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撿拾斯普特尼克的信號:讀劉子超《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

2022-04-06 11:30

底圖來源:Unsplash/Artem Asset(本文照片為劉子超拍攝)

無論如何,我還是羨慕劉子超這顆衛星的,雖然要把他對中亞的比擬放回人心的比擬如此難。他說:「蘇聯解體後,中亞像一顆失落的衛星,迷失了方向。它在全球化的邊緣與大國的夾縫中校正著自己的軌道。我迷戀這種掙扎、尋覓的失重狀態⋯⋯」而我像他日益增多的愛讀者一樣,迷戀著這種迷戀。

熟悉蘇聯太空征服史或者村上春樹的人,會馬上把這顆失落的衛星和著名的斯普特尼克(Sputnik)衞星拉上關係,從而猜測劉子超對中亞的選擇別有隱情。斯普特尼克,是50年代蘇聯第一次放上太空的人造衞星的名字。在村上春樹的小說《人造衛星情人》裡,那也是女主角小堇給自己的一個比喻,並且,她把自己愛上的女子妙妙稱為「人造衛星情人」。

斯普特尼克在俄語本意卻是「旅伴」的意思,如果是這樣,孤獨者的旅伴是誰?書中劉子超也許是刻意地掩藏了斯普特尼克衞星的痕跡,他的哈薩克斯坦之旅包括了蘇聯時代最著名的核試驗場塞米伊,卻沒有提及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基地——斯普特尼克衞星離開地球的地方。他也沒有旅伴,他在冒險之旅中嘗試為自己準備的某些儀式也常常失敗,比如說打算要在土庫曼斯坦「地獄之門」過的生日。

但正是失敗,讓本書遠離一般意義的遊記,流露出村上小說的意味。

蘇維埃就是一種失敗,中亞蘇維埃更是失敗中的失敗,但中亞變成了一種美學,帝國廢墟的「美學」——混雜了蘇聯的恆久烏托邦夢想和遠古遊牧國度只傾情於瞬間輝煌這兩者之間的反差,尤其令人耿耿。

中國作家大都有蘇聯情結,1950年代作家痴戀紅色神話,1960年代作家嚮往鐵幕後的人性覺醒,1970年代作家對理想主義悲劇想得太多。如此說來,在蘇聯解體後中亞世界的「遊記」,豈不是五味雜陳的一曲輓歌?但年輕人並不這麼想,劉子超固然也熟捻蘇俄文學和歷史,但他有不一樣的參照系,讓他擺脫和中國貼得太緊的蘇維埃寓言,從而給內捲的中國以外讀者意外的驚喜。

我和子超的認識,是因為詩。2009年的第一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他作為《南方人物週刊》的記者前來採訪詩人們,因為他是我妻子曹疏影的學弟兼同為劉麗安詩歌獎得主,所以我們仨常常在會場外談論詩歌——後來,我給他的成名作:書寫中歐漫遊的《午夜降臨前抵達》寫的推薦語也和詩有關:「劉子超以詩人綿密的筆觸書寫對異域文化之美的敏感,力求延續作家遊記這個悠長的傳統。」

但10年後讀到《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我發現「詩人筆觸」已不足囊括劉子超的魅力。就像讀了本書的天山行記(從那些野外達人的角度看來當然也是一次失敗之旅),才知道這個外貌極其文質彬彬的人多麼孤絕強韌——讓我聯想到他當年寫詩人阿隴的文章〈阿隴:我可以被壓碎,但絕不可能被壓服〉。

詩意、對人世的讚美在劉子超筆下絕不以「美文」的方式出現。

「一路上,乘客們不舒服地擠在一起,忍受者旅途的煎熱。窗外是杏林、水庫、茫涼的公路,遠處是突厥斯坦的群山。一個塔吉克小女孩趴在奶奶的腿上睡着了,臉上壓出一道印兒。這就是世界真實的樣子,充滿瑣碎的細節,而我用盡所能來理解它們——這讓我感到自由。」

其實寫詩不就是這樣嗎?雖然這些年我看不到劉子超的詩了,但這段告別伊斯法拉前往苦盞時的頓悟,證實了他依然是我的同行。

「外面的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魯迅這句話,最能解釋啟動劉子超前往天涯海角的決心。他從沒停止過思考為什麼孤懸此時此地的人會服從於這一種命運而不是另一種,你無從比較塔吉克斯坦的生活還是塞米伊的生活更讓人絕望。他走到世界的盡頭,遇見最孤獨的人——比如在烏茲別克鹹海遇見那位獨居7年的中國人「鹹海王」,劉子超沒有為他們的孤獨尋找解藥,但把他們像一面鏡子一樣帶進我們的生活中。

「歷史留下的一切遺蹟,都己經與今天的撒馬爾罕沒有任何瓜葛。作為旅行者,我只是機械地從一個遺蹟,移動到另一個遺蹟,試圖從每個遺蹟中眺望到一點遙遠時代的微闇火光。」

劉子超這樣低調地談及自己遊刃有餘的時間遊記,也許並不是低調,而是他真實內心對這個不勝記憶負荷的地球的感受,在歷史的宏大記憶中,總是擠滿了失憶的以及被彼此遺忘的人。

中亞有許多被流放的作家藝術家,最著名的是杜思妥耶夫斯基,但如果把中亞視作時間漠然長河的凝縮,我們就都是乾涸河灘上的流放者。比如說蘇聯時代流放塔拉茲的德裔畫家布雷默,他也是一個象徵,「在塔拉茲,我看到的是一段歷史的破碎腳注,是那些與布雷默分享相同命運之人的縮影。」被記住純屬偶然,我們更可能成為的是塔拉茲更古老的「怛羅斯之戰」裡被俘去撒馬爾罕的唐朝工匠。

「夜色中的塞米伊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在這片文明的邊緣地帶,國家意志曾如潮水般襲來,終又退卻。我想打撈那些殘存的東西,放在玻璃罐中觀察。相似的事情總會不斷地重演——走在昏黃的路燈下,我甚至能聽到自己怦然的心跳聲。」

——其實這不是心跳聲,這是斯普特尼克衞星向荒涼地球發出的20.005至40.002百萬赫茲頻率的無線電波信號。劉子超通過書寫撿拾起這信號,我們則因為這吉光片羽在遺忘中相提醒,稍稍拉近了我們的孤獨。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失落的衛星
作者:劉子超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劉子超
1984年出生。作家、資深媒體人。200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任職於《南方人物週刊》、《GQ》中文版、《ACROSS穿越》,2012年中德媒體使者,2015-2016年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現旅居西藏拉薩。

作品曾獲2010年劉麗安詩歌獎、2014年「螞蜂窩」年度旅行家。出版過《沿着季風的方向:從印度到東南亞的旅程》、《午夜降臨前抵達》以及《失落的衛星》。其中《午夜降臨前抵達》曾獲2015年「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旅行寫作。

劉子超很少談論自己,往往說走就走一個人出發旅行,社交網路上絕對不放個人生活。但他在周遭年輕人享受網路便利之際,以肉身抵達現場,從南亞到中歐到中亞,尤其是那些處在世界邊緣、各種大國力量夾縫中的區域,九年之間,他不斷上路,學習俄語、烏茲別克語,以便與當地人交談,記下這些人的故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