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寂靜2》廣播主持人阮安祖:「戴上耳機,不播放聲音」

2018-06-05 11:15
照片:陳雅音攝/大愛電視「在台灣站起」節目提供

在周遭無時無刻聲訊嘈雜的時代,片刻的安靜實屬奢求。我們如何尋得寂靜?如何在靜寂中感受生命?Openbook邀請天文、廣播、視障者服務與攝影領域的四位職人,且看他們在各自的專業上如何聆聽寂靜,探索內心的無聲極地。

阮安祖
阮安祖(Andrew Ryan)來自美國麻州,能說流利的中文。十多年前開創《聲音明信片》節目(現為《貼緊台灣的洋耳朵》),曾獲得3座廣播金鐘獎。近年在公共電視,與盲人鋼琴家許哲誠和盲人運動員林信廷共同主持節目《勝利催落去》,深獲好評。

▉不能超過5秒空白的冷場恐懼

談到「寂靜」兩個字,只要是從事廣播電視工作的朋友,應該都會緊張發抖吧?

廣播人在節目中最怕的就是「dead air」(完全空白),只要長達五秒鐘的空白,就算聽眾沒有轉台,播音系統也會因為沒有檢測到任何聲音,而自動播送備用帶。

換句話說,只要主持人有一秒鐘的冷場,節目就很有可能無法播放。從1999年踏進廣播這行到現在,對「冷場」的恐懼,已長達快20年之久。

這個情況不只是做廣播,跟朋友聊天也會無意間開始「採訪」對方。當我發現這種情形時,只好邊笑邊說,這是廣播人共同的職業病吧。

2003年夏天,我製作一個新的廣播單元「Sound Postcards聲音明信片」。每個單元都只有短短幾分鐘,用聲音說故事來分享各地的人文風土民情。我期望聽眾能聽到新竹尖石鄉的蟲鳴鳥叫、卑南族大獵祭的臀鈴、和城市裡「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的叫賣聲,希望能透過各種生活中的聲音,感受台灣濃厚的在地情感。

現在這個節目已改名為「貼緊台灣的洋耳朵」,這十幾年的製作經驗讓我發現,主持人不應該只是用自己的聲音來填滿時間,也應該在廣播中讓台灣說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分享自己的聲音。我也在這樣的聆聽中,找到了寧靜。

聲音明信片

多年前我有個想法,希望能製作一個以「Sound of Silence 寂靜之聲」為主題的「聲音明信片」,於是我決定從台東鄉下的芭樂園收錄聲音。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只要避開都市的人造音,就會找到寂靜之聲,沒想到半夜的芭樂園一點都不寂靜,因為昆蟲青蛙已經開始唱歌!

這十幾年來,我在台灣上山下海尋找特殊的聲音,不僅僅是在挖掘節目題材,更大的收穫是:學習聆聽。

或許你會問我,「聆聽有什麼好學習的呢?只要雙眼閉上、耳朵打開不就行了嗎?」這樣說也是沒錯,但「不語」才是第一步。

如果希望「deep listening」(深層聆聽),不管是在找聲音,或進行採訪,都需要自己沉澱心情,將內心轉到「靜音」,才能聽見世界。

我的寂靜時刻

不管是主持廣播或電視,天天都需要講很多話, 就算是在外景現場還沒有開拍時,都習慣性地跟來賓聊天,藉此培養感情。身為天生的好奇寶寶,我十分樂在其中。

但每次下班,扛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我常問自己到底為什麼這麼累呢?我並不負責背負重大器材,最累的應該是攝影師和攝助才對吧。但講話與聆聽,的確會消耗大量的精神。

過去通勤時,我常會聽音樂或廣播。但最近特別累的時候,我戴上耳機,不播放任何聲音,純粹只是想放空,讓耳朵休息一會兒。

這也許是在人來人往的台北捷運上,找到寂靜的最好方式吧。但如果有一天,在尖峰時段的忠孝東路,面對車水馬龍的下班人潮,我找到自己內心的寂靜,才是最高境界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聆聽寂靜 專題文章

poeetqn_460x580.jpg 聆聽寂靜:什麼是寂靜/何處可尋/寂靜為何如此重要
Stillhet i støyens tid. Gleden ved å stenge verden ute 
作者: 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譯者:謝佩妏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一九六三年生,是挪威探險家、作家、出版人,也是登山家、律師、藝術收藏家、勞力士錶代言人、三個青春期女兒的老爸。他是獨自徒步穿越南極的第一人,也是抵達「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第一人。至今出版過六本書並譯成多國語言,題材涵蓋探險、哲學、藝術收藏。
出版過數本關於探險、哲學、藝術收藏的著作,也譯介成多國文字,包括《貧窮收藏家的好物收貨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在曼哈頓底下》(Under Manhattan)、《學校學不到的極地探險哲學》(Philosophy for Polar Explorers. What They Don’t Teach You in School)、《獨往南極》(Alone to the South Pole)。
二○一○年,他和另一位探險家史帝夫.鄧肯(Steve Duncan),花了整整五天五夜,深入紐約的地下鐵及下水道。《紐約時報》稱讚他「是探險家,也是個充滿探險精神的哲學家」。偶爾,他會將世界暫時隔絕於外。

譯者簡介: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