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15 堅定關懷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血路盛世

當代東南亞的權力與衝突
Blood and Silk: Power and Conflict in Modern Southeast Asia
麥可.瓦提裘提斯(Michael R. J. Vatikiotis)著,張馨方譯,商周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獨 
作者依據長期的採訪和在地生活經歷,寫下對東南亞的第一手見證,無論是整體共相或各國殊相的描述,都補足並反駁了大多數人只是出於印象或想像所構成的偏見。全書涉及社會、政治和歷史,但絕非生冷的學院著作,而是生活在其中才能體現的「進行式的東南亞」。當然可以指責作者有些西方中心,但總比沒有觀點的資料堆砌有益。
東南亞各地區雖各有獨特的文化血脈,交織成各異的故事,但共通特色就是「人治」,踩著鮮血前行。作者長駐東南亞,從事外交事務與新聞工作,把龐大的東南亞歷史、政治、社會,爬梳整理成一部系統清晰、文字順暢的東南亞論。可細讀到各國宗教、種族、軍隊衝突等較難在台灣傳統媒體著墨的片段。作者毫不遮掩個人立場的態度,縱然帶著西方視角,讀來甚是爽快俐落,是條漢子。
很可能是市面上最具廣度與深度的一本當代東南亞,具體而微刻畫出每個國家奮鬥至今的軌跡。一幕幕宛如殺戮戰場的過去,怵目驚心,即便當前的榮景也是處處陷阱,不容掉以輕心。作者長期的蹲點觀察,可圈可點,行文又能攪動讀者潛藏的關懷與幽微的獵奇心,不可多得的強悍之作。【內容簡介

我的孩子是兇手

一個母親的自白
A Mother's Reckoning: Living in the Aftermath of Tragedy
蘇.克萊伯德(Sue Klebold)著,李之年譯,商周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樂   獨     
一個家庭出了殘忍屠殺案的兇手,如果媽媽已經夠溫柔,爸爸已盡力慈愛,那麼到底是怎麼了?美國科倫拜校園槍擊案兇手之一的母親,肩扛多年壓力和沈重的愧疚,叩問「到底是怎麼了」。試圖清理兒子內心那座上鎖的黑色倉庫,也試圖剖析自己是不是少做了、忽略了什麼。面對兇殺案,除了驚嚇與譴責之外,從另一角度深探事件,這種帶著痛感的凝視與思考,或許未來能挽回本該斷然逝去的生命。
鄭捷案發生時,作者TED talk的中譯影片不斷被轉載,不管是演講或是本書,都具有親歷並倖存者才能說出的重量。一遇到重大刑案,人人立刻變成道德魔人,以牙還牙的報復觀,阻礙了任何有價值的檢討,只有還原「人」的角度,才能看得更深。就算世間有純然的惡,更重要的議題仍應是,周遭的人或社會如何在抽象的惡或化為鮮血時加以圍堵和修復。
養子不教誰之過?這一句是警語,也是詛咒,儘管父母無法為子女的所作所為負全責,這位兇手的母親卻必須終身面對世人的質疑、自己的不解,以及敗給自殺的喪子之痛。這是一份令人動容的告白,滿滿的坦誠與歉意。不管你是不是兇手,是不是受害者,每個人都必須修習這些創痛的功課,因為愛的緣故。【內容簡介

躁動的新疆,不安的維吾爾

China's Forgotten People: Xinjiang, Terror and the Chinese State
尼克・霍史達克(Nick Holdstock)著,許庫爾譯,光現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對於新疆問題,比起不理解,更多的可能是不在意。不是覺得那是和我們無關的事務,要不就是過於急切地自我投射,忽視新疆自身的脈絡。作者回顧歷史,觀察當下,摘下了「恐怖分子」的標籤,還原了選擇極端背後的原委和無奈。雖然有些推論不免接近「公道伯」的刻意平衡報導,但至少足以喚醒冷漠。
與其說新疆是個未爆彈,不如說新疆在高壓控管之下,已是個被「河蟹隱去」的火藥廠,枱面上封鎖消息,枱面下血流成河。作者意圖在新疆與中國之間,扮演兩邊的橋樑,意欲開啟對話的可能。行文刻意中立不擇立場,如此平鋪直敘的做法顯得有些模糊搖擺,略失中心思想,但放在現今新疆政經書寫中,已足可做為了解新疆東突厥問題的入門踏石。期待本書催生其他更深入的相關論述。
維吾爾是中亞的孤兒,國際眼光掃不大到,又罩上絲路的美學面紗,更顯得這本書奇貨可居。維族爭取自治,中國急著貼上恐怖主義的標籤,作者認為這是弄假成真的自我實現預言。書末的音樂突圍,儘管信息微弱,卻是終於見到的一線曙光,讓人再度想起牆與蛋的無奈比喻。【內容簡介

無痛離世

2000人臨終照護醫師,獻給所有害怕疼痛的人
痛くない死に方
長尾和宏著,邱顯惠譯,世茂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本書值得推薦的是「戰略」的大方向,而非具體「戰術」的執行,重點不是害怕疼痛,而是如何面對死亡。類似本書的他山之石,應有台灣本地專業的回應和思索。至於書中任何具體的醫療建議,請抱持懷疑的態度,並詢問專業醫生。
日本醫師作者力推平穩離世,希望患者找回醫療自主權,以最舒服、最有尊嚴的方式臨終。書中介紹臨終醫療可能採用的醫療手段,思考醫療如何介入,維持患者日常生活。開始思考,就有對話;有了對話,就有機會讓這世界變得更好。需要提醒的是,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病程進展多有不同,切莫以書為一切的準則,那就失去了此書的意義。
傅達仁主動辭世,這書來的正是時候。作者主推生前預囑——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事先立書,決定急救的方式和程度——既保障自己好死,也豁免了親屬的糾結。書中關於安樂死定義的辨證頗為細膩,連帶也批判了日本令人稱羨的居家醫療制度:不少醫生其實並不具備居家醫療的心理素質……尊嚴死的大戰已經開打了!【內容簡介

遺恨

鍾曉陽著,新經典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出名要趁早」是張愛玲的名言,張愛玲也用一生證明其中的反諷。鍾曉陽學張的文風,似乎也學張的人生?砍掉重練是反覆提煉的重啟,還是江郎才盡的反照?重寫是更上層樓,抑或畫蛇添足?不可諱言也極其殘忍地,如是旁觀他人痛苦的沉重,為本書更添了幾分吸引力。
「張愛玲的繼承者」,是讚揚,背後更是黑霾霾的壓力。本書以訃聞一則作為開端,坐看繁花翻浪入荼靡,結尾殷紅點血,臭不可聞仍見燦花璀麗。文中可尋得許久未見的鍾曉陽口氣,雖然未必是新意。有人問,張愛玲時代是否已近夕陽黃昏處,這個時代還眷戀這樣的文字嗎?現下論斷猶太早,再次使力狠寫的鍾曉陽,傾力揮臂舞盡,未必空留遺恨,或許行將再起。
這裡的鍾曉陽可能是最好的鍾曉陽,也可能是她最逼近張愛玲的一次,甚至甩掉了張愛玲的狹與膩,寫出了張自己也寫不出來的大時代的故事。鍾像不像張,其實也無所謂,光是成名既早、又一再改寫前作的執著與奮鬥,就已然是毫無遺恨的傳奇了。【內容簡介

三天一生

Trois jours et une vie
皮耶.勒梅特(Pierre Lemaitre)著,繆詠華譯,時報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犯錯是成長過程的必然,在錯誤中摸索,有時學習,有時遺憾,是成為「大人」的方式。然而有些錯誤太過巨大,反而成為無止盡的囚禁,即使逃過他人的制裁,也無法面對自己。罪惡存在於每個天真的靈魂,就像黑白棋一樣,不小心就全盤變色,幸好還有「良知」的存在,能有機會再有翻白的機會。本書以極端的手法,訴說著這微弱但堅定的可能。
都說要換位思考,三天一生的寫作功力,把人拖進主角的情境裡,徹底換位思考。閱讀時提著心,既擔心被發現了怎麼辦,又希望乾脆被抓到算了比較輕鬆,終能理解什麼叫背負一生的罪業。可又覺得,啊真的這麼糾結嗎?會不會有人幹了這樣的錯事,依舊吃好睡好滿不在乎?結局安排的驚異感因人而異,整體而言,情節緊張感大於結局的走向,也呼應本書書名,短短三天的故事,就此奪彩一生。
很法國的成長小說,寫少年無心犯下的罪過,不走驚悚推理,卻細描患得患失的良心不安,硬是教人想起自己的青春愚行。法國文學自有心理小說一脈,《危險關係》裡的誘惑算計千迴百轉,可見一斑。作者寫的雖然是青春版的罪與罰,下筆卻不帶凝滯糾結,反而有種怦然心動的初戀感——初戀又何嘗不是初犯?【內容簡介

毒特物種

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看有毒生物如何成為地球上最出色的生化魔術師
Venomous: How Earth's Deadliest Creatures Mastered Biochemistry
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Christie Wilcox)著,鄧子衿譯,馬可孛羅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提及「生物多樣性」,多半聯想到的都是「正面形象」的動植物,很少人會想到毒物。一般認知裡「有毒」等於「有害」,殊不知這些天然的「絕命毒師」所調出的化學物質,也藏著治病救人的解藥。神農嘗百草,科學家試百毒,本書記錄了這些科學時代「練蠱師」的趣味及發現。
長期研究有毒生物的作者,寫得一手好故事。光翻閱圖片就得鼓足勇氣的蛇蠍蜘蛛等等「毒物」,沒想到讀起來如此有趣,「毒」起來也這麼好玩。全書行文流暢,研究過程點點血淚,作者皆輕鬆以對,令人掬以同情又忍不住好笑。毒不止能放倒生命,還可經淬煉救疾。人類總對不喜歡的生物趕盡殺絕除之後快,可當我們自以為是上帝時,往往絕了自己的命。
琳瑯滿目的毒知識,學理藥理奇聞軼事一應俱全,有小百科的重量,卻沒有小百科的呆板。章節分類別出心裁,甚至還提出了以毒為本的唯毒論——毒之為毒,根本就是人類的污名化!就演化而言,才不是那麼回事。作者自己可能不知道,但這書是歐陽峰轉世當科學家才寫得出來的。【內容簡介

愛妻

董啟章著,聯經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獨 
考驗讀者耐性,忍受無數吊書袋及夫妻相處的細節囈語,懷抱相信走到最後,才會撥雲見日,看到作者滿溢奇想和才情的設計。本書如同所有上乘的文學,不是沖泡三分鐘即可食用的泡麵,而是要花時間慢慢熬煮呵護的湯頭。
到底「存在」是因為肉體,抑或意識?若肉體消無而意識運作如常,是否真的「如常」?故事篇章裡迷霧絲繞,茫濛中企圖看清人性、靈魂、肉體和機器之間互斥又互持的關係。這個大哉問,假以感情故事寄託,文字並不通俗易啃。費力逆流游至尾章,望見作者安排的終點,不得不讚嘆自有巧思。
董啟章是別有城府的作者,看他作品要有點耐心,繞著看,熬到後來總會找到近似科幻的桃花源,大夢初醒,一片巧然,這已經是種新文類了。【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