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很台灣的科幻推理,災難和毀滅中也有溫柔—訪薛西斯《K.I.N.G.:天災對策室》

2020-09-02 10:00

(圖片來源:Pikist

被稱為「天災」、莫名降臨、來去無蹤的毀滅性能量將城市一分為二,分別為陸地都市和浮在水上的空橋都市。在空橋都市有水災、爆炸、各種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空橋下會結出閃亮的「幽靈蛹」,十二點一到,就會有白色的人影從裡面爬出來;陸地都市有神祕畫家「哈梅林的吹笛手」,會讓被畫的青少年憑空消失……

這是薛西斯的新作《K.I.N.G.:天災對策室》。如此魔幻的故事,發生的舞台不是《阿基拉》的東京,不是所有怪物和外星人想要攻擊的紐約,也不是有推理小說和鬼怪傳統的倫敦,而是台北。問薛西斯,為何把舞台選在避過許多天災的台北?她說:「這種全國(全球)性、持續性的災難,指揮總部和最大量資源應該都會投放在首都。既然是第一集,還是不要讓主角們整天都在奔波出差好了。」(好貼心的理由啊!)


作家薛西斯(薛西斯提供)

但薛西斯也承認,這樣做有個世俗的理由:「既然要炸,就炸些有全國性知名度的景點,大家會更感熟悉——我感覺不少讀者看到信義區被炸之後謎之高興的樣子。」(身為土生土長台北人,我承認看到信義區被炸,確實有一種帶著罪惡感的爽快……)

即使如此華麗又恐怖,台灣的災難故事還是台灣的災難故事,有一種台灣人特有的實事求是。天災首次發生後,政府著手進行災區重建。之後每次天災發生前,市政府會發布天災預告。天災發生時,災區警察負責處理災變。天災發生後,會有保險理賠和國家紓困補助……

如此井井有條,實在很難不讓人想到因為時常經歷天災人禍,進而發展出一套應變措施的台灣。故事中的天災如果換成地震颱風武漢肺炎疫情,也絲毫不違和。就這點來說,《K.I.N.G.:天災對策室》真的很台灣。

正如薛西斯所言:「與其說我寫的是人類社會的運作方式,不如說是台灣人社會的運作方式。即使今天我寫了阿法貝塔嘎瑪大陸的壯闊奇幻史詩,裡面的人物思考模式跟價值觀,可能還是會有某個地方很台灣吧!」

另一個很台灣的地方,是強烈的家庭元素。雖說許多科幻、奇幻、犯罪小說中都有家庭元素,但在本書中,家庭不只是背景或造成人物個性彆扭的原因,更是左右劇情的關鍵,占了相當大的篇幅。故事從一趟不情願的回家開始:主角失業少女鍾灰的家(美其名曰堤岸公寓,實際上是一間漂浮在水上的小屋,人稱「消波塊」)被天災毀滅,無家可歸的鍾灰回到她曾經逃離的那個地方,乞求交惡多年的父親畫家收留。

寄人籬下時,她發現父親可能和空橋都市一連串神祕失蹤事件有關。調查過程中,她不只發現了和案情相關的祕密,也發現自己身上的祕密,還發現父親在原生家庭不為人知的過去。而父親的過去,可能就是造成他們父女關係如此殘破的原因,也和附著在他們身上的「天災」息息相關……

家庭的裂痕決定了天災的降生與樣貌,這幾乎可視為一種疾病或個性缺陷的隱喻了。雖說不能什麼都怪家庭,但家庭確實決定了我們的個性、恐懼、好惡、對愛的想像,以及自我認同(或無法認同)。

關於家庭對自我認同的影響,薛西斯說得很好:「對『自我』的認同,最早就從家庭(或成長的地方)開始。這個自我認同會長成什麼模樣,根基都打在這裡。並不是說其他的生命歷程不會影響,但家庭的影響是最初、想必也是最深遠的。」

然而,人不會一直待在原本的家庭中,總是會離開家庭、成長、建立自己的歸屬。「找到歸屬、接受自己」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但也是最困難的一環。正如薛西斯所說:「自我認同似乎在現代社會已經變成一個很痛苦的課題,很多人也許終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應該是什麼、在什麼位置。」


(取自Unsplash_Timon Studler

自我認同的困難,可能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接受自己和(即使是想像出來的)群體的不同,代表要接受孤獨,而孤獨可能令人痛苦。

《K.I.N.G.:天災對策室》的主要角色都是孤獨的。被天災附身的災區警察黑子、楊戟、英士等人,他們因為自己身上的天災而異於常人、不被尋常社會接受,而他們彼此之間,又因為每個人身上的天災樣貌相差太多,無法互相理解、相濡以沫。鍾灰和父親之間原本也存在隔閡,兩人原本關係就不好,卻因為天災開始互相幫助、理解,進而化解了困境。所以,天災「有時是祝福,有時是詛咒,可以是天啟,也可以是天災。」——就像家庭一樣。

原本看似邪惡、否定女兒生存價值的父親,原來也只是個需要長大才能知道如何去愛的孩子,不是真正的壞人,這是《K.I.N.G.:天災對策室》很溫柔的部分(這種溫柔,也好台灣啊)。除了少數例外,故事中大部分的人都不是真正的壞人,而是有難題的人。他們可能會做惡事,他們身上甚至可能有邪惡,但他們也有善良的一面,他們很努力地和自己的「惡」相處,有時成功有時失敗。

為何如此溫柔?薛西斯說:「善惡是從利害關係開始的,只要地球上還有兩個以上的人類,惡就會一直存在,因此我不想定義惡人。」

善惡是相對的,就像自然/超自然,正常/不正常是相對的。惡、超自然、不正常就像善、自然、正常一樣,是我們身上的一部分。因此薛西斯說:「與其努力把自己擠上『跟別人一樣』的軌道,不如努力讓這個社會變成『與別人不一樣也沒關係』的社會。當作買保險也好,我覺得那是能最大化集體利益的方式。」

於是,描寫災難和毀滅的《K.I.N.G.:天災對策室》,也成了某種給讀者的保險。最適合買這份保險的人,其實是青少年和他們的家長。書中處理到的家庭議題——如何和不喜歡自己的家長相處並看見他們的創傷?彆扭的家長對孩子造成傷害後有沒有機會修補?若沒有家長的支持,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是否可以取代?都是青少年和他們的家長在成長過程中好需要知道的東西呀(是的,不只是孩子,家長也需要成長)。

成長就像蛻變,是痛苦的,不一定會成功。孩子和家長會像幽靈蛹的白霧般消散,還是成為真正的蝴蝶?這就要看他們是否能接受自己和彼此,將天災化為天啟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K.I.N.G.:天災對策室
作者:薛西斯 
繪者:SUI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4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薛西斯
臺灣作家,創作類型跨推理、武俠、奇科幻,2013年以《托生蓮》獲角川輕小說大賞銅賞出道,次年武俠小說《不死鳥》獲獎,2015年以推理小說《H.A》入圍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本作獲評論家詹宏志及版權經紀人譚光磊正面評價,日本評論家玉田誠更稱是「肩負推理小說歷史進程的傑作」。近年著有結合線上虛擬實境的懸疑小說「魔女的槍尖」系列、多位作家合著怪談小說《筷:怪談競演奇物語》,並和臺灣漫畫家鸚鵡洲搭檔,在《CCC創作集》上連載《不可知論偵探》。

擅以人物及謎團為軸心,寫出縝密懸疑的作品。故事多從我們生活熟悉的元素入手,挖掘出人性困境後輔以想像力羅織的設定,令人想起閱讀虛構文學時最樸實的追求——希望讀到一個有趣的故事。本作集結作家出道創作特色,在既有現實世界觀中置入特殊設定,群像劇書寫出臺灣都市怪談及大型災難,是帶有怪奇懸疑和超能力動作場面的娛樂作品,亦是有快節奏和豐富角色的都市奇幻小說。

相關著作:《K.I.N.G.:天災對策室》、《筷:怪談競演奇物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