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乎沒有中學時期的照片,那時手機和數位相機尚未普及,還是底片沖印的時代,拍照是很慎重的一件事,除非節慶或出遊,不會特別留影。而我找不出一張當時的照片,或許是因為那時我的生活裡既沒有節慶,也沒有遊玩的心情,升學壓力已經把一切青春的色彩都抹成了黑白。
雖然沒有照片可以回憶,但我依然可以想見自己當時的樣子:齊耳的學生頭,臉上沒有一絲笑意,眼中充滿對這個世界的困惑不解,嘴唇卻緊閉,什麼都不說,一臉悒鬱,散發著厭世的寒氣。
那時的我並不是一個甜美可愛的女孩,我的心裡有太多問號,為什麼老師要以考試成績來區分優良學生與不良學生?為什麼世界上有數學和理化這種我永遠弄不懂的東西?為什麼學校教育要我們擠破了頭去競爭而不是學習信任與互助?為什麼明明正值青春年華我卻如此不開心?
那時的日子是由一堂又一堂的考試堆積而成的,考試之前會先發上一次的考卷,考不好就挨打,每個老師都有專用的藤條,咻咻咻地抽打著學生的手心。我偶爾會在老師打人的時候注意她們的表情,那種毫不留情的力道帶著愉悅,彷彿打人是一種樂趣。但我讀過夏丏尊翻譯的《愛的教育》,書中的老師不是這樣的啊!
我在打人的老師身上看到的不是愛,而是恨。那樣的恨意讓我對上學感到恐懼。我的父母從來不打孩子,因此我總是不能明白,為什麼當時的學校教育可以賦予老師合法杖打學生的權力?對我來說,那就是暴力。
我的數學與理化總是不及格,因此也總是被打,少一分打一下,而我少那麼多分,所以老師打我都會打到手痠。那時的煩惱之一,就是如何在被打到手心腫痛的狀況之下還要握筆寫考卷,那真的是考驗。我覺得自己像是被刑求的犯人,每天上學都是去坐牢。有好幾次,我因為上課時沒看黑板,看的是窗外的天空,而被老師丟粉筆,要我到教室外罰站,我背著手站在走廊上,好想乾脆不顧一切地離開,或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十四歲的我已經明白人生最可貴的就是自由。
國中時我讀的是所謂的AA班,也就是能力分班的最強班,畢業時全班有一半考上北一女,就知道這個班有多厲害。班上同學沒有不挑燈夜讀的,我也是,只是我讀的不是課本,而是我自己想讀的書,那是我用自己的方式給自己的自由。當我捧著一本書,把自己整個人埋進去的時候,我就遠離了所有討厭的現實,在文字構築的世界裡找到超越一切的快樂。
年輕時所讀的書,對個人生命觀與價值觀的影響是最深遠的,也許還在無形中進入了我的潛意識,主導了我後來人生裡許多做決定的時刻。
我在《包法利夫人》讀到渴愛的寂寞,在《安娜卡列妮娜》讀到某種命運的悚然,在《飄》讀到希望與勇氣,而它們的共通之處,在於為愛可以不顧一切,即使可能粉身碎骨,也勝過無愛的長夜;然而愛情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救贖,最終反而是了解真相之後的幻滅。
我也讀莎士比亞的劇本《羅密歐與茱麗葉》,發現自己與茱麗葉同齡,但她經歷了愛與死,我卻還被困在可惡的考試、髮禁和老師的藤條裡。我也想在月下和誰談心啊,我也願意為了愛一個人而不惜赴死啊,但我的生活卻是荒漠一片,連一個可以想像的愛情對象都沒有。茱麗葉未能活過14歲,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妮娜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人生短促啊,所以我真的很憂慮,會不會自己還沒有愛過就死了?
我還找到了一本D.H.勞倫斯的《查泰來夫人的情人》(後來遠景也出版了這本書,書名改成《康斯坦絲的戀人》),這本書在二十世紀初問世,因為書中對於性愛有毫不保留的描寫,因此一度被禁,甚至遭到英國法院以「猥褻罪」立案審查,直到1960年才正式解禁出版。D.H.勞倫斯曾說三百年之內沒有人能讀懂他的作品,但我覺得我可以了解,真正的愛無關階級,沒有矯飾,是身心靈的坦誠相見。我覺得自己彷彿是D.H.勞倫斯的知音,那種共鳴的感覺讓我全身血液滾燙,於是我把他所有的書都找來看,然後又為了他的《少女與吉卜賽人》著迷不已,反覆讀了又讀,好希望也有人駕著篷車出現把我帶走,擺脫數學理化,從此偕愛浪跡天涯。
然而同時我也讀了《流浪者之歌》、《約翰克利斯多夫》、《地下室手記》和《海狼》,書中那種永恆的孤獨一再撞擊我的內心深處,大概也是從那時我就明白了,一個人內在與生俱來的坑洞,不是另一個人可以填補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往內追尋或許是比愛情更重要的事。
對於什麼都尚未經歷的少女來說,愛情與人生都是後來的發生,然而我所讀的文字已悄悄內化為我的內在意識,讓我在多年以後回首前塵時才驀然發現,現實似乎呼應了我的潛意識,生命劇本也就跟著某種內在節奏而走。
也是在那些閱讀的深夜,我寫了許多自己編織的故事,那都是一些斷簡殘篇,往往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而是某個場景的片段與對話,像是獨幕劇一樣的呈現。我的腦海中有許多人物來來去去,他們和我的關係比任何人都親密,而我試著捕捉他們的悲傷與快樂。我常常從午夜寫到清晨,然後帶著瞌睡的眼睛上學去。我的抽屜深處堆滿了一本又一本我寫的故事片段,那些都是我的秘密,我在其中寄託所有的喜怒哀樂,而除了我所寫下的角色,沒有任何人知道我熬夜不睡其實不是在用功讀書,而是在以我自己喜歡的方式與文字相處。
苦悶的青春,是文藝少女的養成條件。回顧過往,因為愛上閱讀,所有的成長疼痛都已經在人生道途上開成繁花。那些閱讀與寫作的深夜,以當年聯考的角度而言是浪擲時間,但從長遠的人生來看卻是珍貴無比的時光,也是後來走上創作之路的養份。如果沒有文字作為依靠,我不知要如何熬過那段灰暗的時期。也因為讀書救了我,所以日後我才成為一個寫書的人。●
彭樹君
以本名寫小說與散文,以筆名朵朵寫朵朵小語。
大學畢業那年出版第一本小說《薔薇歲月》,至今共有五十餘種出版物,包括短篇小說集、小小說集、散文集、筆記書、電影小說、電視小說、人物採訪集。最近出版的是散文集《花開的好日子》與小說集《再愛的人也是別人》。
並以「朵朵」為筆名,出版《朵朵小語》系列,最近出版的是《日日朵朵》。
曾經主編自由時報〈花編副刊〉二十餘年,目前專事寫作,並開設「朵朵寫作坊」,將心靈與人生以書寫串連,分享文字的療癒力。
有「彭樹君」與「朵朵小語」兩個臉書粉絲專頁,以及「朵朵寫作坊」臉書社團。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我幾乎沒有中學時期的照片,那時手機和數位相機尚未普及,還是底片沖印的時代,拍照是很慎重的一件事,除非節慶或出遊,不會特別留影。而我找不出一張當時的照片,或許是因為那時我的生活裡既沒有節慶,也沒有遊玩的心情,升學壓力已經把一切青春的色彩都抹成了黑白。
雖然沒有照片可以回憶,但我依然可以想見自己當時的樣子:齊耳的學生頭,臉上沒有一絲笑意,眼中充滿對這個世界的困惑不解,嘴唇卻緊閉,什麼都不說,一臉悒鬱,散發著厭世的寒氣。
那時的我並不是一個甜美可愛的女孩,我的心裡有太多問號,為什麼老師要以考試成績來區分優良學生與不良學生?為什麼世界上有數學和理化這種我永遠弄不懂的東西?為什麼學校教育要我們擠破了頭去競爭而不是學習信任與互助?為什麼明明正值青春年華我卻如此不開心?
那時的日子是由一堂又一堂的考試堆積而成的,考試之前會先發上一次的考卷,考不好就挨打,每個老師都有專用的藤條,咻咻咻地抽打著學生的手心。我偶爾會在老師打人的時候注意她們的表情,那種毫不留情的力道帶著愉悅,彷彿打人是一種樂趣。但我讀過夏丏尊翻譯的《愛的教育》,書中的老師不是這樣的啊!
我在打人的老師身上看到的不是愛,而是恨。那樣的恨意讓我對上學感到恐懼。我的父母從來不打孩子,因此我總是不能明白,為什麼當時的學校教育可以賦予老師合法杖打學生的權力?對我來說,那就是暴力。
我的數學與理化總是不及格,因此也總是被打,少一分打一下,而我少那麼多分,所以老師打我都會打到手痠。那時的煩惱之一,就是如何在被打到手心腫痛的狀況之下還要握筆寫考卷,那真的是考驗。我覺得自己像是被刑求的犯人,每天上學都是去坐牢。有好幾次,我因為上課時沒看黑板,看的是窗外的天空,而被老師丟粉筆,要我到教室外罰站,我背著手站在走廊上,好想乾脆不顧一切地離開,或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十四歲的我已經明白人生最可貴的就是自由。
國中時我讀的是所謂的AA班,也就是能力分班的最強班,畢業時全班有一半考上北一女,就知道這個班有多厲害。班上同學沒有不挑燈夜讀的,我也是,只是我讀的不是課本,而是我自己想讀的書,那是我用自己的方式給自己的自由。當我捧著一本書,把自己整個人埋進去的時候,我就遠離了所有討厭的現實,在文字構築的世界裡找到超越一切的快樂。
年輕時所讀的書,對個人生命觀與價值觀的影響是最深遠的,也許還在無形中進入了我的潛意識,主導了我後來人生裡許多做決定的時刻。
我在《包法利夫人》讀到渴愛的寂寞,在《安娜卡列妮娜》讀到某種命運的悚然,在《飄》讀到希望與勇氣,而它們的共通之處,在於為愛可以不顧一切,即使可能粉身碎骨,也勝過無愛的長夜;然而愛情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救贖,最終反而是了解真相之後的幻滅。
我也讀莎士比亞的劇本《羅密歐與茱麗葉》,發現自己與茱麗葉同齡,但她經歷了愛與死,我卻還被困在可惡的考試、髮禁和老師的藤條裡。我也想在月下和誰談心啊,我也願意為了愛一個人而不惜赴死啊,但我的生活卻是荒漠一片,連一個可以想像的愛情對象都沒有。茱麗葉未能活過14歲,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妮娜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人生短促啊,所以我真的很憂慮,會不會自己還沒有愛過就死了?
我還找到了一本D.H.勞倫斯的《查泰來夫人的情人》(後來遠景也出版了這本書,書名改成《康斯坦絲的戀人》),這本書在二十世紀初問世,因為書中對於性愛有毫不保留的描寫,因此一度被禁,甚至遭到英國法院以「猥褻罪」立案審查,直到1960年才正式解禁出版。D.H.勞倫斯曾說三百年之內沒有人能讀懂他的作品,但我覺得我可以了解,真正的愛無關階級,沒有矯飾,是身心靈的坦誠相見。我覺得自己彷彿是D.H.勞倫斯的知音,那種共鳴的感覺讓我全身血液滾燙,於是我把他所有的書都找來看,然後又為了他的《少女與吉卜賽人》著迷不已,反覆讀了又讀,好希望也有人駕著篷車出現把我帶走,擺脫數學理化,從此偕愛浪跡天涯。
然而同時我也讀了《流浪者之歌》、《約翰克利斯多夫》、《地下室手記》和《海狼》,書中那種永恆的孤獨一再撞擊我的內心深處,大概也是從那時我就明白了,一個人內在與生俱來的坑洞,不是另一個人可以填補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往內追尋或許是比愛情更重要的事。
對於什麼都尚未經歷的少女來說,愛情與人生都是後來的發生,然而我所讀的文字已悄悄內化為我的內在意識,讓我在多年以後回首前塵時才驀然發現,現實似乎呼應了我的潛意識,生命劇本也就跟著某種內在節奏而走。
也是在那些閱讀的深夜,我寫了許多自己編織的故事,那都是一些斷簡殘篇,往往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而是某個場景的片段與對話,像是獨幕劇一樣的呈現。我的腦海中有許多人物來來去去,他們和我的關係比任何人都親密,而我試著捕捉他們的悲傷與快樂。我常常從午夜寫到清晨,然後帶著瞌睡的眼睛上學去。我的抽屜深處堆滿了一本又一本我寫的故事片段,那些都是我的秘密,我在其中寄託所有的喜怒哀樂,而除了我所寫下的角色,沒有任何人知道我熬夜不睡其實不是在用功讀書,而是在以我自己喜歡的方式與文字相處。
苦悶的青春,是文藝少女的養成條件。回顧過往,因為愛上閱讀,所有的成長疼痛都已經在人生道途上開成繁花。那些閱讀與寫作的深夜,以當年聯考的角度而言是浪擲時間,但從長遠的人生來看卻是珍貴無比的時光,也是後來走上創作之路的養份。如果沒有文字作為依靠,我不知要如何熬過那段灰暗的時期。也因為讀書救了我,所以日後我才成為一個寫書的人。●
彭樹君
以本名寫小說與散文,以筆名朵朵寫朵朵小語。
大學畢業那年出版第一本小說《薔薇歲月》,至今共有五十餘種出版物,包括短篇小說集、小小說集、散文集、筆記書、電影小說、電視小說、人物採訪集。最近出版的是散文集《花開的好日子》與小說集《再愛的人也是別人》。
並以「朵朵」為筆名,出版《朵朵小語》系列,最近出版的是《日日朵朵》。
曾經主編自由時報〈花編副刊〉二十餘年,目前專事寫作,並開設「朵朵寫作坊」,將心靈與人生以書寫串連,分享文字的療癒力。
有「彭樹君」與「朵朵小語」兩個臉書粉絲專頁,以及「朵朵寫作坊」臉書社團。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書.人生.唐香燕》Let it flow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
書.人生.朱福銘》如果讀書毀了你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
書.人生.黃一峯》從美術設計到自然寫作的斜槓人生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