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美麗的荒原就在這裡:讀莎莉.魯尼《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

 「總算完事了,慶幸一切都結束了」

"Well now that’s done: and I’m glad it’s over." 

這是莎莉.魯尼最新小說《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裡頭,四個主角中的賽蒙與愛琳在歡愛後,一段日常的聊天(或是辯論)結束時,愛琳心裡閃過的句子,出自艾略特的長詩〈荒原〉(The Waste Land)。

荒原的第三段「火誡」(The Fire Sermon)裡頭,人欲墮落如火焚身。我一直深信所有的引用,理所當然都夾藏強烈的作者意識,只分作明示或暗示,而魯尼在《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之中,自書名開始,幾乎所有的引用都留給了詩。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出自18世紀德國詩人席勒的詩句,如同書介所坦露的:「美麗的世界,同時隱含著對當前世界及理想的幻滅。」而這也正是整本小說,或者是說現階段的魯尼、一個邁入30大關的千禧世代,當下所思所想。

魯尼本人在訪談裡也說道:「這句詩顯然隱含著對當代生活的某種理想幻滅。如果抽離脈絡來看,這種理想幻滅或許可以直接視為一種懷舊——在想像之中,這個『美麗的世界』也許只存在於某個特定的歷史時刻。」從席勒到艾略特、從美麗的世界走到荒原,其實全都是同一種魯尼對世界的體驗與宣言。


席勒(左)、艾略特(圖片來源:wikipedia)

我也曾好奇書裡的引用為何全都是詩與詩人呢?仔細一想,這世界還有別種比詩歌更適合演繹出純真被毀棄、以美感為首的某種高貴精神解體的事物嗎?在訪談中,魯尼更提到:「我認為這種美麗世界消逝的感覺,非常貼近現代生活,因為我們目前所處的政治現況,也因為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氣候危機。但事實上,描述這個經驗的文化術語早在當前環境尚未出現之前即已存在,我覺得這非常有意思。」

每一個當代,都陷在自己的懷舊裡,這似乎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而每一個當代都有他們的表現手法,當魯尼也不得不揹上同輩寫作者的代言人身分時,千禧世代的尾聲也開始跨越30歲。或許這也使得這本《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與前作《聊天紀錄》、《正常人》在背景設定上有了些變化,主角們紛紛離開校園,步入社會與婚姻制度;不變的,當然還是作者對社會與階級制度的關懷,與其說作者對人的觀察更踏實了,或許是她所知的觸角終於抵達近未來。

比如在這本書中,代表工人階級的主角菲力克斯不再和《正常人》中的康諾一樣,熟讀各西方經典文學作品,反而真實地不理解書中作為「作家」的艾莉絲與她的群體們:「我不會說妳有多麼努力,因為比起我的工作,妳的工作實在太輕鬆了。但是有這麼多人希望從妳身上得到東西。」

不只如此,小說中艾莉絲與她的好友們愛琳、賽蒙、情人菲力克斯,除了代表著不同階級外,同時也展示了階級的可轉移性。艾莉絲與愛琳在大學時就是好友,當時的愛琳是兩人中閃閃發亮的那個,直到她們離開學校,艾莉絲成為暢銷作家,能輕鬆替父母還完貸款;愛琳也在文學圈,卻成為了只能勉強負擔房租、生病多半在藥房買抗生素、沒錢看醫生的過勞編輯。

而賽蒙和菲力克斯則扮演起無法跨越的階級兩端,出身良好的賽蒙能選擇心中理想(卻不一定賺錢)的工作,同時生活與衣著都光鮮得像自帶濾鏡;菲力克斯卻是每天在倉庫工作凍得雙手連受傷都沒有感覺。

當然,自詡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魯尼依然沒有以此大做文章,最多只是藉主角之筆感嘆世界不再美麗時,偷偷說上一句:「在蘇聯崩潰之後,世界就已經不再美麗了。」(同時也是主角艾莉絲與作者魯尼誕生那年)世界變得很塑膠,或許是這本書裡最美麗的意象。

小說中,艾莉絲與愛琳反覆的通信與對話,許多關於美學、文學與社會學的觀點,都被作者夾帶進這些信件之中。比如其中一封郵件裡,愛琳持不同看法,她認為人類應該是在1976年,就喪失了對美的本能。「也就是塑膠成為廣泛使用的材料那一年。要是你看看1976年之前與之後的街頭照片,就可以看出這個過程中的變化。我知道我們有很好的理由懷疑這是審美的懷舊情緒作祟,但事實就是事實,1976年代之前,人們穿羊毛與棉布製作的耐久衣物,用玻璃瓶儲存飲料,以紙包裹食品,家裡用的是結實的木質家具。」

年代並不重要,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組屬於自己的逝去密碼。


《正常人》劇照(圖片來源:IMDB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當然也有著延續魯尼風格的組成,像是費洛蒙高張的性與如何談性、悠長的對話與對文學及寫作的反思。我尤其喜歡她談寫作者的尖銳,一如她在接受訪談時說的,從學生生活寫到文學現場,她一直都只是在「寫我所知道的世界」。

書寫當下所知道的世界,即使因此書寫有了極限,這是弱點嗎?她尖硬的作答,也許更是對質疑她作品的回答:「當代歐美小說的問題是,靠著隱藏地球上大部分人的真實生活近況,來成就他們結構的完整性。如果小說坦率面對數百萬人被迫承受的貧窮苦難生活,刻畫那貧窮與苦難的真實情況,然後同步描述小說主要角色的生活,這樣的作品不是被認為庸俗乏味,就是被批評藝術成就不高。」

同時,魯尼也誠實地面對了某種書寫的別無選擇。作家總還是被寫作帶離開了普通生活——「也許出第一本書的時候還沒有,要等到出第三本或第四本的時候,但無論如何,那都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他們回顧過往,想憶起所謂的普通生活是什麼樣子,但距離實在太過遙遠,他們不得不瞇起眼睛。」

像是警告,更像提醒,小說中的小說家艾莉絲不無悲觀的說了結論:「如果小說家誠實寫他們自己的生活,那就沒有人要讀小說了。」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是魯尼的第三本書,令人不禁期待她的下一本會更走向自己的生活,或是,成為了自己與小說中的艾莉絲都害怕成為的那種:「被整個文學體系洗腦自己有多特別、自己的意見有多重要的人。」

這樣的警醒,如此30世代,或許《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就是魯尼版本的後青春與初老宣言。不要成為卻即將成為、不想變成卻開始轉變,從「只憑感覺」走到了「沒有感覺」。小說中有一段描寫得那麼好(也那麼傷人):「中年人會老是覺得他們的想法與感受比年輕人來得重要,因為他們只隱隱約約記得自己年輕時的感受,而讓當下的經驗主宰了他們的生活觀。」當世界流速變緩,究竟是因為它變得醜陋了,還是「因為我們逐漸變老,不再抱持幻想」?

30歲過了,40歲還沒來,有些人總愛指責人不要隨便說老,就像作家被質疑只寫同樣的故事。或許是因為不知道幾歲開始,我們回過頭都只看見一片荒原,但魯尼告訴了我們即使美麗的世界終將變作荒原(Wasteland),任憑歷史陷落、生命單薄,所有的時間與書寫終究不會白費(wasted)。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
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
作者: 莎莉.魯尼(Sally Rooney)
譯者:李靜宜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莎莉‧魯尼

1991年於西愛爾蘭出生,畢業於都柏林三一學院,現居都柏林。

2017年出版第一本小說《聊天紀錄》獲得《衛報》、《觀察者》等多家媒體評選的年度圖書,擄獲莎拉潔西卡帕克、泰勒絲多位名人推薦。同年,榮獲《泰晤士報》評選年度青年作家獎。2018年以《正常人》入圍布克獎,並榮獲愛爾蘭圖書獎、英國皇家文學學會安可獎,2019年榮獲英國國家書卷大獎暨小說獎。2019年獲選為《時代雜誌》次世代百大影響力人物。2021年出版《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榮獲愛爾蘭圖書獎。2022年獲選為《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