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臺北文學季》仙祖保佑的文史漫遊,木柵指南宮千階步道的美食、信仰、礦業史與植物

(照片提供:臺北文學季/攝影:吳景騰)

口述:高靜芳、吳宗明、王科元;文字整理:黃基銓

2022臺北文學季「走讀城市的朝聖之旅」系列,今年4月16日進行首場活動,引領讀者來到文山區指南宮百年的朝山動線「千階步道,指南信仰」。

這場走讀講師陣容多元,包括指南宮文化研究員吳宗明、文史工作者也是退休高中歷史教師高靜芳;駐點在地講師則是「太陽蛋工作室」代表王科元;另邀請作家言叔夏、詩人蕭詒徽擔任聲音講師。每位老師發揮所長,一同合作,讓參與的朋友享受一場結合宗教與文史的旅程,讓更多人認識百年寺廟「指南宮」(木柵仙公廟)。本次行程路線依序為:

  • 指南里辦公室→竹柏步道入口(講師:高靜芳)→特色石燈籠介紹→終南亭介紹→龍嗥亭介
  • 指南老街(講師:太陽蛋工作室 王科元)→在地住民的故事分享→仙公廟遊戲問答
  • 指南宫(講師:吳宗明)→三大宫殿介紹→祈夢室傳奇→深坑老街黃德榮的故事→母子像源由→消失的動物園介紹
  • 貓空纜車指南宫 下山

▉拾階竹柏步道:從石燈籠看見產業昔日榮光

參加者在政大門口集合,先由解說員高靜芳介紹文山區的地理環境及政大周邊「十一命」(新興)古地名的由來,並闡明指南宮所在的猴山岳與指南山間的關係。進入竹柏參道入口前有兩個講述重點:

➤指南路二段殘留的石燈籠遺跡
➤這段路程的重要地景變遷。高靜芳表示,在119巷內找到的石燈籠殘跡,或可見證當地人士所說指南路二段原本有數座石燈籠,表示指南宮的參拜道路也許比我們原來理解的規模還要來得大。

回到指南路二段,在指南派出所附近,高靜芳將1969年臺北市地形圖與現在的地景做比對,讓讀者瞭解指南溪曾在此處轉彎,流進政大校園,並邀請大家體會前人從這裡開始沿著溪水前往指南宮參拜的朝聖感覺。

到指南溪與小坑溪匯流處,大家近距離看到指南溪被數次截彎取直後所呈現三面光的樣子,不禁心生感嘆,未被完全截彎取直前的指南溪是何等美麗!當地人還曾賦予指南宮與這條溪流之間「仙人撒網穴」的美麗想像。


文山社區大學解說員高靜芳解說指南溪截彎取直的地景變化。

來到指南里辦公室,眾人在挑戰千階步道的起點先來一張合照,然後開始拾級而上,感受如同追尋信仰般,一步一腳印貼近神明。高靜芳說,這條步道在清末指南宮初建時,只是條碎石子泥巴小路,彎彎曲曲,兩旁都是竹林。1916至17年間,由信眾劉隆修及林成皆二人發起,合力修造後,山路較為寬敞無曲折,但仍為碎石泥巴。

劉隆修來自大坪林劉家,這隱約透露出早期指南宮與大坪林劉家之間的關係,也顯示指南宮早期的創建及發展,其實與當時整個大臺北各地的士紳都有些許關聯。1936年,由指南宮善信士發心,聘請日本籍工程師設計,鋪沙岩於登山道上,指南宮千階竹柏步道始具規模。

整條步道必看的重點有:石燈籠、竹柏與三座涼亭。第一對石燈籠離入口牌樓沒有太遠,高靜芳請參與學員注意石燈籠上面所刻的文字,並觀察其結構。石燈籠的結構可分為寶、笠、火袋(燈室)、中台、竿身及基礎6個部份,其造型以長竿身居多,也有一些竿身變短又出現腰身者、或竿身下半部呈現類金字的情形。唯一一對野面燈籠是由未經太多雕琢的石塊組合而成,樸拙可愛;在保元宮前面則出現了這條步道上僅有的一對六角形石燈籠。

石燈籠的捐獻者多來自當時貿易繁盛的大稻埕與大龍峒地區,例如「葉金塗」(鳳梨王)、「金瑞山」(大稻埕金鋪代表)、「連永茂」(連瑞記人蔘代表)等,但也有少數來自基隆、泰山、高雄、瑞芳九份地區商人的捐獻。可以看出當時的商人為祈求財富與平安,積極在這條步道上奉獻來展示他們對指南宮呂仙祖的信賴與尊敬。


石燈籠的捐獻者多來自當時貿易繁盛的大稻埕與大龍峒地區,例如「葉金塗」、「金瑞山」等。

為何石燈籠的奉獻時間都集中在1938年(昭和13年)或1939年(昭和14年)這兩年?高靜芳先請大家把問題留在心裡,自己推敲可能的答案。

待走到步道終點,她指著指南宮福德祠附近一座仙人像基座上刻的「皇紀2600年」對大家說:「日本政府在明治維新初期才開始設定第一代神武天皇於橿原(今奈良的今井町),即位之年為皇紀元年,這在帝國主義盛行的年代有凝聚民族意識的意義。而皇紀2600年是1940年(昭和15年),故推測1938年和1939年的石燈籠及步道上的三座涼亭、石椅、石花盆……等石敬獻,除前述商人為祈求財富平安的因素外,恐怕在當時更是為了慶祝皇紀2600年而紛紛奉獻出來的。時值二次大戰期間,因此應也可視為是日本在戰時體制下國民精神總動員的一部份。」

指南宮步道一路上,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行走其間還遇上應是長住這一帶的貓咪,與參加讀者同行。接著來到龍嗥亭,亭前有兩排高大挺拔的竹柏,他們是步道上不能錯過的明星。來到這裡,一行人有被列隊夾道熱烈歡迎的感覺。

高靜芳表示,竹柏被認為是避邪的象徵,也有發財的意義,所以日本人喜歡在庭院或神社種植竹柏。同時,竹柏是非常古老的物種,而且眼下這麼高大的竹柏都已有近百年的樹齡了,所以多年以前,政大民族系教授王雅萍和文山社大張秋蜜老師,都曾帶通識課的學生在此築夢,希望透過《文化資產保存法》,將這裡指定為自然景觀資產,永遠保存給後代子孫。


指南宮步道的動植物生態,是代代相傳的自然景觀資產。

▉終南亭吟呂仙祖詩

一行人分別在千階步道上的終南亭、龍嗥亭休憩,主辦單位安排了兩位聲音講師:散文家言叔夏及詩人蕭詒徽,以聲音演出。在幽靜步道林間,分別吟詠出呂仙祖曾書寫的作品,參加者均沉浸在文學詩詞的氛圍裡。兩首作品如下:

詩〈劍詩〉唐 呂岩
欲整鋒芒敢憚勞,淩晨幵匣玉龍嗥。
手中氣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條。

詞〈梧桐影.落日斜〉唐 呂岩
落日斜,秋風冷。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

聲音講師吟詠完畢之後,高靜芳接著說明這兩座涼亭名稱的由來及其相關故事。其中,終南亭曾經陳列革命72烈士遺像和事蹟供人瞻仰的故事,反映台灣在戰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之後的歷史氛圍。經過這番分析,雖然大家已可理解,但依然覺得新鮮有趣。


聲音講師言叔夏、蕭詒徽吟呂仙祖詩詞。音檔線上聽:https://reurl.cc/0pENVb

「七星亭」柱子上鑲著刻有「大新自動車株式會社」字樣的大理石,說明七星亭是該公司奉獻的。高靜芳說:「大」指大稻埕,「新」指新店,「自動車」是日治時期對公車的稱呼。「大新自動車株式會社」於1910年代由高地龍開辦,原本經營從大稻埕到新店的公車營運,但在1926年6月6日增設了景美到木柵間的班次。

此後,在1934年道南橋完工之前,從臺北要到指南宮的信徒,可以坐萬新鐵路的火車到景美火車站,轉搭自動車(或運煤輕便車)到木柵車站,下車後徒步(或坐轎)沿開元老街到今天道南橋旁的渡船頭,接著坐船或走簡易吊橋到景美溪左岸,上岸後約略再循今天所走的路徑徒步(或坐轎)30分鐘到指南宮。當時的朝聖之行,真可謂名符其實的舟車勞頓,跋山臨水,花上個半天到一天的時間是絶對少不了的。但即便如此,當時來指南宮的信徒仍然非常多! 

▉指南老街的家族故事

眾人一路聽著老師分享,進入走讀的第二站點:「指南老街」。講師王科元向大家分享老街市集擺攤起源,以及在地居民的生活記憶。她說:「早期這條街的居民認為呂仙祖是養活大家的人,是神明的代表詞。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呂仙祖的畫像,小時候只要隔天要考試,阿嬤便會跟我說:『你要記得跟呂仙祖說,請神明保佑你啊!』」她還提到阿公是指南宮的扶鑾師,當初為了還願而來,成為禮拜生,後來跟老師學扶鸞。因為指南宮香火鼎盛,香客、遊客很多,在這裡做生意有錢賺,後來就到此定居,也把兄弟姐妹都帶來。


「太陽蛋工作室」講師王科元

這裡是廟宇與山林結合的環境。王科元說小時候常喜歡在山裡奔跑,姑姑小時候還會躺在大雄寶殿那邊看星星,是生活與遊戲的空間。有趣的是那邊還有為了運送物資而建的小鐵軌,以前孩子們還會坐在木箱裡順著鐵軌滑行當作遊樂。過去貓纜站有一座動物園「指南觀光樂園」,現在還可以看到獸籠的遺跡。住在這裡的居民覺得整個山都是家的延伸,會說我家在指南山上,不會說我家在這間房子……

接著,王科元邀請參加者進入她的老家,讓大家了解老街上舊式房舍的建築。王科元提到了爺爺王生地與孚佑帝君(呂仙祖)的扶鸞故事,還請父親王妙五來跟參加者們分享信眾在指南宮祈夢的經驗,還有呂仙祖賜下正緣,讓雙方結為連理,幸福美滿的傳奇。

▉指南宮:敬神信心有如凌霄寶殿之宏大

結束老街段落的分享,一行人正式進入指南宮,這一段由研究員吳宗明主講,眾人感受百年宮廟「指南宮」宏偉氣派的建築,也居高臨下感受指南山下燦爛的優美景緻。

吳宗明教導參加者使用道教「拱手禮」,講解指南宮源起歷史以及純陽寶殿前方圓形台階的特殊性,分享呂仙祖的生平事蹟及諸如「點石成金」的故事,並帶著大家到大雄寶殿與凌霄寶殿、太歲殿禮拜,解說拜斗、點燈的意義等等。有關指南宮的建廟地點,除了透過神明指示外,吳宗明說,在清末、日治時期猴山依據當地氣候、地理資源,發展大菁、藍染、樟腦等產業,所以指南宮的興建,應當與產業道路有很大的關係。


指南宮文化研究員吳宗明導覽指南宮建築群。

至於大雄寶殿,吳宗明特別提到有一尊全台灣唯一的黑色釋迦牟尼佛,見證台灣和泰國之間的友誼。他表示,民國60至70年間泰國政局非常動盪不安,導致巴博元帥必須離開泰國,來到台灣。當時駐泰僑領張卓如帶著巴博來指南宮好幾次。幾年之後,巴博元帥回去前來到指南宮和呂祖講講話,當時他發願,若回去之後一切順利,願用自己的力量,鑄造一尊國寶送給指南宮。

回泰之後,巴博元帥不但平安且升官擔任泰國副總理。因感恩用了海底十幾種珍貴金屬打造了這尊釋迦牟尼佛像,泰皇蒲美蓬親自開光點眼,從泰國運送到基隆港,信徒再從基隆迎到指南宮。這件事許多就讀政大的泰國學生都知道,並且到指南宮大雄寶殿參拜,與老師、同學分享這段歷史。

參觀完大雄寶殿後,接下來一行人前往凌霄寶殿,其間必須經過純陽寶殿的後方。這裡也有一個大香爐,吳宗明表示,這個香爐祭拜山龍,是鎮山的山神,簡單來說就是尊重地靈、尊重大自然的意思。日本時代流傳至今,指南宮還保有山川祭典,就是助指南宮山靈之旺氣。


吳宗明示範道教的「拱手禮」

到了凌霄寶殿,吳宗明說,呂仙祖是多種面向的神仙,早期被視為財神,有挖煤礦、金礦的信仰特徵。當時指南宮的主事者李建和是九份、瑞芳地區礦業的重要投資者。李董事長運用自我關係,呼朋引伴,一起發願興建凌霄寶殿,例如宜蘭縣長陳進東等,所以在凌霄寶殿二樓的捐贈者名錄,很多都跟礦業有關。

凌霄寶殿1963年興建,1966年落成。與傳統一樓的廟宇建築不同。當時李建和邀請許多著名設計師,在各方競圖中「國寶建築師」李重耀以15全票通過。李重耀認為供奉玉皇上帝的地方,必須要高大、崇高,其融合中國北方(高挑、線條為主)與南方廟宇特色(有許多剪黏)於一身的建築設計,當時在台灣是個創舉。1969年他以「指南宮凌霄寶殿」為評比代表作品,獲選優秀「建築金鼎獎」。寶殿海拔285公尺,是東南亞供奉玉皇上帝最高的宮殿之一。

最後吳宗明帶領參加者們參觀周邊的造景及並說明背後的意義,例如後方花園處的慈母像,代表著是宗教教化人們一切以「孝」為首,所有的良善都源自於孝,也是指南宮提醒世人一切以孝為先。

活動尾聲,兩位聲音講師也分享了兩人在指南宮山下的生活點滴,同樣以聲音的方式和參加的讀者分享他們在指南宮下求學時,印象深刻的美食記憶或是和個人情感有緊密關連的店家。

本次走讀,充滿文化氣息與美感,學員們有著豐富的知識學習,滿滿的收穫,深感不虛此行。


參加者在指南老街合影

【講者介紹】

吳宗明(走讀講師)

碩士就讀政治大學民族系,以《鸞堂建構與家族經營:以指南宮為例》為主題取得碩士學位,目前攻讀博士學位中,教學相長,也因此受邀擔任指南宮研究員,曾任頭城文化協會總幹事、政治大學宿舍總舍長等,在繁複趣味中朝聖及探勘心之風景。


高靜芳(走讀講師)

臺師大歷史系、政大歷史研究所畢業,退休高中歷史教師。2018年8月加入文山社大「文山學研究與推廣社」,曾協助完成:文史實境解謎遊戲「尋找河神的家」之帶隊及解說、景美及石碇老街導覽、撰寫文化部「地方知識典藏計劃」景美地區物件50篇。現持續於「大文山走讀」課程學習,並負責「木柵新興小坑地區」、「指南宮步道與指南宮」、「石碇老街及淡蘭古道」等路線之帶領及分享


王科元(駐點講師)
太陽蛋工作室來自木柵指南山,由三姊妹組成的文化創意工作室。喜歡用各種好玩的方式,把在乎的一件小事變成一件大事。曾在指南山舉辦兩屆實境解謎遊戲,結合故事與空間,讓人們走上山探險遊樂。

 


蕭詒徽(聲音講師)

成年前居高雄,政大中文系畢,賃居臺北多年,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臺積電文學獎。出版《一千七百種靠近:免付費文學罐頭+輯Ⅰ》、《蘇菲旋轉》。

 


言叔夏(聲音講師)

畢業於花蓮與臺北,現居臺中。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九歌年度散文獎。著有散文集《白馬走過天亮》、《沒有的生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