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會認為出版業會重新繁盛吧?這就是夕陽產業呀!人生那麼短,我們就只是在做自己愛的事情,就算做到最後它都倒了,但在倒之前,還是有那麼多精彩的書一本一本地出版啦。」此話出自小說家吳明益的口中,當場座中出版同業紛紛點頭——心知肚明的事實被說出來,不旦毫無被冒犯的感覺,反而覺得被安慰了。
在位於臺中大甲的環保紙板生產工廠——廣源紙廠裡,來自出版業、媒體、創意產業和創作者等活動參與者們,在堆疊成山的廢紙磚圍繞下,聞著紙張、油墨、木漿與金屬機械氣味。混合著連日成災暴雨潮溼空氣裡的黴味、草味和土味,巨大的工業用風扇把投影機布幕吹得猛跳舞…… 有些頹圮、荒謬,也有些蒸氣龐克的調調兒,與吳明益言談間那種文人特有的浪漫相映成趣。
(攝影:恆成紙業提供)
➤愛書人,來墳墓/天堂賞紙呀
在這奇特場景下,坐在吳明益旁邊的,是恆成紙業現任負責人鄭宗杰。鄭老闆10年前離開海外金融產業,回臺接手家族產業,「一開始心裡很抗拒,可是現在我跟它分不開。在這10年之中,我遇到很多很愛書的人,有作家、有編輯,還有我們自己。愛書、如何讓讀者有更好的閱讀體驗這件事,是共通的。紙行面臨轉型,文化紙的銷量一直在減少,我覺得我們要從原料提供者的角度,變成協作者,參與討論,成為文化產出者。因為正是文化產出這件事把我們凝聚在一起。」
此刻鄭宗杰把我們凝聚在一起了,而且他非常雀躍,難掩興奮之情:「2年前,我來廣源紙廠找我的朋友謝孟達,拍下一張廢紙磚的照片,po到社群上,沒想到引來熱烈回響。我的編輯朋友都對這個畫面很有感觸。像剛才,就有個編輯跟我說,『這裡好像紙張的墳墓喔!』另外一位編輯糾正說,『應該要說是紙張的天堂啦!』」
對消費者而言,眼前這些是垃圾;廢紙來到回收工廠,則被視作原料。而在做書的人眼中,好像目睹了紙的生態鏈,內心受到衝擊。鄭宗杰後來便一心想著要邀吳明益來這裡「賞紙」。「有點困惑啊,不是嗎?明明是垃圾,在我們看來卻因為某種秩序性,而產生了美感。」鄭宗杰笑著說。
(攝影:恆成紙業提供)
「認識鄭老闆,是因為去年的『聲波薩滿』音樂節,主辦單位邀請我去演講。」吳益明說:「活動辦在恆成紙廠,我們在彩排的時候,鄭老闆跑來問我下一本書在寫什麼,我告訴他是繪本,他就說,『那一定要用我們家的紙啊!』」於是《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採用了恆成的紙張。合作愉快之餘,吳明益表達想給恆成一場獨家座談,鄭宗杰於是提議:到廣源紙廠辦一場了解紙張產業的活動。「我們都是瘋子。」吳明益下了註腳。
➤回到搖籃8次
廣源紙廠的業務經理謝孟達領頭,在運作中的工廠震耳欲聾的轟轟聲下,讓我們依序參觀造紙的作業流程:首先是把回收來的紙張分類、處理、打碎,還原成紙漿,接著脫水、烘乾、依照白度需求進入精細處理,最後是品質檢驗、包裝。
我們循著標註內容物與流向的長長管線,走過一個又一個也寫明內容物的桶槽。被烘製紙張的熱風吹拂時,在昏暗的廠內,吳明益的兩眼放光,一臉興味。
接著我們參觀了種滿樹木的廢水處理園區,所有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料,經過分類,能利用的都會被回收成再生能源供廠內使用。而汙水經由篩選培養的好菌生物分解等步驟後,最後要流往大海時,已乾淨得可以養魚。「有些附近的農民甚至因為覺得我們的水很乾淨,想接去使用。」謝經理說。只要不是過度加工的紙張,例如淋膜 、燙金箔、UV印刷 等,在廣源紙廠,可以被回收再利用高達8次。
負責處理汙水的員工宿舍——細菌大飯店。(攝影:恆成紙業提供)
汙水經過多道淨水程序處理後,成為乾淨的水源,可以養魚,這裡的魚又大又肥,有些比人的腿還粗。(攝影:恆成紙業提供)
這也是為什麼吳明益的書後來都不再上膜、不做特殊設計,也沒有寫滿推薦人的書腰。「我的書要用最便宜的印刷方式,減輕出版社負擔。」作家說:「每次我看到出版社的行銷跟著我跑活動,我都想把他們趕走。他們都是珍貴的人力資源,幹嘛這樣陪著一個作家到處跑?賣書也是作者的工作啊!新書活動,我花自己的時間、體力,自己開車、騎腳踏車,去賣我自己的書,不是非常合理的事嗎?」
吳明益企圖用實際行動卸下出版業長年為了行銷,而層層疊加在肩上的苦工。雖然一時之間,做編輯的人都還沒膽識把包袱就這麼一丟。畢竟,目前的經營模式是重複過去的成功經驗。然而,一再複製的品質是會下降的,就像回收的紙張,纖維會愈來愈短,最多在8次之後,就會「渣」到全部從過濾網中流走了,再也無法成形。
「我心目中的書是要能循環的,要從搖籃到搖籃。我從2003年開始,出書都是用再生紙。常常有讀者跟我說,我的書很容易發黴爛掉。我跟他說,『爛掉就拿去回收,只要我的書曾經在你的心底就好了,然後去買別人的書。』我部分重新出版的書堅持不換封面,因為我不想讓讀者覺得有需要重複花錢買我的書。」
為了盡量讓定價合理,不加入折扣戰也不會顯得太高,吳明益建議《海風酒店》每一頁多排一行、每一行多排一字,最後少掉了60幾頁。而《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吳明益則是希望不要賣超過600元,於是主動把本來寫好的前言和後記都刪掉了,「我不想剝削讀者,但也不可以去搶出版社和通路的利潤。」
用最低成本印書,增加書的流動率,在圖書定價制苦苦卡關的現況下,至少要求自己的書只能定價銷售,吳明益甚至關掉臉書,以求在活動上和非粉絲的讀者不期而遇…… 他用自己的方式,把少許新鮮空氣注入這個「夕陽產業」中。不是妄想要回春,而是正因已然暮年,何不自在一些,少製造一些物質垃圾和精神垃圾。
(攝影:恆成紙業提供)
➤翻轉新書發表會
「從很久以前,我就覺得一般書的行銷邏輯和我自己的想法有些差異。」吳明益向我們解釋,他是如何思考「新書發表會」這件事:「去看電影的人,應該大部分都不是想成為導演的人吧!但是買文學書的人,卻有6成以上都是想成為作家的人。這是一個很罕見的產業狀態,這個狀態會讓文學出版產業一直枯萎下去。」
為了積極接觸那些「並不是想成為作家」的讀者,吳明益想到的方法,就是直接到各個鄉鎮的不同書店去找他們。從《單車失竊記》到《海風酒店》,他跑遍全臺獨立書店,事前也不做任何宣傳,以免同樣的讀者稀釋了當地讀者的機會。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這次,他則換了一種新實驗:在每一家書店都停留6個小時,希望可以藉此遇上平常沒時間抽身的不同當地居民。例如好不容易可以離開家務、推著幼兒出門的家庭主婦,那些排除萬難從家裡、從工作中撥空來的讀者,就是吳明益想遇到的讀者。
吳明益認為,當人們在讀「一本」小說的時候,讀的不只是那個小說的文本,而是包含書本和閱讀環境的整個體驗。如同電影,放映的場所、一同觀賞的對象,都是電影的一部分。故事從時間的敘事,被置入到書(空間)裡,並延伸到場域(書店、咖啡廳),整件事才會產生意義。
所以,「這一次宣傳《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不管到哪裡我都帶著手稿、原稿,還有數位印樣、4種恆成紙張(維納斯凝雪映畫、維納斯沐光、ProLUX秋月吟、ProLUX春日雪)的正式印樣,讓讀者可以和手上的書比較。我還會帶畫具、顏料,用同樣的顏料幫讀者簽書。我想在活動現場給讀者意義。」而且,他在不同的場地,除了分享這些紙張,也會設計不同的活動主題。
吳明益提供《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春日雪紙試印樣讓活動參加者仔細觀察。(攝影:恆成紙業提供)
例如這次在廣源紙場,吳明益便分享他對「紙張」的個人體悟,而接下來計畫在版本書店談小說中如何表現生死,在三餘書店則會以全台語演講「布袋戲中的台語」這個完全與書無關的主題。「我覺得讀者的水準很高,來新書發表會,不需要再一直聽我講自己的書,新的主題對他們、對我都有好處。這是我在寫作路上和讀者一起成長的方式。」
吳明益提起幾次對書本與紙張特別有感觸的經驗,例如,現已結束營業的大雁書店公司,曾經用棉紙來印刷民國初年作家的作品,像是何其芳的《畫夢錄》,「是中國30年代一本很特別的散文,它的味道和觸感讓我愛死了!」還有大塊出版的「to系列」,選擇用輕量紙來印小說,即使是600頁的《飢餓之路》,拿起來都很輕鬆。又比如晨星出版社的自然公園系列,都是環境議題的書,所以很早就開始使用再生紙印刷。
➤作家不是一種職業
第一次出繪本,吳明益在大塊編輯群的共同努力下,參與了許多編務,最後更在印刷廠目睹印務和印刷師傅,如何為了把顏色印對而加班奮鬥:「這些都是成本、都是交情。」吳明益說自己天生辨色能力弱,看著印務和師傅在印刷機前,這裡紅加一點、藍減一點,讓他佩服不已,「編輯、行銷、印務都不被關心,只是成就了作者。我的書是怎麼寫的不重要,它如何變成一本書背後的事情,才讓我著迷。」
以《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為例,吳明益最想要在發表會上分享的是書本的製作過程,而非他的創作過程。「作者有什麼資格要這麼多專業人士替你服務,找錯字、把書印得漂漂亮亮,讓你在臺上裝大師?大部分的作者都很普通,就是一群喜歡文學的人呀。在我的概念裡,『書』是一群人的作品。」
作為文學系教授,不時有學生會向吳明益詢問「如何成為全職作家?」他認為作家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必須書寫的意志。因此回望歷史,在生活的壓力下、流亡時、在飢寒交迫、甚至在面臨死亡時,所謂「作家」還是片刻不歇地搖著筆桿。
「我現在3天要陪媽媽,3天要教書,總要留1天給女兒吧。我能創作的時間非常緊迫,經常就是20分鐘。創作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活的夾縫中,找到堅持的理由,並一直堅持到把作品完成。我把線稿貼滿房間,有空就看一看,鼓勵一下自己。」
(攝影:桑杉學)
➤至少部分投身出版業的人,都活在追求裡
「我媽媽90幾歲,她說覺得一生沒有意義,因為她的行業裡沒有她愛的東西,就只是為了賺錢而工作。但各位顯然不是吧?如果你是作者、編輯、美術,一生中有做了幾本不錯的書,那樣,你就活得比大多數人都好啦。」
如同鄭宗杰也不是賺大錢才扛下家業,或是此刻為了讓鄭宗杰與吳明益在疊向天際的廢紙磚中對談,而付出額外勞動搬開紙山、奮力打掃,清出一大塊空地的廣源紙廠同仁們,也不可能是因為有什麼利可圖。
(攝影:恆成紙業提供)
「雖然我們處在夕陽產業,但還是會像今天這樣,遇到很棒的人,來豐富我們的人生。」吳明益為活動留下最後一句話。
日升日落都是同一個太陽,我們都仍在那個太陽底下,被照耀著。●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
作者:吳明益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99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吳明益
有時寫作、畫圖、攝影、耕作。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苦雨之地》,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單車失竊記》、《海風酒店》,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3冊。
作品已譯為二十多國語言,曾獲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Prix du Livre Insulaire)、日本本屋大賞翻譯類第3名。並曾入圍(選)英國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法國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Prix Émile Guimet de littérature asiatique)、德國柏林影展Books at Berlinale(Berlinale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日本星雲獎(Seiun Awards Nominees)海外長編部門候補、《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亞洲週刊》年度10大中文小說、香港浸會大學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
國內曾獲臺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臺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聯合報》文學大獎、金鼎獎年度最佳圖書、「開卷」年度好書及多項年度選書等。
Tags:
恆成紙業負責人鄭宗杰(左)、作家吳明益。(攝影:恆成紙業提供)
「我們不會認為出版業會重新繁盛吧?這就是夕陽產業呀!人生那麼短,我們就只是在做自己愛的事情,就算做到最後它都倒了,但在倒之前,還是有那麼多精彩的書一本一本地出版啦。」此話出自小說家吳明益的口中,當場座中出版同業紛紛點頭——心知肚明的事實被說出來,不旦毫無被冒犯的感覺,反而覺得被安慰了。
在位於臺中大甲的環保紙板生產工廠——廣源紙廠裡,來自出版業、媒體、創意產業和創作者等活動參與者們,在堆疊成山的廢紙磚圍繞下,聞著紙張、油墨、木漿與金屬機械氣味。混合著連日成災暴雨潮溼空氣裡的黴味、草味和土味,巨大的工業用風扇把投影機布幕吹得猛跳舞……有些頹圮、荒謬,也有些蒸氣龐克的調調兒,與吳明益言談間那種文人特有的浪漫相映成趣。
➤愛書人,來墳墓/天堂賞紙呀
在這奇特場景下,坐在吳明益旁邊的,是恆成紙業現任負責人鄭宗杰。鄭老闆10年前離開海外金融產業,回臺接手家族產業,「一開始心裡很抗拒,可是現在我跟它分不開。在這10年之中,我遇到很多很愛書的人,有作家、有編輯,還有我們自己。愛書、如何讓讀者有更好的閱讀體驗這件事,是共通的。紙行面臨轉型,文化紙的銷量一直在減少,我覺得我們要從原料提供者的角度,變成協作者,參與討論,成為文化產出者。因為正是文化產出這件事把我們凝聚在一起。」
此刻鄭宗杰把我們凝聚在一起了,而且他非常雀躍,難掩興奮之情:「2年前,我來廣源紙廠找我的朋友謝孟達,拍下一張廢紙磚的照片,po到社群上,沒想到引來熱烈回響。我的編輯朋友都對這個畫面很有感觸。像剛才,就有個編輯跟我說,『這裡好像紙張的墳墓喔!』另外一位編輯糾正說,『應該要說是紙張的天堂啦!』」
對消費者而言,眼前這些是垃圾;廢紙來到回收工廠,則被視作原料。而在做書的人眼中,好像目睹了紙的生態鏈,內心受到衝擊。鄭宗杰後來便一心想著要邀吳明益來這裡「賞紙」。「有點困惑啊,不是嗎?明明是垃圾,在我們看來卻因為某種秩序性,而產生了美感。」鄭宗杰笑著說。
「認識鄭老闆,是因為去年的『聲波薩滿』音樂節,主辦單位邀請我去演講。」吳益明說:「活動辦在恆成紙廠,我們在彩排的時候,鄭老闆跑來問我下一本書在寫什麼,我告訴他是繪本,他就說,『那一定要用我們家的紙啊!』」於是《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採用了恆成的紙張。合作愉快之餘,吳明益表達想給恆成一場獨家座談,鄭宗杰於是提議:到廣源紙廠辦一場了解紙張產業的活動。「我們都是瘋子。」吳明益下了註腳。
➤回到搖籃8次
廣源紙廠的業務經理謝孟達領頭,在運作中的工廠震耳欲聾的轟轟聲下,讓我們依序參觀造紙的作業流程:首先是把回收來的紙張分類、處理、打碎,還原成紙漿,接著脫水、烘乾、依照白度需求進入精細處理,最後是品質檢驗、包裝。
我們循著標註內容物與流向的長長管線,走過一個又一個也寫明內容物的桶槽。被烘製紙張的熱風吹拂時,在昏暗的廠內,吳明益的兩眼放光,一臉興味。
接著我們參觀了種滿樹木的廢水處理園區,所有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料,經過分類,能利用的都會被回收成再生能源供廠內使用。而汙水經由篩選培養的好菌生物分解等步驟後,最後要流往大海時,已乾淨得可以養魚。「有些附近的農民甚至因為覺得我們的水很乾淨,想接去使用。」謝經理說。只要不是過度加工的紙張,例如淋膜、燙金箔、UV印刷等,在廣源紙廠,可以被回收再利用高達8次。
這也是為什麼吳明益的書後來都不再上膜、不做特殊設計,也沒有寫滿推薦人的書腰。「我的書要用最便宜的印刷方式,減輕出版社負擔。」作家說:「每次我看到出版社的行銷跟著我跑活動,我都想把他們趕走。他們都是珍貴的人力資源,幹嘛這樣陪著一個作家到處跑?賣書也是作者的工作啊!新書活動,我花自己的時間、體力,自己開車、騎腳踏車,去賣我自己的書,不是非常合理的事嗎?」
吳明益企圖用實際行動卸下出版業長年為了行銷,而層層疊加在肩上的苦工。雖然一時之間,做編輯的人都還沒膽識把包袱就這麼一丟。畢竟,目前的經營模式是重複過去的成功經驗。然而,一再複製的品質是會下降的,就像回收的紙張,纖維會愈來愈短,最多在8次之後,就會「渣」到全部從過濾網中流走了,再也無法成形。
「我心目中的書是要能循環的,要從搖籃到搖籃。我從2003年開始,出書都是用再生紙。常常有讀者跟我說,我的書很容易發黴爛掉。我跟他說,『爛掉就拿去回收,只要我的書曾經在你的心底就好了,然後去買別人的書。』我部分重新出版的書堅持不換封面,因為我不想讓讀者覺得有需要重複花錢買我的書。」
為了盡量讓定價合理,不加入折扣戰也不會顯得太高,吳明益建議《海風酒店》每一頁多排一行、每一行多排一字,最後少掉了60幾頁。而《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吳明益則是希望不要賣超過600元,於是主動把本來寫好的前言和後記都刪掉了,「我不想剝削讀者,但也不可以去搶出版社和通路的利潤。」
用最低成本印書,增加書的流動率,在圖書定價制苦苦卡關的現況下,至少要求自己的書只能定價銷售,吳明益甚至關掉臉書,以求在活動上和非粉絲的讀者不期而遇……他用自己的方式,把少許新鮮空氣注入這個「夕陽產業」中。不是妄想要回春,而是正因已然暮年,何不自在一些,少製造一些物質垃圾和精神垃圾。
➤翻轉新書發表會
「從很久以前,我就覺得一般書的行銷邏輯和我自己的想法有些差異。」吳明益向我們解釋,他是如何思考「新書發表會」這件事:「去看電影的人,應該大部分都不是想成為導演的人吧!但是買文學書的人,卻有6成以上都是想成為作家的人。這是一個很罕見的產業狀態,這個狀態會讓文學出版產業一直枯萎下去。」
為了積極接觸那些「並不是想成為作家」的讀者,吳明益想到的方法,就是直接到各個鄉鎮的不同書店去找他們。從《單車失竊記》到《海風酒店》,他跑遍全臺獨立書店,事前也不做任何宣傳,以免同樣的讀者稀釋了當地讀者的機會。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這次,他則換了一種新實驗:在每一家書店都停留6個小時,希望可以藉此遇上平常沒時間抽身的不同當地居民。例如好不容易可以離開家務、推著幼兒出門的家庭主婦,那些排除萬難從家裡、從工作中撥空來的讀者,就是吳明益想遇到的讀者。
吳明益認為,當人們在讀「一本」小說的時候,讀的不只是那個小說的文本,而是包含書本和閱讀環境的整個體驗。如同電影,放映的場所、一同觀賞的對象,都是電影的一部分。故事從時間的敘事,被置入到書(空間)裡,並延伸到場域(書店、咖啡廳),整件事才會產生意義。
所以,「這一次宣傳《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不管到哪裡我都帶著手稿、原稿,還有數位印樣、4種恆成紙張(維納斯凝雪映畫、維納斯沐光、ProLUX秋月吟、ProLUX春日雪)的正式印樣,讓讀者可以和手上的書比較。我還會帶畫具、顏料,用同樣的顏料幫讀者簽書。我想在活動現場給讀者意義。」而且,他在不同的場地,除了分享這些紙張,也會設計不同的活動主題。
例如這次在廣源紙場,吳明益便分享他對「紙張」的個人體悟,而接下來計畫在版本書店談小說中如何表現生死,在三餘書店則會以全台語演講「布袋戲中的台語」這個完全與書無關的主題。「我覺得讀者的水準很高,來新書發表會,不需要再一直聽我講自己的書,新的主題對他們、對我都有好處。這是我在寫作路上和讀者一起成長的方式。」
吳明益提起幾次對書本與紙張特別有感觸的經驗,例如,現已結束營業的大雁書店公司,曾經用棉紙來印刷民國初年作家的作品,像是何其芳的《畫夢錄》,「是中國30年代一本很特別的散文,它的味道和觸感讓我愛死了!」還有大塊出版的「to系列」,選擇用輕量紙來印小說,即使是600頁的《飢餓之路》,拿起來都很輕鬆。又比如晨星出版社的自然公園系列,都是環境議題的書,所以很早就開始使用再生紙印刷。
➤作家不是一種職業
第一次出繪本,吳明益在大塊編輯群的共同努力下,參與了許多編務,最後更在印刷廠目睹印務和印刷師傅,如何為了把顏色印對而加班奮鬥:「這些都是成本、都是交情。」吳明益說自己天生辨色能力弱,看著印務和師傅在印刷機前,這裡紅加一點、藍減一點,讓他佩服不已,「編輯、行銷、印務都不被關心,只是成就了作者。我的書是怎麼寫的不重要,它如何變成一本書背後的事情,才讓我著迷。」
以《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為例,吳明益最想要在發表會上分享的是書本的製作過程,而非他的創作過程。「作者有什麼資格要這麼多專業人士替你服務,找錯字、把書印得漂漂亮亮,讓你在臺上裝大師?大部分的作者都很普通,就是一群喜歡文學的人呀。在我的概念裡,『書』是一群人的作品。」
作為文學系教授,不時有學生會向吳明益詢問「如何成為全職作家?」他認為作家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必須書寫的意志。因此回望歷史,在生活的壓力下、流亡時、在飢寒交迫、甚至在面臨死亡時,所謂「作家」還是片刻不歇地搖著筆桿。
「我現在3天要陪媽媽,3天要教書,總要留1天給女兒吧。我能創作的時間非常緊迫,經常就是20分鐘。創作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活的夾縫中,找到堅持的理由,並一直堅持到把作品完成。我把線稿貼滿房間,有空就看一看,鼓勵一下自己。」
➤至少部分投身出版業的人,都活在追求裡
「我媽媽90幾歲,她說覺得一生沒有意義,因為她的行業裡沒有她愛的東西,就只是為了賺錢而工作。但各位顯然不是吧?如果你是作者、編輯、美術,一生中有做了幾本不錯的書,那樣,你就活得比大多數人都好啦。」
如同鄭宗杰也不是賺大錢才扛下家業,或是此刻為了讓鄭宗杰與吳明益在疊向天際的廢紙磚中對談,而付出額外勞動搬開紙山、奮力打掃,清出一大塊空地的廣源紙廠同仁們,也不可能是因為有什麼利可圖。
「雖然我們處在夕陽產業,但還是會像今天這樣,遇到很棒的人,來豐富我們的人生。」吳明益為活動留下最後一句話。
日升日落都是同一個太陽,我們都仍在那個太陽底下,被照耀著。●
作者:吳明益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明益
有時寫作、畫圖、攝影、耕作。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苦雨之地》,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單車失竊記》、《海風酒店》,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3冊。
作品已譯為二十多國語言,曾獲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Prix du Livre Insulaire)、日本本屋大賞翻譯類第3名。並曾入圍(選)英國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法國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Prix Émile Guimet de littérature asiatique)、德國柏林影展Books at Berlinale(Berlinale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日本星雲獎(Seiun Awards Nominees)海外長編部門候補、《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亞洲週刊》年度10大中文小說、香港浸會大學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
國內曾獲臺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臺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聯合報》文學大獎、金鼎獎年度最佳圖書、「開卷」年度好書及多項年度選書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話題》從小說穿越而來的繪本《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還多了前導影片:訪吳明益 ft.林君昵、黃邦銓
閱讀更多
報導》2023年最不容忽視的出版風景,《海風酒店》全台獨立書店巡禮的行銷策略、市場反應、創作意念與讀者回響
閱讀更多
印刷現場之3》從紙張到印刷品,一段鮮少有人知曉的旅程
文字、攝影:陳夏民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