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身處地球另一端的生態學家藍永翔透過網路視訊採訪,螢幕裡的她,彷彿安坐在一棵世界爺(Giant Sequoia)的樹冠層枝幹上,這張背景照是她某年在美國加州的巨杉國家公園協助調查時,人在70多公尺的樹冠上隨手拍下的。人們第一眼總是震懾於從巨樹肩膀望出去的壯麗風景,然而,對藍永翔來說,「樹本身就是風景」。
爬樹資歷20年的她,最享受的就是結束樹上工作後,在一處比較厚實平坦的枝幹閒坐,享受「專屬於我與樹之間的祕密時刻」。也許用目光追蹤樹幹上跳躍的光斑,也許撫觸樹皮紋路與傷痕,也許觀察啄木鳥和小蠹蟲在枝幹上雕鑿的小洞,就像聆聽一位朋友叨叨絮絮,從觀察中拼湊推敲大樹的身世。
「有時候,我會放鬆到只想睡個覺,就像豹喜歡趴睡在樹上。」藍永翔說。
藍永翔坐在世界爺的枝幹上。( 攝影:Steve Pearce)
➤寫科普書,承擔傳遞知識的社會責任
1984年出生的藍永翔,成長於台北,大學及研究所就讀台大森林系,後於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及社會學系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她是目前全球少數研究樹冠層的科學家,專長為樹冠層生態及微生物相,以及溫帶針葉森林病害。
廣義的樹冠層定義是從「枝下高」——樹幹從地面往上的第一根活枝條——到樹頂間的立體空間,通常呈傘狀,由所有枝條、葉片及樹冠層內的樹幹組成。樹冠層是森林中光合作用最活躍的區域,也是多種動植物的重要棲所。礙於工具與技術的限制,對科學家來說,至今樹冠層研究仍有許多未知之謎。
今(2025)年5月,藍永翔出版了臺灣第一本關於樹冠層的本土自製科普書——《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她藉由7種針葉樹:臺灣扁柏、臺灣雲杉、錫卡雲杉、花旗松、壯麗冷杉、世界爺、臺灣杉,帶領讀者從臺灣高山跨到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來回穿梭於樹冠層與地底,結合珍貴照片與科學繪圖,深入淺出地解說樹木的生理學、分類學、病理學,乃至氣候變遷下,巨木們面臨的生存威脅與保育課題。
「與樹的交流不僅帶給我實際的知識,也有很大的情緒價值,我覺得必須把這些知識傳達給更多人。」藍永翔說。
➤異次元超展開,人生從此轉彎
為什麼開始攀樹?藍永翔自承,她原本志在化學,因分數未到、且志願卡「誤填」而上了台大森林系,於是選擇雙主修森林系及化學系,朝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
然而,2005年意外在森林系必修的林場實習時,獲得用繩索攀樹的機會,她彷彿闖進了宇宙的另個次元,「整個晚上我都處於一種過度的興奮中,沒吃到晚飯的饑餓和晚上例行的上課,也不能阻止我一遍遍回想懸掛在空中的莫名感受。當時我就知道,我想要繼續爬,去更高的地方,去看看更不一樣的世界。」藍永翔在書中序文寫道。
抱著「只要能爬樹,做什麼研究都可以」的執著,她主動拜師森林系關秉宗教授,獲得更多以研究為名的攀樹機會,碩士論文則以台大實驗林的塔塔加永久樣區裡的24棵臺灣雲杉為樣木。
整整2年的時光,她每個月都要出野外採樣。漸漸地,去山裡就像跟大樹們說好的約定,雲杉的魚鱗狀樹皮、柔軟的針葉以及烘乾時葉片散發的香氣,都烙印在心底,養成她日後總習慣在旅途中找尋不同種類、棲息地的雲杉,「像朝聖,也像探親」。
臺灣雲杉是藍永翔最喜歡的樹種。她特別指出,攀樹時應配戴安全帽,但當年還未建立良好的安全意識,故此照片中是未配戴安全帽的錯誤示範。(攝影:陳柏因)
➤野孩子與文藝少女混合體
藍永翔說自己從小就很好動,喜歡一個人到處跑,體力過剩,「一開始學攀樹及出野外時,就沒有心理恐懼或體能障礙。」更重要的是,她享受獨處,「待在野外及樹上的時光,不僅不覺得孤單,反而感受特別豐盛。」
藍永翔也曾是「自然系」文藝少女,年少時嗜讀亞榮隆・撒可努的《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瓦利斯.諾幹關於原住民文化的系列書寫,或是北美原住民的神話傳說。原住民狩獵文化或祭祀慶典蘊含的「萬物有靈」宇宙觀,都讓她深有共鳴。「我對森林有這麼多情感投射,多少跟這些閱讀養分有關!」
對她而言,科學研究跟情感兩者始終是相伴的,「隨著自己越來越懂樹,感情越來越深,這份深度讓自己更能夠區分個人投射與科學知識,在寫作上也能拿捏取捨。」
因此,一方面她下筆謹慎,刻意避免以擬人化方式解釋樹木的生理學。比方她不寫植物有趨光的「行為」,而是寫趨光的「現象」,「因為植物並沒有意志或意圖,只是對光起反應。」另一方面,她也對讀者拋出情深意重的邀請:「每個人生命裡都應該要有一個和自己緊密相連的物種,去連結自己和世界的其他角落。」
➤自己的裝備自己揹
近年臺灣對攀樹的興趣與風氣日盛,由訓練有素的攀樹師在旁指導,作為一種環境教育或休閒活動。然而當攀樹成為長期研究工作的一環,又是另一番滋味。
當藍永翔赴美深造、工作後,因應研究性質與主題,單打獨鬥出野外的模式變多了,而即使是團隊工作模式,她總是擔任攀樹的人,肩膀永遠扛著沉甸甸的裝備。
她的研究日常是這樣的:首先,攀樹之前要先架設好繩索系統(即作為採樣季時架設主繩的引線),方式是用十字弓把尼龍線射到樹冠的中層,再爬上樹把引線掛到最終位置,一棵樹要花上一天。「有時線纏在別的樹枝上,有時飛太遠找不到端點,有時線飛著、手去拉就割傷,經常要一再重來。」
使用十字弓將釣魚線架設至樹冠層。( 攝影:藍永翔)
採樣季來臨,藍永翔再度往森林走去,此時全副武裝,背包裡最重的是繩子,繩子的長度依據樹高,至少是樹的兩倍。藍永翔最常帶上400英尺(約121.9公尺)的主繩,加上器械、採樣工具及樹上需用到的短繩索,背包重量大約落在20~30公斤。
攀樹是一項需要技巧與訓練的專業,藍永翔大約15分鐘至半小時可攀上100公尺高,樹上工作從採集微生物、拍照到架設一座氣象站都可能,為了把工作一氣呵成,藍永翔連喝水、上廁所都嚴加管控,「有時一天在樹上待10小時,只喝600毫升內的水,工作結束再下樹補充水分。」雖然想拚高效率,若遇上刮強風或是預感要下雷陣雨,必須趕緊撤離。「尤其打雷最危險,因為你處在高大的樹上,身上配戴金屬的鉤環及器械,雷會直接劈到身上。因此出發前要看氣象預報,現場也要敏銳觀察環境變化。」藍永翔說。
➤撕去「女性」科學家標籤
森林學研究包括大量耗時費力的野外工作,樣本取回後還要進實驗室處理與分析數據。而樹冠層研究的野外工作更屬於高風險,不僅投入此領域的專家人數極少,女性研究者更如鳳毛鱗爪。
生態學者瑪格麗特・羅曼(Margaret D. Lowman)於1999年出版、台灣於2001年首次出版中譯本的《爬樹的女人》,是大眾了解攀樹的一扇窗。羅曼提到自己在科學家、母親、離婚的女人等多種身分中的掙扎與突圍,也是這本書的一大看點。
藍永翔提及,當年自己也是讀者之一,不僅津津有味地讀了書,還負責在研討會中,邀請羅曼來臺灣交流,數年後也邀請她擔任博士論文口試委員,兩人至今保持好交情。
「我覺得有意思的是, 很多人都問我,羅曼其人其書,對我從事科學研究有沒有造成影響?其實,我心目中的學術典範,剛好都是男性。」藍永翔進一步解構這個提問:「為什麼人們稱男性為科學家,對於女性就要安上『女性』科學家?我想說的是,我成為科學家,跟性別無關,而是那就是我的個性。」
藍永翔分享出書過程的一個小插曲,原本插畫家萬向欣要替封面上走在巨樹樹幹上的小人增添髮辮,藍永翔卻希望避免凸顯性別,「希望大家讀到的是科學家在樹梢的故事,而非一個女人在樹梢的故事。」最終小人沒了髮辮,倒是背包更大一點了,「去山裡做調查,大背包很重要。」藍永翔強調。
➤既強悍又溫柔的老鳥
在工作夥伴眼中,藍永翔的耐受力與抗壓性過人,「合作過的研究者彼此流傳,跟我出門特別安心,因為我很tough,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可以把工作做完,而且總是最後一個撤退。」藍永翔說。
樹梢上旁人感受的劇烈搖晃她如沐春風,揹重裝踩爛泥、全身濕透、冷到發抖都不以為苦,遇到驚險狀況只想著如何排除…… 藍永翔反而認為「這不是強,也許是我天生感受力比較弱,壓力疊在身上時常沒有感覺。」
藍永翔在10公尺高處測量樹幹周長。( 攝影:Steve Pearce)
面對同行夥伴,她總展現包容與體貼,「我經驗比較豐富,常需要照看其他夥伴,有時我感受到對方開始顯露慌張,會主動跟他提議,你可以先降落,沒有關係。因為人一旦動搖,就很容易犯一些小錯。」指導新手時,她總是叮嚀,「不管別人怎麼說,你覺得現在不安全就撤,因為每個人對安全的容忍範圍不一樣。」
已晉身老鳥的藍永翔,作為計畫主持人,如何在男性為多數的工作場域指揮若定?
「初次見面,尤其外國人看不出東方人的年齡,可能會想,怎麼遇到一個小女生?」可是很快地,這位貌似大學生、實則「個性剛硬、控制欲極強」的女子,不僅要求技術做到位,控管流程也嚴謹有序,「業內人士見識到你的實力,印象就徹底翻轉。」
工作上能壓制全場男性,工作之餘也嚴謹自律。為了維持出野外的好體力,平日固定慢跑,冬天不出差時就滑雪、攀岩,也會去重訓。「找一些適合自己、有趣的鍛鍊方法,只要體態維持得好,爬到70歲沒問題。」藍永翔說。
➤活成一棵堅定不移的樹
藍永翔把年復一年的學習鑽研,比喻為「逐年硬化的木質部,成為支撐我的年輪」。冷門的樹冠層研究,更讓她必須活得像棵緩慢但堅定不移的樹,「學術圈靠發表數,當有升等或是申請教職的考量,就不會想選擇需要在野外耗費漫長時間的研究。」
但人生還想繼續爬20、30年的樹,藍永翔目前以博士後的身分從事研究,經費主要來自林業公司或是州政府委託,「通常只能在委託案中塞一點我自己的研究主題,若沒有適合的計畫,就只能把想做的主題先擱著。現階段比較想做跨國的合作與研究,也要看機緣帶我往哪個方向發展。」
當年的文藝少女,如今因為工作緊湊忙碌,除了做研究需要讀的文獻,看的都是科普書,例如最近在看關於北美雲杉歷史的《The Golden Spruce: A True Story of Myth, Madness, and Greed 》,還有《尋找北極森林線:融化的冰河、凍土與地球最後的森林》。
藍永翔說,「朋友說我的感性與浪漫,都投注在對森林的研究上。如果在書裡讀到感性的成分,那大概就是我所有的浪漫了。」或許讀者們也能這樣理解:這本科普書不僅為你、我而寫,也是獻給樹的情書。●
採樣時和樣木自拍。( 攝影:藍永翔)
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Travelling on the Treetops: The Stories From Seven Trees and Field Notes by a Canopy Ecologis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作者:藍永翔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56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藍永翔
1984年生,畢業於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及社會學系,現為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曾就讀臺灣大學森林學系、化學系雙主修以及森林學研究所。專長為樹冠層生態及微生物相,以及溫帶針葉森林病害。2005年因緣際會開始攀樹人生,研究老熟林樹冠層,至今20年仍舊在樹梢旅行。
Tags:
( 攝影:Steve Pearce)
與身處地球另一端的生態學家藍永翔透過網路視訊採訪,螢幕裡的她,彷彿安坐在一棵世界爺(Giant Sequoia)的樹冠層枝幹上,這張背景照是她某年在美國加州的巨杉國家公園協助調查時,人在70多公尺的樹冠上隨手拍下的。人們第一眼總是震懾於從巨樹肩膀望出去的壯麗風景,然而,對藍永翔來說,「樹本身就是風景」。
爬樹資歷20年的她,最享受的就是結束樹上工作後,在一處比較厚實平坦的枝幹閒坐,享受「專屬於我與樹之間的祕密時刻」。也許用目光追蹤樹幹上跳躍的光斑,也許撫觸樹皮紋路與傷痕,也許觀察啄木鳥和小蠹蟲在枝幹上雕鑿的小洞,就像聆聽一位朋友叨叨絮絮,從觀察中拼湊推敲大樹的身世。
「有時候,我會放鬆到只想睡個覺,就像豹喜歡趴睡在樹上。」藍永翔說。
➤寫科普書,承擔傳遞知識的社會責任
1984年出生的藍永翔,成長於台北,大學及研究所就讀台大森林系,後於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及社會學系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她是目前全球少數研究樹冠層的科學家,專長為樹冠層生態及微生物相,以及溫帶針葉森林病害。
廣義的樹冠層定義是從「枝下高」——樹幹從地面往上的第一根活枝條——到樹頂間的立體空間,通常呈傘狀,由所有枝條、葉片及樹冠層內的樹幹組成。樹冠層是森林中光合作用最活躍的區域,也是多種動植物的重要棲所。礙於工具與技術的限制,對科學家來說,至今樹冠層研究仍有許多未知之謎。
今(2025)年5月,藍永翔出版了臺灣第一本關於樹冠層的本土自製科普書——《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她藉由7種針葉樹:臺灣扁柏、臺灣雲杉、錫卡雲杉、花旗松、壯麗冷杉、世界爺、臺灣杉,帶領讀者從臺灣高山跨到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來回穿梭於樹冠層與地底,結合珍貴照片與科學繪圖,深入淺出地解說樹木的生理學、分類學、病理學,乃至氣候變遷下,巨木們面臨的生存威脅與保育課題。
「與樹的交流不僅帶給我實際的知識,也有很大的情緒價值,我覺得必須把這些知識傳達給更多人。」藍永翔說。
➤異次元超展開,人生從此轉彎
為什麼開始攀樹?藍永翔自承,她原本志在化學,因分數未到、且志願卡「誤填」而上了台大森林系,於是選擇雙主修森林系及化學系,朝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
然而,2005年意外在森林系必修的林場實習時,獲得用繩索攀樹的機會,她彷彿闖進了宇宙的另個次元,「整個晚上我都處於一種過度的興奮中,沒吃到晚飯的饑餓和晚上例行的上課,也不能阻止我一遍遍回想懸掛在空中的莫名感受。當時我就知道,我想要繼續爬,去更高的地方,去看看更不一樣的世界。」藍永翔在書中序文寫道。
抱著「只要能爬樹,做什麼研究都可以」的執著,她主動拜師森林系關秉宗教授,獲得更多以研究為名的攀樹機會,碩士論文則以台大實驗林的塔塔加永久樣區裡的24棵臺灣雲杉為樣木。
整整2年的時光,她每個月都要出野外採樣。漸漸地,去山裡就像跟大樹們說好的約定,雲杉的魚鱗狀樹皮、柔軟的針葉以及烘乾時葉片散發的香氣,都烙印在心底,養成她日後總習慣在旅途中找尋不同種類、棲息地的雲杉,「像朝聖,也像探親」。
➤野孩子與文藝少女混合體
藍永翔說自己從小就很好動,喜歡一個人到處跑,體力過剩,「一開始學攀樹及出野外時,就沒有心理恐懼或體能障礙。」更重要的是,她享受獨處,「待在野外及樹上的時光,不僅不覺得孤單,反而感受特別豐盛。」
對她而言,科學研究跟情感兩者始終是相伴的,「隨著自己越來越懂樹,感情越來越深,這份深度讓自己更能夠區分個人投射與科學知識,在寫作上也能拿捏取捨。」
因此,一方面她下筆謹慎,刻意避免以擬人化方式解釋樹木的生理學。比方她不寫植物有趨光的「行為」,而是寫趨光的「現象」,「因為植物並沒有意志或意圖,只是對光起反應。」另一方面,她也對讀者拋出情深意重的邀請:「每個人生命裡都應該要有一個和自己緊密相連的物種,去連結自己和世界的其他角落。」
➤自己的裝備自己揹
近年臺灣對攀樹的興趣與風氣日盛,由訓練有素的攀樹師在旁指導,作為一種環境教育或休閒活動。然而當攀樹成為長期研究工作的一環,又是另一番滋味。
當藍永翔赴美深造、工作後,因應研究性質與主題,單打獨鬥出野外的模式變多了,而即使是團隊工作模式,她總是擔任攀樹的人,肩膀永遠扛著沉甸甸的裝備。
她的研究日常是這樣的:首先,攀樹之前要先架設好繩索系統(即作為採樣季時架設主繩的引線),方式是用十字弓把尼龍線射到樹冠的中層,再爬上樹把引線掛到最終位置,一棵樹要花上一天。「有時線纏在別的樹枝上,有時飛太遠找不到端點,有時線飛著、手去拉就割傷,經常要一再重來。」
採樣季來臨,藍永翔再度往森林走去,此時全副武裝,背包裡最重的是繩子,繩子的長度依據樹高,至少是樹的兩倍。藍永翔最常帶上400英尺(約121.9公尺)的主繩,加上器械、採樣工具及樹上需用到的短繩索,背包重量大約落在20~30公斤。
攀樹是一項需要技巧與訓練的專業,藍永翔大約15分鐘至半小時可攀上100公尺高,樹上工作從採集微生物、拍照到架設一座氣象站都可能,為了把工作一氣呵成,藍永翔連喝水、上廁所都嚴加管控,「有時一天在樹上待10小時,只喝600毫升內的水,工作結束再下樹補充水分。」雖然想拚高效率,若遇上刮強風或是預感要下雷陣雨,必須趕緊撤離。「尤其打雷最危險,因為你處在高大的樹上,身上配戴金屬的鉤環及器械,雷會直接劈到身上。因此出發前要看氣象預報,現場也要敏銳觀察環境變化。」藍永翔說。
➤撕去「女性」科學家標籤
森林學研究包括大量耗時費力的野外工作,樣本取回後還要進實驗室處理與分析數據。而樹冠層研究的野外工作更屬於高風險,不僅投入此領域的專家人數極少,女性研究者更如鳳毛鱗爪。
藍永翔提及,當年自己也是讀者之一,不僅津津有味地讀了書,還負責在研討會中,邀請羅曼來臺灣交流,數年後也邀請她擔任博士論文口試委員,兩人至今保持好交情。
「我覺得有意思的是, 很多人都問我,羅曼其人其書,對我從事科學研究有沒有造成影響?其實,我心目中的學術典範,剛好都是男性。」藍永翔進一步解構這個提問:「為什麼人們稱男性為科學家,對於女性就要安上『女性』科學家?我想說的是,我成為科學家,跟性別無關,而是那就是我的個性。」
藍永翔分享出書過程的一個小插曲,原本插畫家萬向欣要替封面上走在巨樹樹幹上的小人增添髮辮,藍永翔卻希望避免凸顯性別,「希望大家讀到的是科學家在樹梢的故事,而非一個女人在樹梢的故事。」最終小人沒了髮辮,倒是背包更大一點了,「去山裡做調查,大背包很重要。」藍永翔強調。
➤既強悍又溫柔的老鳥
在工作夥伴眼中,藍永翔的耐受力與抗壓性過人,「合作過的研究者彼此流傳,跟我出門特別安心,因為我很tough,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可以把工作做完,而且總是最後一個撤退。」藍永翔說。
樹梢上旁人感受的劇烈搖晃她如沐春風,揹重裝踩爛泥、全身濕透、冷到發抖都不以為苦,遇到驚險狀況只想著如何排除……藍永翔反而認為「這不是強,也許是我天生感受力比較弱,壓力疊在身上時常沒有感覺。」
面對同行夥伴,她總展現包容與體貼,「我經驗比較豐富,常需要照看其他夥伴,有時我感受到對方開始顯露慌張,會主動跟他提議,你可以先降落,沒有關係。因為人一旦動搖,就很容易犯一些小錯。」指導新手時,她總是叮嚀,「不管別人怎麼說,你覺得現在不安全就撤,因為每個人對安全的容忍範圍不一樣。」
已晉身老鳥的藍永翔,作為計畫主持人,如何在男性為多數的工作場域指揮若定?
「初次見面,尤其外國人看不出東方人的年齡,可能會想,怎麼遇到一個小女生?」可是很快地,這位貌似大學生、實則「個性剛硬、控制欲極強」的女子,不僅要求技術做到位,控管流程也嚴謹有序,「業內人士見識到你的實力,印象就徹底翻轉。」
工作上能壓制全場男性,工作之餘也嚴謹自律。為了維持出野外的好體力,平日固定慢跑,冬天不出差時就滑雪、攀岩,也會去重訓。「找一些適合自己、有趣的鍛鍊方法,只要體態維持得好,爬到70歲沒問題。」藍永翔說。
➤活成一棵堅定不移的樹
藍永翔把年復一年的學習鑽研,比喻為「逐年硬化的木質部,成為支撐我的年輪」。冷門的樹冠層研究,更讓她必須活得像棵緩慢但堅定不移的樹,「學術圈靠發表數,當有升等或是申請教職的考量,就不會想選擇需要在野外耗費漫長時間的研究。」
但人生還想繼續爬20、30年的樹,藍永翔目前以博士後的身分從事研究,經費主要來自林業公司或是州政府委託,「通常只能在委託案中塞一點我自己的研究主題,若沒有適合的計畫,就只能把想做的主題先擱著。現階段比較想做跨國的合作與研究,也要看機緣帶我往哪個方向發展。」
藍永翔說,「朋友說我的感性與浪漫,都投注在對森林的研究上。如果在書裡讀到感性的成分,那大概就是我所有的浪漫了。」或許讀者們也能這樣理解:這本科普書不僅為你、我而寫,也是獻給樹的情書。●
作者:藍永翔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5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藍永翔
1984年生,畢業於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及社會學系,現為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曾就讀臺灣大學森林學系、化學系雙主修以及森林學研究所。專長為樹冠層生態及微生物相,以及溫帶針葉森林病害。2005年因緣際會開始攀樹人生,研究老熟林樹冠層,至今20年仍舊在樹梢旅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科評苦雨之地》植物學者董景生:感受冠層流動的風與陽光
〈冰盾之森〉主人翁的情人是攀樹科學家,意外發生後她陷入憂鬱,求助於一種特殊的治療法,因此常進入一個南極探險的夢境裡。 ——吳明益,《苦雨之地》後記 閱讀更多
2017Openbook 最佳童書》從前從前有一座森林
閱讀更多
專訪》從飲食教育、攀樹到環境文學營:訪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建蓁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