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9)4月15日巴黎聖母院慘遇祝融,引起全世界高度注目,相關修復工作專家預測需要數十年;然而數位化如何協助古蹟與歷史保存,也引起關注。數年前已有學者利用3D數位重建,讓讀者可在網站中一覽巴黎聖母院由外而內,不同角度的全景照片,甚至可以做到3D圖像。遊戲《刺客教條:大革命》,對於建築與現地所能做到的高度擬真,同樣蔚為話題。
該遊戲對聖母院所有的細節還原,來自Ubisoft 藝術總監Caroline Miousse花費大量時間的考究,為了在遊戲中還原聖母院,她花了約2年的時間,數度造訪這座建築物,分析構造、仔細比對照片,甚至和紋理藝術家合作,讓每塊磚頭都呈現應有的樣貌,以確保遊戲中的建模符合「真實」。這一切努力,成了玩家遊玩時「如臨現場」的關鍵、也成了意外之後,重建聖母院的依據。
▇老地圖數位應用,建構台灣地理資訊系統
從歷史和古地圖對當代城市重新進行觀察,藉數位工具拉出歷史縱深的常識,台灣的學者也著力了許多,如以「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為觀察焦點,近年已陸續有相關成果面世。這個中心成立的緣起,可追溯至2008年由科技部前身「國科會」所推動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如同該計畫主要推手,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強調的,數位典藏是要「走入生活,伴隨未來」,數位典藏的初衷除了追求方便保存和查找之外,更著重於數位化之後的加值應用。
將文件及物質資料數位化後,即可擺脫了文物原本形式和脈絡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跨界,被不同屬性的媒介重新融合應用,開展出新的脈絡和姿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逐步從台灣老地圖的整理出發,經由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應用,層層堆疊,打造了連結歷史和地理之間的時空基礎,開拓出各種應用的可能。
該團隊在「普及」的執行上可分為兩個不同的方面,一是非虛構的寫作,從2016年開始陸續推出「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目前分別有《臺北歷史地圖散步》(2016)、《臺中歷史地圖散步》(2017)、《臺南歷史地圖散步》(2019)。
這套書乍看內容似乎只是坊間史學書籍的再升級,集結了數十位台灣史青壯輩優秀的研究者和文史工作者,文章選題上也切合著近期歷史學最看重的生活史風潮,從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待一座城市的發展,並集結著大量精美的圖片。
將老地圖與現今地圖並置,並可結合APP使用(取自《臺南歷史地圖散步》內頁,東販出版提供)
《臺南歷史地圖散步》內頁(東販出版提供)
▇用數位跨越時空,在歷史地圖中散步
若更細看本書的編排,會發現一條以地圖出發的主軸,利用簡單的數位技術,打造一依循空間而非時間的敘述邏輯。三冊皆附有免費的城市歷史地圖可供下載,讀者可以一邊依照書中圖片所附的二維條碼,在手機上點開地圖,一邊搭配著各章節的歷史主題進行翻讀。
《台南歷史地圖散步》內頁(東販出版提供)
這樣的安排,除了體現原本計畫的數位精神,也成功在一般歷史書寫以時間或主題為編排之外,另立了一道潛藏的經緯,依著城市的空間將這些史事一一串起,結合類似日本平凡社著名「別冊太陽」系列的人文深度,以及常青旅遊叢書「寂寞星球」(Lonely Plant)的行旅樂趣,打造出一場跨越時空的城市旅程。
VIDEO
「臺南歷史地圖」App宣傳說明影片
▇藉漫畫創作,再現歷史氛圍
相較於「歷史地圖散步」的中規中矩,中研院團隊另一條非虛構的路向,更使人感到驚喜,不只走出學院,而且是「CCC創作集」為名,走入在過往填鴉式教育視之為牛鬼蛇神的漫畫領域,嘗試以漫畫作為數位典藏加值應用的媒介。依據王佩迪主編的《台漫不死》一書的訪談,CCC的團隊以「編輯」的身份建立起知識研究和漫畫創作之間的橋樑,將已經整理好的資料,和漫畫家反覆討論,使得嚴肅的知識「轉譯」為漫畫的情節或素材。
綜觀三十多期的「CCC創作集」,內容各式各樣,然而以歷史作為素材的作品還是最為吸引人。最高明之處,是在這些作品中的「歷史」,並不是生硬地將文字書寫硬化為圖像,而是以「背景」或「氛圍」的方式,讓虛構的劇情在過去的舞台自由舒展。
不只讓創作者有更多揮灑的空白,也讓漫畫的媒介屬性得到盡情的發揮。要讓歷史化作一種氛圍,最直接也最常用的作法,即是對空間進行還原和考究,如AKRU的《北城百畫帖》、張季雅的《異人茶跡》系列,即是最好的例子,在故事情節中自然帶入了過去空間的場景,兩系列合觀幾乎就是一部台北城的發展歷史。其他如簡嘉誠《阿里山林鐵奇事》、左萱的《神之鄉》,針對這樣以特定景點、城鎮為主題的作品,對空間的講究自不在話下,即使一些看似和空間無關的主題,都隱藏有堅實的地理資訊,在「CCC創作集」中會不時給予介紹。
《CCC創作集 Vol.2 漫畫歷史力》內頁(《異人茶跡》/張季雅/CCC編輯部,蓋亞文化提供)
在復刊第11集《擬人勢力來襲》中,更有Litalan嵐的《歡迎來到《山神一家》!》由時下最熱門擬人化的方式,介紹台灣的山岳,可以見得該團隊對各種新可能的嘗試。
▇老照片,新創作;老研究,新出口
從知識傳遞或數位加值的角度,虛構(或部分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以及漫畫圖像的訴說魅力,兩相結合所產生的巨大能量,讓一度停滯不前的數位典藏計畫,找到了全新的出口。
對比於純學術領域,同樣以數位典藏為基礎,嘗試走出結合數位技術和人文研究的「數位人文研究」領域,仍在迷霧中摸索典範。CCC團隊所開拓出這條面向大眾的道路,更加充滿潛力,並已有具體的實績,甚至有明確的know-how或SOP流程。
倘若從台灣漫畫的面向觀察,本意是在推動數位加值應用,卻意外帶動了另一波台漫浪潮的復興,細究CCC團隊所負責的工作,舉凡收集資料、企畫主題、和創作者者針對資料改編進行討論、再到最後成果給予建議,甚或常態的出刊或連載,無形之中建立起台灣漫畫體系一直較為缺乏「編輯」、「出版」形式。
該團隊在數位技術的長項,也給予漫畫在推廣上的不同的想像。今年(2019)國際書展即為一例,若有前往參觀的朋友,即使從來未曾聽聞CCC團隊,又或者對台漫從未關注,但只要從展區經過,一定CCC所主導的數位體驗展 ,留下深刻的印象。
VIDEO
▇歷史結合地理,還原一座城市的記憶
當台灣學界談起「地方學」,多半都會強調要拉進人和土地的距離、培養對鄉土的熱愛,忽略了理性到感性之間的距離,絕非一蹴可幾,需要打磨和轉化,將知識化為故事,將平面文字化為生活空間,這些地景背後的流轉和身世才能散發出魅力的光采,不只增加這些景點遊憩的價值,也喚起日日生活其中的人們,對土地的歸屬感和愛戀。
市鎮景點吸引人的誘因,多半在於人文因素長時間的累積與作用。不管是具體的人造物或抽象的氛圍,一座城市唯有歷史縱深,才具有讓人忍不住反覆品嚐的回甘韻味。更白話點形容,「故事」的有無,決定人或空間的魅力或價值。而不論是個人或城市,要擁有「故事」,端看人們如何從過去的流逝之中,勉力挽留和保護,留下歷史。
這個說法看似常識,但在追求速度和效能的時代裡,反而是最困難的挑戰。更何況長期沉浸在「經濟奇蹟」迷思之下的台灣,要在時光的掩蓋中,執著於歷史的回望,時常被視為無用之舉,忽視了正是這些陳舊的記錄,串聯起人和空間之間連結。也唯有經由這些千絲萬縷的牽連,形成足夠穩定的基石,讓空間能穿越時間的限制,展現出自我的特色,散發魅力,並提未來的發展指引方向。
《CCC創作集 Vol.8 非虛構的力量》內頁(〈這裡從未現代過〉/Adoor Yeh/CCC編輯部,蓋亞文化提供)
當時間結合空間,當歷史結合地理,不僅還原了一座城市的身世,拉進人和土地的連結,同時也勾勒出空間所具備的根本性格。也唯有參考這深植於DNA之中的獨特性,才能替城市勾勒出兼具深度和發展的未來。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非虛構和虛構的推動,前者如同物理變化,提供史學書寫堅實的根基,除了CCC團隊的出版外,也和許多文史工作者合作,陳柔縉備受好評的《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就是很好的例子。後者則如同化學變化,徹底改變了既有框架和遊戲規則,在帶動知識之外,也成為引領台灣漫畫復興的重要力量。
不管是哪一個面向,最後要問題都是一樣的,數位資訊需要人的保存與應用,同時,也需要更多讀者的觀看,不妨藉數位典藏的加值應用和台灣本土漫畫的創作,重新認識台灣這塊土地。●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
作者: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出版:台灣東販
【內容簡介➤ 】
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作者: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出版:台灣東販
【內容簡介➤ 】
臺南歷史地圖散步
作者: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出版:台灣東販
【內容簡介➤ 】
條漫新宇宙:CCC創作集13號
作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Sally, 小峱峱, 日下棗, 宣政佑, 星期一回收日, 韋蘺若明, 清水, 楊双子, 藍尼
出版社:蓋亞
定價:200元
【內容簡介➤ 】
BL最前線:CCC創作集12號
作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Miyako, MN, WASTE戊, 日下棗, 米奇鰻, 艸肅, 李衣雲, 張資敏, 清水, 陳沛珛, 詭太郎, 廣下嘉
出版社:蓋亞
定價:220元
【內容簡介➤ 】
Tags:
位於台南市的「大東門」(照片:東販出版提供/圖片合成:陳宥任)
今年(2019)4月15日巴黎聖母院慘遇祝融,引起全世界高度注目,相關修復工作專家預測需要數十年;然而數位化如何協助古蹟與歷史保存,也引起關注。數年前已有學者利用3D數位重建,讓讀者可在網站中一覽巴黎聖母院由外而內,不同角度的全景照片,甚至可以做到3D圖像。遊戲《刺客教條:大革命》,對於建築與現地所能做到的高度擬真,同樣蔚為話題。
該遊戲對聖母院所有的細節還原,來自Ubisoft 藝術總監Caroline Miousse花費大量時間的考究,為了在遊戲中還原聖母院,她花了約2年的時間,數度造訪這座建築物,分析構造、仔細比對照片,甚至和紋理藝術家合作,讓每塊磚頭都呈現應有的樣貌,以確保遊戲中的建模符合「真實」。這一切努力,成了玩家遊玩時「如臨現場」的關鍵、也成了意外之後,重建聖母院的依據。
▇老地圖數位應用,建構台灣地理資訊系統
從歷史和古地圖對當代城市重新進行觀察,藉數位工具拉出歷史縱深的常識,台灣的學者也著力了許多,如以「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為觀察焦點,近年已陸續有相關成果面世。這個中心成立的緣起,可追溯至2008年由科技部前身「國科會」所推動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如同該計畫主要推手,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強調的,數位典藏是要「走入生活,伴隨未來」,數位典藏的初衷除了追求方便保存和查找之外,更著重於數位化之後的加值應用。
將文件及物質資料數位化後,即可擺脫了文物原本形式和脈絡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跨界,被不同屬性的媒介重新融合應用,開展出新的脈絡和姿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逐步從台灣老地圖的整理出發,經由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應用,層層堆疊,打造了連結歷史和地理之間的時空基礎,開拓出各種應用的可能。
該團隊在「普及」的執行上可分為兩個不同的方面,一是非虛構的寫作,從2016年開始陸續推出「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目前分別有《臺北歷史地圖散步》(2016)、《臺中歷史地圖散步》(2017)、《臺南歷史地圖散步》(2019)。
這套書乍看內容似乎只是坊間史學書籍的再升級,集結了數十位台灣史青壯輩優秀的研究者和文史工作者,文章選題上也切合著近期歷史學最看重的生活史風潮,從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待一座城市的發展,並集結著大量精美的圖片。
▇用數位跨越時空,在歷史地圖中散步
若更細看本書的編排,會發現一條以地圖出發的主軸,利用簡單的數位技術,打造一依循空間而非時間的敘述邏輯。三冊皆附有免費的城市歷史地圖可供下載,讀者可以一邊依照書中圖片所附的二維條碼,在手機上點開地圖,一邊搭配著各章節的歷史主題進行翻讀。
這樣的安排,除了體現原本計畫的數位精神,也成功在一般歷史書寫以時間或主題為編排之外,另立了一道潛藏的經緯,依著城市的空間將這些史事一一串起,結合類似日本平凡社著名「別冊太陽」系列的人文深度,以及常青旅遊叢書「寂寞星球」(Lonely Plant)的行旅樂趣,打造出一場跨越時空的城市旅程。
▇藉漫畫創作,再現歷史氛圍
相較於「歷史地圖散步」的中規中矩,中研院團隊另一條非虛構的路向,更使人感到驚喜,不只走出學院,而且是「CCC創作集」為名,走入在過往填鴉式教育視之為牛鬼蛇神的漫畫領域,嘗試以漫畫作為數位典藏加值應用的媒介。依據王佩迪主編的《台漫不死》一書的訪談,CCC的團隊以「編輯」的身份建立起知識研究和漫畫創作之間的橋樑,將已經整理好的資料,和漫畫家反覆討論,使得嚴肅的知識「轉譯」為漫畫的情節或素材。
綜觀三十多期的「CCC創作集」,內容各式各樣,然而以歷史作為素材的作品還是最為吸引人。最高明之處,是在這些作品中的「歷史」,並不是生硬地將文字書寫硬化為圖像,而是以「背景」或「氛圍」的方式,讓虛構的劇情在過去的舞台自由舒展。
不只讓創作者有更多揮灑的空白,也讓漫畫的媒介屬性得到盡情的發揮。要讓歷史化作一種氛圍,最直接也最常用的作法,即是對空間進行還原和考究,如AKRU的《北城百畫帖》、張季雅的《異人茶跡》系列,即是最好的例子,在故事情節中自然帶入了過去空間的場景,兩系列合觀幾乎就是一部台北城的發展歷史。其他如簡嘉誠《阿里山林鐵奇事》、左萱的《神之鄉》,針對這樣以特定景點、城鎮為主題的作品,對空間的講究自不在話下,即使一些看似和空間無關的主題,都隱藏有堅實的地理資訊,在「CCC創作集」中會不時給予介紹。
在復刊第11集《擬人勢力來襲》中,更有Litalan嵐的《歡迎來到《山神一家》!》由時下最熱門擬人化的方式,介紹台灣的山岳,可以見得該團隊對各種新可能的嘗試。
▇老照片,新創作;老研究,新出口
從知識傳遞或數位加值的角度,虛構(或部分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以及漫畫圖像的訴說魅力,兩相結合所產生的巨大能量,讓一度停滯不前的數位典藏計畫,找到了全新的出口。
對比於純學術領域,同樣以數位典藏為基礎,嘗試走出結合數位技術和人文研究的「數位人文研究」領域,仍在迷霧中摸索典範。CCC團隊所開拓出這條面向大眾的道路,更加充滿潛力,並已有具體的實績,甚至有明確的know-how或SOP流程。
倘若從台灣漫畫的面向觀察,本意是在推動數位加值應用,卻意外帶動了另一波台漫浪潮的復興,細究CCC團隊所負責的工作,舉凡收集資料、企畫主題、和創作者者針對資料改編進行討論、再到最後成果給予建議,甚或常態的出刊或連載,無形之中建立起台灣漫畫體系一直較為缺乏「編輯」、「出版」形式。
該團隊在數位技術的長項,也給予漫畫在推廣上的不同的想像。今年(2019)國際書展即為一例,若有前往參觀的朋友,即使從來未曾聽聞CCC團隊,又或者對台漫從未關注,但只要從展區經過,一定CCC所主導的數位體驗展,留下深刻的印象。
▇歷史結合地理,還原一座城市的記憶
當台灣學界談起「地方學」,多半都會強調要拉進人和土地的距離、培養對鄉土的熱愛,忽略了理性到感性之間的距離,絕非一蹴可幾,需要打磨和轉化,將知識化為故事,將平面文字化為生活空間,這些地景背後的流轉和身世才能散發出魅力的光采,不只增加這些景點遊憩的價值,也喚起日日生活其中的人們,對土地的歸屬感和愛戀。
市鎮景點吸引人的誘因,多半在於人文因素長時間的累積與作用。不管是具體的人造物或抽象的氛圍,一座城市唯有歷史縱深,才具有讓人忍不住反覆品嚐的回甘韻味。更白話點形容,「故事」的有無,決定人或空間的魅力或價值。而不論是個人或城市,要擁有「故事」,端看人們如何從過去的流逝之中,勉力挽留和保護,留下歷史。
這個說法看似常識,但在追求速度和效能的時代裡,反而是最困難的挑戰。更何況長期沉浸在「經濟奇蹟」迷思之下的台灣,要在時光的掩蓋中,執著於歷史的回望,時常被視為無用之舉,忽視了正是這些陳舊的記錄,串聯起人和空間之間連結。也唯有經由這些千絲萬縷的牽連,形成足夠穩定的基石,讓空間能穿越時間的限制,展現出自我的特色,散發魅力,並提未來的發展指引方向。
當時間結合空間,當歷史結合地理,不僅還原了一座城市的身世,拉進人和土地的連結,同時也勾勒出空間所具備的根本性格。也唯有參考這深植於DNA之中的獨特性,才能替城市勾勒出兼具深度和發展的未來。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非虛構和虛構的推動,前者如同物理變化,提供史學書寫堅實的根基,除了CCC團隊的出版外,也和許多文史工作者合作,陳柔縉備受好評的《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就是很好的例子。後者則如同化學變化,徹底改變了既有框架和遊戲規則,在帶動知識之外,也成為引領台灣漫畫復興的重要力量。
不管是哪一個面向,最後要問題都是一樣的,數位資訊需要人的保存與應用,同時,也需要更多讀者的觀看,不妨藉數位典藏的加值應用和台灣本土漫畫的創作,重新認識台灣這塊土地。●
作者: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出版:台灣東販
【內容簡介➤】
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作者: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出版:台灣東販
【內容簡介➤】
臺南歷史地圖散步
作者: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出版:台灣東販
【內容簡介➤】
條漫新宇宙:CCC創作集13號
作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Sally, 小峱峱, 日下棗, 宣政佑, 星期一回收日, 韋蘺若明, 清水, 楊双子, 藍尼
出版社:蓋亞
定價:200元
【內容簡介➤】
BL最前線:CCC創作集12號
作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Miyako, MN, WASTE戊, 日下棗, 米奇鰻, 艸肅, 李衣雲, 張資敏, 清水, 陳沛珛, 詭太郎, 廣下嘉
出版社:蓋亞
定價:22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2》愛黏媽媽的幼鷹算不算是一種媽寶小鷹?
延伸閱讀
歐美書房》等待下一次的「黃金年代」?當代法語漫畫的創作與生存
閱讀更多
書評》在傳統信仰中打破性別框架:評漫畫《百花百色》
閱讀更多
漫畫現場》有人追劇,有人追ZINE:黃大旺ZINE入膏肓治驗記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