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繪本大師》因為我記得: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的童年史詩

被譽為「圖畫書界畢卡索」的莫里斯.桑達克(取自npr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

Openbook為喜愛圖畫書的大小讀者,精心規畫「兒童繪本大師」系列報導,每個月將為大家介紹一位當月出生的世界級童書大師。邀請讀者一起來逛遊多采多姿的兒童圖畫書世界,也為大師熱鬧慶生。

突如其來的時疫打亂這個世界,強烈衝擊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對百工百業都造成嚴峻的考驗。醫療是當務之急,民生為日常之重,但除了身體的養護,生命的存續仍須仰賴精神心靈的滿足。在各國政府的救急紓困方案中,不少國家的文化部門也提出許多因應措施和補助方法。

除了來自公部門的資源,也有民間的力量伸出援手,協力維繫為未來打造美好事物的機會。莫里斯.桑達克基金會(Maurice Sendak Foundation)即與紐約藝術基金會(New York Foundation for the Arts)合作,發起了一項緊急救濟贈款計畫,針對美國21歲以上受到疫情影響的兒童圖畫書作者,提供最高2500美元的一次性補助。

莫里斯.桑達克基金會源自2010年成立的桑達克獎學金,是非營利性慈善組織。它繼承了圖畫書大師桑達克(Maurice Sendak)的藝術遺產,致力於促進公眾對文學、視覺和表演藝術的興趣和理解,培養兒童文學和戲劇設計領域的新興人才及知名藝術家,基金會同時也積極促進兒童和動物的權利和福祉。

被譽為「圖畫書界畢卡索」的桑達克,生前即對兒童圖畫書的推進有鉅大的貢獻,遺愛現今仍綿延人間。


sang_da_ke_he_mu_qin_zhu_zi_zi_ge_ge_yu_1928nian_he_zhao_.jpg

桑達克和母親、姊姊及哥哥於1928年的合影(莊世瑩提供)

桑達克1928年6月10日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父母都是來自波蘭的猶太人,在一戰期間分別移民美國。父親體格健壯,是一位裁縫和天生的說故事高手,常天馬行空肆意改編故事,內容完全不忌恐怖腥羶。小桑達克往往信以為真而向同學轉述這些故事,小學時曾因此被老師勒令回家「好好洗嘴」。桑達克的母親則像他書中經常出現的媽媽,性情冷淡、易怒、鬱鬱寡歡,而且會嚴格懲罰孩子。

平常照顧桑達克的是大他9歲的姊姊,還有大他5歲的哥哥傑克(Jack Sendak),三人感情甚篤。創意無窮的傑克,陪伴小桑達克一起畫畫、製作小玩具,長大後由哥哥寫故事,桑達克畫插畫,攜手出版了《The Happy Rain》和《Circus Girl》兩本書。

桑達克小時候體弱多病,麻疹、雙側肺炎、猩紅熱無一倖免。有一次,祖母甚至讓他穿上一身白衣白鞋,假扮成天使,來躲避死神的追捕。幼年時的桑達克只能幽居在臥室,隔窗看著鄰里的孩子在街巷間嬉戲。這種與世隔離的經驗日後大量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從1956年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Kenny’s Window》,桑達克就反覆述說「孩子如何從沉悶無聊裡倖存,又如何應付憤怒沮喪」的主題。


kennys_window.jpg

桑達克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Kenny’s Window》

終其一生,桑達克都自認為是個倖存者,死亡的威脅惘惘如影隨形。父母親從不避諱在他面前提起,經濟大蕭條時期迫於經濟壓力,他們多次嘗試流產,企圖放棄生下桑達克。二戰期間,波蘭的老家不斷傳來親人在集中營被屠殺的噩耗,父母親悲慟欲絕,家中沉浸在傷逝哀悼的氛圍中,連笑聲似乎都是不應該的。

桑達克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充滿了自相矛盾的情感和敘述。對他而言,童年才不像彼得潘(Peter Pan)一樣奇妙而有趣,早慧敏感的心性讓他瞭解生活中的險惡,但他絕不會讓大人知道他明白那些可怕的事情,因為那會嚇壞他們。

童年也有快樂的時光,譬如全家人一起看了無數迪士尼的動畫片,還有《勞萊與哈台》(Laurel and Hardy)和歌舞電影。和米奇(Mickey Mouse)同年出生的桑達克,一生熱愛米奇,將牠視為另外一個「隱形的手足」。12歲那年,看完《幻想曲》之後,桑達克立志將來要當插畫家。


sang_da_ke_he_mi_qi_.jpg

(莊世瑩提供)

他從來沒喜歡過上學,所以高中畢業後,拒絕了父親要他念大學的提議。從小未曾特別習畫的桑達克,1947年到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夜校,短期選修了寫生和油畫課程,接著在第五大道的FAO施瓦茨(FAO Schwarz)玩具店,謀得櫥窗裝飾設計助理的工作。一直壓抑在貧民區的布魯克林小子,終於來到一橋之隔的曼哈頓,這裡蘊藏著電影、藝術以及值得嚮往的各種事物,是他仰望已久的夢幻之地。

FAO施瓦茨這家歷史悠久的玩具店,擁有全城數一數二的兒童書店,從未接觸童書的桑達克如入寶山,在工作之餘,總是不停地閱讀和素描,引起童書採購員Frances Chrystie的注意。Chrystie安排知名的哈珀出版社編輯厄蘇拉(Ursula Nordstrom)和桑達克會面,而在看過桑達克素描簿的隔天,厄蘇拉立刻交給桑達克一項任務,為法國兒童作家Marcel Aymé的《The Wonderful Farm》畫插圖。這本書於1951年出版,桑達克由此出發,踏入童書插畫的領域。


the-wonderful-farm_he_.jpg

桑達克為法國兒童作家Marcel Aymé作品《The Wonderful Farm》繪製插圖(取自NGA© Maurice Sendak 

這次「命運的相逢」,是童書史上的佳話,更是影響桑達克人生至鉅的關鍵。厄蘇拉可說是20世紀美國童書界最偉大的編輯,曾與眾多才華橫溢的作家和插畫家合作,打造出無數的經典童書。Nordstrom以非凡的洞察力,看出這個靦腆的年輕人深藏著驚人的才華,於是她不斷提供桑達克為知名作家繪製插畫的工作,藉此打磨他的技藝。

在生活上,厄蘇拉也給予桑達克多方鼓勵呵護,同時扮演導師、摯友,甚至是「母親」的角色,她的書信選集《Dear Genius》中,記錄了兩人動人的情誼。

dong_shi_yong_lai_wa_de_.jpg桑達克還有另一位「心靈的母親」,那就是和他合作《洞是用來挖的》的文字作者露絲.克勞斯(Ruth Krauss)。克勞斯是一位富有實驗精神的創作者,她和兒童文學家瑪格麗特.懷茲.布朗(Margaret Wise Brown)都曾在銀行街教育學院學習,認為「直接觀察」幼兒,對於圖畫書的創作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洞是用來挖的》就是克勞斯細心記錄幼兒園孩子的訊息,所作出的回應。

克勞斯原本打算與另一位凱迪克金獎畫家尼古拉斯.莫爾德維諾夫(Nicholas Mordvinoff)合作,但莫爾德維諾夫覺得這個故事零碎且難以把握,很難配插圖。於是Nordstrom大膽舉薦初出茅廬的桑達克,克勞斯看過桑達克描繪布魯克林街頭小孩的素描之後,大表肯定說:「就是這樣。」隨即邀請他週末到家中度周末,一起討論新書的插畫。

克勞斯的丈夫就是《阿羅有枝彩色筆》的作者克拉格特.強森(Crockett Johnson),從1951到58年間,他們成為桑達克的「周末父母」。桑達克就像一名學徒,跟著他們學習文學、藝術史和人類學,同時接受兩人兒童觀的啟迪。

桑達克早期的作品,捕捉到兒童的天真、慧黠和機靈,喚醒了許多人對童年純真的回憶。《洞是用來挖的》出版後大受歡迎,依當時的慣例,桑達克原本只能拿一次稿費,但克勞斯大方地和他分享版稅。經濟無虞之後,桑達克終於不必兼職畫插圖,可以專心致力於創作。

他和克勞斯陸續合作了《I'll Be You and You Be Me》、《Charlotte and The White Horse》、《I Want to Paint My Bathroom Blue》、《歡迎蝴蝶來參觀》、《A Very Special House》、《Bears》等書,克勞斯用詩般的語言表現孩子的野性,以及尊重兒童真實天性的理念,深深影響了桑達克的作品。

books_3.png

在重新界定童書樣貌的《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於1963年出版之前,桑達克已經創作了五十多本書(包含7本自寫自畫的作品),他為許多知名作家和文學巨著畫的插圖,已得到5座凱迪克銀獎,以及數座紐伯瑞金獎和銀獎。整個50年代,是桑達克積極自我養成的階段,他多方嘗試各種畫風,有意識地向藝術大師們偷師學藝。

在《The Wonderful Farm》中,桑達克學習George Cruikshank和Gustave;在《Charlotte and The White Horse》中,借鑒威廉.布萊克和夏卡爾;《跳月的精靈》中有著亨利.盧梭的抒情和感性;《兔子先生和可愛的禮物》裡,運用印象主義畫風;開風氣之先的「小熊系列」(I Can Read)作品,則採用了維多利亞時代風格。


tu_zi_xian_sheng_he_ke_ai_de_li_wu_he_.jpg

《兔子先生和可愛的禮物》內頁插畫(格林文化提供)

無論是古典、寫實還是浪漫,因應敘事的需求,桑達克不斷在浩瀚的藝術史寶庫中汲取養分。經過他的創意融鑄,最後顯現的總是獨一無二的「桑達克式風格」。

風格可以由插畫來體現,藝術卻要靠想像來表達。大多圖畫書畫家是藉由視覺訊息來啟動創意,但桑達克更重視「文本」,他認為語言是幫助他進入繪圖的跳板。

寫故事比畫插畫要難得多,在畫圖之前,他會花大量的時間思考文字的意象、聲韻、節奏,完成後的文本就像樂譜。他習慣為每一本書做各種樣式的「假書」,全都是他不斷嘗試演奏的練習曲。《野獸國》全書只有338個字,精準的連結現實與象徵,就是他反覆推敲修改的成果,他不只是圖畫書大師,也是圖畫書詩人。

《野獸國》的完成,經歷了一段漫長的過程。從1955年起,桑達克就開始構思叫做「野馬國」的草稿,整個圖文的架構明顯模仿倫道夫.凱迪克(Randolph Caldecott)的作品。凱迪克是英國19世紀的圖畫書大師,他的圖畫充滿音樂性和舞蹈的動態感,是桑達克心目中的典範。桑達克早期經常使用大量的斜線和墨水十字影線等圖畫語彙,就是凱迪克善用的技法。1965年桑達克創作了《保護者海克特與當我越過海洋兩首童謠》,向終生的老師凱迪克致敬。


ye_shou_guo_03.jpg

《野獸國》內頁(取自NGA© Maurice Sendak)


ye_shou_guo_02.jpg

《野獸國》內頁(取自NGA© Maurice Sendak)

做了幾次「野馬國」的假書後,因為自覺不會畫馬,桑達克放棄這個構想,於是才有了無以名之的「wild things」誕生。當桑達克把完成的書稿交給Nordstrom時,連這位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編輯,都為這本書的狂野而震驚,一度猶豫是否適合出版。幸而最後Nordstrom決定支持桑達克大膽的野心,這本改寫童書規則的偉大傑作因此得以問世。


650px_ye_ma_guo_shan_xing_jia_shu_.jpg

桑達克製作的《野馬國》扇形假書(莊世瑩提供)

這本書在形式上文圖結合完美,在意識和潛意識的層面,則潛伏了童年真實的憤怒、恐怖、死亡、拋棄、失落、性和罪,把童書帶進了佛洛伊德時代。盡情瘋狂大鬧一場的Max,不僅憑自己的力量戰勝了負面情緒,而且在經歷大冒險後,依然能平安歸來。Max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大英雄,小讀者們都想到《野獸國》一遊,但大人們卻被這本打破禁忌的書嚇壞了。

在獲得凱迪克金獎的肯定之後,桑達克得到更大的自由,繼續挑戰童書的邊界。1970和1981年,他完成童年史詩三部曲的另外兩本:《午夜廚房》和《在那遙遠的地方》。這三個角色和畫風都不相同的故事,是「幻想」主題的變奏,描繪孩子如何掌握各種感覺:氣憤、無聊、恐懼、挫敗、嫉妒……並靠著幻想的力量擺脫困境,拯救了自己。

《午夜廚房》採用卡通化的視角,主角Mickey從他的臥室窗戶飛出,在午夜的幻遊中,遇見三個長得像哈台的麵包師傅,想把他烤進蛋糕裡。故事裡的種種元素似乎都來自童年甜美的經驗,難怪桑達克曾說這本書是他作品中最歡樂的一本,還把這本書獻給了他的父母親。

wu_ye_chu_fang_01.png


wu_ye_chu_fang_02.png

《午夜廚房》內頁(翻攝自《午夜廚房》)

然而,在神祕的漫遊裡,其實懷著巨大的哀傷和恐懼。桑達克小時候,曾親眼見到玩伴因車禍死亡的場景,從此以後,那被車撞擊凌空而起的小小身軀變成他一生的夢靨,在他作品中,所有的「飛翔」和「漂浮」都帶著死亡的陰鬱氣息。

此外,在創作這本書的期間,桑達克經歷了愛狗和父母親的老病過世,他自己則心臟病突發,生命差一點就終結在39歲。而這本書出版後,也因為書中出現正面裸體的小孩,引起衛道人士強烈的撻伐。

也許是禍福相倚,《午夜廚房》出版的同年,桑達克得到國際安徒生大獎的榮耀,是美國史上第一人。他一生幾乎囊獲了所有重要的兒童文學獎項,包括羅蘭.英格斯.懷得獎(Laura Ingalls Wilder Medal)、美國國家藝術勳章、國會圖書館終身傳奇獎、2003年第一屆林格倫兒童文學獎插畫家獎,以及總共得過1次凱迪克金獎和7次銀獎。他輝煌的紀錄,被譽為圖畫書創始百年來最偉大的創作者。

集令譽於一身的桑達克,名聲和影響力不只發揮在兒童文學範疇,他也是少數能將藝術和大眾文化融合的超級巨星。80年代,他投身歌劇和芭蕾舞劇製作,為他鍾情的《魔笛》、《胡桃鉗》、《糖果屋》進行舞台美術設計,也參與兒童電視劇及動畫的製作。90年代初,他與另一位兒童文學家約林克斯(Arthur Yorinks)成立「午夜廚房兒童劇院」(the Night Kitchen: A National Children's Theater),將多部作品改編成電影、音樂劇和舞台劇。然而,他工作得越狂熱,心境就越孤獨,作品也越來越隱晦難解。


dhriw6ewkaafk4n.jpg

《野獸國》改編舞台劇演出畫面(取自twitter

三部曲的終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是桑達克自認為創作結構最完美的作品。他有信心要創作一本藝術性不會被忽略的圖畫書,但就像他被問過千百次的問題:「你的書是為孩子而創作的嗎?」這本獨具一格的作品,再度引起廣泛的質疑和討論。後來日本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於2001年創作了帶有自傳色彩的《換取的孩子》,就是以此書為引題。

《在那遙遠的地方》集結了格林童話、神話傳說和現實中1932年的林白小鷹綁架案件。為了配合格林童話的年代,繪畫風格也採用德國浪漫派畫風,不僅文字以詩的格律寫作,桑達克最喜歡的音樂家莫札特更直接入鏡,扮演神祕客的角色。桑達克刻意注入音樂元素,讓此書成為一齣「有圖畫的歌劇」。


zai_na_yao_yuan_de_di_fang_-14_15_0.png

《在那遙遠的地方》內頁(格林文化提供)

這本書是桑達克修補童年經驗和慾望的自我療癒之作,繁複的意象層層疊疊布滿全書,如要解開謎題,得回到他生命的經歷去探求。書中缺席的父親、恍神的母親和疏於照護妹妹的小姊姊,原型來自桑達克的家人。他曾戲稱是用這本書進行「復仇」,將自己的情結隱藏在虛構的情節中,來為童年被遺棄的陰影除魅。

桑達克宣稱《在那遙遠的地方》是他最終的「桑達克式」考古挖掘,是他最後一次剖析自我靈魂的圖畫書。1993年出版的《We are all in the Dumps with Jack and Guy》,連結兩首原本歡快的童謠,以圖像賦予截然不同的詮釋。這次他不再以私我為中心議題,關心的對象轉換到陰暗角落裡無家可歸的孤兒,以及對愛滋病衝擊的憂心。一如過往,作品中呈現的無政府主義精神又引起非議,然而桑達克對童年的堅韌仍堅信不移,他認為孩子是英雄,一定會想到辦法脫險。


zai_na_yao_yuan_de_di_fang_-28_29.png

《在那遙遠的地方》內頁(格林文化提供)

2011年,高齡83歲的桑達克出版了《Bumble Ardy》,孤兒小豬阿迪舉辦9歲生日派對,無拘無束嬉鬧狂歡的景象,似乎回到他充滿童趣的創作原點。小豬闖了禍,流著淚保證和發誓:「我再也不長到10歲了!」多麼讓人心碎的話語,因為這本書其實是桑達克的自救之書——和他相伴50年的同性伴侶Eugene Glynn於2007年過世,在Glynn病重時,桑達克找出過去曾為芝麻街設計的構想,藉創作來逃避傷痛。


mo_li_si_sang_da_ke_.jpg

圖畫書作家莫里斯.桑達克(取自NGA

「就像我們愛坐在死者身旁,他們變得無上珍貴,就像我們極力要爭回失去的,雖然其他的都在這裡。」這是桑達克最愛的詩人艾蜜莉.狄金生(Emily E. Dickinson)的詩句。他曾說過,只要朗誦狄金生的詩,他的心就能得到平靜。在家人相繼過世之後,桑達克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對親愛的哥哥傑克、還有Glynn的思念特別深切。

2013年出版的《My Brother’s Book》,是桑達克生前最後一部完整作品,這是他為傑克和Glynn譜寫的輓歌,也是為自己所做的預知死亡紀事。這本書的靈感來源是莎士比亞《冬天的故事》,奇異瑰麗的畫風則來自桑達克最仰慕的畫家威廉.布雷克。如同故事裡去營救兄弟的蓋伊所言:「悲傷的謎題最適合我」(A sad riddle is best for me.),全書瀰漫著迷離詩意的氛圍,彷彿桑達克期望在無邊的夢境裡,與他至愛之人重聚。

桑達克曾經說:「如果說我真的有不尋常的天份,那也不是我比別人畫得好或寫得好,我從來不會這樣騙自己。我想我擁有的,是能夠記得別人可能不記得的事,也就是童年某些特定時刻的聲音、感覺和意象。」因為記得了,他透過藝術得到救贖,也或許他根本是個不可靠的敘事者,在重述之間,用想像創造了屬於他的全新世界。

在一次受訪中,桑達克提到:「愛常常以威脅的形式出現,只有在經歷了可怕的冒險之後,才能到達安全港——如果可以到達的話。」他於2012年過世,我多麼期盼,他已經駕著《野獸國》中Max的小船,去到了比遙遠還要遙遠之處,尋找到真正能身心安頓的居所。


ye_shou_guo_01.jpg

《野獸國》內頁(取自NGA© Maurice Sendak)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