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屆信誼幼兒文學獎今(14)日舉行頒獎典禮,老中青各代的圖畫書創作者、學界、評論家及編輯齊聚一堂。今年適逢信誼基金會成立40周年、幼兒文學獎創立30周年、兒童動畫獎10周年,近年已鮮少出席公開場合的資深作家林良,與信誼有深厚淵源的鄭明進、曹俊彥等前輩作家皆到場慶賀,允為兒童文學界的年度盛會。
獲得圖畫書文字創作佳作的《小熊的禮物》,作者李依亭領獎後表示,她曾將隨手所得的空寶特瓶,用紙膠帶做成兩個耳朵,在瓶身綁一根繩子,寶特瓶就化身成寵物豬。不缺玩具的小侄女帶著這個寵物豬跳舞、轉開瓶蓋餵牠吃東西,和這隻寵物豬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她說:「禮物的形式各式各樣,《小熊的禮物》這個故事主要希望藉由想像一個盒子的各種可能性,來帶領孩子跨越思考的框架,去探索事物的各種可能,發揮想像力,為他人也為自己創造美好的體驗。」
同樣獲得文字創作佳作獎的《等車》,作者王嫽來自對岸,是特地從中國親自前來領獎。獲獎的《等車》是她和朋友在旅途中等車時發想到的故事,想要表達的是,人生是一場非常漫長的旅途,我們不要為了到達目的而忘了欣賞路上的風景。她說:「友情就是一道非常美麗的風景,可以陪你哭,陪你笑,陪你度過人生的春夏秋冬。希望每個大人、小孩都可以擁有一個這樣的朋友。」
獲得圖畫書佳作獎的《抓髻娃娃的森林》,作者劉韻竹從事剪紙創作已超過10年。得獎作品的靈感來源便是她開始學習剪紙時常常剪的抓髻娃娃。抓髻娃娃是大陸陝北黃土高原的民俗剪紙,當地居民奉為生命的守護神,所有趨吉避凶等祈願都會寄託在這個娃娃身上。劉韻竹說:「抓髻娃娃對我的意義重大,很高興它成為我的第一本繪本。」
曾於2013年獲得圖畫書佳作獎的翁藝珊,今年以《好忙的除夕》獲得評審推薦獎。她表示自己是為了參加信誼幼兒文學獎的比賽才開始創作繪本,「中間遭遇了很多挫折,常常會想要放棄,因為要做好一本繪本真的很難。但是還好我沒有放棄。」除了感謝家人的支持之外,她也想為自己加油。擔任典禮主持人的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教授黃廼毓隨即鼓勵她:「為對的事情堅持,叫做勇氣」,並期許她能創作出更多好作品。
第二度參賽即以《小房子烏比》獲得圖畫書首獎的吳語緁,領獎時忍不住熱淚盈眶。她說自己是每天晚上等小孩睡了、月亮升起時才開始畫畫。當她感慨說出「每天照顧小孩其實滿累的」時,全場都發出理解的笑聲並以熱烈掌聲鼓舞激勵。吳語緁表示,幸好家人都很支持,而且孩子也喜歡看故事書,這股動力才讓她能繼續往前。
▉原創圖畫書作家的搖籃
成立於1978年的信誼基金出版社,是台灣第一家專為幼兒出版圖畫書的機構,當年母親節推出的第一本幼兒圖畫書,即是由國寶級作家林良撰文、趙國宗繪圖的《媽媽》。1987年,信誼創設幼兒文學獎,30年來,總收件數共6515件,頒發了141個獎項(圖畫書創作獎116件、文字創作獎25件),至2017年底,計有87個得獎作品出版成書。
歷來台灣的重要兒童文學獎項中,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及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已陸續停辦,現今仍持續舉辦者,包括信誼幼兒文學獎、九歌現代少年文學獎和兒童文學牧笛獎(童話獎),其中又以信誼歷史最久遠,影響也最深遠。
曾任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的學者邱各容稱許信誼幼兒文學獎是「造就台灣原創圖畫書作家的搖籃」。目前活躍於圖畫書界、已具國際知名度的創作者,包括李瑾倫、陳致元、賴馬、林小杯等人,最早都是在信誼幼兒文學獎中獲獎而受到矚目。其他如劉旭恭、安石榴、劉如桂、湯姆牛等歷屆得獎者,在書市也都創作了相當成果,並累積了一定的讀者群。
邱各容表示,信誼透過文學獎徵獎及嚴謹的評選態度,帶動台灣原創圖畫書的創作熱潮,培育了大量原創圖畫書人才。在信誼文學獎中脫穎而出的創作者,不僅後來也陸續在其他海外重要獎項中發光發亮,更為學術教育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譬如學界便曾以陳致元、林小杯、賴馬、劉旭恭等創作者為對象,以其創作策略、風格分析、角色研究、幼兒的閱讀反應等面向,作為博碩士論文的選題。
兒童文學評論者柯倩華則指出,第一屆幼兒文學獎的徵獎辦法中,評審原則提到「能陪伴幼兒快樂而健康的成長與發展」,30年前的文學獎能有這樣的思維,是非常創新的概念。尤其是「陪伴」兩個字,清楚界定了書與讀者之間的關係:這些書是來陪伴的,而不是主導。
傳統兒童讀物和教養的概念中,重點往往是書而不是人。在信誼幼兒文學獎的推展下,閱讀的觀念慢慢演變,我們開始瞭解閱讀的主體是人,不是書。書是在閱讀過程中,陪伴孩子能快樂健康成長的中介。
柯倩華分析信誼文學獎歷年得獎作品,從中看到台灣圖畫書創作的幾項特色。首先,這些作品呈現了台灣幼兒的現實生活經驗。譬如2001年獲獎的《小魚散步》、1988年的《媽媽買綠豆》,皆以幼兒為主體,文化的元素表現在場景的細節與氛圍、角色的生活方式,以及蘊含其中的兒童觀與美學素養。
這類作品不只是在對小孩講故事,而且講的是「小孩的故事」。譬如1993年得獎的《子兒,吐吐》、2000年《我自己玩》、2002年《阿非,這個愛畫畫的小孩》,說的都是小孩的想像。這些作品告訴我們:孩子的想像是他們創造力的基礎,幫助小孩在這個無法控制的成人世界裡,用自己的想像殺出一條生路。「想像不只是可愛的,它甚至是孩子的力量。」
柯倩華指出,與台灣同時代其他圖畫書作品比較,信誼的得獎作品也具有很不一樣的圖像語言與藝術表現。譬如《逛街》(1990)、《我和我家附近的流浪狗》(1997)、《愛吃青菜的鱷魚》(2003)、《星期三下午,捉蝌蚪》(2004)、《小丑.兔子.魔術師》(2006),都以我們的日常生活為背景,談放諸四海皆準的親子生活、親子關係,讓本土文化變成故事中的特色,而不是成為孩子閱讀時、或者外國讀者理解上的障礙。
另外,得獎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較為特殊的文學形式,譬如《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2006)、《一日遊》(2008),把角色的認知跟讀者的認知之間的落差,放在幼兒遊戲想像的生活脈絡裡,搭配得非常巧妙,形成一種幽默。它們打破了圖書的呈現形式,提供一種新的閱讀方式與閱讀體驗。
此外還有特殊議題的探觸,譬如《紅公雞》(1993)、《Guji Guji》(2003)觸及各種跨界的主題,跨血緣、談性別、親子關係、跨種族,卻可以處理得輕鬆幽默。
柯倩華強調,所謂原創故事,並不是指「非翻譯的作品」。除了提供在地的文化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能讓幼兒體驗到語言與文字的趣味和美感。每個創作者有自己獨特的聲音,要謹慎找到適合自己的曲子,才能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如果曲子並不準確或者並不適合他,那他的聲音可能就不會被聽見,或者別人聽到的與他想傳達的不一樣。」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在回顧幼兒文學獎30年歷史時指出,歷年的得獎作品展現了時代脈絡的變化。譬如在題材方面,記錄了生活型態的變遷和社會結構的改變;情感認同上,則可看到從在地生活的覺知到特定社區文化的連結;而從表現手法上,則呈現了創作者力求突破的多元與創意。
1993獲得首獎的李瑾倫曾說,「得獎好像戴上一頂皇冠,戴上後覺得做什麼都要更謹慎,這個正字標誌讓創作的動力和自信都增強了。」柯倩華認為,這或許也是很多創作者的心聲。30年來,信誼幼兒文學獎讓很多年輕的創作者,有了為幼兒創作的勇氣和自信。柯倩華期許這個獎項能一直持續下去,陪伴台灣的幼兒文學創作者,讓他們能「快樂而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張杏如則坦陳,30年來台灣的兒童文學日益蓬勃,原來安靜而人煙稀少的林間小徑,如今已是熙來攘往的大馬路。她因此曾自問:三十而立的幼兒文學獎要繼續辦下去嗎?然而,看到評審會議中每位評審交織著對文學獎的熱情、對未來的想像和期待,看到如今的作品較之以往有更完整的形式和故事脈絡,看到得獎作家受到鼓舞的反應,又讓她決定堅持下去。
「感謝圖畫作家為孩子創作了精彩多元的圖畫書。是所有的創作者願意陪伴我們,給我們支持、給我們力量,等待我們歡喜收割,獻給我們的孩子、獻給未來。信誼幼兒文學獎會一直站在這兒,陪伴、等待讓我們動心、讓孩子喜歡的作品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Tags:
第30屆信誼幼兒文學獎今(14)日舉行頒獎典禮,老中青各代的圖畫書創作者、學界、評論家及編輯齊聚一堂。今年適逢信誼基金會成立40周年、幼兒文學獎創立30周年、兒童動畫獎10周年,近年已鮮少出席公開場合的資深作家林良,與信誼有深厚淵源的鄭明進、曹俊彥等前輩作家皆到場慶賀,允為兒童文學界的年度盛會。
獲得圖畫書文字創作佳作的《小熊的禮物》,作者李依亭領獎後表示,她曾將隨手所得的空寶特瓶,用紙膠帶做成兩個耳朵,在瓶身綁一根繩子,寶特瓶就化身成寵物豬。不缺玩具的小侄女帶著這個寵物豬跳舞、轉開瓶蓋餵牠吃東西,和這隻寵物豬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她說:「禮物的形式各式各樣,《小熊的禮物》這個故事主要希望藉由想像一個盒子的各種可能性,來帶領孩子跨越思考的框架,去探索事物的各種可能,發揮想像力,為他人也為自己創造美好的體驗。」
同樣獲得文字創作佳作獎的《等車》,作者王嫽來自對岸,是特地從中國親自前來領獎。獲獎的《等車》是她和朋友在旅途中等車時發想到的故事,想要表達的是,人生是一場非常漫長的旅途,我們不要為了到達目的而忘了欣賞路上的風景。她說:「友情就是一道非常美麗的風景,可以陪你哭,陪你笑,陪你度過人生的春夏秋冬。希望每個大人、小孩都可以擁有一個這樣的朋友。」
獲得圖畫書佳作獎的《抓髻娃娃的森林》,作者劉韻竹從事剪紙創作已超過10年。得獎作品的靈感來源便是她開始學習剪紙時常常剪的抓髻娃娃。抓髻娃娃是大陸陝北黃土高原的民俗剪紙,當地居民奉為生命的守護神,所有趨吉避凶等祈願都會寄託在這個娃娃身上。劉韻竹說:「抓髻娃娃對我的意義重大,很高興它成為我的第一本繪本。」
曾於2013年獲得圖畫書佳作獎的翁藝珊,今年以《好忙的除夕》獲得評審推薦獎。她表示自己是為了參加信誼幼兒文學獎的比賽才開始創作繪本,「中間遭遇了很多挫折,常常會想要放棄,因為要做好一本繪本真的很難。但是還好我沒有放棄。」除了感謝家人的支持之外,她也想為自己加油。擔任典禮主持人的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教授黃廼毓隨即鼓勵她:「為對的事情堅持,叫做勇氣」,並期許她能創作出更多好作品。
第二度參賽即以《小房子烏比》獲得圖畫書首獎的吳語緁,領獎時忍不住熱淚盈眶。她說自己是每天晚上等小孩睡了、月亮升起時才開始畫畫。當她感慨說出「每天照顧小孩其實滿累的」時,全場都發出理解的笑聲並以熱烈掌聲鼓舞激勵。吳語緁表示,幸好家人都很支持,而且孩子也喜歡看故事書,這股動力才讓她能繼續往前。
▉原創圖畫書作家的搖籃
成立於1978年的信誼基金出版社,是台灣第一家專為幼兒出版圖畫書的機構,當年母親節推出的第一本幼兒圖畫書,即是由國寶級作家林良撰文、趙國宗繪圖的《媽媽》。1987年,信誼創設幼兒文學獎,30年來,總收件數共6515件,頒發了141個獎項(圖畫書創作獎116件、文字創作獎25件),至2017年底,計有87個得獎作品出版成書。
歷來台灣的重要兒童文學獎項中,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及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已陸續停辦,現今仍持續舉辦者,包括信誼幼兒文學獎、九歌現代少年文學獎和兒童文學牧笛獎(童話獎),其中又以信誼歷史最久遠,影響也最深遠。
曾任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的學者邱各容稱許信誼幼兒文學獎是「造就台灣原創圖畫書作家的搖籃」。目前活躍於圖畫書界、已具國際知名度的創作者,包括李瑾倫、陳致元、賴馬、林小杯等人,最早都是在信誼幼兒文學獎中獲獎而受到矚目。其他如劉旭恭、安石榴、劉如桂、湯姆牛等歷屆得獎者,在書市也都創作了相當成果,並累積了一定的讀者群。
邱各容表示,信誼透過文學獎徵獎及嚴謹的評選態度,帶動台灣原創圖畫書的創作熱潮,培育了大量原創圖畫書人才。在信誼文學獎中脫穎而出的創作者,不僅後來也陸續在其他海外重要獎項中發光發亮,更為學術教育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譬如學界便曾以陳致元、林小杯、賴馬、劉旭恭等創作者為對象,以其創作策略、風格分析、角色研究、幼兒的閱讀反應等面向,作為博碩士論文的選題。
兒童文學評論者柯倩華則指出,第一屆幼兒文學獎的徵獎辦法中,評審原則提到「能陪伴幼兒快樂而健康的成長與發展」,30年前的文學獎能有這樣的思維,是非常創新的概念。尤其是「陪伴」兩個字,清楚界定了書與讀者之間的關係:這些書是來陪伴的,而不是主導。
傳統兒童讀物和教養的概念中,重點往往是書而不是人。在信誼幼兒文學獎的推展下,閱讀的觀念慢慢演變,我們開始瞭解閱讀的主體是人,不是書。書是在閱讀過程中,陪伴孩子能快樂健康成長的中介。
柯倩華分析信誼文學獎歷年得獎作品,從中看到台灣圖畫書創作的幾項特色。首先,這些作品呈現了台灣幼兒的現實生活經驗。譬如2001年獲獎的《小魚散步》、1988年的《媽媽買綠豆》,皆以幼兒為主體,文化的元素表現在場景的細節與氛圍、角色的生活方式,以及蘊含其中的兒童觀與美學素養。
這類作品不只是在對小孩講故事,而且講的是「小孩的故事」。譬如1993年得獎的《子兒,吐吐》、2000年《我自己玩》、2002年《阿非,這個愛畫畫的小孩》,說的都是小孩的想像。這些作品告訴我們:孩子的想像是他們創造力的基礎,幫助小孩在這個無法控制的成人世界裡,用自己的想像殺出一條生路。「想像不只是可愛的,它甚至是孩子的力量。」
柯倩華指出,與台灣同時代其他圖畫書作品比較,信誼的得獎作品也具有很不一樣的圖像語言與藝術表現。譬如《逛街》(1990)、《我和我家附近的流浪狗》(1997)、《愛吃青菜的鱷魚》(2003)、《星期三下午,捉蝌蚪》(2004)、《小丑.兔子.魔術師》(2006),都以我們的日常生活為背景,談放諸四海皆準的親子生活、親子關係,讓本土文化變成故事中的特色,而不是成為孩子閱讀時、或者外國讀者理解上的障礙。
另外,得獎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較為特殊的文學形式,譬如《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2006)、《一日遊》(2008),把角色的認知跟讀者的認知之間的落差,放在幼兒遊戲想像的生活脈絡裡,搭配得非常巧妙,形成一種幽默。它們打破了圖書的呈現形式,提供一種新的閱讀方式與閱讀體驗。
此外還有特殊議題的探觸,譬如《紅公雞》(1993)、《Guji Guji》(2003)觸及各種跨界的主題,跨血緣、談性別、親子關係、跨種族,卻可以處理得輕鬆幽默。
柯倩華強調,所謂原創故事,並不是指「非翻譯的作品」。除了提供在地的文化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能讓幼兒體驗到語言與文字的趣味和美感。每個創作者有自己獨特的聲音,要謹慎找到適合自己的曲子,才能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如果曲子並不準確或者並不適合他,那他的聲音可能就不會被聽見,或者別人聽到的與他想傳達的不一樣。」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在回顧幼兒文學獎30年歷史時指出,歷年的得獎作品展現了時代脈絡的變化。譬如在題材方面,記錄了生活型態的變遷和社會結構的改變;情感認同上,則可看到從在地生活的覺知到特定社區文化的連結;而從表現手法上,則呈現了創作者力求突破的多元與創意。
1993獲得首獎的李瑾倫曾說,「得獎好像戴上一頂皇冠,戴上後覺得做什麼都要更謹慎,這個正字標誌讓創作的動力和自信都增強了。」柯倩華認為,這或許也是很多創作者的心聲。30年來,信誼幼兒文學獎讓很多年輕的創作者,有了為幼兒創作的勇氣和自信。柯倩華期許這個獎項能一直持續下去,陪伴台灣的幼兒文學創作者,讓他們能「快樂而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張杏如則坦陳,30年來台灣的兒童文學日益蓬勃,原來安靜而人煙稀少的林間小徑,如今已是熙來攘往的大馬路。她因此曾自問:三十而立的幼兒文學獎要繼續辦下去嗎?然而,看到評審會議中每位評審交織著對文學獎的熱情、對未來的想像和期待,看到如今的作品較之以往有更完整的形式和故事脈絡,看到得獎作家受到鼓舞的反應,又讓她決定堅持下去。
「感謝圖畫作家為孩子創作了精彩多元的圖畫書。是所有的創作者願意陪伴我們,給我們支持、給我們力量,等待我們歡喜收割,獻給我們的孩子、獻給未來。信誼幼兒文學獎會一直站在這兒,陪伴、等待讓我們動心、讓孩子喜歡的作品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世界閱讀日 完整專題
全國20個縣市圖書館、100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大串聯,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在地活動串聯:
點選這張圖片,搜尋離家最近的世界閱讀日活動:
指導單位:
點選合作夥伴Logo,更多閱讀冒險正在進行:
閱讀通信 vol.302》愛黏媽媽的幼鷹算不算是一種媽寶小鷹?
延伸閱讀
現場》稻田裡,有隻愛說故事的大翅鯨:清水「海灣繪本館」開幕記
閱讀更多
波隆那童書展》插畫展頒獎典禮現場,台灣插畫家作品深獲好評
全世界最盛大的童書盛會「波隆那童書展」開展了。Openbook閱讀誌的特派記者已飛抵義大利,為讀者提供最即時的現場實況,請密切關注Openbook的系列報導... 閱讀更多
空間》孩子們參與營業的公益商店:五味屋與豐田の冊所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