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88 讓身心透徹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愚昧者:為什麼我們會自我欺騙?從演化邏輯和心理學透視人類欺騙的科學

The Folly of Fools: The Logic of Deceit and Self-Deception in Human Life
羅伯特.崔弗斯(Robert Trivers)著,王年愷、林志懋譯,臉譜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在題辭裡,作者將本書獻給了Huey P. Newton這位美國黑豹黨的重要領袖,原來兩人是合作夥伴,一同攜手對自我欺騙的演化,進行許多研究。這或許正說明了本書的關懷所在,除了每個人日常無刻不停的自我欺騙外,更聚焦在大我層次上自欺行為的擴張。雖然是嚴謹的學術研究,但因為尖銳、誠實,讀來有種莫名暢快。
從私領域到公領域,欺騙無所不在,但欺騙的內裡如何成形?欺騙是一種機制嗎?為什麼會有矛盾的欺騙行為?「說一個謊要用十個謊來圓」、「謊言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類觀點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老生常談,崔弗斯卻深入談論欺騙行為如何存在傷人與自傷的風險危害,而且我們難以避免──除非,我們願意挺身對抗。《愚昧者》是一本自我對抗之書。
作者從生物演化的高端角度,分析我們為什麼那麼愛說謊,而且是不斷地、隨時地、下意識地、處心積慮地、說了還死不承認地說謊。誠實為上,本來就是一句謊言,倒是自欺欺人,能成事也能壞事。這是一面深諳人性的科普照妖鏡。【內容簡介

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

When Empire Comes Home: Repatriation, and Reintegration in Postwar Japan
華樂瑞(Lori Watt)著,黃煜文譯,遠足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日劇經常出現帝國敗戰後的返鄉情節,這本書把背景拉到前景,剖析了遣返的各個面向——這絕不是從此安居樂業的歸鄉,而是一輪新的歧視的開始。洋洋灑灑的史料各得其所,為戰後提供了一幅清晰的複雜面貌。
《當帝國回到家》是一首苦澀的哀歌。敗戰的日本帝國如何安置異質般存在的「引揚者」?又如何記憶這個時代催生的群體?引揚者位於殖民母國與殖民地之間,遊走在國家的邊界,斂藏在族群的夾縫,長久時光以來,他們的生命史都是敗戰帝國渾沌的一塊歷史拼圖。
日本帝國的引揚者也是他山之石,足令台灣讀者帶來警醒與借鏡,梳理自身族群歷史的渾沌秩序,反思現代國家如何打造自身的「想像的共同體」。
「戰後」成為近年史學研究的熱點,不管是人群的移動或是秩序的重建,或許是因為已拉出了研究者有膽量敢蓋棺論定的安全距離。台灣書市近期出版了許多和戰後日本遣返有關的書籍,從小說到漫畫,從口述訪談到個人史,橫跨了日本史和台灣史的交界。本書英文原著成於2009年,很多觀點和史料應用或許不再新穎,但仍是最完整觀察這個議題的學術著作。【內容簡介

書包裡的美術館:為教科書注入美感細胞

張柏韋、陳慕天、林宗諺著,網路與書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社會改革不只是肥皂箱+大聲公,不只是街頭衝撞。《書包裡的美術館》以「美感教科書計劃」反思台灣美學教育的養成及其缺陷,其實正是轉移戰場的社會運動,既走入教育場域,更走入日常生活。關於美學,總是見仁見智,但這樣有力的社會實踐,確實帶來開啟眼界的能量,拓展我們如何改變社會的想像力。
太陽花引爆了許多改革項目,這書應該也算其中之一。就方向而言,的確是很好的批判和提案,不過在美學、思辨和周延性上,還需要持續的深耕,也請讀者多多指教。
書中部分想法或執行細節,不見得人人贊同。譬如以無印良品筆記本的價格,說明教科書幾十元成本偏低的論法,就不見得符合教育第一線的現場,也不自覺地反映出某種談「設計」時常見的「姿態」。但大方向值得肯定,美感教育不應只是生硬的美術課,而應該融入在教學的形式中。課程內容也許幾年一變,多數在畢業後也都還給了老師,但形式上的潛移默化,往往常駐於心,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被小學課本逆襲了。【內容簡介

犯罪手法系列2─毒物研究室:250種具有致命效果的經典毒物、植物、藥物和毒品

HowDunit - The Book of Poisons
席瑞塔.史蒂文斯(Serita Stevens)、安妮.班農(Anne Louise Bannon)著,葉品岑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獨 
絕對腹黑的毒物百科,從頭到尾都在訓練你的鑑識敏感度。想要製造什麼樣的死法,就該下什麼樣的藥,檢察官及職業兇手案頭必備。
這是一部嚴肅的搞笑之作,網路書介的標語也堂堂正正宣稱:「《毒物研究室》幫你釐清正確下毒的所有細節。」明明這麼嚴肅,卻讓人幾度捧腹噴淚。這是推理小說作者書櫃的必備資料書,推理讀者的進階讀本,推理社群簡直可以為此開一場讀書會。毫無疑問,如果漫畫《名偵探柯南》的作者擁有一本《毒物研究室》,被害者就不會那麼多人都死於氰化鉀。
從管制藥品到居家日用,大大小小的致命毒物一網打盡,簡直是一本扎實的參考書。但在參考書的認真下,卻又藏著無數有趣的知識和故事,讓人讀得津津有味。這種莫名其妙的樂趣,讓人不禁思考「推理」做為文學類型的魅力何在。要兼具知識和趣味,只能說本書從作者到翻譯到編輯,真的是辛苦了。【內容簡介

黑潮漂流

廖鴻基著,有鹿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獨 
廖鴻基自言,「這輩子與水與海有緣。」這位海洋文學家兼職業討海人的海水情緣深遠廣闊,但這個緣分何止個人,其實強化整個島嶼與海洋的緊密連結。正是細緻深邃的海岸/海洋書寫,紮實有力地撐開了我們對島嶼台灣的地理想像。《黑潮漂流》在社會層面上,是討海人「黑潮101漂流計畫」探索海洋的行動實踐;在文學層面上,更是文學家迎向生命迷航危機的心路歷程。
過往讀廖鴻基,就像澎湃的海浪,一波波敲打著讀者內心的堤岸。而這次於茫茫大海中漂流的計畫,令人看到他在感性之外理性的面向。回歸人與海的原始關係,在浪漫表象之下有著暗濤洶湧的險惡,縝密的計畫、打通不同的關卡,完成了一次「冒險」。在號稱科學昌明的時代裡,冒險是何其珍貴的稀有寶藏。
這是不大一樣的廖鴻基,不再那麼水族,也不再那麼隨時感動。透過黑潮漂流的計畫,作者碰觸到了更多制度面和社會面的問題。多了些務實和無奈,非常之接地氣,接海氣。【內容簡介

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

Der Sieg des Kapitals: Wie der Reichtum in die Welt kam: Die Geschichte von Wachstum, Geld und Krisen
烏麗克.赫爾曼(Ulrike Herrmann)著,賴雅靜譯,遠足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作者並不著力闡述資本主義的勝利歷程,毋寧是對「資本」的文本分析。在對於資本主義運作習以為常的當代,本書協助我們返身回望資本之為物的誕生必然性,以及資本主義的形成關鍵,重新審視資本主義發達如斯的現狀與危機,從而調整我們面對世界的態度、置身其中的位置。知識是雞蛋裡的小小繫帶,令蛋黃穩定。讀者亦可藉由本書,找到迎向跌宕起伏資本主義世界的力量。
這本來自德國的社普書,條理分明,釐清了不少關於資本和資本主義的人云亦云,很應該拿來幫自己的常識磁碟重組一下。德文書名《資本的勝利》取得精準,這確實是目前的現狀。中文書名翻大了,有點膨風,反而教人期待落空。
德文原名《資本的勝利》,更能體現本書的議題,是面向當下的反省和診斷,而不是滿足於對過去的考據。作者將「資本」和「資本主義」分開來談,指出今日的問題,在於將錯誤的預設,視為運作的常態,頗有上接博蘭尼的《鉅變》,從根源處為今日抓藥方。【內容簡介

攀樹人:從剛果到祕魯,一個BBC生態攝影師在樹梢上的探險筆記

The Man Who Climbs Trees
詹姆斯.艾爾德里德(James Aldred)著,羅亞琪譯,商周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獨 
這裡的攀樹不只是爬樹,而是驚險度足以和攀岩比拼的極限運動。樹上風光也絕對不遜於峽谷的壯麗:筋疲力竭,遺世而獨立,霎時照見意想不到的生態,一片巧然......在在令人想起《樹之歌》的空中奇幻漂流。
關於人與大自然的連結,關於生命的深遠繁複,都可以從爬上樹木開始。爬樹一點也不簡單。雖然名為《攀樹人》,但作者挑戰的不是路邊或後院的大樹,而是一座又一座仍未全然為人所知的森林。作者深入諸多森林,攀爬無數樹木,紀錄的不只是每座森林、每株樹木存在的截然不同生命面貌,更是森林生態的璀璨細節。那是關於整座森林的聲音、氣味與色彩,關於生命身處其中經歷的時間感與空間感。在離地數十公尺的參天大樹上,他不斷地與各種物種相遇,沒有萬物之靈的浮誇自視,只有萬物一員的歸屬。透過他的攀爬,折射出我們因科技而藐視,抛棄許久的原始本質。
書中所提及的每一座森林,樹木,蟲魚鳥獸,全部迥異,卻同樣令人深深著迷。【內容簡介

時間之書

Zeit: Was siemitunsmacht und was wirausihrmachen
呂迪格.薩弗蘭斯基(RüdigerSafranski)著,林宏濤譯,商周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文   樂 
薩弗蘭斯基以詩意而飽含哲思的文字爬梳「時間」,時間座落於各異的民族、文化、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哲學、語言學之中,當然存在不同的意義。但究竟是如何不同?《時間之書》是思考「時間意義」之書,細訴時間在明確具象化、精確化的此前與此後,人類與時間的關係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這是一部關於「時間」的傳記,以海德格的哲學為起點。原本擔憂會深奧到難以閱讀的不安,被作者平易近人的文字一一化解。雖不免仍有艱澀,但相對於這哲學命題的難解,已是上乘之作。本書德文版成於2015年,書中不僅有理性的思辯,也藏有七秩老人看待生死的溫暖智慧。
作者常在德語媒體上曝光,推廣哲學不遺餘力。這本關於時間的隨筆看似閑散,卻點評了各種值得一提的時間觀,當成一本時間哲學史亦無妨。儘管越來越多的資訊都告訴我們,時間不過是個幻象,不過回顧一下這些三次元的思索努力,也是愉悅樂事。【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