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說家坂野德隆的《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一書,藉由解讀日本內地漫畫家國島水馬的漫畫,從不同的視角,檢視日本對台的治理殖民史。
從1916年到1936年,這20年間,國島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的「漫畫記者」,或投稿個人作品,發表了大量的時事諷刺畫,這些畫見證了大正年間的民主潮流,也反映了台灣當時政治與社會現況。評論這本書,很多人可能會從台灣史、中日關係史或是殖民史的觀點切入。這篇文章,我想就諷刺漫畫史的角度來談談坂野這本書與國島「台日漫畫」的代表意義。
▇諷刺漫畫全球性:英國幽默雜誌建立的卡通帝國
首先,坂野這本書說明了,台灣漫畫的早期發展也受到當時諷刺漫畫全球性交流的影響。近10年來,學界對於諷刺漫畫的研究趨向跨文化,研究者不視諷刺漫畫為單一國家或漫畫家的作品,而是置入全球語境,去看其如何生成與流動。種種研究指出,在20世紀的交界,這些看似獨立的漫畫與刊物,都相互影響著;一張張機智幽默的圖像背後,承載的是跨國的圖像交流。促成這交流的動力有許多,包括印刷技術的進步,報紙事業的發達,閱眾文化的轉變,最重要的是方興未艾的殖民主義。代表刊物即是英國幽默雜誌《膨奇》(Punch ),刊物本身與其代表的形式,隨著大英帝國散佈世界,建立了一個「卡通帝國」。
國島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的「臺日漫畫」,可看作這潮流下的產品。在書中,坂野提到諷刺漫畫在日本的發展狀況,比如在橫濱成立的《日本膨奇》(Japan Punch )雜誌,影響日本早期的諷刺漫畫,而《東京頑童》(東京パック)也是模仿美國同名雜誌,創辦人北澤樂天曾跟歐洲漫畫家一起合作。
台灣也曾發行《台灣頑童》,然而,在缺乏實體刊物與相關研究之下,「臺日漫畫」的作品是少數可見的圖像證據。雖是日本漫畫家的作品,這些漫畫反映的仍是台灣現況,可以視為台灣漫畫史的一環。
▇漫畫家眼中的殖民
「七月的大稻埕——活潑的七月之風,吹來性感的魅惑氣味。她們的長衫宛如金魚的皮膚,手腳宛如尾鰭,暢游於大稻埕的街道上。」(《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7月9日)
再者,此書反映了圖像與歷史敘事之間的糾葛。近年來學界常反思圖像與歷史的關係,諷刺漫畫雖已被許多學者當作歷史證據的一種,美國高中課堂裡甚至把諷刺漫畫當作歷史教材,然而,跟許多圖像媒介一樣,當學者試著建立以圖像為主的歷史敘事時,依然無法避免長久以來圖像與文字敘事的主從之爭。許多漫畫研究者致力發展漫畫與歷史研究的方法學與理論,即是為了讓「圖像」正名,建立系統性的解讀模式。這些嘗試,包含解讀圖像內容以及分析漫畫的生產機制。
「臺日漫畫」本質上是新聞報導,在本書裡,坂野大多採取「圖像反映事件」的方式解讀。然而,他也意識到了這些畫都相當個人,是一個漫畫家的「旁觀」。面對大量且龐雜的漫畫,坂野敏銳察覺到漫畫的特殊口吻:諷刺。他以當時台灣社會複雜的階級關係,與其中產生的矛盾為準則,檢視漫畫如何諷刺這樣的不公義。若說得更精確,本書討論的不是廣泛的台灣史,而是一個漫畫家如何(並非客觀地)看待殖民母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不穩定的內外關係。
坂野強調,國島雖是日本人,但基本立場仍是批評不公正的社會制度。不過,這些漫畫仍反映出了外來者對於殖民地的想像,這些想像形成一種「扭曲」的效果,是諷刺漫畫呈現「真實」的手法。
比如第一章對於大稻埕女給的描繪,那滑稽的身體曲線與濃妝豔抹,一直到日台聯姻下,台灣原住民女子與日本娃娃的連結,兩個極端的女性形象,反映出殖民者對於殖民地的期待:女體與開發地,陰性與被動。
「斷然一蹴,蜂腰亂舞」。昭和時代初期,對照政府向料理店課徵娛樂稅的規定,卻將珈琲店列入徵收娛樂稅名單之案予以否決。(《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8月18日)
▇台灣成為獵奇的對象
在許多章節裡,可以看出台灣成為一個「獵奇」的對象,特別是第六章,生活民俗成為外來者分辨「內外」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國島很清楚看到其中的情緒矛盾,台灣人對內地的欣羨感帶著隔閡,內地人的虛榮心浮誇自己的身分。諷刺漫畫赤裸裸點明了這些不一致的心理狀態,為當時台灣的一種怪奇現象。
如坂野所說,解讀諷刺漫畫的困難在於,許多新聞事件在當時或許吵得沸沸揚揚,圖像符碼一看就知,不需太多解釋。但是時移境遷,那些眾所皆知的圖像都成了密碼,處理如此龐大的圖像資料,坂野解碼的辛苦可想而知。
第三及第四兩章,坂野以關東大地震與皇太子裕仁親王兩個事件為主,點出這些諷刺漫畫在新聞事件中的即時與連續性。以前者為例,國島筆下的台灣人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展現了心向「祖國」的熱忱,追蹤救災進度、捐款,甚至接收了許多逃難的日本人。不過,這些圖也諷刺當局為了達到捐款數目而強逼台灣士紳的醜態。後者則點出了台灣島內面對皇室來臨的慌張,台灣人必須要學習禮儀表達感恩;大量資金注入而引發的商機爭奪,國島也巧妙地用鯉魚搶食的畫面來比喻。
官吏以「募款賑災資金的手槍」和「高官介紹信的大刀」威脅灣紳(臺灣仕紳),其模樣滑稽可笑。(《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0月28日)
慶祝皇太子成婚的燈籠隊伍,讓臺北下方的地震鯰魚驚慌失措。(《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月26日)
就視覺表達上,第五章裡原住民與日本警察的衝突,和政府防疫相關的諷刺漫畫,展現豐富的圖像層次。這些圖畫示範了諷刺漫畫如何以具有張力的視覺符碼濃縮新聞事件,帶給觀者震撼。
國島在兩張漫畫裡皆以山豬比喻原住民抗爭,一張引用《水滸傳》武松打虎的典故,日本政府成了武松,打擊作亂的山豬;另一張則描繪日本軍人抓起山豬,準備戰鬥解剖。
同樣帶有對抗意涵的是除疫措舉,國島將來自外地的病原體畫成具有威脅性的巨大老虎,島上的內地人得起身抵禦,進行一場打虎大賽。這些漫畫透過強烈的圖像對比,訴諸直接的視覺衝擊,使讀者立即理解。從這些漫畫展現的意識形態看來,很明顯的,日本受眾仍是主要訴求。
左圖:「昔為虎患,今為山豬作亂」《水滸傳》中的場景,以「三百年祭」之大刀對抗「霧社蕃叛亂」之山豬。(《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1月3日)右圖:在基隆碼頭以「魚菜煮沸」之滾燙熱水和預防針的施打,迎擊霍亂。(《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11月9日)
▇漫畫家的「戰術」
坂野描述史實時,不時穿插個人感思,也是本書引人之處。對曾在台灣居住過的坂野來說,台灣日治史與國島的漫畫,並非只是研究材料,更有感性的成分在。坂野的文字也隱隱呼應國島的複雜情緒,以殖民之眼批判殖民,接受歷史的無常與反覆。
坂野將關東大地震與2011日本東北大地震進行對比,在類似的歷史場景,不同時空裡的台灣與日本被連接了。此外,1930、40年代台灣人的認同混亂似乎延續至今,在變動的局勢裡所有的適應都是無效,諷刺漫畫一針見血凸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認同衝擊。坂野一邊描繪上個世紀的台灣,一邊說著他眼中的台灣,種種小敘事從大敘事的框架裡散佚而出,讓這本書多了時間差的層次感。
不過,就一本以漫畫解讀歷史的書籍來說,「歷史」與「漫畫」應是兩個重點。坂野著重在「歷史」一環,稍輕了「漫畫」,不常談論國島漫畫裡的視覺語言。
研究者常強調圖像元素是漫畫家的彈藥庫,是他們對抗敵人的武器,因此,檢視漫畫家的「戰術」,是閱讀漫畫有趣且重要的一環。「臺日漫畫」之所以成功表達國島的視角與態度,仰賴於他精巧的諷刺與對視覺隱喻的熟稔。序言裡,坂野其實分析了國島某張漫畫的圖像語言,例如台灣與大碗的聯結,碗內事物的影射。若能有更多類似的段落,本書必更能展現國島漫畫的多元性,使人理解諷刺、歷史、漫畫與畫家之間的錯綜關係。●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風刺漫画で読み解く 日本統治下の台湾
作者:坂野德隆
譯者:廖怡錚
出版:遠足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坂野德隆
生於1962年。曾任英語報社《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記者,1993年出版懸疑小說《器官捐贈的野獸》,以小說家的身分出道。2001年起,移居臺灣等地,經過採訪後,撰寫、發表紀實作品。小說作品有《世紀末的集團》(実業之日本社)、《香檳塔》(双葉社)、《峇里.夢中景色:沃爾特.史畢斯(Walter Spies)傳》(文遊社)、《殉於峇里的武士:在印尼獨立戰爭中成為英雄的日本兵記錄》(講談社)、《臺灣.消逝在日月潭的故鄉:流浪的邵族人與日本》(ウェッジ)等。
Tags:
左圖:「請問您的咖啡要加點奶嗎?那麼,這樣應該比較新鮮喔!」(《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4月20日)右圖:即使開始燈火管制,市民也絲毫未感受到緊張,在黑暗中,踩到水牛糞便,在一陣狂鬧騷動中結束。在腳邊還有「左傾文書」的老鼠從空隙間竄出。(《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3月16日)(遠足文化提供)
日本小說家坂野德隆的《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一書,藉由解讀日本內地漫畫家國島水馬的漫畫,從不同的視角,檢視日本對台的治理殖民史。
從1916年到1936年,這20年間,國島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的「漫畫記者」,或投稿個人作品,發表了大量的時事諷刺畫,這些畫見證了大正年間的民主潮流,也反映了台灣當時政治與社會現況。評論這本書,很多人可能會從台灣史、中日關係史或是殖民史的觀點切入。這篇文章,我想就諷刺漫畫史的角度來談談坂野這本書與國島「台日漫畫」的代表意義。
▇諷刺漫畫全球性:英國幽默雜誌建立的卡通帝國
首先,坂野這本書說明了,台灣漫畫的早期發展也受到當時諷刺漫畫全球性交流的影響。近10年來,學界對於諷刺漫畫的研究趨向跨文化,研究者不視諷刺漫畫為單一國家或漫畫家的作品,而是置入全球語境,去看其如何生成與流動。種種研究指出,在20世紀的交界,這些看似獨立的漫畫與刊物,都相互影響著;一張張機智幽默的圖像背後,承載的是跨國的圖像交流。促成這交流的動力有許多,包括印刷技術的進步,報紙事業的發達,閱眾文化的轉變,最重要的是方興未艾的殖民主義。代表刊物即是英國幽默雜誌《膨奇》(Punch),刊物本身與其代表的形式,隨著大英帝國散佈世界,建立了一個「卡通帝國」。
國島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的「臺日漫畫」,可看作這潮流下的產品。在書中,坂野提到諷刺漫畫在日本的發展狀況,比如在橫濱成立的《日本膨奇》(Japan Punch)雜誌,影響日本早期的諷刺漫畫,而《東京頑童》(東京パック)也是模仿美國同名雜誌,創辦人北澤樂天曾跟歐洲漫畫家一起合作。
台灣也曾發行《台灣頑童》,然而,在缺乏實體刊物與相關研究之下,「臺日漫畫」的作品是少數可見的圖像證據。雖是日本漫畫家的作品,這些漫畫反映的仍是台灣現況,可以視為台灣漫畫史的一環。
▇漫畫家眼中的殖民
再者,此書反映了圖像與歷史敘事之間的糾葛。近年來學界常反思圖像與歷史的關係,諷刺漫畫雖已被許多學者當作歷史證據的一種,美國高中課堂裡甚至把諷刺漫畫當作歷史教材,然而,跟許多圖像媒介一樣,當學者試著建立以圖像為主的歷史敘事時,依然無法避免長久以來圖像與文字敘事的主從之爭。許多漫畫研究者致力發展漫畫與歷史研究的方法學與理論,即是為了讓「圖像」正名,建立系統性的解讀模式。這些嘗試,包含解讀圖像內容以及分析漫畫的生產機制。
「臺日漫畫」本質上是新聞報導,在本書裡,坂野大多採取「圖像反映事件」的方式解讀。然而,他也意識到了這些畫都相當個人,是一個漫畫家的「旁觀」。面對大量且龐雜的漫畫,坂野敏銳察覺到漫畫的特殊口吻:諷刺。他以當時台灣社會複雜的階級關係,與其中產生的矛盾為準則,檢視漫畫如何諷刺這樣的不公義。若說得更精確,本書討論的不是廣泛的台灣史,而是一個漫畫家如何(並非客觀地)看待殖民母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不穩定的內外關係。
坂野強調,國島雖是日本人,但基本立場仍是批評不公正的社會制度。不過,這些漫畫仍反映出了外來者對於殖民地的想像,這些想像形成一種「扭曲」的效果,是諷刺漫畫呈現「真實」的手法。
比如第一章對於大稻埕女給的描繪,那滑稽的身體曲線與濃妝豔抹,一直到日台聯姻下,台灣原住民女子與日本娃娃的連結,兩個極端的女性形象,反映出殖民者對於殖民地的期待:女體與開發地,陰性與被動。
▇台灣成為獵奇的對象
在許多章節裡,可以看出台灣成為一個「獵奇」的對象,特別是第六章,生活民俗成為外來者分辨「內外」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國島很清楚看到其中的情緒矛盾,台灣人對內地的欣羨感帶著隔閡,內地人的虛榮心浮誇自己的身分。諷刺漫畫赤裸裸點明了這些不一致的心理狀態,為當時台灣的一種怪奇現象。
如坂野所說,解讀諷刺漫畫的困難在於,許多新聞事件在當時或許吵得沸沸揚揚,圖像符碼一看就知,不需太多解釋。但是時移境遷,那些眾所皆知的圖像都成了密碼,處理如此龐大的圖像資料,坂野解碼的辛苦可想而知。
第三及第四兩章,坂野以關東大地震與皇太子裕仁親王兩個事件為主,點出這些諷刺漫畫在新聞事件中的即時與連續性。以前者為例,國島筆下的台灣人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展現了心向「祖國」的熱忱,追蹤救災進度、捐款,甚至接收了許多逃難的日本人。不過,這些圖也諷刺當局為了達到捐款數目而強逼台灣士紳的醜態。後者則點出了台灣島內面對皇室來臨的慌張,台灣人必須要學習禮儀表達感恩;大量資金注入而引發的商機爭奪,國島也巧妙地用鯉魚搶食的畫面來比喻。
就視覺表達上,第五章裡原住民與日本警察的衝突,和政府防疫相關的諷刺漫畫,展現豐富的圖像層次。這些圖畫示範了諷刺漫畫如何以具有張力的視覺符碼濃縮新聞事件,帶給觀者震撼。
國島在兩張漫畫裡皆以山豬比喻原住民抗爭,一張引用《水滸傳》武松打虎的典故,日本政府成了武松,打擊作亂的山豬;另一張則描繪日本軍人抓起山豬,準備戰鬥解剖。
同樣帶有對抗意涵的是除疫措舉,國島將來自外地的病原體畫成具有威脅性的巨大老虎,島上的內地人得起身抵禦,進行一場打虎大賽。這些漫畫透過強烈的圖像對比,訴諸直接的視覺衝擊,使讀者立即理解。從這些漫畫展現的意識形態看來,很明顯的,日本受眾仍是主要訴求。
▇漫畫家的「戰術」
坂野描述史實時,不時穿插個人感思,也是本書引人之處。對曾在台灣居住過的坂野來說,台灣日治史與國島的漫畫,並非只是研究材料,更有感性的成分在。坂野的文字也隱隱呼應國島的複雜情緒,以殖民之眼批判殖民,接受歷史的無常與反覆。
坂野將關東大地震與2011日本東北大地震進行對比,在類似的歷史場景,不同時空裡的台灣與日本被連接了。此外,1930、40年代台灣人的認同混亂似乎延續至今,在變動的局勢裡所有的適應都是無效,諷刺漫畫一針見血凸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認同衝擊。坂野一邊描繪上個世紀的台灣,一邊說著他眼中的台灣,種種小敘事從大敘事的框架裡散佚而出,讓這本書多了時間差的層次感。
不過,就一本以漫畫解讀歷史的書籍來說,「歷史」與「漫畫」應是兩個重點。坂野著重在「歷史」一環,稍輕了「漫畫」,不常談論國島漫畫裡的視覺語言。
研究者常強調圖像元素是漫畫家的彈藥庫,是他們對抗敵人的武器,因此,檢視漫畫家的「戰術」,是閱讀漫畫有趣且重要的一環。「臺日漫畫」之所以成功表達國島的視角與態度,仰賴於他精巧的諷刺與對視覺隱喻的熟稔。序言裡,坂野其實分析了國島某張漫畫的圖像語言,例如台灣與大碗的聯結,碗內事物的影射。若能有更多類似的段落,本書必更能展現國島漫畫的多元性,使人理解諷刺、歷史、漫畫與畫家之間的錯綜關係。●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風刺漫画で読み解く 日本統治下の台湾
作者:坂野德隆
譯者:廖怡錚
出版:遠足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坂野德隆
生於1962年。曾任英語報社《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記者,1993年出版懸疑小說《器官捐贈的野獸》,以小說家的身分出道。2001年起,移居臺灣等地,經過採訪後,撰寫、發表紀實作品。小說作品有《世紀末的集團》(実業之日本社)、《香檳塔》(双葉社)、《峇里.夢中景色:沃爾特.史畢斯(Walter Spies)傳》(文遊社)、《殉於峇里的武士:在印尼獨立戰爭中成為英雄的日本兵記錄》(講談社)、《臺灣.消逝在日月潭的故鄉:流浪的邵族人與日本》(ウェッジ)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0》防災備戰包裡不能忘記放的是……
延伸閱讀
民主學笑 特展》偉人就在你身邊:漫畫中的政治名人
閱讀更多
民主學笑 特展》百篇文章不如一篇漫畫,反共紙彈與漫畫管制:1950年代台灣的政治漫畫
閱讀更多
歐美書房》漫畫中的種族肖像偏見與藝術自由:《丁丁歷險記》爭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