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認字以後,字典就是我日日必讀的,爾後父親給我一本《唐詩選》,這是除了學校那套中華兒童叢書之外的家庭閱讀。但最有趣的閱讀是用來包物品的舊報紙,就算是弄濕了,我還是好奇那些殘缺的社會敘事,諸如藝文版的漂亮照片和斷垣般的文學短篇,有時那些文字截角更是充滿想像空間的趣味。
隨著不同求學階段和機緣,瓊瑤、三毛、張愛玲小說和歷史人物傳記,《紅樓夢》和《京華煙雲》開始爬到房間的各角落,當然也包括禁書。因為唸美術科系,美術史和美術相關畫冊、藝術家傳記等等也是不可缺的。
一個在異鄉求學的孩子,除了教室和美術館,圖書館也是窩藏靈魂的去處,要不就是逛二手書店。此時期閱讀《創世紀》和藍星詩社諸多重要詩人們的作品集,那些時候我也得撢去在立面的落塵。是啊,沒人想要翻看的詩如此孤單守候。
在二手書店裡,精彩度幾乎爆表,當時《讀者文摘》、《中外文學》我常一買就十幾本,圖書館看不到的詩和詩論、美學哲學等在這裏熠熠生輝。例如齊克果、尼采、柏格森、里爾克、田村隆一。其實那時似懂非懂懂,只能說三四分吧。
當年參加學校文藝社和電影欣賞社團,一個渴望學習探索的年輕孩子,總覺外面的世界得看看。那時候還在戒嚴時期,學校是無法提供更多的了,於是我報名文化大學的文學營,抖著膽子去聽瘂弦的座談,以一個鄉下孩子的怯弱,以勇於求知的姿態來到台北。
開始擔任教師後,讀的書以專業性的教育類書籍為主,也隨著修碩士,更大量閱讀美學哲學的書,閱讀在現代詩創作上,提供素養和更清晰的觀點。
受邀加入笠詩社之後,對於台灣文學在鄉土論戰所處的立基點,似乎更堅定了創作的主題和核心。那些年詩人陳千武、錦連、杜潘芳格、白萩、李魁賢、鄭炯明和李敏勇等前輩師友不時有詩集相贈,而笠詩社主辦亞洲詩人交流翻譯,的確也開了另一方視野。
由於職業和志業,我購買閱讀的書籍、畫冊、詩集,完全啟動敗家模式。在出版第二本詩集之前,杜潘芳格、李元貞和江文瑜等文友成立女鯨詩社,那幾年女性主義和性別相關的書籍又開始在架上。電影是我的另一種閱讀,有時也請假去電影圖書館找個角落補償虛空的那部份。這時期吳爾芙和莒哈絲進入我的夜讀時間。
一波又一波的議題在台灣社會被掀起,面對客家和母語這樣的基本人權,責無旁貸挺身參與,之後客家公共文化事務,也是我上班之外的生活重心。作為一個客家女性,編寫教材加上自己的母語詩創作,回到知行合一的狀態,煥發的自信是必然的。這時期所有不曾看過的語言參考書、民間文史類的奇書,像是《老古人言》、《台灣客家民謠薪傳》、《渡台悲歌》,鍾肇政的《台灣人三部曲》、李喬的《寒夜三部曲》、七等生、宋澤萊和黃春明的小說也列入書單。隨著參與公共文化事務,哲學家德希達的論述,以及法農等討論文化差異的書又垮了我的書架,全擺到地上堆疊著。
有幾年擔任學校圖書總館館長,面對大量科學人文藝術等雜誌、大量的兒童選書,彷彿日日書城中,但是卻沒多少時間可端坐閱讀。倒是常常在決定要回收舊雜誌時,快速翻閱天文地理較為大眾知識類書籍,這對寫詩來說也很重要。
這時期閒書亂讀,美食、星座、財經、易經紫微、時尚設計、身心健康保養等等,彷彿搭著列車看風景,每一窗都很美,很享受但較少有深刻的悸動。
年輕時候都有個夢想:有一整個立面都是書的書房,靜下來好好讀書。然而至今未曾有過那面牆,倒是人生挫折從沒少過。搬了又搬的住所,一百多箱的書賣了一半給二手書店,每搬一次家都恨書卻又百般惜書,都還想再看、覺得還會用到,斷捨離的感覺彷彿是面對一生至愛如此之難。
當然新歡仍然不斷,總是多情所害,時間和空間很快被占據,而且心甘情願。因為愛寫詩,抽象的思維和心靈交感一直是我很珍惜的,雖有時也難以言說,但我與作者在想像的縫隙裡乍見微光,為了那樣的時刻,我會不時翻啟索求。如沙漠的現實粗礪,辛苦行走的每一仰望,文字不時會如甘霖垂憐人間。
喜歡在實體獨立書店和二手書店買書,而排行榜上的書,我幾乎沒買過。這是很糟糕的,因為這樣,我總是被流行甩得遠遠地。出版的浩瀚真如五大洋般,書就如各種大大小小的海洋生物;或者如一座座的山,茂密的森林裡每一棵樹各異其趣。閱讀一本書如閱讀一棵樹般,在土地裡的根脈延伸,張開的大大小小枝幹和樹葉,祂在人間站成怎樣的姿態,到底是怎樣的靈魂透過維管束訴說,祂的年輪會隨著時間紀錄,無聲卻深具影響力。
當然有許多書也會透過網站購得,逛逛就買。時常感到慶幸而幸福,在台灣幾乎可以買到國內外出版的好書,我們可以如此自由閱覽作家們渾身解數的創作。
整體來說,我知道自己不足而閱讀,身為一個漫讀者,如此而已。這一切只因對世界的好奇和存疑,始終願意將眼睛探向知識宇宙。多奇妙啊!那些在各領域的作者跑得好快,以各自的專業和體悟完成讓人類了解的文字敘述,藉以激發在文明這條路上更豐富的開啟,而我願意盡可能地跟隨。●
張芳慈
1986年加入笠詩社。1998年與多位國內女性詩人合創「女鯨詩社」。
2002客語詩由寮下人劇團發表演出《在地的花蕾》。2003年客語詩作於光環舞集作品《平板》,以跨領域的形式演出。2004年主持《客家細妹寫歷史》計劃,主持《客家音樂大家共下大聲唱》計畫。作品編入文建會贊助之《國民文學選》。國家文學館臺灣百位詩人數位影像個人專輯製作。
協助巨匠電腦製作全球華人客家數位現代詩教材。策展「詩人之眼:五行超連結」於台大詩歌節發表。歡喜扮戲團客家女聲巡迴演出詩作數首。參與飛越文學地景錄影訪談。
2017年作品〈我們站在這裡〉翻譯成多種語言,由歡喜扮戲團彭雅玲導演,參與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的「瑪大蓮娜藝術節」開幕和閉幕朗誦詩作。主持規劃邊境藝術沙龍。宜蘭頭城詩/樂人文季詩歌朗誦。2018年文訊主辦年度講座「我們的文學夢」,受邀於紀州庵演講。東勢藝術駐村詩人。主持規劃東勢哈佛書局文學沙龍:詩人來東勢聊。受邀池上樂賞和在地歌手小潘合作演講:時代詩歌 台東點唱。淡水真理大學駐校作家,福爾摩沙國際詩歌節專題講座。乙未戰爭125紀念創作與演出。受邀擔任2020年台北詩歌節焦點詩人。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開始認字以後,字典就是我日日必讀的,爾後父親給我一本《唐詩選》,這是除了學校那套中華兒童叢書之外的家庭閱讀。但最有趣的閱讀是用來包物品的舊報紙,就算是弄濕了,我還是好奇那些殘缺的社會敘事,諸如藝文版的漂亮照片和斷垣般的文學短篇,有時那些文字截角更是充滿想像空間的趣味。
隨著不同求學階段和機緣,瓊瑤、三毛、張愛玲小說和歷史人物傳記,《紅樓夢》和《京華煙雲》開始爬到房間的各角落,當然也包括禁書。因為唸美術科系,美術史和美術相關畫冊、藝術家傳記等等也是不可缺的。
一個在異鄉求學的孩子,除了教室和美術館,圖書館也是窩藏靈魂的去處,要不就是逛二手書店。此時期閱讀《創世紀》和藍星詩社諸多重要詩人們的作品集,那些時候我也得撢去在立面的落塵。是啊,沒人想要翻看的詩如此孤單守候。
在二手書店裡,精彩度幾乎爆表,當時《讀者文摘》、《中外文學》我常一買就十幾本,圖書館看不到的詩和詩論、美學哲學等在這裏熠熠生輝。例如齊克果、尼采、柏格森、里爾克、田村隆一。其實那時似懂非懂懂,只能說三四分吧。
當年參加學校文藝社和電影欣賞社團,一個渴望學習探索的年輕孩子,總覺外面的世界得看看。那時候還在戒嚴時期,學校是無法提供更多的了,於是我報名文化大學的文學營,抖著膽子去聽瘂弦的座談,以一個鄉下孩子的怯弱,以勇於求知的姿態來到台北。
開始擔任教師後,讀的書以專業性的教育類書籍為主,也隨著修碩士,更大量閱讀美學哲學的書,閱讀在現代詩創作上,提供素養和更清晰的觀點。
受邀加入笠詩社之後,對於台灣文學在鄉土論戰所處的立基點,似乎更堅定了創作的主題和核心。那些年詩人陳千武、錦連、杜潘芳格、白萩、李魁賢、鄭炯明和李敏勇等前輩師友不時有詩集相贈,而笠詩社主辦亞洲詩人交流翻譯,的確也開了另一方視野。
由於職業和志業,我購買閱讀的書籍、畫冊、詩集,完全啟動敗家模式。在出版第二本詩集之前,杜潘芳格、李元貞和江文瑜等文友成立女鯨詩社,那幾年女性主義和性別相關的書籍又開始在架上。電影是我的另一種閱讀,有時也請假去電影圖書館找個角落補償虛空的那部份。這時期吳爾芙和莒哈絲進入我的夜讀時間。
一波又一波的議題在台灣社會被掀起,面對客家和母語這樣的基本人權,責無旁貸挺身參與,之後客家公共文化事務,也是我上班之外的生活重心。作為一個客家女性,編寫教材加上自己的母語詩創作,回到知行合一的狀態,煥發的自信是必然的。這時期所有不曾看過的語言參考書、民間文史類的奇書,像是《老古人言》、《台灣客家民謠薪傳》、《渡台悲歌》,鍾肇政的《台灣人三部曲》、李喬的《寒夜三部曲》、七等生、宋澤萊和黃春明的小說也列入書單。隨著參與公共文化事務,哲學家德希達的論述,以及法農等討論文化差異的書又垮了我的書架,全擺到地上堆疊著。
有幾年擔任學校圖書總館館長,面對大量科學人文藝術等雜誌、大量的兒童選書,彷彿日日書城中,但是卻沒多少時間可端坐閱讀。倒是常常在決定要回收舊雜誌時,快速翻閱天文地理較為大眾知識類書籍,這對寫詩來說也很重要。
這時期閒書亂讀,美食、星座、財經、易經紫微、時尚設計、身心健康保養等等,彷彿搭著列車看風景,每一窗都很美,很享受但較少有深刻的悸動。
年輕時候都有個夢想:有一整個立面都是書的書房,靜下來好好讀書。然而至今未曾有過那面牆,倒是人生挫折從沒少過。搬了又搬的住所,一百多箱的書賣了一半給二手書店,每搬一次家都恨書卻又百般惜書,都還想再看、覺得還會用到,斷捨離的感覺彷彿是面對一生至愛如此之難。
當然新歡仍然不斷,總是多情所害,時間和空間很快被占據,而且心甘情願。因為愛寫詩,抽象的思維和心靈交感一直是我很珍惜的,雖有時也難以言說,但我與作者在想像的縫隙裡乍見微光,為了那樣的時刻,我會不時翻啟索求。如沙漠的現實粗礪,辛苦行走的每一仰望,文字不時會如甘霖垂憐人間。
喜歡在實體獨立書店和二手書店買書,而排行榜上的書,我幾乎沒買過。這是很糟糕的,因為這樣,我總是被流行甩得遠遠地。出版的浩瀚真如五大洋般,書就如各種大大小小的海洋生物;或者如一座座的山,茂密的森林裡每一棵樹各異其趣。閱讀一本書如閱讀一棵樹般,在土地裡的根脈延伸,張開的大大小小枝幹和樹葉,祂在人間站成怎樣的姿態,到底是怎樣的靈魂透過維管束訴說,祂的年輪會隨著時間紀錄,無聲卻深具影響力。
當然有許多書也會透過網站購得,逛逛就買。時常感到慶幸而幸福,在台灣幾乎可以買到國內外出版的好書,我們可以如此自由閱覽作家們渾身解數的創作。
整體來說,我知道自己不足而閱讀,身為一個漫讀者,如此而已。這一切只因對世界的好奇和存疑,始終願意將眼睛探向知識宇宙。多奇妙啊!那些在各領域的作者跑得好快,以各自的專業和體悟完成讓人類了解的文字敘述,藉以激發在文明這條路上更豐富的開啟,而我願意盡可能地跟隨。●
張芳慈
1986年加入笠詩社。1998年與多位國內女性詩人合創「女鯨詩社」。
2002客語詩由寮下人劇團發表演出《在地的花蕾》。2003年客語詩作於光環舞集作品《平板》,以跨領域的形式演出。2004年主持《客家細妹寫歷史》計劃,主持《客家音樂大家共下大聲唱》計畫。作品編入文建會贊助之《國民文學選》。國家文學館臺灣百位詩人數位影像個人專輯製作。
協助巨匠電腦製作全球華人客家數位現代詩教材。策展「詩人之眼:五行超連結」於台大詩歌節發表。歡喜扮戲團客家女聲巡迴演出詩作數首。參與飛越文學地景錄影訪談。
2017年作品〈我們站在這裡〉翻譯成多種語言,由歡喜扮戲團彭雅玲導演,參與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的「瑪大蓮娜藝術節」開幕和閉幕朗誦詩作。主持規劃邊境藝術沙龍。宜蘭頭城詩/樂人文季詩歌朗誦。2018年文訊主辦年度講座「我們的文學夢」,受邀於紀州庵演講。東勢藝術駐村詩人。主持規劃東勢哈佛書局文學沙龍:詩人來東勢聊。受邀池上樂賞和在地歌手小潘合作演講:時代詩歌 台東點唱。淡水真理大學駐校作家,福爾摩沙國際詩歌節專題講座。乙未戰爭125紀念創作與演出。受邀擔任2020年台北詩歌節焦點詩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延伸閱讀
書.人生.劉清彥》成為「溫柔地為他們說故事」的大人之前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人生.王文華》走進內心「森」處,才有人際動力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人生.侯俊明》閣樓裡的書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