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作品是作家的身分證──回應隱地〈七十年文學大小事瑣記〉

2019-02-19 15:29

《九歌106年散文選》(九歌出版,王盛弘主編)書封

今(2019)年2月,成立近44年的爾雅出版公司發行人隱地,出版《老人走了,小孩老了》。書中〈七十年文學大小事瑣記〉一文以隨筆與編年史形式,記述19492018年台灣文壇大事,全長147頁,占全書半冊篇幅,以記錄者之姿,為後人留下歷史的雪泥鴻爪。

其中,20163月處,隱地認為由楊佳嫻主編的《九歌105年散文選》與王盛弘主編的《九歌106年散文選》,其選文皆有世代比重不均的現象。付梓不久後,王盛弘於其個人Facebook回應此問題,並強調旨在釐清一些事實。本刊獲王盛弘同意轉載此文,與讀者共享,留下不同世代戮力為文學留史的珍貴見證。

星期一甫上班,在果子離先生臉書看到他摘錄了隱地先生於〈七十年文學大小事瑣記〉一文裡的一段話:

3月,九歌《105年散文選》,邀請六年級青壯代詩人楊佳嫻主編。以前不論編書編雜誌,在選取文章時,心中總記著要講求平衡,何況「年度選集」本來就有其涵蓋面和包容性,如果換個書名——譬如換成《同溫層散文選》,當然可以把不同年齡的人選擇在外。老中青三代作家,最好都能選得代表性佳作,但楊佳嫻完全以革命俠女之姿,將文壇老將除留下一位阿盛,其餘全部掃除在門外——真是一本「一新耳目」的「年度散文選」。隔年王盛弘幾乎有樣學樣,啊,果然文學世界,如今已「煥然一新」!編選集,畢竟不是自己寫文章出書,過分排他性或潔癖個性之人不適。

──隱地,〈七十年文學大小事瑣記〉,出自《老人走了,小孩老了》(爾雅出版),頁325

果子離引這段話,意在「要來表彰一下楊佳嫻和王盛弘」,他說:「其實,一般文學選集要兼顧多層面沒錯,但『年度』文選不一樣,若論『涵蓋面和包容性』,年度選集應該考量的是作品的主題、風格、成就,以及蘊涵其中的社會與文學現象,入選者年齡不是重點。按年紀分配,正是年度選集常選入不甚理想作品的原因。」

除了果子離提到的選文標準,我認為還必須加入主編的個性主張(因此也就不要用「有樣學樣」這樣的字眼了),可以在這本書裡看到他對散文這個文類的審美標準。主編必須對這本選集負起責任。

拜讀隱地先生一番話,真是讓我心裡一驚,我曾在〈料理一顆蛋〉這篇短文裡說過:「感覺是會騙人的,只有透過務實檢視才能釐清真相。」因此,我是不是以「過分排他性」將文壇老將「掃除在門外」?實在應該務實地翻開目錄,檢視我選了哪些作家、他們的年紀,以及他們從事寫作的時間。

序文裡我自己做了統計,「這部選集共收53家,就以我出生的1970為界線吧,26人比我年長、27人比我年少,我剛剛跨過中線;是誰說的,天才總是成群結隊而來,首次入選有18家,逾三分之一。」的確,我是選了更多的新人,也許是歷年最多的,(我在散文選新書發表會上的發言,就是一大篇當年隱地先生對年輕的我的提攜,使我學會當我有一點點能力時,讓更多年輕人出頭),但是並沒有偏廢所謂的「老將」:夏曼.藍波安/亮軒/陳黎/傅月庵/唐捐/畢飛宇/楊澤/宇文正/袁瓊瓊/齊邦媛/廖玉蕙/平路/張曼娟/郭強生/吳鈞堯/鄭清文/蔣勳/黃英哲/陳芳明/阿盛/向陽,哪一位不是文壇老將、健將,何況另有些年紀雖小,但是執筆竟也超過十年二十年,或以為他們年紀很小,仔細一算卻已是中年了。

提到年紀只是稍作釐清,年紀根本不是重點,年紀根本不是重點,年紀根本不是重點,你想過李白、杜甫誰大誰小?誰是老將誰是新秀嗎?說到底,作品才是作家的身分證。

一年過後,透著點時間的距離,我是覺得自己可以選得更好,但我自小讀九歌年度散文選,因此陳素芳總編輯邀我主編「106年散文選」時,真是卯足了全力,最後得出53篇心目中的佳作(並恐怕遺漏更多),並以將近九千字長文表明我的取捨與對散文這個文類長期的觀察,對出版社、對讀者、對我自己,以及對我所尊敬的年度散文選傳統,我可以直言,我沒有愧對職責。

延伸閱讀:〈九歌106年散文選.主編序

getimage_2_0.jpg

大人走了,小孩老了:1949中國人大災難七十年
作者: 隱地  
出版:爾雅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getimage_20.jpg

九歌106年散文選
作者:王盛弘
出版:九歌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