,也能見到創作的延續。楊富閔、潘家欣與陳佩甄則肯定本作以身體創作實踐了文化傳承,溫暖有情。
在女性小說家所帶來的作品中,黃麗群認為,《胼胝》背對了宏大敘事,選擇一種長期被忽略甚至被賤斥為瑣碎平庸的主題,也難以貼上閃耀的議題標籤,然而文字卻乾淨流暢,且有效地製造出小說畫面,在微小意義上帶來實在的閱讀樂趣。
同樣觸及女性生命歷程,潘家欣針對客語寫作的易讀性而言,將《秀梅》形容為「親善之作」,以明朗舒緩的結構、適切的口語,透過客家菜的主題,將故事說得溫和乾淨。利格拉樂.阿𡠄同意此說,並欣賞本書遊走於小說與散文之間的文字,以及客家女性生命經驗的敘事。陳佩甄進一步從臺灣戰後的研究視角補充,書中人物群象與情節儘管通俗卻具有說服力。
至於《進烤箱的好日子》,童偉格則從臺灣文學的啟蒙敘事進行思考,表示《進烤箱的好日子》成熟地經營了作為主流的啟蒙書寫,轉化甚至於深化,文字力道控制得恰到好處,節制且可口。陳佩甄亦認為本書突破臺灣小說的既有形式,以微觀的生命經驗辯證記憶的可靠性,具有明確的時代意義。

隨後利格拉樂.阿𡠄談及《邊界 那麼寬》,指出其對女性視角的處理相當細膩,講述阿美族女性與日本殖民者的跨族通婚故事,也碰觸到身分政治在部落中所面臨的問題,更涉及當代東海岸的開發,將問題意識清楚呈現。
而在洪廣冀將《神靈越界:人群、眾魂的歷史競逐與原民復振》與《東海岸十六夜》並觀後,委員們針對虛構與非虛構文類如何處理歷史題材進行討論。黃麗群認為《神靈越界》有其啟發性,作者在不同的田野對象中再次展現前作以來的創作熱情;潘家欣也同意《東海岸十六夜》的趣味與想像;然而無論虛構與否,如何處理田野所得之材料、倫理界線如何劃定,皆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縱向觀察作家的寫作史,陳佩甄認為《一切都在此時此刻》相對於顧玉玲前作,反而稀釋了情感濃度,直接進入工傷者的各種時刻,不以整齊的方式寫作,卻依舊維持著寫作能量,將勞動者從歷史、階級與性別所受到的傷害清晰帶出。童偉格也對本作表達了強烈推薦,認為作者以割肉式寫作抗拒虛構,展現一種倫理的宣示,以及創作論的辯證。

而《我生來是夏天》的語言辨識度讓委員們讚嘆,童偉格認為全書看似毫無經營,其中節奏卻具備音樂性,用重複的句子把整本書的結構串連,更介紹讀者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值得推薦。黃麗群則表示這樣的文字會持續地讓讀者感到被敲擊,且深具辨識性。
繪本創作在本年度也同樣醒目。楊富閔認為繪本承載許多「訊息」,而嘗試將《神奇漢藥房:規年迥天照顧咱的健康》讀成一顆文學的「種子」,期待更多「文」與「圖」的跨域連結。潘家欣也認為圖像文學是潮流,「漢藥房」的選題不但有趣,且在極短的篇幅中被清楚呈現,可作為臺灣鄉鎮文化的補充文本。
至於《我的名字》以排灣族的「命名」作為主題,考量到繪本傳遞的知識有限,洪廣冀認為其以最根本關鍵的角度出發,讓年輕讀者得以快速切入。陳佩甄同樣喜歡找名字的主題,也從中聯想到許多陰性書寫的材料。利格拉樂.阿𡠄說明命名對於排灣族的重要意義,儘管她承認本書或許是礙於篇幅,而在呈現上將部分資訊簡化,然而她也點出,本書的創作初衷是期望當代原住民族的孩子,能了解傳統名字的由來與意義。

《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獲得楊富閔的盛讚,他指出,本書揭示了作家本身不斷突破的過程。放在作家創作史、臺灣的散文寫作、傳記寫作的脈絡,都有可觀之處。利格拉樂.阿𡠄也指出,這本書有著扎實的田調資料,更促使她思考:文學家除了文學作品之外,還能對社會有怎樣的作用?能對社會敘述什麼?劉克襄運用文學家身分深入山林書寫與臺灣歷史,對各個族群而言,本書都將會是重要的參考文獻。
接續自然書寫的脈絡,黃麗群認為《愛.樹.無可取代》除了詩以外的內容,更讓讀者能夠重新認識吳晟作為一個運動者的現場見證,同時也具體而微地開展出臺灣特定期間的森林史與土地史。潘家欣則稱本作為「活著的自傳」,以行動實踐理想的真心自述,認為其帶出自然研究與人文研究的具體交會,毫不投機地以踏實經驗寫出與林務局交涉的種種過程。
洪廣冀則認為,《愛.樹.無可取代》與《流火》無疑是腳踏實地的自然書寫,但要如何從當代回望過去,賦予歷史上的行動者,如鹿野忠雄與林業決策者,一定的歷史定位,並呈現歷史的眾聲喧嘩,還有更多的可能,有待書寫者繼續探索。

黃麗群隨後表示像《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這樣有文采的知識書寫很讓她著迷,也傾心於作者如何協調於知識以及對自然的感性;利格拉樂.阿𡠄則認為樹冠層的視角頗為創新。洪廣冀則表示,本書特殊之處在於其出自一位女性生態工作者的視角,比起常見的宏大敘事,藍永翔似乎更為單純地在字裡行間表達自身對爬樹的喜愛,不嘗試解決問題或表達議論,甚至也沒有文學表現上的企圖。於是委員們對於本書之於文學寫作的意義進行了一番討論,承認本書或許不以文學寫作為優先順位,但其中動人之處卻也難以否認。
在經過了數日反覆且細緻的討論後,30本入圍作品終被選出。儘管每位委員心中都存在著遺珠,卻也企盼在討論過後,為臺灣文學帶來不同氣象,讓更多作品被閱讀,如陳佩甄所說,「迎接下一個文學盛世的到來」。●
Tags:
上排左起:潘家欣、黃麗群、童偉格;下排左起:洪廣冀、陳佩甄、楊富閔與利格拉樂.阿𡠄。(臺灣文學館提供)
撰文:林文心(作家、博士生)
秋日將臨臺南之際,國立臺灣文學館邀請黃麗群、童偉格、陳佩甄、楊富閔、潘家欣、洪廣冀與利格拉樂.阿𡠄等作家學者齊聚,為今年度的臺灣文學獎金典獎評審入圍作品。本年度參賽作品共計225件,在為期三天的討論中,評審團必須選出其中30本作品進入決審。
擔任主席的黃麗群首先請眾委員發表評審標準與擇取原則,小說家童偉格認為這是一個文學寫作的獎項,因此重視文學寫作與原創性,期待能為純粹意義的文學寫作留下名單。學者陳佩甄同樣談及文學性,但也留意議題本身,即關注作品是否具有年度意義,也關照不同類別的均衡。
而作家兼學者楊富閔表示,閱讀之際,會以文學史的眼光去觀察作品本身的突破性與作家的續航力。詩人潘家欣則提到本屆作品有其「破壞」與「建立」:「破」在對既有文字風格、個人格局與陳述方式的拆解;「立」則是對文字世界、抽象場域的再創造。無論虛構與否,如何面對抽象事物,並運用獨特語言以突圍,是她所重視的特質。
以人社科學為專業的洪廣冀教授則談到「文字的可信度」,他在意作品是否能營造出「讓讀者相信的氛圍」,尤其非虛構作品如何發展出自身觀點及敘事,以面對歷史、人文與自然的關係,是他的擇取標準。排灣族作家利格拉樂.阿𡠄分析,今年作品眾聲喧嘩,不僅許多非原民作家將原民元素寫入作品,也見到許多突破的嘗試,而作品是否能在衝破界線時依舊維持好看,則是她主要的觀察所在。
黃麗群同意大家的觀點,並提出自身對出版生態的觀察。她談到書市似乎有某種「聚光燈效應」:注意力容易集中在少數,因此她將注意力資源的問題列入考量。另外正如幾位委員亦分別談及,幾年間,創作補助與計畫寫作逐漸形成類型,導致某種既定架構,於是她也格外留意「框架之外」的書寫。
在確定委員們的標準以後,首輪投票隨之展開,並在接下來的兩日針對作品逐本討論。
童偉格提及今年可謂是中生代作家們穩健發展的一年,可見到如陳思宏、林俊頴、阮慶岳、連明偉與黃崇凱等,於是也可縱向觀察作家們的寫作發展。黃麗群指出《社頭三姐妹》承襲作者在長篇小說中語言的表演性,而《一千顆星星在跳舞》則輕盈且具有自身的語言能量,不以情節取勝,更接近展開的畫卷,個人性強、文字魅力俱足,生命敘述也很精確。
潘家欣則指出《反重力》有著清晰的敘事聲音,清楚回答了歷史小說家為什麼要寫作這個世代的問題。黃崇凱的色彩鮮明、技巧穩健;童偉格同樣認為無論是在題材層面,還是小說的意義上,都可見到他的突破。至於《槍強搶嗆》則被童偉格認為是今年小說創作中企圖最大的作品之一,肯定其放棄保守、不求穩定的勇氣。黃麗群認為本書的有趣之處,不僅在於剝開某種地方選舉的想像,更展示小說家如何有能力處理家鄉的材料、展現經營長篇的意志。
隨後楊富閔提到《七月爍爁》若從作家寫作歷程,始終對於語言千錘百鍊,細細打磨,予以觀察小說風格的斷與連,更能彰顯作家戮力於聲音與文字的美學實驗,同時令人想起作家早期的代表作《善女人》的〈母語〉一篇。陳佩甄認為本書的台語文屬於書寫體,不像歌謠那樣強調口音腔調,但依舊深具說服力。她回憶林俊頴曾公開談論台語文寫作定義了文學的身世,而至今小說家仍堅守著他的自我承諾,找到美學上的抒情對應,讓人驚豔。黃麗群同樣同意本書的語言藝術,而童偉格則指出林俊頴在議題寫作和抒情之間找到融和,可說是為年輕寫作者做出示範,而且作品品質也穩定保持,使用一種書面的、陌屹的語言,成功講述了「身體裡那座不存在的城鎮」。
在新人小說方面,楊富閔讚賞短篇小說集《東北東》整體架構穩健。作者取材有其生命史的關照,處理集體記憶的題材:白河大地震。行文平衡感十足,筆觸冷靜、筆力有情,潛藏豐沛的寫作能量。而陳佩甄則表示《烏鴉與猛獁》有其迷人之處,奇幻情節有效地承接了當代年輕人的憂鬱與感性,可謂不俗。
而《在女與公之間》雖然不是作者的第一本作品,但黃麗群認為,以相對年輕的寫作者而言,許恩恩的短篇技術以及語言控制力確實可觀,在處理議題寫作時力度也相對節制。童偉格觀察到本書在結構的邏輯,認為展現出議題辯證的各種折面,以小說介入「不必然政治正確的性別權力」也有其說服力,甚至更深刻地探討了「運動的反作用力」,這樣的用心值得肯定。
《歌之國土:馬世芳的巴布.狄倫六講》讓洪廣冀感到耳目一新,認為能勾起讀者重聽巴布.狄倫的渴望,對歌詞的解析亦有其美學。而《長鏡頭》也與跨媒介經驗相關,楊富閔認為本作展示一名影像工作者,交錯於鏡頭與筆觸之間的創作美學。回到案頭,作者採取真誠、寫實的書寫策略,字裡行間,緩緩流瀉著南方光影的暗與明。
陳佩甄將《回家是一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白色恐怖與我的左派阿公》與《訪父記:他的白髮,與我們的時代》並讀。指出二者都是跨代重述,前者展現出後記憶世代中對轉型正義描寫的不同層次,尤其第二部分在家族與政治間的掙扎相當動人。至於《訪父記》,洪廣冀談及傳記寫作在臺灣文學的位置,認為本作清楚梳理自己與父親、與時代之間的關係。童偉格則點出本作的成熟之處在於和傳主拉開距離,甚至不一定同意於傳主,從而展現敘事者的位置,在本年度的傳記書寫中表現得較為成熟。
接續傳記書寫的話題,楊富閔認為《如有神在:楊麗花與她的時代》可讀性極高。作者納入學術與創作的視野,刻劃細膩。將傳主的生命史,精準置於傳統戲曲與現代媒體交錯交會的關鍵時刻,是一本精彩的傳記寫作。而洪廣冀認為《天涯總有相會時:臺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為立傳者帶出了主體性,可以清楚讀出採訪者與受訪者的互動,將小人物形象描寫得很清楚,也梳理了電影史的主流與支流。楊富閔同樣喜歡本書的主題,從研究者的角度而言,認為本書挖掘出許多新題目。而黃麗群則肯定本書的敘事節奏與推進方式,認為其採取一種較為自然的作傳方式,也找到一個適切的立足點。
在非虛構的類別當中,陳佩甄指出報導文集《未完的旅程:一隻臺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帶來衝擊,溫柔地讓每個人都擁有發聲空間,亦取消單薄的對立,更在資訊上帶來平衡。至於《從前,有個奇麗馬》則得到洪廣冀的盛讚,認為其主題研究下足功夫,且於事實與表達之間拿捏得宜。
黃麗群談及本次的馬祖書寫,認為《味道的航線:從馬祖到臺灣,福州飲食文化探秘》的文字清爽、企圖單純,使人在精神上與馬祖變得接近。透過飲食書寫側面描繪出馬祖和本島之間互相理解的通道。以家族故事與攝影產業為主題的《小廖與阿美的沖印歲月,還有攝影家三叔公》亦引起討論,利格拉樂.阿𡠄認為其文字流暢,細膩有情。黃麗群則認為這種「庶民的物質史」在時代中有其微觀意義。
針對詩集的討論中,陳佩甄表示,詩集《早點睡。不要怕妳四叔》的語感節奏相當到位,並以各種語言技術處理當代數位生活中的疏離感與親密元素,讓讀者得以重新思考生活。潘家欣則認為《第一事物》勇敢地以詩意處理哲思,這樣的寫作不僅需要一定的訓練與直覺,而且孤獨,在撤離不必要的裝飾與路標之後,思維軌跡仍然清晰可辨,質地乾淨,為詩語言立下高標準。至於《食言犬》、《身體演化我》,潘家欣認為皆是文字漂亮的新銳詩集,並嘗試保有可供辨識的路徑,展現出不同的寫作策略。
陳佩甄也同意《身體演化我》的多元性與可讀性能帶來愉快的閱讀體驗;黃麗群則認為《食言犬》有種奇特的透明感,語言乾淨且帶有穿透力,可說是「有機」的寫作者。而《地下室錄音》的物質實驗也引起委員的注意,黃麗群欣賞詩人的刁鑽,認為詩本身便頗具吸引力,實體版本的呈現也能帶來閱讀的樂趣;陳佩甄喜愛其文字魅力,認為本書的隱喻與詩意都高度完整,且具有一致性。
潘家欣提到,台語詩集《方言歌2070》不僅在朗讀意義上表現卓越,在議題上亦牽涉廣博,從臺灣史的人物標誌到個人的生命思索,展現出從詩人身體裡出來的聲音。而《天邊的目眉》作為廖鴻基的首本詩集,楊富閔認為本書「耳目一新」。別於作家過往散文書寫的低聲細訴,而如一部海洋文學的辭海,作者將討海術語、知識與口頭的暗碼,細膩鑲嵌於短題與短詩的寫作。潘家欣也表示,本作的台語書寫有著「海味」,詩人以簡單的句子讓讀者上船、帶出海上體感,可說是臺灣海洋文學的新頁面。
在原住民題材的處理上,《猩猩輝夫》的故事讓委員們留下了印象,眾人同意本作在故事結構與設定上的趣味和用心;然而利格拉樂.阿𡠄提醒,雖然標本主題有其開創性,或許連原住民作家都尚未處理,但本作在敘事與設定上卻有其風險,在馴化的意象上要再斟酌。
而陳佩甄談及《假城鎮》的獨特調性,認為作者將許多預設事物翻轉,例如寫非典型性別的男性當兵,卻將權力性別以紙上劇團的方式呈現,其中的微妙與細膩極具個人特色。童偉格也認為這部散文集有著前瞻的思維建設,在面對自己的原住民身分時,馬翊航側面說明了「我的名字是在怎樣的現實條件下成為我的名字」,將遊戲與深層的痛苦勾連成一體兩面,概念完整,也呈現得相當自然。利格拉樂.阿𡠄則是被書中學族語的段落吸引,提到作者在描述語音的相對時,將族語、中文、英文彼此交錯並置,更將失語與尋語的困境鮮活呈現,殘酷卻不失輕巧。同時,以部落文化而言,跨性別其實有其風險,但作者將在部落中尋找性別認同的過程寫得溫暖厚實,讓人感動。
利格拉樂.阿𡠄認為《伊萬的踟躕:卓璽的11篇小說》展示了泰雅族特有的黑色幽默,更將作者形容為「打破規範的人」。這部小說勇於冒進,且在自我嘲諷方面維持了突出的風格,同時也兼具了當代原住民的諸多議題,現實經驗被調度為魔幻寫實的場景。童偉格也認為本書更前瞻地走到鄉土書寫的後方,創造一種頹廢主體,用幽默的方式證明原住民文學的其他可能,深具突破意義。
而潘家欣欣賞《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Talatokosay A Kapah》的憤怒、尖銳與自我嘲諷,認為其展現當代原住民青年所面臨的困境與惡意,傑出之處在於並不刻意堆砌議題,而是誠懇地寫出切身感,於是文字讀來並不做作。儘管腔調偶爾生嫩,以新人詩集而言卻已足夠亮眼。利格拉樂.阿𡠄則談及詩人的混血身分,說明這本詩集進出於漢人和原住民群體之間,將進退失據的感受清晰體現,其強悍的憤怒於當代已經相當罕見。陳佩甄進一步補充,這整本詩集儘管憤怒,卻並非古典式的憤怒;相反地,能夠讀出其中溫柔的宣示,更揭示出對族群議題的不滿並不一定要以陽剛、暴力的方式展現。
至於《黑潮親子舟》的突破,讓委員們印象深刻。利格拉樂.阿𡠄認為夏曼.藍波安讓孩子參與了創作過程,達悟族的海洋被傳承到下個世代,也能見到創作的延續。楊富閔、潘家欣與陳佩甄則肯定本作以身體創作實踐了文化傳承,溫暖有情。
在女性小說家所帶來的作品中,黃麗群認為,《胼胝》背對了宏大敘事,選擇一種長期被忽略甚至被賤斥為瑣碎平庸的主題,也難以貼上閃耀的議題標籤,然而文字卻乾淨流暢,且有效地製造出小說畫面,在微小意義上帶來實在的閱讀樂趣。
同樣觸及女性生命歷程,潘家欣針對客語寫作的易讀性而言,將《秀梅》形容為「親善之作」,以明朗舒緩的結構、適切的口語,透過客家菜的主題,將故事說得溫和乾淨。利格拉樂.阿𡠄同意此說,並欣賞本書遊走於小說與散文之間的文字,以及客家女性生命經驗的敘事。陳佩甄進一步從臺灣戰後的研究視角補充,書中人物群象與情節儘管通俗卻具有說服力。
至於《進烤箱的好日子》,童偉格則從臺灣文學的啟蒙敘事進行思考,表示《進烤箱的好日子》成熟地經營了作為主流的啟蒙書寫,轉化甚至於深化,文字力道控制得恰到好處,節制且可口。陳佩甄亦認為本書突破臺灣小說的既有形式,以微觀的生命經驗辯證記憶的可靠性,具有明確的時代意義。
隨後利格拉樂.阿𡠄談及《邊界 那麼寬》,指出其對女性視角的處理相當細膩,講述阿美族女性與日本殖民者的跨族通婚故事,也碰觸到身分政治在部落中所面臨的問題,更涉及當代東海岸的開發,將問題意識清楚呈現。
而在洪廣冀將《神靈越界:人群、眾魂的歷史競逐與原民復振》與《東海岸十六夜》並觀後,委員們針對虛構與非虛構文類如何處理歷史題材進行討論。黃麗群認為《神靈越界》有其啟發性,作者在不同的田野對象中再次展現前作以來的創作熱情;潘家欣也同意《東海岸十六夜》的趣味與想像;然而無論虛構與否,如何處理田野所得之材料、倫理界線如何劃定,皆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縱向觀察作家的寫作史,陳佩甄認為《一切都在此時此刻》相對於顧玉玲前作,反而稀釋了情感濃度,直接進入工傷者的各種時刻,不以整齊的方式寫作,卻依舊維持著寫作能量,將勞動者從歷史、階級與性別所受到的傷害清晰帶出。童偉格也對本作表達了強烈推薦,認為作者以割肉式寫作抗拒虛構,展現一種倫理的宣示,以及創作論的辯證。
而《我生來是夏天》的語言辨識度讓委員們讚嘆,童偉格認為全書看似毫無經營,其中節奏卻具備音樂性,用重複的句子把整本書的結構串連,更介紹讀者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值得推薦。黃麗群則表示這樣的文字會持續地讓讀者感到被敲擊,且深具辨識性。
繪本創作在本年度也同樣醒目。楊富閔認為繪本承載許多「訊息」,而嘗試將《神奇漢藥房:規年迥天照顧咱的健康》讀成一顆文學的「種子」,期待更多「文」與「圖」的跨域連結。潘家欣也認為圖像文學是潮流,「漢藥房」的選題不但有趣,且在極短的篇幅中被清楚呈現,可作為臺灣鄉鎮文化的補充文本。
至於《我的名字》以排灣族的「命名」作為主題,考量到繪本傳遞的知識有限,洪廣冀認為其以最根本關鍵的角度出發,讓年輕讀者得以快速切入。陳佩甄同樣喜歡找名字的主題,也從中聯想到許多陰性書寫的材料。利格拉樂.阿𡠄說明命名對於排灣族的重要意義,儘管她承認本書或許是礙於篇幅,而在呈現上將部分資訊簡化,然而她也點出,本書的創作初衷是期望當代原住民族的孩子,能了解傳統名字的由來與意義。
《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獲得楊富閔的盛讚,他指出,本書揭示了作家本身不斷突破的過程。放在作家創作史、臺灣的散文寫作、傳記寫作的脈絡,都有可觀之處。利格拉樂.阿𡠄也指出,這本書有著扎實的田調資料,更促使她思考:文學家除了文學作品之外,還能對社會有怎樣的作用?能對社會敘述什麼?劉克襄運用文學家身分深入山林書寫與臺灣歷史,對各個族群而言,本書都將會是重要的參考文獻。
接續自然書寫的脈絡,黃麗群認為《愛.樹.無可取代》除了詩以外的內容,更讓讀者能夠重新認識吳晟作為一個運動者的現場見證,同時也具體而微地開展出臺灣特定期間的森林史與土地史。潘家欣則稱本作為「活著的自傳」,以行動實踐理想的真心自述,認為其帶出自然研究與人文研究的具體交會,毫不投機地以踏實經驗寫出與林務局交涉的種種過程。
洪廣冀則認為,《愛.樹.無可取代》與《流火》無疑是腳踏實地的自然書寫,但要如何從當代回望過去,賦予歷史上的行動者,如鹿野忠雄與林業決策者,一定的歷史定位,並呈現歷史的眾聲喧嘩,還有更多的可能,有待書寫者繼續探索。
黃麗群隨後表示像《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這樣有文采的知識書寫很讓她著迷,也傾心於作者如何協調於知識以及對自然的感性;利格拉樂.阿𡠄則認為樹冠層的視角頗為創新。洪廣冀則表示,本書特殊之處在於其出自一位女性生態工作者的視角,比起常見的宏大敘事,藍永翔似乎更為單純地在字裡行間表達自身對爬樹的喜愛,不嘗試解決問題或表達議論,甚至也沒有文學表現上的企圖。於是委員們對於本書之於文學寫作的意義進行了一番討論,承認本書或許不以文學寫作為優先順位,但其中動人之處卻也難以否認。
在經過了數日反覆且細緻的討論後,30本入圍作品終被選出。儘管每位委員心中都存在著遺珠,卻也企盼在討論過後,為臺灣文學帶來不同氣象,讓更多作品被閱讀,如陳佩甄所說,「迎接下一個文學盛世的到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閱讀通信 vol.350》濕濕的植物園
延伸閱讀
2025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名單與評語》質量兼美,多元創作盡展文學性
閱讀更多
2025臺灣文學獎金典獎.複審總評》好作品的溢出
撰文:黃麗群(複審委員會主席) 閱讀更多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完整得獎名單與評語》平路《夢魂之地》榮獲金典獎年度大獎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