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宣布核四封存的第10年,我們還好嗎?《海島核事》的那些故事

2024-04-10 11:00

興建中的核四(底圖來源:柯金源/flickr

在白沙屯媽祖前往北港進香熱潮中,我母親聊起仁和宮媽祖在貢寮鄉親反核四中的角色——祂不僅曾諭示:「核四會砌,袂運轉。」還給出聖杯,願意與民眾同行立法院,坐鎮監督。


1993/06/02貢寮澳底仁和宮媽祖於立法院前。(廖明雄攝/春山出版提供)

媽祖是看顧眾生的神明,對於以漁為業的地方聚落而言,更是信仰核心。這塊曾是凱達格蘭族居所、漢人吳沙與日本軍隊上岸的歷史所在,後來被發現可以是探討地球生命起源的專業海洋地質研究基地,因為核四興建,卻只淪為當代備受爭議的科技產物轟隆進駐之地。此後,此地漁民少有漁獲,沙灘年年流失。媽祖只能無言庇護山海生靈。

「核電哪裡不好?」幾乎不看新聞、不識社會爭議的母親,聽到仁和宮媽祖的諭示,反射性詢問後,再補了一句:「不然會缺電。」

這自然並非是母親自身的見識,恐怕是不知何時聽到這個「因果等式」,烙印腦海,生成的「直覺」(或說「常識」)。反核運動已在這個國家推行將近40年,換句話說,產官學民各界持續就核能議題反覆爭論,也已經是幾個世代的事。再如何對社會無感,也都能知所一二,但正是這個「知所一二」,便讓人們自以為清楚狀況,能論斷是非,從而決定其立場。

因此,一直到「非核家園」即將來到,綠能成為國際共識的今時今日,在野黨、企業與媒體仍然不斷複誦上個世紀國民黨與台電的論述:「沒有核能,就會缺電。」

➤現在還在談反核

將核能存廢與電力有無二者綑綁一起,自是一種主見。人們對於此議題各有意見,還有另一種主見正如《海島核事》作者王舜薇在書末所言,朋友會問她:「現在還在談反核?」無論是對核電的不變信仰,或對反核敘事的麻木不耐,都是台灣民間意見的真實反映,也正回應《海島核事》的副標題:「反核運動、能源選擇,與一場尚未結束的告別。」

「尚未結束的告別」或許是作者群的立場宣示——就眼前的情況來看,核四廠封存,核一、核二已陸續除役,若無政治介入,核三廠一號機、二號機也將於今明兩年陸續除役。「反核運動」似乎已算成功,但反核之路是否到了盡頭?

「我們根本不知這場(以反核為名的)運動何時能結束?」《海島核事》作者之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不斷強調:「⋯⋯就算核電廠除役了,除役也是長達25到30年的過程,而且還有核廢料的處置,我們和核廢料的告別得要許許多多個世代之後。」

這不只是綠盟這種環保團體的感慨與責任,對居住在核電廠所在地的居民,乃至於核廢料存放的蘭嶼,都還是擔憂。

「在我有生之年,都不可能走到核電廠完全除役的這一步。」參與反核運動許久的金山退休教師江櫻梅擔憂的是,不知道該如何將反核經驗傳達給年輕人,讓下一個世代見證監督後續的除役工作。

要除役的不僅是核電廠,還有核電加在社會的桎梏及精神傷痕。如金山當地社區工作者、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所述:「戒嚴時代,地方被迫接受核電廠,加上資訊不對等、知識有落差、還要跟核廢料共存十萬年,然後整個社會被『核電是自有能源、成本低、沒有危害』的觀點所禁錮……」他說,這些都是要被除役的觀念。

從這個角度來看,《海島核事》並不單只是一本回望台灣近40年反核運動歷史的書,也是讓後代得以繼續接棒監督、釐清事實真相,乃至於實踐台灣環境與土地轉型正義的參考。

反核、能源使用,以及環境正義,並不是一時一地的定見,而是歷經迭代思考、行動,方能有今日的方向,或是日後無預期的轉變或機會——當然,也有走回頭路的可能。


1988/04/24首次全國反核大遊行。(廖明雄攝/春山出版提供)

➤話說從頭

事實上,這本書的企劃書寫與編輯,也是一種迭代——2013年2月,詩人吳晟委由聯經出版公司負責一套以台灣當代社會運動為主的書系,當時小說家黃崇凱任職聯經編輯,我則擔任「反核」這個議題的主編與書寫者,我再找了在綠盟任職、有記者資歷的劉惠敏、王舜薇加入採寫行列。

其後,因黃崇凱職涯轉換、吳晟老師自認年老力衰,無力另談出版社及頻繁北上溝通,決定中斷計劃。我便向當時出版《南風》的衛城總編輯莊瑞琳提案,而手邊正好有幾個關於中部開發案出版計劃的小瑞立刻允諾。

然此後直到隔年(2014),社會運動炙熱,讓人無法分心。數年過後,莊瑞琳離開衛城,另成立春山,這個書寫計劃遲滯10年後,才在責任編輯莊舒晴手上完成。而一開始就投入這個計劃的劉惠敏,在成書之前,已因罹患癌症,先離開我們與這個世界。

換句話說,這本書從策劃到完成超過10年,既經歷了台灣政黨輪替,也見證社會運動的蓬勃,以及政治地景的變化。曾經的青春,擺在胸口的炙熱,如今看來都像「歷史」,與年輕一輩提起,也像「老人講古」,時能感受對方眼中的冷漠。

儘管從環境自然的角度來看,10年不過一瞬,放在台灣近代史的刻度上,不論談論台灣從獨裁走到民主,或反核運動從地方邊陲推向全國,這10年也稱不上什麼關鍵。

然而,2013年從吳晟老師手上接下這個任務之時,我們原本只想著要做一本「公民讀本」,要讓參與者知道前輩的思考與經驗,成為運動推進的助力——吳晟老師當時說的話約莫如下:「打仗需要武器,而讀書人可以提供的武器,就是書寫。」身為人師,吳晟想的是坊間缺乏社會運動相關著述,既然如此,他就自掏腰包,找「年輕世代」一起來補足這一塊。

當時我任職於《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為了固定欄目與版面的專題,深入台灣各鄉鎮採訪,做過蘭嶼反核廢,也寫過貢寮反核。而那幾年台灣社會烽火四起,攸關環境或土地的抗爭與悲劇不斷發生,我既感到憤怒,也帶著絕望,最後趨於疲乏。因此,雖然認同吳晟老師的想法,卻也感到猶豫,「書寫到底能改變什麼?」是我那幾年橫亙心中的疑慮。

➤社會運動蓬勃的那些年

吳晟老師提出這個計劃的前一年,我跟隨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南下彰化,參加吳家父女與溪州鄉民發動的「守護水圳運動」——社運叢書出版計劃的採訪經費,便來自以這條「莿仔埤圳」為名的產業文化協會。國文課本裡的散文大家張曉風,當時擔任國民黨不分區立委,也親赴現場聲援。

那日中午,吳晟老師帶我們前往當地一家餐廳吃飯,解釋:「這裡曾經是黃順興家的豬寮。」


黃順興(左)。圖片授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順興?」我心裡頓了一下,想起某期《人間雜誌》提過黃順興在中國擔任人民大會代表的事,說他關心中國環境問題——這個對我而言陌生且遙遠的人,竟然與這方空間有著親密關係?

我對自己所知甚淺感到慚愧,回台北後,在網路上搜了搜,才發現黃順興不僅曾任台灣民意代表,還因為反公害、重視環保,而率先在省議會或國會殿堂反對核能。

當晚,我在二手書店買了黃順興質詢紀錄《歷史的證言》及他所寫的《走不完的路》,順帶連《天火備忘錄》這本反核文集都放進購物車。隔年初,當黃崇凱寫信向我說明吳晟老師想法時,我不免驚了一下:這是什麼因緣?

但我終究辜負了吳晟老師的期待,也自己了斷與這個議題的牽扯——在完成蘭嶼參與者、楊渡、林俊義等人的採訪稿後,因運動還在發生,書寫能量難以集中,我向王舜薇、劉惠敏確認他們是否想繼續?他們與綠盟都表示想要堅持下去後,我便退出這個計劃。他們對於這個議題有責任與使命,而我有自己的課題。

但無論如何,寫這本書都不是我們的重心。社會運動者的戰場殘酷無比,在我看來,他們每一刻都在燃燒自己。書寫停停走走,始終不放棄的都是莊瑞琳。頭幾年,我們時常收到小瑞的信,關心進度,問我們還好嗎?

今(2024)年,各大媒體都做了三一八佔領國會運動10週年的回顧,但在三一八發生前後,為了對抗馬政府的核電態度,反核團體各發動一次「佔領忠孝西路」,第二次佔領運動前,則是林義雄先生乘著三一八醞釀出來的公民力量,宣布為了反核四而禁食——距離他第一次為了反核公投禁食禁語(1994),也有20年的時間。


2014反核禁食的林義雄。(圖源:李忠衛/wikipedia)

距離三二四行政院的鎮壓才一個月,台北市長郝龍斌又因反核團體佔領忠孝西路行動,出動大量警力鎮壓,許多參與者遭受到公權力揮動的暴力,包含王舜薇和劉惠敏。那段時間與莊瑞琳的信件往返,他們盡是說明自己正準備什麼行動,忙著張羅什麼。在無數新聞稿與行動文宣中,兩位作者能量無以為繼,而日後協助完成此書的崔愫欣,甚至被政府起訴(但最後獲判無罪)。

「我在新聞裡看到你們被警察抬走,都還好嗎?」某一封email,莊瑞琳是這樣開頭的。即使情勢這麼緊張,日子過得充滿張力,這些作者與行動者還是掛念著書寫。只是:書要在什麼時候完成,才是最好的時間?

就在時任行政院長的江宜樺宣布核四封存後,我以為運動成功,主張要趁熱出版。卻未料,大夥兒已氣力放盡,而且,嚴格來說,仗還沒打完。

這場仗打了好久,即使2011年即以「非核家園」作為政策主張的蔡英文於2016年勝選,核能的幽靈還是盤旋在台灣的上空,隨時反撲。2018年、2121年兩次核四公投,即是證明。至2024年大選前,核四議題仍然未斷,甚至承接蔡英文路線的賴清德當選,佔據國會多數的國民黨還是蠢蠢欲動,想要讓這盤局翻轉過來。(此文行筆之時,綠盟與其他環保團體,仍繼續發新聞稿、開記者會,力阻核四復興。4月27號仍要為反對老舊核電廠延役再上街頭)


2014/04/30反核遊行5萬人占領忠孝西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維持熱度的種種掛念

我曾以為,錯過「反核運動史」出版的最好時機,會讓眾人投入心血料理的議題,像盤冷菜。然而,在去年底收到《海島核事》書稿,翻讀之時,卻覺得正逢其時。

在宣布核四封存的第10年,在整個世界正視環境問題之際,在非核家園目標即將達陣之前,這本書不輕不重、不黏不膩,以恰如其分的時空尺度,為讀者丈量了台灣與國際、戰爭與和平、邊陲與中心、殖民與被侵據、民主與獨裁、寄居蟹、鳥兒羽毛與無垠自然之間的距離。

沒有大聲控訴,亦非慷慨激昂,文字輕柔爬走紙頁,在每個章節末段留下迴旋,留給讀者擁有思考、品茗、沉澱的空間。

猶記得曾與莊瑞琳討論過,作者們始終不在書寫的狀況內。然而劉惠敏即使在與癌症對抗,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際,還掛念著這本書的進度。她的猝然離去,也讓其他人收起了心,為了達成她的願念。

認為自己過於年輕,對於歷史缺乏體感,對於書寫茫然的王舜薇,是在山路間、在阿英姐、江櫻梅老師與綠盟夥伴等人的生命裡,錨定自己。她在書展上拿起《我在核輻射中長大》一書,說自己從中得到非虛構書寫的啟發,知道自己該如何「面對地方」。

就像主編賴偉傑、崔愫欣把貢寮當成第二個故鄉,從土地得到力量,想要呈現居民的堅定信仰,王舜薇則是將眼光落在人們不注意的沙灘生物上,也將視線放在宇宙洪荒。這多維的認識、各樣的編織,讓《海島核事》不只有「反核運動」的層次,也超越了「歷史書寫」的面向。

「有很多決定常會強加在我們身上。」《我在核輻射中長大》全書最後一個段落如此說道: 「關於核武器和核能的決定,影響非常深遠,有時還會出現我們不想要的結果。我們在一開始能做的最重要的決定,就是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繼續保持沉默。」

而《海島核事》最後落定在這個角度:「反核運動是一個全球的故事,也是一個地方的故事,在發展的競速中,提醒人們煞車停步思考,是否有他種生活的可能。」作者王舜薇在最後提醒讀者在金色海灘/地方好好觀察,才能建立連結基礎——而她在書展上說,自己便是這樣找到書寫的方向。

作為第一代採寫者、反核運動旁觀者,以及作者群的朋友,打開書稿前,我以為此書既然都是熟悉的故事與事件,可以看得很快,不料閱讀過程充滿驚奇,像是突然發現每天走回家的路上原來有分岔出去的風景,也有若不蹲下細看,不爬上屋簷遠望,就不會知道的微觀和巨型世界。

每每翻讀完一個段落,我都忍不住傳訊給莊瑞琳或作者,傳達我從中得到的享受與感動。


為反核議題努力的人群一角。左起:記者阿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員阿雅、禁食前夕的林義雄、釋昭慧法師、本書作者王舜薇、本書前期作者劉惠敏(阿潑提供)

➤反核仍在土地上繼續

《海島核事》出版至今,我觀察社群網路上的分享與討論,只能說:這本書的書寫品質、完成度被低估了。但如我開頭所言,或許出於對反核運動的成見,也或許出於這個議題已不再新鮮,讓讀者錯估了書寫創作與出版能讓老議題重生,並展開不同的可能性與眼界的能力。

儘管台灣曾有過《天火備忘錄》及以核武發展、核能歷史為主題的作品,或有關曉榮的《蘭嶼紀事》,但卻未有如車諾比事件、美蘇核武或核能發展的大量非虛構作品或探討。

如同《我在核輻射中長大》作者透過書寫,呈現美國的核武生產重鎮洛磯弗拉茨(Rocky Flats)的汙染與抗爭故事,又如《鈽托邦》作者、歷史學家凱特.布朗(Kate Brown)透過美國的里奇蘭和蘇聯的奧爾斯克,這兩座由二戰延伸到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比拚核子武力下建立的人造城市,爬疏核能(武)生產對環境與人類的傷害,都有著從小窺大、從一個小地方開展核能危害的論述主張。

如前所述,《海島核事》不僅是台灣第一本反核運動史而已,它還是台灣政治實錄、北海岸地方誌,以及各種科學論述集。即使市面上已有若干環境書寫的佳作,但反核運動歷時如此久,捲入的人物如此眾多,經驗、專業與思考角度各有不同,拚組起來,就是千百張台灣的臉孔,以及他們在這漫長歲月的堅持與聲音。

像是只有小學學歷的楊貴英,不願家鄉改變、沙灘流失,如何從與日本的交流中得到啟發,轉身替反核運動找到緩衝空間與新局。又如吳文通因為嚮往山海之間的生活,落腳貢寮,當地人對土地海洋情感影響了反核運動樣貌也感動了他,於是義無反顧投身抗爭。達悟族本來以為是鳳梨工廠來到島上,不料卻是核廢料,不同世代一起凝聚力量,驅逐惡靈。

書寫可以改變什麼?或許不能,卻可以讓這些沉默的人們在一波又一波的歷史浪潮中被看見。看見因為他們一步一腳印的堅持,一棒又一棒的接力,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的傳承,才有了再往前進、繼續解決人類留下的禍害的可能性。

《海島核事》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也不只這樣一個故事。


1993/06/21福隆居民楊貴英(右一)帶著年幼的女兒到立法院抗議。(廖明雄攝/春山出版提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海島核事:
反核運動、能源選擇,與一場尚未結束的告別

作者:王舜薇、崔愫欣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6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王舜薇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灣大學日文系畢業。2008年開始關注反核運動,當過記者、雜誌撰述、環境組織專職,目前在公民社會領域從事研究工作。曾獲雲門「流浪者計畫」獎助。合著《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核電:臺灣的核四真相與核電歸零指南》等書。在寫作中持續學習。

崔愫欣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時期加入輔大黑水溝社,參與學生運動,跨校共組學生環保工作隊進行訪調,立志投入環境運動 ,2004年以紀錄片《貢寮你好嗎?》獲第27屆金穗獎最佳紀錄DV,入選國內外影展。從事非政府組織工作20年,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全國廢核行動平臺召集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