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桃城文學什光紀》成為一個文學的人:廖輝英X鍾文音沙龍側記

左起:《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作家廖輝英、作家鍾文音(本文照片皆由《聯合文學雜誌》專案部提供)

編按:嘉義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23桃城文學什光紀,今年盛夏正式展開。

開幕沙龍由《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擔任主持人,迎接因作品〈油麻菜籽〉被譽為「一筆寫盡台灣婦女30年悲苦生活」的作家廖輝英,及甫以長篇小說《別送》摘得聯合報文學大獎的鍾文音。兩位作家以「創作的女聲」為題,與大家分享創作歷程和生命經驗,本文是活動菁華摘要。

整理:《聯合文學雜誌》專案部

呼應開幕日的命題,兩位作家回顧生涯歷程,從頭梳理起各自的寫作之路。

​➤寫作的初始與延續

廖輝英時常透過作品映照自身經歷與女性處境。6歲起,她便擔負照顧弟妹、操持家務的工作,即使爭氣地考上北一女中,她也沒有得到太多來自家人的讚賞。所幸,透過大量閱讀,她能在繁瑣的家庭生活中找到喘息窗口,也在書裡看見許多和自己經歷相似的人,所有的痛苦都顯得不那麼孤單。這也成為她創作的開端。

鍾文音則有著截然不同的故事。出身雲林的她,從小隨著家庭生意四處奔波、南下北上。這次來到嘉義,她坦言彷彿回到「童年的後花園」。因為從小就一直在移動,鍾文音無法與學校產生深厚的連結,不過,這樣的經歷也塑造她日後的寫作方向——透過身體板塊的移動,以通達且陌生化的目光看寫作題材的異質性。

兩位寫作的女子,在啟蒙路上都深受與母親的關係影響。聊到這個話題,廖輝英顯得有些激動,她說:「媽媽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角色,我所有的痛苦跟激勵都來自於她。」

從小到大,廖輝英在和母親相處過程中傾盡全力,卻仍不免受到打擊。廖輝英作品中的母親形象,也反映了她的生命經驗,透過不斷的書寫,才能更加坦然地面對親情關係中的傷痛。廖輝英細膩又立體地刻劃女性角色、緊貼時代脈搏,引發女性讀者共鳴,不但用寫作開啟90年代女性主義思潮,也有不少動人之作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小說《油麻菜籽》、《不歸路》、《輾轉紅蓮》、《負君千行淚》、《相逢一笑宮前町》、《月影》都是深刻呈現出台灣傳統女性命運的經典,散文集《原諒,為什麼這麼痛?》、《雨,下在平原上》亦是她的作品。


廖輝英的知名作品《油麻菜籽》自1983年初版以來已過40載,深刻呈現出台灣傳統女性命運的經典,廣受讀者歡迎,因而不斷再版。

反觀鍾文音,關於母親的書寫是一條漫長的理解之路。從2017年的《捨不得不見妳》、2021出版後獲得聯合報文學大獎肯定的《別送》,到入圍2023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的《訣離記》,都有她惦記母親的影子,被稱為「母病三部曲」。


鍾文音書寫母親之路,作品《捨不得不見妳》、《別送》、《訣離記》被稱為「母病三部曲」。

鍾文音在《訣離記》寫道:「我一生唯一經歷不變的愛.情是母親,其次才是文學。」過去7年來,她為了照顧母親而不再移動。定點的生活,對於總是習慣移動的鍾文音來說並不難受,反而開始更加珍惜與生命、情感相關的題材,深怕因時間流動得太快,來不及記錄。

王聰威為大家提問:除了大量閱讀和書寫,兩位老師是怎麼走上作家這條路呢?

​➤自由地寫作,尋找內在的驅動力

廖輝英直言,她從來沒有想過要當作家!即使14歲就領到人生中的第一筆稿費,寫作之於年少的她,只是一種能夠賺取生活費的工具,而非情感的提煉。

大學畢業後,廖輝英進入廣告公司,持續以她「聰明的大腦袋」寫出厲害的廣告金句。忙碌的工作填滿每一天,她再沒時間悠閒地翻閱副刊。直到意外投資失利、負債等人生打擊接連而至,狀態跌到谷底的廖輝英偶然翻開報紙,看見時報文學獎的徵件資訊,為翻轉劣勢,她發洩般地在16天內將前半生的苦難精煉為1萬5000字的中篇小說〈油麻菜籽〉。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以蘊含溫度的犀利筆鋒,寫出當代女性處境的廖輝英,以〈油麻菜籽〉獲得《中國時報》文學獎首獎,並在文壇一片叫好的聲勢下,改編成同名電影,飾演母親的陳秋燕榮獲第21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共寫劇本的廖輝英、侯孝賢,則獲得同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肯定。廖輝英就此成了家喻戶曉的作家,從此創作不輟。

今(2023)年,國家電影中心完成電影《油麻菜籽》數位修復,釋出40 年前保存至今的原始台語版配音版本,於母親節前夕上映。

鍾文音則笑著說,除了寫作,自己幾乎沒有其他工作經驗。大學時期就很喜歡寫作、攝影和看電影的她,畢業後在報社工作了一年半,最大收穫卻是深刻感受到自己不適合寫新聞,應該去寫小說。年輕時鍾文音藉由旅行體驗世界,異國文化的衝擊油然而生。她慢慢找到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自由地寫作。

鍾文音並不反對作家擁有正職來餵養自己。唯有好好生活,才不會讓貧窮「消滅你的藝術性」,而且她說:「一份工作不會讓你『不能成為作家』,最重要的還是你內在的自我驅動力。」

她堅信寫作來自天賦與內在的自我驅動力。就像村上春樹在《身為職業小說家》裡說的:天賦就是深藏在身體裡、驅動你成為作家的某種能量。但在這個快速翻頁的時代,光有天賦並不夠。如果寫作者沒有內在的自我期許,寫作之路就不會長久。所以,「為何而寫」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鍾文音指出:「寫作的起點應該是你希望成為『一個文學的人』,而不是作家。」

​➤落筆的那刻,直面初心

這個時代要成為作家很簡單,但文學家就不一樣了:每一次創作,寫作者都要逼自己去攀爬一座高山,從起始點開始,走遍千山萬水,才能成就一幅風景。對鍾文音而言,落筆的那刻,就是寫作的起點。她在寫作過程中,也會不時回頭自我檢視那份想要「成為自己」的初心。

兩位作家鼓勵創作者擁抱經典。在資訊爆炸的現在,經典的作品就是一張地圖,讓寫作者在大海中不再迷航。每天練習書寫一點,在記憶最鮮明的時候直面自己的內心,或許會是個良好的創作開端。

對談尾聲,廖輝英和鍾文音也提醒有志從事寫作者,必須要學會如何面對自己。過程當然會十分艱辛,但在書寫中,寫作者必須要一字一句地重構生命經驗,在每一個字中重新定錨自己對事件的情感、當下所思所想,還要同理地設想被書寫者的心。不過,即使生活帶來了痛苦,如果能夠藉由書寫將之轉化,這也未嘗是生命饋贈的禮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我們正在尋找「​專案PM」,有興趣的夥伴請點擊以上圖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