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用書中確實出現過的形容詞來描繪,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應該可以是「粗獷、私密、混亂」。延續大批碎石流動摩擦般的語氣與意念,亢奮與低迷交錯的精神氣象,男人從挪威搬家到瑞典,與戀愛對象結了婚,持續寫作,同時也有諸多小孩失控妻子失控親家失控自己失控的問題。
在《我的奮鬥1:父親的葬禮》裡,他坦白獨處的必要:「我一直以來都很需要獨處,我需要巨大且孤獨的空間,當我得不到這些,如我過去的5年,我就會失望沮喪,有時候幾乎是恐慌,或者發怒。」這是與日常的戰爭,也是與寫作的戰爭。如果被書名中「戀愛」的浪漫引來,閱讀的輕快期待,恐怕會被胃部緊縮、手心冒汗的生理反應取代——在三級警戒生活期間,我與伴侶長時間共處小空間,特別能感受此類日常焦慮,即使再親密互信,也難以排解。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系列書裡,有一本莎拉.梅特蘭所寫的《開始享受獨處》。作者先為讀者打預防針:獨處(與其傾向)在歷史上某些時期,不見得是好時光或美德。「孤獨」在道德水平線上的浮沉,反映了諸多價值觀的火線。戀愛與養育,當然有令克瑙斯高滿足的自由時刻,但生活的瑣務一件也少不了。他是怎麼呼吸的呢?少數能喘口氣的時間:散步,買菜,或者條約式交換來的獨處,讓文字騰出了語調與景觀。
跟隨他換氣的過程中,我也留意到關於眼睛與視覺的討論。雖出於直覺,但並非偶然。其一是因為,全書(看似)毫無遮蔽物、混合經驗與想像的寫作方式,所引發的「觀看他人生活」之樂趣、緊張與疑問(如湖南蟲的〈我敢這樣坦白嗎?戀愛中的楚門──讀《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其二來自,克瑙斯高的確特別常寫眼睛,將近150次。
這個傾向其實在第一部中已經有線索:「臉上唯一沒有變化的是眼睛。在你出生的那一天和你死去的那一天,它們同樣清澈。」此時他提到的是林布蘭,推崇畫中層次繁複的看與被看之關係,以及優越藝術作品的深刻戲劇性。獨處時的心靈活動,使他同時探索著外觀與內觀,困境與自由——另一個在書中高頻率出現的字。
眼睛不只望遠與細描,也映照他的藝術論:
「日常生活可以壓迫我們,就像腳踩著腦袋,但它也可以給我們帶來喜悅。一切都取決於用怎樣的眼睛來觀看⋯⋯這樣的眼睛也能看到日常生活呈現出同樣野蠻的、關乎存在的複雜性⋯⋯眼睛給世界帶來了意義,眼睛具備恆久的可能,我們卻往往選擇抗拒它,至少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是這樣。」
「純潔無瑕的眼睛是不存在的,無法看出任何事的目光也不存在,你看到的每一件東西都不是它真正的樣貌。在這種情況下,藝術意義作為一個整體的問題被迫浮出水面。」
前一段出現在克瑙斯高與妻子琳達,預備觀看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潛行者》DVD之前;後一段則是兩人在森林積雪中散步,躁亂生活浮現久違的平靜。發亮與灰暗的雪景下,死與活,可見與不可見開始對話,他想起莫內、陶洛、弗里德里希這些畫家。他帶第一個小孩萬妮婭的時候,邊推嬰兒車,邊帶著杜斯妥也夫斯基。描述這樣的閱讀經驗時,也不無自我對照的用心:「讀過幾百頁後,便突然眼前一亮,煞費苦心而慢慢積聚的種種細節開始互相作用。」
具備這種「描繪世界」的野心的作品何其多,姑且看作機運相逢。閱讀《戀愛中的男人》時,我也在重讀《燈塔行》。吳爾芙近乎神蹟的心靈刺繡與視角調控,以規模略小的方式,齊備了描繪世界的品格。且至少在幾個層面,《燈塔行》出現了與《戀愛中的男人》共讀的樂趣:真實素材與想像的滲溶;在「房間」、「家庭」、「聚會」、「風景」、「窗」交錯的世界中,探勘「人」是什麼;從夫妻與孩童間延展出的,關係的張力與藝術;俗務中竄流的意識,以及以小說語言重新整建時間的意念。
當然相對於《戀愛中的男人》與現實產生「等身感」的敘事,《燈塔行》「齒輪狀」(交互咬合、順轉與逆轉、大小尺度的帶動)的時空裝置,畢竟有它的先天優勢。吳爾芙藉由《燈塔行》中的畫家莉莉所呈顯的,關於眼睛、生命與創作的問題,同樣也令人震顫。(註)她在小說的最後,在一幅歷經10年仍未完成的肖像畫作中間,畫上了一條線,「好像她一下子看清楚了⋯⋯是的,她想,我已經見到了我的景象。」
在我們的世界裡,看見什麼景象才足夠?「我看見的東西什麼也給不了我,雪就是雪,樹就是樹。只有我看見雪的圖片、樹的圖片時,它們才產生了意義。」作者要說的或許也是:生活或終歸是生活,但當它們成為小說後,才出現了意義。我們不妨也畫上一條線,使得讀《戀愛中的男人》從「怎麼看他」,略為移轉到「他怎麼看」。
「若要我用一幅畫來描述它,應該是在水閘前的一隻船:時光來自四面,節奏均勻的微波,將生活恆定不變地給托升起來。」這是克瑙斯高在《父親的葬禮》中對生命的描繪。我覺得最奇異的是,眼睛使他所遞出來的世界,既不致過於巨大使人恐慌,也並非卑微得讓我們輕忽。●
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
Min Kamp 2
作者: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
譯者:康慨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
挪威最重要的當代作家之一,被譽為「挪威的普魯斯特」。1968年生於奧斯陸。1998年,以首部小說《出離世界》(Ute av verden)獲得挪威文學評論獎。2004年,以第二部小說《萬物皆有時》(En tid for alt)獲得北歐文學獎提名,及國際都柏林文學獎提名。2009年至2011年間,克瑙斯高出版了六部半自傳體小說《我的奮鬥》(Min Kamp),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此系列完成後,隨即獲得挪威文學界最高榮譽──布拉哥文學獎。2015年9月,更獲得了德國《世界報》文學獎。如今《我的奮鬥》系列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近年著有《四季四重奏》(暫譯,Årstid encyklopedien)四部曲。
|
Tags:
(林鈺馨/攝)
若用書中確實出現過的形容詞來描繪,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應該可以是「粗獷、私密、混亂」。延續大批碎石流動摩擦般的語氣與意念,亢奮與低迷交錯的精神氣象,男人從挪威搬家到瑞典,與戀愛對象結了婚,持續寫作,同時也有諸多小孩失控妻子失控親家失控自己失控的問題。
在《我的奮鬥1:父親的葬禮》裡,他坦白獨處的必要:「我一直以來都很需要獨處,我需要巨大且孤獨的空間,當我得不到這些,如我過去的5年,我就會失望沮喪,有時候幾乎是恐慌,或者發怒。」這是與日常的戰爭,也是與寫作的戰爭。如果被書名中「戀愛」的浪漫引來,閱讀的輕快期待,恐怕會被胃部緊縮、手心冒汗的生理反應取代——在三級警戒生活期間,我與伴侶長時間共處小空間,特別能感受此類日常焦慮,即使再親密互信,也難以排解。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系列書裡,有一本莎拉.梅特蘭所寫的《開始享受獨處》。作者先為讀者打預防針:獨處(與其傾向)在歷史上某些時期,不見得是好時光或美德。「孤獨」在道德水平線上的浮沉,反映了諸多價值觀的火線。戀愛與養育,當然有令克瑙斯高滿足的自由時刻,但生活的瑣務一件也少不了。他是怎麼呼吸的呢?少數能喘口氣的時間:散步,買菜,或者條約式交換來的獨處,讓文字騰出了語調與景觀。
跟隨他換氣的過程中,我也留意到關於眼睛與視覺的討論。雖出於直覺,但並非偶然。其一是因為,全書(看似)毫無遮蔽物、混合經驗與想像的寫作方式,所引發的「觀看他人生活」之樂趣、緊張與疑問(如湖南蟲的〈我敢這樣坦白嗎?戀愛中的楚門──讀《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其二來自,克瑙斯高的確特別常寫眼睛,將近150次。
這個傾向其實在第一部中已經有線索:「臉上唯一沒有變化的是眼睛。在你出生的那一天和你死去的那一天,它們同樣清澈。」此時他提到的是林布蘭,推崇畫中層次繁複的看與被看之關係,以及優越藝術作品的深刻戲劇性。獨處時的心靈活動,使他同時探索著外觀與內觀,困境與自由——另一個在書中高頻率出現的字。
眼睛不只望遠與細描,也映照他的藝術論:
前一段出現在克瑙斯高與妻子琳達,預備觀看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潛行者》DVD之前;後一段則是兩人在森林積雪中散步,躁亂生活浮現久違的平靜。發亮與灰暗的雪景下,死與活,可見與不可見開始對話,他想起莫內、陶洛、弗里德里希這些畫家。他帶第一個小孩萬妮婭的時候,邊推嬰兒車,邊帶著杜斯妥也夫斯基。描述這樣的閱讀經驗時,也不無自我對照的用心:「讀過幾百頁後,便突然眼前一亮,煞費苦心而慢慢積聚的種種細節開始互相作用。」
具備這種「描繪世界」的野心的作品何其多,姑且看作機運相逢。閱讀《戀愛中的男人》時,我也在重讀《燈塔行》。吳爾芙近乎神蹟的心靈刺繡與視角調控,以規模略小的方式,齊備了描繪世界的品格。且至少在幾個層面,《燈塔行》出現了與《戀愛中的男人》共讀的樂趣:真實素材與想像的滲溶;在「房間」、「家庭」、「聚會」、「風景」、「窗」交錯的世界中,探勘「人」是什麼;從夫妻與孩童間延展出的,關係的張力與藝術;俗務中竄流的意識,以及以小說語言重新整建時間的意念。
當然相對於《戀愛中的男人》與現實產生「等身感」的敘事,《燈塔行》「齒輪狀」(交互咬合、順轉與逆轉、大小尺度的帶動)的時空裝置,畢竟有它的先天優勢。吳爾芙藉由《燈塔行》中的畫家莉莉所呈顯的,關於眼睛、生命與創作的問題,同樣也令人震顫。(註)她在小說的最後,在一幅歷經10年仍未完成的肖像畫作中間,畫上了一條線,「好像她一下子看清楚了⋯⋯是的,她想,我已經見到了我的景象。」
在我們的世界裡,看見什麼景象才足夠?「我看見的東西什麼也給不了我,雪就是雪,樹就是樹。只有我看見雪的圖片、樹的圖片時,它們才產生了意義。」作者要說的或許也是:生活或終歸是生活,但當它們成為小說後,才出現了意義。我們不妨也畫上一條線,使得讀《戀愛中的男人》從「怎麼看他」,略為移轉到「他怎麼看」。
「若要我用一幅畫來描述它,應該是在水閘前的一隻船:時光來自四面,節奏均勻的微波,將生活恆定不變地給托升起來。」這是克瑙斯高在《父親的葬禮》中對生命的描繪。我覺得最奇異的是,眼睛使他所遞出來的世界,既不致過於巨大使人恐慌,也並非卑微得讓我們輕忽。●
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
Min Kamp 2
作者: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
譯者:康慨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
挪威最重要的當代作家之一,被譽為「挪威的普魯斯特」。1968年生於奧斯陸。1998年,以首部小說《出離世界》(Ute av verden)獲得挪威文學評論獎。2004年,以第二部小說《萬物皆有時》(En tid for alt)獲得北歐文學獎提名,及國際都柏林文學獎提名。2009年至2011年間,克瑙斯高出版了六部半自傳體小說《我的奮鬥》(Min Kamp),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此系列完成後,隨即獲得挪威文學界最高榮譽──布拉哥文學獎。2015年9月,更獲得了德國《世界報》文學獎。如今《我的奮鬥》系列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近年著有《四季四重奏》(暫譯,Årstid encyklopedien)四部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3》在這間酒吧看書,不會有人覺得你很奇怪
延伸閱讀
書評》宛如洋蔥的生命迷宮:讀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我的奮鬥》
閱讀更多
話題》戰火下,細微、卻確實存在的微光:讀《巴黎圖書館》
閱讀更多
書評》若逃生梯是我們需要的第三種語言:讀《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