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伴讀 冊店頭家》序曲:走出去,走下去,台灣獨立書店運動

(插圖:阿諾)

當我們討論獨立書店,我們看見什麼?是經營困難、熱血賣肝,還是文化輸出力?​

Openbook閱讀誌先前以「現場》曾經的文化輸出No.1——啟發各國大型書店後,台灣書店接下來呢」,探討台灣大型書店的營運模式對日本、中國等地大型書店樣貌潛移默化的影響。接下來,我們以香港書展作為起點,把視角移回台灣的獨立書店,重新觀察變化中的書店樣貌,並探討下一個十年,我們的獨立書店經驗,如何成為文化輸出的主力。

▉容我再次介紹我自己——台灣的獨立書店

儘管2017香港書展已經結束,有些交流卻剛萌芽。在文化部支持之下,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第二次參與香港書展,這一次,除了獨立書店外,更集結台灣數間文學出版社、獨立出版聯盟、台灣NGO組織,一起在三樓開了「台灣獨有館」,直接與香港讀者交流。

在喧鬧的香港書展內,「台灣獨有館」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沒有叫賣與驚人折扣,講座在旁自然進行,讀者悠閒翻書,反倒吸引不少愛書人駐足。文宣品發放速度之快,也令人驚訝。儘管協會秘書長廖英良在臉書上自陳「於是,模模糊糊地去,模模糊糊地回來,香港人有因此更加認識獨立書店的意義以及台灣的獨立書店嗎?對此我難以樂觀」,但從許多香港媒體報導以及同業臉書文章看來,此次書展的效益,至少已經達到了「好好對外人介紹自己」這一個目標。

書展內的好,在眾人豁盡全力之下,其實理所當然。書展外的交流,或許才是協會這一次香港行的重頭戲。7月20日晚間在富德樓13樓的藝鵠空間,由藝鵠、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出版前沿共同體共同舉辦了「不止一條路。書業對話:兩岸多元出版/書店的活力」座談,台上有港台交流,台下則是滿滿書店人,不僅有許多台灣獨立書店的店長,更有香港的出版、媒體,甚至是經銷商人士參與。

當晚,三餘書店店長鍾尚樺 分享了他如何以「聊天」作為與讀者溝通的開端,並透過聊天,讓書店出現各種可能。而青鳥書店店長蔡瑞珊則是分享自己如何從媒體人變成獨立書店經營者,然後更進一步,想要把書店變成媒體的策略。眾人侃侃而談經營理念,也花了更多時間回應香港同業的疑問——這些問題多半帶著對自身環境自由緊縮的憂慮,也有許多反映了產業結構僵化所造成的競爭力差異。

這些提問,其實聽來都不陌生,像是過往台灣獨立書店對自身的提問。

▉協會與合作社——獨立書店的骨與血

台下,協會理事長、唐山書店負責人陳隆昊與秘書長、東海書苑負責人廖英良,兩人不發一語,只是靜靜看著,但他們走過多說話就可能被消失的戒嚴時代,如今透過一次次策展,將許多重要的議題,藉由書本帶到了各地。一樣在場的,是新手書店的鄭宇庭與南崁小書店的夏琳,他們與其他共同面臨「不容易叫到書」困境的獨立書店們,加入由水木書苑負責人蘇至弘與夥伴們多方奔走才終於創立的「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並且參與分工。合作社同樣得到文化部支持,並在眾成員集思廣益之下,搞定了訂貨系統、物流、金流,日後甚至還為會員提供了除訂書之外的許多服務及課程。


「不止一條路」座談現場。(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提供)

儘管對於獨立書店而言,最為重要的「圖書定價制」永遠只聞樓梯響,但有協會負責對外推廣獨立書店理念,有合作社負責對內協助店家訂書,雙方各自努力之下,仍讓許多小書店被看見,同時因為能夠販售最新書籍,而在銷售上稍微能與其他大型通路競爭。這也難怪7月20日當晚,許多香港書店、出版業者在活動結束之後,詢問最踴躍的,便是如何成立組織,並且透過組織合作來增加小書店、出版社在商業上的競爭、存活力。

然而,協會與合作社其實只是基本功,是獨立書店的骨與血,協助店家走出去,協助店頭的書籍流通,卻不一定能夠協助一間書店活下來。時代正在改變,許多讀者對於書店的需求也悄悄變質,儘管賣書理當是主業,但也在此時,不同經營機制的書店,或提供閱讀服務的「空間」因應而生。

▉新的書店模式,新的書店普查計畫

什麼樣的空間,算是一間書店呢?大型商場如無印良品開始以主題陳設來賣書、王品集團戴勝益開了益品書店,讓民眾以少量價格就能無限暢讀、咖啡店擺滿了書牆甚至也開始賣書,在街頭因應而生的小型書攤,還有許多以書為核心,有著不同計價方式的店家......無論你喜歡或是不滿意,無論你是否認定它們是書店,這些都是正在轉型當中的台灣閱讀空間樣貌。

何為書店,一般民眾或許都抱持著感受性的答案。對稍微站穩腳步的獨立書店而言,新型閱讀空間所帶來的衝擊是好是壞,目前無法預測。但若以務實層面來看,每一個店家為了生存所作出的營業模式轉變,都有可能創造新的獲利機制或擴展出更豐富的文化版圖——這也是台灣文化輸出的重要利基。

掌握國家文化未來脈動的文化部,如果從一開始就拒絕研究新的書店經營趨勢,除了錯失先機,更可能製造更多麻煩,舉凡補助或資源挹注,就有可能產生分配不均或是無法讓有潛力的店家被更多人看見的遺憾。令人欣慰的是,文化部正委託協會協助展開書店補查計畫。但令人憂慮的,也是文化部。觀察文化部先前資助許多獨立書店創立及活動,然而在網站上,其實看不出端倪,所有關於獨立書店的資料,不僅無法轉換成有效資料庫供大眾檢索、使用,更有許多資料根本無用。

7月3日傍晚,在文化部南海工作坊的會議室,在文化部官員列席下,協會舉辦了全國實體書店營運調查案第一次諮詢會議。受邀參加的數十位書店負責人,都對所謂「書店普查計畫」提出了意見,除了建立資料庫之外,如何在有限經費下完成普查,更是眾人討論的重點:是否針對原有經營形式的書店,加以深入調查,還是要納入更多新型閱讀空間,得到基礎數據,這都建立在「書店的定義」之上。毫無疑問,這個問題,是會議結束前最熱議的話題。

是啊,什麼樣的空間,算是一間書店呢?

▉8月伴讀:冊店頭家

書店,在不同時代、不同需求之外,總有新的定義。

8月,Openbook閱讀誌以「冊店頭家」作為伴讀人物主題,每週將推出不同的冊店頭家身影,其中有剛創業不到幾個月的菜鳥頭家們對談、非典型書攤負責人現身說法、地方獨立書店串連舉辦閱讀節、書店店長談獨立書店在新時代的功能,最後也有關於書店普查計畫的深度對談。

期盼這一次的專題,能夠讓台灣人重新感受台灣眾書店生猛有力的創意能量,也期待海外(尤其是港澳)書店工作者,能在閱讀後獲得靈感,得到更多支持的力量。最後,回到2017年香港書展結束之後,廖英良在臉書上所寫下的句子:「如果還有機會去香港,我想兩地的書店與出版人絕對會共同創造出一個新里程碑的。」

在台灣書店再次抵達香港之前,下週起,請勿錯過Openbook閱讀誌8月伴讀:冊店頭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