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哪裡,關於異地旅程我們心底總留存著特別的感觸。途中所歷美景怡事驚物,或訝然憂懼之念,都可能在日後成為心神逸出規律日常的美妙記憶;若是走上一趟、即使盡力準備依然尚有不少未知的艱險行程,那麼塞進回程背包裡的更不只有美好回想了。
然而,對一匹魚來說,經歷十多年記憶的沈澱反芻,並花2年多時間以色鉛筆細細描繪訴說的《過境》,這段旅途的意義可能更甚於以上二者。
2009年9月,他與旅伴自中國搭乘火車經2天2夜到達拉薩,再隨機尋覓交通方式——便車、巴士、包車或徒步,輾轉穿越國界抵達加德滿都,而行旅至此尚未結束,他們接續踏上了跨越時空的歷史之程,那是半世紀前,圖博 經歷中國入侵民眾被迫離鄉的流亡之路,這恰好對應掀開《過境》扉頁後的首張大畫面,是圖博高原北方荒漠的山景。
儘管旅程實際的起點在中國漢地,《過境》的開端卻在圖博,遙遙映照著書中末尾的敘事,那開啟無數圖博人痛楚的亡命遷徙——他們痛心思念的家人與故鄉,就在那一片令火車上的外地旅人頻頻感到奇艷又陌生的大地上。
➤踏出拉薩
一匹魚採用鮮豔色彩與細膩筆觸,敏銳捕捉圖博與尼泊爾各具特色的自然地景、文化建築與社會街頭氛圍,而在一幅幅生動寫實的畫面裡,時不時能瞥見他視角中一抹人文關懷的柔軟。
首幅的山景,嶙峋山巖上方是布滿騰騰紅雲的天空,像被火燒紅了般,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高原地區這並非常見景象,不禁想起正是那年發生了第一起圖博自焚抗議;或作者暗示爆發於一年多前圖博全境群起的抗爭、在拉薩街頭引發的火災憾事?
一匹魚/慢工文化《過境》
數頁後抵達拉薩的畫面再次吸引我注意。入住旅店,他們倚窗眺望夕暮裡的布達拉,巧合地聽見樓下餐廳飄來Nirvana樂團的「The Lake of Fire」,感懷正置身在探究生死涅槃經義的高原上。此處看似只是普通的旅人抒懷,然而,作者將這首歌一段原文歌詞安插在前頁:「Where do bad folks go when they die / They don't go to heaven where the angels fly / They go down to the lake…」惡人死後會去哪?他們不會到天使飛翔的的天堂,他們會墮入湖……;若補上被省略的「of fire and fry」,完整句子是「他們會墮入火之湖被煎炸」。而前一跨頁圖像展現:火車翻越唐古拉山脈,一路穿過安多、那曲雪地直抵拉薩車站,以及在現代建築的瑩亮燈火中,他們孤寂眺望布達拉的背影。
這段飄蕩在跳接畫面間不甚起眼的字句,卻迎面朝我飛刺而來——「The Lake of Fire」有諸多文句,為何選擇引用這段強調「惡有惡報」的歌詞,又為什麼省略了那幾個關鍵字眼?此處影射的「惡人」會是誰?
一匹魚/慢工文化《過境》
作者似乎想藉畫面表達「弦外之音」,同時又自我節制地刪去過分清晰的訊息,一如那幅高原山巖上火紅的天空。不論作者是否刻意為之,對我來說,這就是羅蘭・巴特所謂閱讀影像時的刺點(punctum) ,當然這個理論原本是為討論攝影而建構,但我認為十分適用於解讀敘事繪圖。
繼續隨一匹魚的筆繪,我們看見大昭寺內外朝聖者仍行禮如儀,僧人猶圍坐誦經,商販依然林立,基本上日子看似一如平素,只是街頭繁華變身已形似中國內地城鎮,轉經道上荷槍武警列隊巡過,僧人低首側身…… 這時我們恍然發現,不僅是僧人,幾乎所有圖博人都迴避了視線,原來街巷已是武警環伺,而窗門緊閉的佛殿與僧舍也如瑪尼石堆一般靜肅。唯獨細寫了哲蚌寺,因是引發群眾抗議的起點之一,而成為重點整肅的佛學院,其間一匹魚訴說著訪友「不遇」的悵惘,我卻一直注意著,分明還是穿著短袖的陽光季節,叢叢枯木枝條卻張牙舞爪投射寺院建築上,像拘禁人們的柵欄。
一頁頁街景繪圖是《過境》反覆提示的知面(studium) ,甚至借一位漢人車伕的口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源於去年拉薩的「變故」,或許是作者以萬分委婉的方式,暗示那場爆發於圖博全境如火如荼的民眾抗爭?
一匹魚/慢工文化《過境》
➤踏入尼泊爾
「除了在外地流亡以外,我們還在自己的家園流亡。」薩依德對巴勒斯坦人處境的描述,正是自1959年至今圖博人的遭遇。因為除了尼泊爾、印度等外國地區,大部分的圖博人仍居住在千年前先祖所生活的圖博高原上,但他們就像是「在場的缺席者」。
《過境》造訪的另一個國度尼泊爾,恰巧也剛經歷一場變革,在前一年正式頒布憲法,推翻過去君主專制,成為尼泊爾人民共和國。山谷中各式各色屋宇密接如鱗、街頭蔬果商販席地而坐、狗和羊隻在閒坐路旁的人們身邊覓食、古樸紅磚色神廟前群鴿飛舞…… 既樸質又華艷的畫面與我數年前行過的加德滿都幾無差異。唯一的差別應該是,過去在山間鄉野游擊戰的毛派份子當時已成立政黨,選出代表參與聯合政府共同執政,支持者能自由公開地走上街頭表達主張。或許正是這樣的社會氣氛,醞釀出在二十年後的今日,民眾再次推翻貪污腐敗政權的量能。
一匹魚提到毛派激烈示威的空氣,令他們感到熟悉又畏懼,相反的,這對在民主社會生活的我沒有太強烈的驚訝,反倒是那些與我記憶重疊、路邊人們微笑的臉,瞬間讓我刺痛地想起,這是與拉薩社會間最大的差異,隔著喜馬拉雅山脈,此時拉薩的僧人已不再有笑,民眾垂首或側過的臉也木然無表情。
一匹魚/慢工文化《過境》
2005年時我曾走過類似的路線,當時青藏鐵路尚未通車,我和友伴從四川德格一路隨機地尋找交通工具,邊躲避檢查站或繞過遭大雨沖斷的路段,走走停停,花了十多天才到達拉薩,相較之下,通過邊境前往尼泊爾的路徑顯得輕鬆些。記得在樟木口岸的中國海關檢查站,公安也翻過我的書籍、筆記本,當時他們正在查找法輪功嫌疑者,排在我前方的美國旅客因拒絕吐掉口香糖,而被抓進審訊室。
尼泊爾海關處因須填表格、現場申請落地簽證,花較多時間,但沒有多餘的盤查,更沒有索賄一類的事。只是當時毛派的游擊戰已經升級為與政府正面衝突的緊張程度,我們通過海關後本該在附近的科達里(Kodari)搭巴士,但所有的卡車、汽車都塞在這村子裡,毛派勒令封路罷工,揚言將無差別攻擊所有違反的車輛。眾人只有等待,等待毛派與政府的談判,走上漸次開放的一段段路徑。原本只需四、五小時的路程,卻在第三天黃昏才到達加德滿都。
一匹魚/慢工文化《過境》
回想起來,當時尼泊爾語言不通、鄉野的食宿不便,加上前路完全未明的種種不適,對我來說,都遠不及圖博地區公安武警的檢查、監視與威嚇,因為我親身體驗圖博民眾遭遇公權力不正義的對待,那並非少數自私濫權的個人行為而已,而是整個集體體制,官方以其所定義的「愛國」、所制定施行的「法規」為名,對個體隱私種種的侵害。這又是另一個我與一匹魚的差異,看著寺院或街頭荷槍軍警環伺,我從未感受過一絲安全,相反的,我感到恐怖與憤怒。
我同時也能夠理解他提到自己「看見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的森嚴防控,我竟然會很自私很羞恥地覺得有某種安全感。」這是他通篇的基調,一種撇除種族信仰等差異、回到人面對人的狀態,一種能夠自我檢視並嘗試站上他者立場的共感能力,所以他會質問:「是的,危險減少了,可是兩族之間情感上的距離呢?」這是全書唯一對當權者最直接不含蓄的質疑,也呼應著另一記拋向我的刺點——一匹魚轉頭驚視毛派遊行的眼神,與哲蚌寺僧人最後回頭查看他們的視線是如此相像。這是博與漢的千年鴻溝、即便共處一個空間仍然無法對話的事實寫照。
於是,「過境」的多重意涵已顯得意外鮮明,除了地理空間的跨越,更包含越過文化種族、政治權力所設下關卡鴻溝的多重象徵。
我認為《過境》不僅是關於一趟個人行旅體驗的圖像小說,更可以是適合廣大年齡層閱讀的少年繪本。提醒我們重新思考旅行的意涵,作為這個星球公民的立場,可以選擇做終將轉身離去、一瞥便行過的他者,或是成為頻頻在心中回望彼此的,第一人稱多數(我們)。●
一匹魚/慢工文化《過境》
➤《過境》原稿展
地點:Mangasick(100台灣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244巷10弄2號B1)
時間:10/31-11/24 2-9PM(週二、三、四公休)
過境
Tibet Crossing
作者: 一匹魚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75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一匹魚(Fish Wu)
生於中國黃海邊的小鎮,求學謀職於南京十五年,其後飄泊旅居於不同國家之間。作品透過底層小人物的日常和回憶,映照大時代的裂縫。以曠日費時的筆法,刻畫承載時間的皺褶。著有圖像小說《臺北來信》,並獨立出版數本個人畫集。
Tags:
為尊重博人的自我歷史認知與文化認同,此篇皆以圖博取代過去中文慣稱的西藏一詞,以博人或圖博人取代藏人、藏族。
不論是哪裡,關於異地旅程我們心底總留存著特別的感觸。途中所歷美景怡事驚物,或訝然憂懼之念,都可能在日後成為心神逸出規律日常的美妙記憶;若是走上一趟、即使盡力準備依然尚有不少未知的艱險行程,那麼塞進回程背包裡的更不只有美好回想了。
然而,對一匹魚來說,經歷十多年記憶的沈澱反芻,並花2年多時間以色鉛筆細細描繪訴說的《過境》,這段旅途的意義可能更甚於以上二者。
2009年9月,他與旅伴自中國搭乘火車經2天2夜到達拉薩,再隨機尋覓交通方式——便車、巴士、包車或徒步,輾轉穿越國界抵達加德滿都,而行旅至此尚未結束,他們接續踏上了跨越時空的歷史之程,那是半世紀前,圖博 經歷中國入侵民眾被迫離鄉的流亡之路,這恰好對應掀開《過境》扉頁後的首張大畫面,是圖博高原北方荒漠的山景。
儘管旅程實際的起點在中國漢地,《過境》的開端卻在圖博,遙遙映照著書中末尾的敘事,那開啟無數圖博人痛楚的亡命遷徙——他們痛心思念的家人與故鄉,就在那一片令火車上的外地旅人頻頻感到奇艷又陌生的大地上。
➤踏出拉薩
一匹魚採用鮮豔色彩與細膩筆觸,敏銳捕捉圖博與尼泊爾各具特色的自然地景、文化建築與社會街頭氛圍,而在一幅幅生動寫實的畫面裡,時不時能瞥見他視角中一抹人文關懷的柔軟。
首幅的山景,嶙峋山巖上方是布滿騰騰紅雲的天空,像被火燒紅了般,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高原地區這並非常見景象,不禁想起正是那年發生了第一起圖博自焚抗議;或作者暗示爆發於一年多前圖博全境群起的抗爭、在拉薩街頭引發的火災憾事?
數頁後抵達拉薩的畫面再次吸引我注意。入住旅店,他們倚窗眺望夕暮裡的布達拉,巧合地聽見樓下餐廳飄來Nirvana樂團的「The Lake of Fire」,感懷正置身在探究生死涅槃經義的高原上。此處看似只是普通的旅人抒懷,然而,作者將這首歌一段原文歌詞安插在前頁:「Where do bad folks go when they die / They don't go to heaven where the angels fly / They go down to the lake…」惡人死後會去哪?他們不會到天使飛翔的的天堂,他們會墮入湖……;若補上被省略的「of fire and fry」,完整句子是「他們會墮入火之湖被煎炸」。而前一跨頁圖像展現:火車翻越唐古拉山脈,一路穿過安多、那曲雪地直抵拉薩車站,以及在現代建築的瑩亮燈火中,他們孤寂眺望布達拉的背影。
這段飄蕩在跳接畫面間不甚起眼的字句,卻迎面朝我飛刺而來——「The Lake of Fire」有諸多文句,為何選擇引用這段強調「惡有惡報」的歌詞,又為什麼省略了那幾個關鍵字眼?此處影射的「惡人」會是誰?
作者似乎想藉畫面表達「弦外之音」,同時又自我節制地刪去過分清晰的訊息,一如那幅高原山巖上火紅的天空。不論作者是否刻意為之,對我來說,這就是羅蘭・巴特所謂閱讀影像時的刺點(punctum),當然這個理論原本是為討論攝影而建構,但我認為十分適用於解讀敘事繪圖。
繼續隨一匹魚的筆繪,我們看見大昭寺內外朝聖者仍行禮如儀,僧人猶圍坐誦經,商販依然林立,基本上日子看似一如平素,只是街頭繁華變身已形似中國內地城鎮,轉經道上荷槍武警列隊巡過,僧人低首側身……這時我們恍然發現,不僅是僧人,幾乎所有圖博人都迴避了視線,原來街巷已是武警環伺,而窗門緊閉的佛殿與僧舍也如瑪尼石堆一般靜肅。唯獨細寫了哲蚌寺,因是引發群眾抗議的起點之一,而成為重點整肅的佛學院,其間一匹魚訴說著訪友「不遇」的悵惘,我卻一直注意著,分明還是穿著短袖的陽光季節,叢叢枯木枝條卻張牙舞爪投射寺院建築上,像拘禁人們的柵欄。
一頁頁街景繪圖是《過境》反覆提示的知面(studium),甚至借一位漢人車伕的口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源於去年拉薩的「變故」,或許是作者以萬分委婉的方式,暗示那場爆發於圖博全境如火如荼的民眾抗爭?
➤踏入尼泊爾
「除了在外地流亡以外,我們還在自己的家園流亡。」薩依德對巴勒斯坦人處境的描述,正是自1959年至今圖博人的遭遇。因為除了尼泊爾、印度等外國地區,大部分的圖博人仍居住在千年前先祖所生活的圖博高原上,但他們就像是「在場的缺席者」。
《過境》造訪的另一個國度尼泊爾,恰巧也剛經歷一場變革,在前一年正式頒布憲法,推翻過去君主專制,成為尼泊爾人民共和國。山谷中各式各色屋宇密接如鱗、街頭蔬果商販席地而坐、狗和羊隻在閒坐路旁的人們身邊覓食、古樸紅磚色神廟前群鴿飛舞……既樸質又華艷的畫面與我數年前行過的加德滿都幾無差異。唯一的差別應該是,過去在山間鄉野游擊戰的毛派份子當時已成立政黨,選出代表參與聯合政府共同執政,支持者能自由公開地走上街頭表達主張。或許正是這樣的社會氣氛,醞釀出在二十年後的今日,民眾再次推翻貪污腐敗政權的量能。
一匹魚提到毛派激烈示威的空氣,令他們感到熟悉又畏懼,相反的,這對在民主社會生活的我沒有太強烈的驚訝,反倒是那些與我記憶重疊、路邊人們微笑的臉,瞬間讓我刺痛地想起,這是與拉薩社會間最大的差異,隔著喜馬拉雅山脈,此時拉薩的僧人已不再有笑,民眾垂首或側過的臉也木然無表情。
2005年時我曾走過類似的路線,當時青藏鐵路尚未通車,我和友伴從四川德格一路隨機地尋找交通工具,邊躲避檢查站或繞過遭大雨沖斷的路段,走走停停,花了十多天才到達拉薩,相較之下,通過邊境前往尼泊爾的路徑顯得輕鬆些。記得在樟木口岸的中國海關檢查站,公安也翻過我的書籍、筆記本,當時他們正在查找法輪功嫌疑者,排在我前方的美國旅客因拒絕吐掉口香糖,而被抓進審訊室。
尼泊爾海關處因須填表格、現場申請落地簽證,花較多時間,但沒有多餘的盤查,更沒有索賄一類的事。只是當時毛派的游擊戰已經升級為與政府正面衝突的緊張程度,我們通過海關後本該在附近的科達里(Kodari)搭巴士,但所有的卡車、汽車都塞在這村子裡,毛派勒令封路罷工,揚言將無差別攻擊所有違反的車輛。眾人只有等待,等待毛派與政府的談判,走上漸次開放的一段段路徑。原本只需四、五小時的路程,卻在第三天黃昏才到達加德滿都。
回想起來,當時尼泊爾語言不通、鄉野的食宿不便,加上前路完全未明的種種不適,對我來說,都遠不及圖博地區公安武警的檢查、監視與威嚇,因為我親身體驗圖博民眾遭遇公權力不正義的對待,那並非少數自私濫權的個人行為而已,而是整個集體體制,官方以其所定義的「愛國」、所制定施行的「法規」為名,對個體隱私種種的侵害。這又是另一個我與一匹魚的差異,看著寺院或街頭荷槍軍警環伺,我從未感受過一絲安全,相反的,我感到恐怖與憤怒。
我同時也能夠理解他提到自己「看見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的森嚴防控,我竟然會很自私很羞恥地覺得有某種安全感。」這是他通篇的基調,一種撇除種族信仰等差異、回到人面對人的狀態,一種能夠自我檢視並嘗試站上他者立場的共感能力,所以他會質問:「是的,危險減少了,可是兩族之間情感上的距離呢?」這是全書唯一對當權者最直接不含蓄的質疑,也呼應著另一記拋向我的刺點——一匹魚轉頭驚視毛派遊行的眼神,與哲蚌寺僧人最後回頭查看他們的視線是如此相像。這是博與漢的千年鴻溝、即便共處一個空間仍然無法對話的事實寫照。
於是,「過境」的多重意涵已顯得意外鮮明,除了地理空間的跨越,更包含越過文化種族、政治權力所設下關卡鴻溝的多重象徵。
我認為《過境》不僅是關於一趟個人行旅體驗的圖像小說,更可以是適合廣大年齡層閱讀的少年繪本。提醒我們重新思考旅行的意涵,作為這個星球公民的立場,可以選擇做終將轉身離去、一瞥便行過的他者,或是成為頻頻在心中回望彼此的,第一人稱多數(我們)。●
➤《過境》原稿展
Tibet Crossing
作者: 一匹魚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7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一匹魚(Fish Wu)
生於中國黃海邊的小鎮,求學謀職於南京十五年,其後飄泊旅居於不同國家之間。作品透過底層小人物的日常和回憶,映照大時代的裂縫。以曠日費時的筆法,刻畫承載時間的皺褶。著有圖像小說《臺北來信》,並獨立出版數本個人畫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報導》帶著問題意識,辯證古今人地事:陳斐翡「Tibet來去——踏上《圖博千年》之旅」講座側記
閱讀更多
書評》來自西藏的說故事高手,鼓舞眾生的小說:評萬瑪才旦《嘛呢石,靜靜地敲》
閱讀更多
現場》科技是他們的災難,直到我們停止置身事外:《新疆再教育營》作者講座
伊斯蘭在美國九一一事件後成為反恐的「標的」,中國政府更以此正當化對國內穆斯林群體的鎮壓。《新疆再教育營》透過不同族裔的穆斯林被拘禁者、輔警、營區教師等多面向視角,...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