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繪本大師》極簡的詩意與溫柔:嘉貝麗.文生(Gabrielle Vincent)純粹的圖畫敘事

2023-09-16 11:00

(肖像照來源:facebook/Fondation Monique Martin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

Openbook為喜愛圖畫書的大小讀者,精心規畫「兒童繪本大師」系列報導,每個月將為大家介紹一位當月出生的世界級童書大師。邀請讀者一起來逛遊多采多姿的兒童圖畫書世界,也為大師熱鬧慶生。

甫於2022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韓國圖畫書作家蘇西.李(Suzy Lee),作品線條與色彩靈動奔放,其中《線》是一本獨特的無字圖畫書,藉著線條的牽引,講述成長過程中如何重塑自我的生命故事。很喜歡畫線條的蘇西.李,在她仰慕的前輩畫家中,嘉貝麗.文生(Gabrielle Vincent)自由流暢的線條對她影響深遠。

蘇西.李在美術學院習畫的時候,偶然見到嘉貝麗.文生的《流浪狗之歌》,她覺得真是遇到了一部完美之作。文生僅憑一枝鉛筆,寥寥幾筆,就展現出流浪狗的孤獨和淒涼,作品中的畫面不是獨立的,而是連續的,可說是「純粹圖畫敘事」的力量。

某次受訪,蘇西.李提到她在創作《小江》這本書時,受到《流浪狗之歌》的啟迪。《小江》故事源自她的真實經歷,故事中的小山和小海是她的兒女,黑狗小江是她家的一員。書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實而細膩,而以炭筆繪就的圖畫,筆觸寫意生動,畫面簡約且有留白,和《流浪狗之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流浪狗之歌》的作者嘉貝麗.文生,原名莫妮克.馬丁(Monique Martin),1928年9月9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郊區伊克塞爾出生。她的父親是一位會計師,但非常喜歡音樂,不僅拉小提琴還加入合唱團,因此家中充滿著濃厚的藝術氣息。小時候馬丁全家曾住在布魯塞爾東南一個遠離城市的森林裡,她喜愛住在森林的生活,但長大後更喜歡住在城市,因為在那裡更方便「觀察人類」。

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繪畫的天賦。她是個左撇子,在學校時用右手寫字,還可以同時用左手畫畫。12歲時,盡管二戰的戰火已蔓延至比利時,她仍然在學校的筆記本上不斷描繪自然和傳統故事,來對抗戰爭的壓力。15歲開始,她以繪製卡片、出生和結婚公告以及童書插圖來賺取收入,當時她會在書籍上署名「Dominique」或「Geneviève」。

之後她進入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就讀,於1951年畢業。在期末考試中,她以柔和的色彩和冷靜的構圖表現,與當時50年代畫家的趨勢完全相反。憑藉著畫作「La Mise au Tombeau」(埋葬),她獲得1952年《La Dernière Heure》和《Het Laatste Nieuws》兩報合辦的比賽首獎。影響她畫風的畫家有莫內、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亞瑟.拉克姆(Arthur Rackham)、林布蘭和E. H. 謝培德(E. H. Shepard),此外她對《等待果陀》作者貝克特的劇本也非常欣賞。

60年代初期的歐陸藝術家熱衷於重塑藝術史,目標是成為「現代主義」運動行列的一員。身為受傳統美術養成的畫家,文生對實驗不太感興趣,而是著重於鍛鍊學院技能。在藝術老師Mr. De Smet指導下,她全心投入炭筆、鉛筆和中國水墨技巧的學習,希望在使用顏色之前,能先掌握「黑與白」的創作。1960年4月,她在布魯塞爾的「玻璃之馬」畫廊舉辦畫展,媒體盛讚作品線條的描繪精確有力,帶有清新和敏感性,甚至拿來與林布蘭、竇加和馬蒂斯等大師作品作比較。

隔年10月,她創作了《Le Petit Ange à Bruxelles》(布魯塞爾的小天使),這是一個讓人思索「什麼是幸福」的故事。即使是天使,也不想在天堂裡過著一成不變的安逸生活。他嚮往冒險,想要打破過去的秩序,唯有創造新生活才能使自己得到幸福。

文生認為用不著畫出所有的東西來,只需用簡樸的線條即可表現所有的含意。這本書從封面到內頁,除了簡單的黑白線條,沒有一絲一毫的色彩。大面積的留白使讀者完全聚焦在孩子的神情和感受,從中看到了在孩子的世界裡,破壞與創造、單純與豐富是並存的。

自70年代起,她開始研究色彩,使用水彩、油畫和粉彩進行創作。她的作品就像節拍器般,交替著沉默與聲音、言說與未言、缺席與在場。與此同時,她也開始穿越北非,曾經遊歷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諸國。行旅間,她為當地的人情風土做了大量的素描和筆記,後來於1991年出版《Au Désert》(在沙漠)的圖文書。此外,她還在布魯塞爾司法宮(Palais de Justice)參加審判庭,以法庭素描藝術家的身分謀生長達20年。

當她身為畫家時,用的是出生的名字莫妮克.馬丁,她以這個名字獲得良好的聲譽,經常舉辦畫展並贏得許多獎項。然而她漸漸厭倦了世俗,不喜歡出席公眾典禮,以及對別人闡述自己畫作的意涵,而賣畫的市場機制尤其讓她深感厭惡。在70年代末期,她重新思考自己藝術道路的方向,於是她結合祖父母的名字,轉身成為兒童插畫家嘉貝麗.文生。


圖畫書作家嘉貝麗.文生(圖片來源:facebook/Fondation Monique Martin

1981年,文生創作的「奧尼熊與莎琳鼠」(Ernest et Célestine)系列第一本作品《西敏不見了》(Emest and Celestine Have Lost Simon)問世。書封上可見大熊奧尼緊緊牽著鼠寶寶莎琳的手,同行於風雪中,似乎預示著他們未來相互扶持的旅程。文生精湛的水彩淡筆中,傾注了溫柔的情感和流動的詩意,一出版即在當年的波隆那書展獲得極大成功。

奧尼是一隻貧窮的熊,他在清掃街道時,在垃圾堆裡發現了調皮的鼠寶寶莎琳。雖然可愛的莎琳有點任性,奧尼依然庇護她、養育她,一起過著貧窮但開心的生活。這個系列中的每一則故事,主題都與愛、慷慨及想像力有關。日常生活中交織著小小的歡樂和憂慮,生病了他們照護彼此,即使環境窘迫依然無私分享,各種生活的難題以創意迎刃而解。


《西敏不見了》自鼠寶寶莎琳心愛布偶「西敏」的遺失,揭開故事。

文生從小就特別喜愛讀碧雅翠絲.波特(Helen Beatrix Potter)的圖畫書《小兔彼得的故事》,奧尼熊與莎琳鼠系列的畫風明顯受其影響。不過雖然同樣是擬人動物插畫,但文生更著重於情緒上的表達。文生認為美麗的藝術品必須強調深刻的人類情感,儘管奧尼和莎琳不是人類,但他們作為角色仍然是可信的。

喜歡藝術和音樂的奧尼,是文生根據自己父親和藝術導師的形象塑造的,至於Ernest這個名字,則是文生對最喜歡的兒童圖書插畫家Ernest H. Shepard(《小熊維尼》作者)的致敬。

文生一生未婚,也沒有孩子,但她喜歡和姊姊們的孩子相處,常以他們為模特兒,為書中角色造型。系列故事中有許多場景和活動,是從她和孩子們共度的時光裡汲取靈感。奧尼熊和莎琳鼠一起去照相、野餐、看馬戲、玩迷宮遊戲、舉辦雪地裡的聖誕晚會……都隱藏著文生和孩子們相處的真實經驗。


《好好照顧奧尼》中,鼠寶寶莎琳做出滑稽舉動,逗笑因重病而悶悶不樂的大熊奧尼。


「奧尼熊與莎琳鼠」系列繪本,互動間隱藏著文生和孩子們相處的真實經驗。圖為《西敏不見了》內頁。

英國著名的出版人Julia Eccleshare認為,《奧尼熊與莎琳鼠》是一套少見的、近乎完美的系列故事書,看似簡單的故事,巧妙涉及了很多尖銳的問題,例如失去、哀悼等等。文生精湛的筆觸,讓讀者體會到喜悅、悲傷、笑聲、淚水、甜蜜和幸福的樣貌。這一系列故事都非常迷人,不僅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也喚起成人對童年的溫馨回憶。

直到2000年文生過世,這個系列整整畫了20年,共出版了26本書。期間她幾乎不接受採訪、不追逐潮流,一如她恬靜中略帶憂傷的圖畫。她對於出版成功的態度很淡然,只是保持孜孜矻矻的工作,每張圖片打20個草稿,最後只選擇最準確的那一張。


(圖片來源:facebook/Fondation Monique Martin

她曾形容自己創作圖畫書的心情:「那些我描繪的故事,都經過長時間對事物的觀察,故事大綱已在腦海裡打定初稿,執筆瞬間完成。我感覺就像夢遊,看著筆下,自己好像是觀眾,第一筆素描總是最稱心,我喜歡發自內心的本能,喜歡為孩子創作圖畫書。」

文生最初設想的《奧尼熊與莎琳鼠》版本,原是無字的形式,但出版商害怕家長看不懂,還是希望能加上文字,讓缺乏想像力的成年人也能進入她的世界。但文生相信圖像的力量,她一直在尋找純粹的圖畫來承載故事,於是在1982年,她出版了《流浪狗之歌》,除了書名和作者的名字,內頁完全沒有文字,只有57幅鉛筆素描圖來帶動故事的行進。

書頁翻開的第一幕便重擊人心:狗兒被冷酷的主人從行駛中的車子扔下,惶然不知究竟的小狗,從此展開孤獨流浪的旅程。文生以極簡的線條,生動描繪了狗的表情和眼神,以及失落、悲傷、不安、期待、絕望等種種情緒。畫面上寬闊的地平線、天空中變幻的雲朵、遠方朦朧的雲霧、延伸的黑影、海面的倒像、背光的輪廓,這些元素並非只是景觀描述,更反映出小狗的內心,深深觸動讀者心弦。


《流浪狗之歌》以57幅鉛筆素描圖來帶動故事的行進。

無字圖畫書沒有文字對讀者傳遞特定的訊息,圖像的本身即是文本,因此繪者必須掌握每個視覺元素,來描摹角色、推動情節,以及刻劃情感。而讀者需要更主動的理解圖像,必須從中猜測故事脈絡,參考知識與經驗,自己完成特定的故事情節。當然因為每個人的解讀路徑不同,有可能產生多重解釋的版本,或許這正是閱讀無字圖畫書特別的挑戰和樂趣。

文生藉由排除文字來表達更高深豐富的內涵,也大膽的僅使用墨色和留白。這不只因她所接受的訓練背景,而是她相信「顏色鮮艷美麗」並不是圖畫書插畫重要的條件,氣韻生動的圖畫比起奪目的賦彩,更能幫助讀者深入解讀故事的內容。《流浪狗之歌》在日本很受歡迎,於1988年榮獲產經兒童圖書出版獎,《紐約時報》也給予極高的評價,奠定了文生成為國際性圖畫書作家的地位。

1983年文生以本名莫妮克.馬丁出版了《L'Oeuf》(蛋),這本視覺強大令人不安的作品,也是黑白的無字書。一顆莫名的巨蛋突然矗立在沙漠中,好奇的人們蜂擁而至,競相爭睹這個世界奇觀。當一隻巨大的小雛鳥從裡面孵化出來時,受驚的人類出於無知的恐懼,發動坦克砲火殺死了這隻雛鳥。接著為了報復,一群巨大的掠食性巨鳥用更多的巨蛋轟炸了人類。

究竟這顆巨蛋是人類誕生和繁衍的象徵,還是人類最終破壞自然的明證呢?文生的圖畫充滿了強烈的訊息,超越了兒童和成人閱讀的分野,反映出她對人類若繼續濫用地球資源,世界將會崩壞的擔憂。這本書可能是她所有作品中最神祕難解的一本,也是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先驅圖畫書,如同一則寓言,她將判斷交給讀者。


日本北海道立帶廣美術館曾在「比利時繪本作家展」介紹、展出《L'Oeuf》繪本內頁圖象。(圖片來源:facebook/Fondation Monique Martin

文生以黑白表現的圖畫書還有《小木偶》。這本書最初出版時曾搭配文字,但後來她對這個決定感到後悔,於是重印時,將它改成無字圖畫書,展現她對自己圖畫敘事力的自信。無論有沒有文字,節奏輕盈的圖畫已經串連起男孩、小木偶和老爺爺的心聲,文生為經典的小木偶故事,創造了嶄新的生命。

文生創作的圖畫書主要圍繞著孤獨、追尋與作伴等主題,她的編輯曾經說:「她是從自己內心情感出發的,尤其那股對孤獨的害怕感,被遺棄的焦慮感,這些感覺不僅發生在我們孩提時,也同時存在成年人心中。」

1995年文生出版了《Je voudrais qu’on m’écoute》(我想請你認真聽我說),一個自覺不被世界理解的小女孩,決定離開家、學校和村莊,獨自帶著心愛的畫具逃入森林。當她在森林裡迷路了,無邊的寂靜淹沒她時,她渴望有人能認真聽她說話。

對於心思纖細敏感的文生來說,這個小女孩猶如自己的人生寫照。在圖畫書插畫仍不被視為藝術的年代,她不畏偏見,分別用兩個名字,遊走在繪畫和插畫之間。馬丁是她、文生也是她,她從未失去童年的熱情、純真和自由,用豐富的心靈和與生俱來的圖像感,隻身一人創造出兩位藝術家的成就。


(圖片來源:facebook/Fondation Monique Marti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