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老時代新眼光:書人.藏家.編者

2021-06-19 12:52

詩人楊澤(左)及「舊香居」書店主人卡密就著香港文人董橋(右)的訪談影片進行對談(照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記錄:吳櫂暄/整理:黃基銓

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每年3至6月進行的臺北文學季,除文學講座、走讀與文學特展外,另一壓軸是「國際華文作家」單元。受疫情影響,本屆原受邀的香港作家董橋無法訪臺,執行團隊文訊雜誌特別調整形式,以「董橋訪談」影片與線上直播同步進行,6月5日於臺北文學季臉書直播,主題「老時代新眼光──書人.藏家.編者」。詩人楊澤及「舊香居」書店主人卡密對談直播,與讀者談談他們所認識的香港文人董橋。

直播現場首先播放定居香港的臺灣作家楊明訪談董橋的影片。董橋在影片中分享半生寫作的心得和心法,楊澤特別提到,影片拍攝地是董橋的藏書樓──「舊時月色樓」,名稱取自姜白石的作品《暗香》、《疏影》而來,寫的是「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此一意境正好與直播所在的舊香居書店相呼應,兩地都有個「舊」字,都是充滿文化與舊書的聖殿。

卡密表示,2009年她到香港參加圖書展,第一次見到董橋本人,印象中的董橋是位氣場強大的人,但並非張揚而是文雅,是嚴謹且浪漫的人。

楊澤覺得這個形容很貼切,董橋的確是一位理性與感性兼具的人,他有具英倫紳士風範也有中國文人氣息,而這些人格特質源自家庭背景。董橋父親是書法家,很重視全方位教育,董橋幼年時家裡請英國老先生教英文、荷蘭先生教他彈鋼琴,且被要求寫書法,董橋的父親還為孩子們舉辦書法展覽,這些家學淵源無形中養成了現在的董橋。

楊澤表示,董橋是在新時代裡卻懷有老眼光的人,比方他在1980年接管《明報》總編後即推展藏書票,這在當年是一種復古,但因為他學貫中西,反而開風氣先河,降低民眾對西洋文學的陌生與疏感,透過生活質感的氛圍,循序漸進懂得更深厚的內容。董橋做為編輯和書人,幫華文世界帶來了新的感受。


國際華文作家董橋(臺北文學季提供)

在舊書領域成長的卡密表示,她要真心代表舊書業感謝董橋。因為他文章裡許多對書籍典藏的描繪與圖片,讓人對舊書產生嚮往。舊書收藏很迷人,但大家不免提及價格與市場,儘管很多人認為藏書門檻高,口袋不深是無法踏入,但卡密說,如果把藏書當作喜好,看做生活裡輕鬆的一部分,就能讓這一切與自身產生連結。

卡密笑說,她自己常講「玩書」,這是生活中的熱情與樂趣。像她去法國找一本書,其實這書從網路就能買到,但透過旅行,不僅讓自己擁有這本書的過程有了獨特回憶,也得到了一趟難得的旅程。

楊澤表示,董橋在訪談影片中提到,閱讀和寫作的基本修養是什麼,一是紥實,二要輕鬆,這兩種面向看似不同,但其實是彼此相符的。當你學得深厚了,就能很輕鬆地表現出來。

楊澤認為,董橋提及的學養與輕鬆,包括自我的理性與感性兩層面,要進入某種氛圍裡才能體會,不只觀看而是實際尋找,是一種自我的品味與趣味,這正與卡密說的玩書相同。一般人覺得這事有門檻,多半是因為沒跨出第一步,在個人生活中,要有「想要發現」更具內涵的東西的念頭,楊澤說,董橋對舊書的愛好,為大眾帶來經典的典範。

對談中也提及紙本書未來歸於何處。楊澤表示,董橋一直在做的也正是這件事情,他覺得不是單純把書賣好,而是做出書的質感與品味,將書提升到更精緻與更有存在價值的地位。紙本書是人類文明的一種載體,雖然慢慢隨著電子書有變化甚至過氣,但就像是影片裡提到的,人們需要透過真正的接觸去感受,在全球網路化的時代,觸摸不到實體的狀況會讓人感到不安,而最強烈的體驗莫過於親自接觸。

最後,兩位對談人希望待疫情過後,董橋能夠來到現場,跟臺灣的朋友分享他文字的奧妙與美好。

完整影片直播內容,請見「臺北文學季」臉書粉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