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戀愛微醺中的時代感覺與生活底蘊:讀《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

2017-08-22 01:20
改編自林芙美子原著,由成瀨已喜男導演的電影《晚菊》劇照。

台灣讀者對林芙美子(1903-1951)應該不陌生。上個世紀末,她的成名作《放浪記》和戰後代表作《浮雲》就已譯介至台灣。去年(2016)三部曲《放浪記》、《續放浪記》和《放浪記第三部》盛大地重新匯集出版。今年6月《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一書上市,收錄了4篇短篇小說和5篇隨筆,創作發表的時間從戰前橫跨至戰後。相較於日本同時代的女性作家,這些足見台灣出版界對林芙美子的偏愛。

Fumiko08.jpg
林芙美子。(取自wiki)

林芙美子在台受到關注,除了因大導演成瀨已喜男曾6次將她的作品搬上銀幕之外,也或許和她曾經在1930年初受邀來台參加《婦人每日新聞》的「婦人文化演講會」這一經歷有關。然而,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她在日記體私小說《放浪記》中,寫活了自己,寫活了底層女性強韌的向陽性,也寫活了男女之間的「戀愛的微醺」。

甫推出的《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一書,直接將編輯主旨設定在「愛情剖面」上,因此書中收錄的篇章,多數與「愛情」有關,試圖呈現林芙美子對愛情、婚姻和女性地位的獨特觀察。

在〈幸福的彼岸〉中,歷經戰亂的信一和絹子相親結婚後,信一卻突然向絹子坦承自己在戰前育有一子,但因妻子跟友人私奔至滿州,自己又被派赴戰場,只能將孩子送給別人養育。絹子得知信一對孩子的思念之後,內心掙扎不已,但最終仍決定與信一攜手追尋平凡的幸福。〈婚期〉描寫一開始錯過了相親對象安並的登美子,在經過不慍不火的等待後,最終還是與安並共結連理,獲得幸福。隨筆〈戀愛的微醺〉則是林芙美子的戀愛論,她試圖闡述何謂真正的戀愛和女性理想的戀愛。

Fumiko06.jpg
電影《浮雲》劇照。

1948年底發表的〈晚菊〉,與《浮雲》同被視為林芙美子戰後文學的高峰之作。隔年,她還因此作獲頒第三屆的「女流文學者獎」。〈晚菊〉是一篇特殊的作品,林芙美子用大量的心理描寫,描摹出因戰爭而分開的藝妓欣和以前曾與之熱戀過的男人田部於戰後重逢的情景。

因為善於理財規劃,年過五十的欣成功度過戰後的艱辛歲月,與啞巴女僕一起過著平靜安穩的生活。然而,田部的一通來訪電話,打亂了這種平靜。欣用盡心思,努力地不讓田部發現自己漸趨衰老的身心,因為「她不能僅佇立在荒煙蔓草的斷垣殘壁前沉吟嘆息,也不能流露出些微年齡與環境所帶來的貧瘠。千萬要端出謙虛有禮的表情,還得營造出能讓兩人親密交談的氣氛。務必讓他離去後念念不忘,覺得自己的女人依舊貌美如昔」。

晚菊04.jpg
電影《晚菊》海報。

然而,在兩人一番心理攻防戰之後,欣無趣地發現,原來田部只是要來跟她借錢周轉。頓時,欣內心僅留的一點點對昔日愛情的眷戀,瞬間消失殆盡,最後燒了田部年輕時代的照片,以示訣別。

創作〈晚菊〉時,林芙美子已年屆四十五。或許是摻雜了自己面對初老的心境,她極為精準、精巧地描繪出欣對青春消逝和肉體衰微的在意,以及獨身生活的孤寂。但是,她並沒有讓女性為了自我保障而對男性委曲求全,反而是透過田部這個他者,讓欣的主體性覺醒,最終順利地與年輕的自我訣別。

這樣的安排,投射出了林芙美子在坎坷的情路和貧困流轉的生活中得來的生存智慧。這也正是她一貫的主張,她認為女人都必須有自我,即便有了愛情、有了丈夫,女性還是必須具有如同獨身一般的生活方式。

然而,這篇小說的意圖不僅止於此。透過從戰爭中倖存的一對男女之心理刻畫,林芙美子成功地再現出壟罩於戰後日本一般庶民的精神虛無感和悲慘的現實生活。由此,戰爭對人影響之巨大,由外而內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該篇小說成書出版時,林芙美子曾在後記中表示,「忘記這場戰爭,會讓我們有再次被捲入第二或第三次戰爭的可能性,我不能不記得這種可怕。因此,無論如何,我都必須寫下戰後悲慘的庶民生活。肉體的實存怎樣都好,但我想談的是精神的實存問題。因此,我想穿透觀念和形而上的東西,單純地捕捉人的內心」。這就是林芙美子戰後的寫作目的。

對此,可不能直接簡單地以無政府主義或無產階級等思想和立場來詮釋林芙美子。林芙美子欲捕捉日本戰後虛無狀態的企圖,不見得全是出自於某種思想和立場的批判,我認為更多是出自於在她幼年貧苦流轉的窮困生活中,鍛鍊培養出來的對時代的敏銳感覺,和對庶民生活底蘊的透澈了解。這從《放浪記》和可視為《放浪記》前傳的〈手風琴與魚之小鎮〉所表露的底層生活經歷,以及諸篇隨筆中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討論可看出。

林芙美子的創作是自己的肉身與時代和現實生活碰撞下的產物,因此她的作品懷有濃厚的昭和時代氛圍和戰爭氣息,以及大時代下庶民的求生意志。對她而言,觀念和形而上的東西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活著」、「活下去」。只要能「活著」、「活下去」,什麼手段都可以接受。

Fumiko03.jpg
林芙美子手稿。(圖片來源:林芙美子紀念館)

如此,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戰爭時期積極協力戰爭的林芙美子,戰後又很快倒向反戰的一方。這種巨大的求生本能,正是造就她作品中頑強的向陽性、生命力和韌性之因。這就是林芙美子可愛又可恨的生存之道。

「寫作,令我感覺到異常充實,使我忘記了男人的拋棄、身無分文和飢腸轆轆。」林芙美子在論及《放浪記》的寫作動機時曾如是說。

寫作對林芙美子來說,正是一場永恆的戀愛。透過一枝筆,她將自己從現實生活中探查到的「戀愛的微醺」,像雕塑一件件藝術品般,細密地刻寫在稿紙上。然而,圍繞著這份「戀愛的微醺」的,除了有林芙美子的特殊人生經歷和文學才能之外,還有她對大正、特別是昭和時代感覺的敏銳,以及對庶民生活底蘊的深刻包容。若我們只飲下那份微醺,而不領略帶來這份微醺的氛圍和求生的狡猾,那可是小瞧了這位讓川端康成出面擔任治喪委員會主委的林芙美子。

➤延伸閱讀:林芙美子的放浪人生

 

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jpg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
作者:林芙美子(はやし ふみこ)
譯者:陸蕙貽
出版:紅通通文化出版社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芙美子

日本知名暢銷女流小說家。1903年出生於北九州門司市,因出生不為父親承認,只能以私生子身份跟隨母姓。1922年,自廣島縣尾道市立高等女學校畢業後上京,為求生計輾轉於幫傭、餐廳侍女、小販、廣告員等工作,看盡當時社會底層的人生百態,27歲出版自傳體長篇小說《放浪記》確立文壇地位,隨後發表〈手風琴與魚之小鎮〉,以及描寫夫妻日常生活的〈清貧之書〉大獲好評。靠著這些暢銷書賺來的版稅,她獨身遠赴巴黎旅行,二戰期間更以從軍作家身分前往中國、爪哇、法屬印度高原等地,拓展創作視野與內涵。歸國後以樸質而溫柔之筆寫下〈晚菊〉、〈浮雲〉等代表作,刻畫戰後日本社會男女間的苦澀情感流動,並以前作獲得第三屆「女流文學者獎」。晚年因過勞導致心臟舊疾復發,1951年6月28日於自宅急逝,年僅48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