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末世中的藝術,匈牙利作家卡撒茲納霍凱・拉茲洛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底圖擷取自電影《撒旦的探戈》/右圖:諾貝爾文學獎官網

【得獎消息】

匈牙利作家卡撒茲納霍凱・拉茲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摘下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二位來自匈牙利的桂冠作家,獲獎理由為「作品深具說服力和遠見,在如末世般的恐怖中,重申藝術的力量」。卡撒茲納霍凱寫小說、散文、電影劇本,1985年出版《撒旦的探戈》(Satantango)在匈牙利嶄露頭角,本書後來由匈牙利名導Bèla Tarr改編成片長7小時的電影。1998年後,卡撒茲納霍凱的作品經英譯進入英美讀者視野並獲好評。2015年獲得曼布克國際獎時,作者選擇和兩位英譯者George Szirtes(翻譯《撒旦的探戈》和《反抗的憂傷》[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暫譯]以及Ottilie Mulzet(翻譯《西王母下凡》[Seiobo There Below,暫譯]平分獎金。

成長過程中,卡撒茲納霍凱目睹蘇聯集體農場和共產主義的崩解,作品常探討卡夫卡以降中歐文學傳統的存在議題,並將其中的幻滅、可怖、荒唐融入寫作,並以綿延整章的長句為特色。本月獲知得獎時,卡撒茲納霍凱表示自己起初只想寫一本書,但在《撒旦的探戈》出版後,他為了進步而持續寫作、修正,堅持到今日。此外,今日的世界也令他擔憂,並成為他的靈感來源。

【新書快報】

印度作家、2006年曼布克獎得主姬蘭・德賽(Kiran Desai)再次入圍,9月出版最新小說《The Loneliness of Sonia and Sunny》,評審讚其「文字在多種筆調間切換自若:充滿哲思、喜劇、真摯、感性與奇詭」。這個令人著迷的故事,描寫兩個年輕人的命運如何橫跨歐亞美三大陸,在漫長歲月中相會又分離,構成一部關於愛與家庭、印度與美國、傳統與現代的史詩。

接受布克獎訪談時,德賽說寫下這個故事的靈感來源,是期望一個關於愛與孤獨的當代故事、一段帶有老派美感的現代愛情,想跨出傳統框架,寫下全球化的愛情樣貌。然而,當德賽將野心投放在廣袤的不同大陸與漫長時光,她意識到這個故事不僅能寫愛情中的孤獨,更觸及自我認同的孤獨。當角色探問:為什麼非得是這個人?為什麼無人能替代這人?為什麼是在這裡而不是那裡?在故事中,角色意識到階級、種族、國籍的巨大分隔,形塑了自我,也賦予各自獨一無二的孤獨,讀者又何嘗不是?


姬蘭・德賽及其作(圖片來源:曼布克獎官網

【產業消息】

➤2025年法蘭克福書展於10月13至18日熱烈展開,本次書展主題國菲律賓以「想像使空氣有了人民」(The imagination peoples the air)為題,致敬菲律賓國父黎薩(José Rizal)與其小說《Noli Me Tangere》。群島多元文化孕育出獨特文學與敘事風格,本次邀請百位作家與創作者參與逾77場活動、50位藝術家展演,展現菲律賓1億900萬人口、135種語言的多樣性。

本次主題國亮點活動還有「Jeepney Journey」(吉普尼旅程)計畫,活動期間,一輛從馬尼拉遠渡德國的原裝菲律賓吉普尼(Jeepney)將停放於法蘭克福市中心廣場,化身為臨時舞台、聚會場所及文化象徵。現場舉辦各式工作坊、音樂表演、社群美食與手作體驗,讓市民與旅客近距離感受菲律賓文化的活力與多樣風貌。吉普尼是菲律賓最具代表性的交通工具,源自二戰後美軍留下的吉普車,經改裝加長、加蓋與彩繪,成為融合創意與生活的街頭藝術。


菲律賓吉普尼(圖片來源:法蘭克福書展官網

除此之外,本次書展還有以下新亮點:

  • 創新舞台:聚焦AI等科技對未來出版的影響
    法蘭克福書展與Digital Science合作,在4.0展館設立「創新舞台」,聚焦全球出版未來議題,包括人工智慧(AI)、開放取用(Open Access)以及研究與出版自由等主題。活動並與學術出版協會(SSP)及Charleston Conference等單位共同舉辦。今年新增的「Friday Innovation Talks」將於2025年10月17日(週五)下午2:30至5:00舉行,由書展、Bookwire與Pondus聯合主辦,結束後還將舉行交流聚會,促進業界對話與合作。

    (圖片來源:法蘭克福書展官網

  • 2025法蘭克福兒童書研討會:在脆弱世界中守護閱讀自由
    在這個日益動盪而脆弱的世界裡,文盲率提升,童書、創作者、出版社也面臨愈來愈多攻擊與審查壓力。本屆研討會匯聚全球出版業專家與行動者,探討如何確保每個孩子都能自由閱讀、多元成長,並分享各國對抗審查、推動包容出版的經驗。法蘭克福書展自去年以「責任」為主題後,今年持續聚焦兒童閱讀的重要性,強調教育與啟發下一代的使命。
  • 「PublisHer」女性改變出版界
    國際女性出版社群網絡PublisHer設立專屬攤位與舞台節目,場內休憩沙龍區提供訪客交流及參與導師輔導的機會。整體活動聚焦於「女性賦權」與「出版業中的性別平等」,並舉辦多場對談,讓更多女性出版人彼此連結、互相啟發。
  • 《AI 與有聲書》白皮書
    想深入了解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有聲書產業?歡迎參考由有聲出版專家Javier Celaya(Dosdoce.com)與法蘭克福書展合作推出的免費白皮書《AI and Audio》。該報告(可從本頁面登記索取)於今年9月8日公開,深入分析AI工具帶來的市場轉型、挑戰與潛在機會,為出版業者提供具前瞻性的洞察。
  • bookcareers 職涯諮詢診所
    今年書展首度推出「bookcareers Careers Clinic」活動。bookcareers 創辦人暨出版職涯教練 Suzanne Collier提供15分鐘英語一對一諮詢。參與者可就出版職涯發展、轉職方向或個人技能策略獲得專業指導。

    (圖片來源:法蘭克福書展官網

➤月曆翻到10月,會令人想到陰森蕭瑟的森林,鬼影幢幢的莊園,還是血腥扭曲的家族祕史?無論偏好哪種故事,想感受雞皮疙瘩、毛骨悚然的美國讀者都有好去處。根據今年截至前三季的美國書店統計資料,恐怖小說今年銷售較去年同期成長了7%,恐怖主題專門店也如墓園的喪屍般群起。

位於波特蘭市的「Midslumber Media」專賣恐怖、懸疑、驚悚類型的各種娛樂,顧客可在這裡找到電影、唱片、圖書、雜誌,或是闇黑羅曼史。西雅圖專營本類型二手書和新書的「Haunted Burrow Books」,起初只在換書活動、市集和書展打游擊,累積口碑後,今年終於首度落腳店面。有人透過恐怖類型探討沉重的政治議題,有人在夢魘或角色崩潰邊緣找到遠離現實的寄託,或享受跳轉回現實的安全感。布魯克林的「Twisted Spine」書店或許為恐怖類型的吸引力下了最佳註腳:「雖然這裡有點黑暗,我們非常歡迎大家走進來。」


(圖片來源:Midslumber Media官網

➤連文學也需要生產認證標章?保證純人工、無AI的「有機文學(Organic Literature)」標章上路,協助讀者辨識真正由人類創作的作品。

這項名為Books By People的計畫與多家獨立出版社合作,推出「有機文學認證」,僅允許在排版或靈感發想等有限範圍內使用AI。這家新創公司由珍本書專家Esme Dennys與另外兩位合夥人共同創立,預計於2026年擴展全球。出版社若承諾遵守認證標準並通過年度抽查,即可申請資格,費用依出版書量而異。


有機文學標章(圖片來源:books by people官網)

首本認證書籍為今年11月出版的《Telenovela》(Gonzalo C. Garcia 著),該出版社Galley Beggar 的共同總監(co-director)兼Books By People顧問Sam Jordison表示:「這項計畫對出版業、作家與讀者都極具意義,它既是品質保證,也象徵人類創作的共同精神。我非常榮幸讓首枚標章出現在《Telenovela》上,這本書正是關於對抗威權與追求真理的故事。」

隨著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創意產業與AI公司間的矛盾日益緊張。今年稍早,AI公司Anthropic因涉嫌以盜版書訓練聊天機器人,判處支付作者1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50億元)和解金。今年8月,Faber出版社為Sarah Hall的小說《Helm》貼上「人類撰寫(human-written)」的貼紙,其執行長表示,該社的標誌將永遠代表人類創作的出品保證。

➤台灣作家寺尾哲也2022年的短篇小說集《子彈是餘生》近日推出英譯版,書中各篇故事彼此相關,描寫一群從台灣名校走向矽谷的高薪菁英,在功成名就後仍無法平息內心空虛的故事。《芝加哥書評》評道,兩位主角從支配與被支配的少年期,到成年後仍無法逃離這段關係所定義的人生;儘管小說也許刻意不透露太多內心世界,但成功讓讀者陷入角色所面對的困境和混亂。

譯者王可(Kevin Wang)為華裔美國人,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曾將紀大偉《同志文學史》、陳栢青、雙雪濤、杜甫譯入英語。2022年,他以傅爾布萊特(Fulbright)獎助計畫的英語助教身分被派往嘉義,在農田間與台語聲中體驗南台灣的日常,也在閱讀寺尾哲也的《子彈是餘生》時,看見與他的嘉義學生截然不同的、台灣菁英教育迷思下個人的內外衝突。受邀翻譯該書後,他在處理如「國文」、「退伍老兵」、「現在是彼一工」等詞時,深入了解台灣的歷史創傷與語言政治,並透過保留注音符號、台語羅馬拼音等方式,讓英語讀者感受台灣的語言現實。

【跨界改編】

瑪麗・雪萊的經典恐怖小說《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最新改編同名電影,將於11月7日正式在串流平台全球播出,並已於10月搶先在美國少數影廳放映。本片編導為擅長奇幻和恐怖類型的金獎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講述科學家(奧斯卡・伊薩克飾)在追求生命奧祕的過程中創造出怪物(雅各・埃洛迪飾),探問人性的邊界和定義。


(圖片來源:Netflix

《科學怪人》原著出版於1818年,被譽為西洋文學史中第一部科幻小說,1910年作為默劇首次搬上螢幕後,其後一百多年間不斷被改編為影視或舞台作品,「創作者與被造物」、「人與非人」之間的張力、被創造出來的怪物形象也成為經典角色和文化符碼,不斷被其他作品引用,延續了生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