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不朽的科幻史詩:葉李華談艾西莫夫「基地三部曲」

作家以撒.艾西莫夫(取自Wordpress

科幻小說大師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一生創作不懈,曾多次榮獲科幻界最高榮譽雨果獎與星雲獎,作品浩如繁星。其中最知名的基地系列(The Foundation Series),創作時間綿延近半個世紀,不僅是首開銀河史詩的經典科幻作品,並飽藏科學、人文、社會、歷史和哲學的豐富意涵。具有生物化學研究背景的艾西莫夫融會貫通物理學、心理學及歷史學,於書中獨創「心理史學」,主要角色哈里謝頓(Hari Seldon)正是「心理史學」的創建者,透過其中的靈視,預見帝國、文明與人類的未來。

今年適值艾西莫夫百年誕辰,奇幻基地出版社推出7冊基地全系列典藏精裝版,由推廣中文科幻與科學普及多年的科幻研究中心主持人葉李華,擔任翻譯並撰寫導讀,領讀者縱橫十萬光年的銀河未來史,見證帝國文明的興衰。Openbook於新書上市前搶先刊登,以饗讀者。

銀河帝國已有1萬2000年悠久歷史,如今一位數學家卻作出驚人預言:帝國即將土崩瓦解,整個銀河注定化作一片廢墟,黑暗時期將會持續整整3萬年!

***

著作「逾身」的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無所不寫,但不論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實讀者,衷心摯愛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說。在他的眾多科幻著作中,「機器人」與「基地」是最有名的兩大系列。「機器人」系列是從短篇故事起家,逐漸演化成一部機器人未來史,包括4個長篇與三十幾個短篇;「基地」系列則是先有一個龐大的架構,然後開始逐步經營——但想必連艾西莫夫也未曾想到,這部科幻史詩能夠經營半個世紀(1941-1992)。

艾西莫夫一生總共寫了7大冊的基地故事,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當然是核心部分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以及《第二基地》。不過艾西莫夫生前常常偷笑,說當初雖有明確的故事架構,卻並未刻意寫成什麼三部曲,而是以連載方式一篇篇發表在科幻雜誌上。直到1950年代正式出書,三部曲的架構才首度出現。


艾西莫夫的基地系列著作中,流傳廣度及影響度最高的「基地三部曲」

為了研究艾西莫夫創作基地系列的來龍去脈,讓我們試著回歸當初的架構,把三部曲重新拆解成原來的中短篇。

  • 《基地》第一篇:心理史學家(出書時補寫)
  • 《基地》第二篇:百科全書編者(短篇,連載第一篇)
  • 《基地》第三篇:市長(短篇,連載第二篇)
  • 《基地》第四篇:行商(短篇,連載第三篇)
  • 《基地》第五篇:商業王侯(短篇,連載第四篇)
  • 《基地與帝國》第一篇:將軍(中篇,連載第五篇)
  • 《基地與帝國》第二篇:騾(中篇,連載第六篇)
  • 《第二基地》第一篇:騾的尋找(中篇,連載第七篇)
  • 《第二基地》第二篇:基地的尋找(中篇,連載第八篇)

許多人都知道基地系列的靈感來自《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Empire),不過其中一段頗為傳奇的因緣卻鮮為人知。引用艾西莫夫自傳中的文字,故事是這樣的:

194181日,下課後,我搭地鐵去坎柏(John Campbell, 1910-1971)的辦公室找他。

一路上我絞盡腦汁,想要擠出一個新點子。屢試不成之後,我決定使出自己常用的招數:隨意打開一本書,第一眼看到什麼,就用什麼做自由聯想。

當天我帶著一本吉伯特與蘇利文(Gilbert and Sullivan)的歌舞劇選集,隨手便翻到《艾俄蘭斯》(Iolanthe)中仙后跪在哨兵威利斯面前的一張劇照。我從哨兵聯想到戰士,再聯想到軍事帝國,再聯想到羅馬帝國——然後再聯想到銀河帝國。哈,有了!……我何不寫個銀河帝國盛極而衰、回歸封建的故事,而且是從第二銀河帝國承平期的觀點出發?我想我知道該怎麼寫,因為我仔細讀過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至少從頭到尾讀過兩遍,只要把它改頭換面就行了。

我帶著具有感染力的熱情、志得意滿地走進坎柏的辦公室。或許熱情真能傳染,因為坎柏顯露出前所未有的激動。

「對短篇故事來說,這個主題太大了。」他說。
「我是想寫個中篇。」我一面說,一面調整自己的構想。
「中篇一樣不夠。必須是一系列的故事,每集都是開放式結局。」
「什麼?」我心虛地問。
「短篇、中篇、系列故事,通通放在一個特定的未來史框架中,包括第一銀河帝國的衰亡、隨之而來的封建時期,以及第二帝國的興起。」
「什麼?」我更心虛地問。
「沒錯,我要你寫出這個未來史的大綱。回家去,把大綱寫出來。」

—《記憶猶新》(In Memory Yet Green)原文版311頁

***

「心理史學」是這個三部曲的中心科幻因素,而貫穿其間最重要的一個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學宗師、基地之父哈里.謝頓(Hari Seldon)。最有趣的是,「基地系列」的故事是從謝頓死後50年講起(〈百科全書編者〉),也就是說真正的主角竟然是個死人——這正是科幻小說的趣味所在,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縛。不過在出書的時候,為了交代前因後果,艾西莫夫又補寫了一篇〈心理史學家〉,讓80高齡的謝頓現身說法。而在生命中最後5年,艾西莫夫再度眷顧這個傳奇角色,用兩本「前傳」詳盡刻畫謝頓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學與基地的創建過程。

耐人尋味的是,艾西莫夫晚年似乎愈來愈認同這個筆下人物,而他也的確與謝頓一樣,對人類文明有著高瞻遠矚、悲天憫人的關懷。「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正是大師胸懷的最佳寫照。

博學多聞、博覽群書的艾西莫夫從不閉門造車,筆下的科學幻想多少都有所本。例如「心理史學」便是「氣體運動論」(物理學)、「群眾心理學」(心理學)、「歷史決定論」與「群體動力論」(歷史學)的綜合體;而刺激基地不斷成長茁壯的「謝頓危機」,則取材自歷史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 1889-1975)首創的「挑戰與回應」理論。


歷史哲學家湯恩比©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由於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過於複雜,人類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個人行為絕對不可能預測。然而當眾多個體集合成群時,卻又會顯現出某些規律,正如同在巨觀尺度下,氣體必定遵循統計方法所導出的定律。艾西莫夫將這些事實推而廣之,藉著筆下不世出的天才謝頓,讓心理史學發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為一門探索未來世界巨觀動向的深奧科學。

透過心理史學的靈視,謝頓預見了人類悲慘的未來:國勢如日中天的銀河帝國正一步步走向滅亡,整個銀河將要經歷3萬年蠻荒、悲慘的無政府狀態,另一個大一統的「第二帝國」才會出現。

倘若上述發展絲毫無法改變,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沒什麼戲劇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在於謝頓進一步發現:雖然阻止帝國崩潰為時已晚,若想縮短這段漫長的過渡期,在當時卻尚有可為。於是謝頓開始了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努力,試圖將3萬年的動盪歲月縮減為1000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窮後半生的精力,設立了兩個科學據點:第一基地(簡稱「基地」,由自然科學家組成)與第二基地(隱身在銀河舞台幕後,由心靈科學家與心理史學家組成)。

兩個基地的位置經過特別計算,分別設在「銀河中兩個遙相對峙的端點」(光是這句語帶玄機的話,便衍生出《第二基地》這本書)。此後1000年間,許多預設的歷史事件將一環扣一環發生,以促使一個更強大、更穩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國早日實現。

基地三部曲的主線,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個接一個的週期性危機,激發出無窮無盡的潛力;第二基地又如何暗中相助,以逐步實現為期千年的謝頓計畫。謝頓本人則雖死猶生,仍然藉由類似錦囊妙計的全像錄影,不時指導著未來數十世代的子民。


作家以撒.艾西莫夫(圖片取自Babelio

不過「奇正相生」正是大師的拿手好戲,在既定的情節中,他總是有辦法再寫出變奏,令讀者忍不住感嘆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變奏之一,是無端出現一個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異種人「騾」,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捲整個銀河;變奏之二,則是在「騾亂」成為歷史之後,兩個基地竟然發生鬩牆之戰!

三部曲結束於第二變奏告一段落之處,留下一個開放式結局。30年後,在全世界科幻迷千呼萬喚之下,艾西莫夫重拾基地系列,所寫的續集便是第三變奏。這一「變」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甚至連謝頓計畫都為之顛覆!也唯有經由這最後變奏,「基地」與「機器人」才得以遙相呼應,兩大系列方能融鑄成一體,化為一部俯仰兩萬載、縱橫十萬光年的銀河未來史。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艾西莫夫百年誕辰紀念燙銀典藏精裝書盒版(全7冊)
作者: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譯者:葉李華
出版:奇幻基地
定價:3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本世紀科幻文壇的超級大師,也是舉世聞名的全能通俗作家。他與克拉克(Arthur Clarke, 1917-)及海萊因(Robert Heinlein, 1907-1988)鼎足而立,同為20世紀最頂尖的西方科幻小說家。除此之外,在許多讀者心目中,他還是一位永恆的科學推廣者、理性主義代言人,以及未來世界的哲學家。

艾西莫夫出生於蘇聯,3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8歲的時候第一次投稿科幻雜誌獲得採用,從此就踏上了科幻創作的不歸路﹔21歲的時候寫了科幻中的經典短篇「夜歸」(Night Fall),之後就開始了基地系列的寫作﹔他的另一套鉅作則是機器人系列,著名的「機器人三大定律」(The Three Lawsof Robotics) 也是出自其手,同時 ROBOTICS 這個字也是艾西莫夫所創造出來代表機器人學的字眼,他的一生中作品超過五百多本,包羅萬象,包括有許多的科普作品、偵探小說,「驚異大奇航」的前身——科幻電影「聯合縮小軍」的原著,以及由他所集結出書的笑話集;若不是因為他在1993 年以72歲高齡去世,他的作品數量絕不會只有區區四百出頭,順道一提的是他早年並未全心寫作的原因是因為在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學位後,他又繼續在學術領域中鑽研,直到他成為生化學的教授為止。

艾西莫夫著作逾身,但不論他自己或是全世界的讀者,衷心至愛的都還是他的科幻小說。他生前曾贏得5次雨果獎與3次星雲獎,兩者皆是科幻界的最高榮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