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評論》超人何以為超人?2025 DCU超人重啟與美漫《全明星超人》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5-08-28 18:00

由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執導的電影《超人》(Superman)終於在2025年夏天上映了,對喜歡超級英雄主題的粉絲而言,真的是引頸期盼許久。

岡恩以漫威(Marvel)電影《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系列的導演一戰成名,公認是目前好萊塢影壇最擅於漫畫改編的能手之一。2018年岡恩遭人翻出多年前在網路上的低劣玩笑,即使合作過的演員紛紛表態力挺,迪士尼高層仍決定將岡恩從他們旗下的漫威電影世界驅逐。迪士尼漫威的對手華納兄弟DC陣營,馬上邀請了這位公認的鬼才主導《自殺突擊隊》(The Suicide Squad)系列的重啟,分別編劇並執導了電影《自殺突擊隊:集結》(The Suicide Squad,2021)和衍生劇《和平使者》(Peacemaker,2021)。

兩部作品獲得市場和評論一致的肯定,迪士尼也因考量岡恩「真心悔改」,於2019年讓他重新回歸《星際異攻隊3》(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3,2013)的編導,完成了《星際異攻隊》三部曲,也替岡恩和漫威的合作畫上句號。

2022年底,華納兄弟高調宣佈由岡恩出任新成立的DC工作室(DC Studios)聯合主席兼聯合執行長,主導DC宇宙的重啟,期盼他能扭轉DC漫畫長期在影視改編的積弱不振。作為DC漫畫的關鍵角色,甚至可說是所有超級英雄起點的《超人》重啟,絕對具有重中之重的指標意義。岡恩果然不負各方期待,2025年版的《超人》可說是近年最成功的超級英雄電影之一,交出了一張兼具娛樂與深度的成績單。

➤電影中的漫畫感

能持續在漫畫改編取得成功,最根本的關鍵在於,岡恩對漫畫本質或形式的洞悉,能讓漫畫的魅力體現在不同的媒介上。在內容上,岡恩深諳漫畫或動畫故事構成的要素,從早期替卡通《史酷比》真人版電影撰寫劇本,到《星際異攻隊》三部曲,都能擺脫類型的刻板印象,將這些動漫題材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反省期的《自殺突擊隊》系列,更是利用這些充滿瑕疵的「惡人英雄」,低調反擊了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

形式上,在岡恩執導的超級英雄電影裡,充滿著強烈「漫畫感」的視覺風格。學界對於電影和漫畫彼此在敘事上的互相影響,已有許多深入的探討。在承認兩種媒介屬性獨特的前提下,也肯定兩者在圖像敘事上互相參照、援引。經歷學者Drew Morton所謂的「再媒介化」之後,創造出全新的視覺可能。

換句話說,也就是藉由創作「漫畫感」的電影或「電影感」的漫畫的實驗,打破傳統的框架。這無涉媒介的高下好壞,而是呼應當代藝術跨域的呼聲,是傳統媒介必然的進化和蛻變。

漫畫和電影在視覺敘事上的交互作用,至今尚無定法。恍兮惚兮之間,唯有靠創作者不斷嘗試,才能慢慢摸索出可以依循的準則。岡恩不僅採用類似電影《歪小子史考特》(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2010)的作法,加入狀聲詞或裁切框格等直觀的作法,更擅長利用色調與色澤的營造,在現實場景中傳遞漫畫的「非現實」。

分鏡上,更運用前景和後景、大景和特寫之間的動靜編排,在「電影時間」的敘事裡,大量保留「漫畫時間」的觀賞趣味,構成獨特的影像敘事。尤其是最後關頭的高潮對決,利用各種拍攝和分鏡技巧,讓畫面變成像是「一大格」跨頁,散發著強烈的分格感(panel-like framing)。

在《超人》裡,這樣的視覺敘事技法更加純熟,幾乎像是示範或炫技,留下許多線索,讓熱愛動漫的觀眾慢慢分析。目前岡恩在網路上曝光了《超人》的分鏡表,厚重的數量或畫面的規劃,都可以看出岡恩影像的思考,更接近漫畫的邏輯。

或許也唯有這樣熱愛並深諳漫畫之道的導演,才有辦法重新賦與超人這個經典角色當代的意義。當然,1938年問世,擁有近90年歷史的《超人》,經歷了數次的「DC宇宙」(或可粗淺理解為世界觀的設定)重啟,早已由不同世代和背景的創作者,給予多樣的詮釋。在這麼多的經典之中,岡恩選擇了葛蘭特・莫瑞森(Grant Morrison)創作,法蘭克・奎特利(Frank Quitely)和傑米.格蘭特(Jamie Grant)兩人擔任繪製的《全明星超人》(All-star Superman)這部於2005至2008年間連載的作品。


《全明星超人》開場

➤《全明星超人》:一個當代的海克力士試煉

「全明星」(All-star)是DC漫畫的系列名稱,該系列是在不受主線故事的DC宇宙束縛,獨立打造故事,展示經典角色的特色與深度。這也和葛蘭特・莫瑞森一貫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和。1980年代出道,參與過眾多漫畫作品的莫瑞森,被譽為超級英雄文藝復興推手。他擅長以慧眼獨具的視角,以及程度不一的實驗筆調,將超級英雄從提供娛樂的類型漫畫,改造成展示和考驗人性的試煉場。這也是《全明星超人》(All-star Superman)出版後,能一舉囊括多項大獎,並成為近代超人故事經典的原因。

在全書的一開始,超人就遭到死敵雷克斯・路瑟(Lex Luthor)的陷害,吸收了過量的太陽輻射,過度的能量讓超人只剩下一年的壽命。一旦超人和人類一般注定死亡,尤其又是像得絕症般的宣告,即使他仍擁有著強力的超能力,但本質上也變成和你我一樣的平凡人。本書的12則故事,可視為超人在死前一年的人生最後巡禮,看著他以一種(或許帶有壓抑)的平靜,在這一年內各種大小事件中,陸續完成自己的心願,和週圍的人們告別。

《全明星超人》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超人面貌,不時被感傷與疑惑包圍,對外他想辦法妥善處理著生活的戀人、友人和仇人,讓他們不會受到他離世所影響;那些來自其他平行宇宙行行色色的角色,則像是他對自我的反省,在處理這些大小不一的危機的同時,消解內心的貪嗔痴。甚至連外貌都更接近平凡人,更像是沒有再認真苦練、減脂,略顯發福的退役健美選手,不再是那種「超級塞亞人」般的誇張體態。

超人如此,作為他地球人偽裝身份的克拉克.肯特(Clark Kent),活脫脫就是一位不修邊幅的中年大叔。就像卷末解說所言的,他們想像著前輩漫畫家威爾.艾斯納(Will Eisner)如果在1940年代畫超人時角色的模樣。對美國漫畫不太了解的朋友,或許可以翻翻看《與神的契約》,想像超人出現在其中的模樣。雖然年代略有落差,但多少能體會《全明星超人》把超人打落凡間的企圖。

就像封面那悠閒坐在雲端上,回眸一笑的超人背影,《全明星超人》的核心魅力正在於追問:當全能的超人,變成有限的凡人之後,他還能否「偉大」?又或者該如何「偉大」? 


即便是超人也須面對親人離世的悲痛。

➤美國的超人到世界的超人

雖然不像漫威的美國隊長,那麼直白的把美國國旗當成造型,但超人形象和美國也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最佳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超人著名的座右銘:「真理、正義和美國之道」(Truth, Justice and American Way),最初在超人改編的廣播劇裡口號只有單純的「真理與正義」,到了1942年二戰期間,超人成為美國戰時宣傳的一環,販售戰時公債,廣播播放時就加入「美國之道」。

戰後1950年代美蘇冷戰的格局下,喬治・李維斯(George Reeves)主演的超人電視影集,在開場白就將三者結合為一:「(超人)……與邪惡勢力展開永無止境的戰鬥,捍衛真理、正義與美國方式。」從此讓這句口號深植人心。1966年動畫版改為「真理、正義和自由」,呼應民權運動的波濤洶湧;1970年代周六早晨卡通則是「真理、正義與全人類的和平」,或許是希望淡化一些剛正肅殺之氣,符合週末闔家大小一同觀看的氣氛。

在1978年近代最具代表性的超人形象,由克里斯多夫.李維(Christopher Reeve)主演的同名電影裡,再度重申「真理、正義和美國之道」的理念,雖然情節的安排帶有反諷,但依舊還是試著在水門事件之後,喚起人們的信任。漫畫出現這句口號,遠遲於其他媒介的改編,要一直到1991年,才完整於漫畫裡印出,即使內容強調世界公民的身份,但難不讓人和同年爆發的波灣戰爭聯想在一起。21世紀之後,這句名言基本上就鮮少再被提起,反映著九一一之後的美國樣貌,不再是兵槍不入的強權,甚至好像也再那麼正義。2021年DC更是同一將口號改成「真理、正義與更美好的明天」(Truth, Justice, and a Better Tomorrow),超人也因此之多了一個「明日之人」的稱謂(Man of Tomorrow)。

2005年開始連載的《全明星超人》正好是超人定位最迷惘的年代,全書一開始以攻擊超人的自殺客,對超人吼叫著「你這法西斯主義者無權限制我的人生志向!你無權阻礙我完成自我實現!」和他一同墜入太陽的超人,強調對方誤會了,自己是來幫助的回應,相形之下就顯得無力。解決這次事件的超人,獲得了更強大的能力,但也注定了他一步步走向死亡。這些設定如果和2003年爆發的第二次波灣戰爭,以及其後伊斯蘭國的崛起一同思考,那麼《全明星超人》就不只是一個凡人化超人的自我追尋,而是什麼是「真理、正義和美國之道」的對話和探索。結局超人死敵超人路瑟(Lex Luthor)獲得超人能力的「換位思考」,和超人的自我犠牲,都用隱晦的方式,引領讀者一起思索答案。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正在於它可以用不同的觀點反覆解讀。岡恩重返《全明星超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可能,譬如全書在視覺和分鏡上影像般的動態感受,譬如超人動態換裝的連續畫面(頁24-25)就是電影或影集必見的橋段;第五章克拉克和路瑟在監獄中的「歷險」,幾乎就是一鏡到底的長鏡頭運用。超人和太陽暴君的對戰,則完全就是岡恩電影的最後對決。總之,《全明星超人》有太多閱讀的切入和趣味,那些超人世界的先備設定,一開始讀來或許有些門檻,一旦跨過,將會發現如同所有超級英雄的故事,《全明星超人》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用來省視自己和所身處的世界。


《全明星超人》的分鏡運用流暢。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全明星超人
All-star Superman
作者:葛蘭特.莫瑞森 (Grant Morrison)
繪者:法蘭克.奎特利(Frank Quitely), 傑米.格蘭特(Jamie Gran)
譯者:黃彥霖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8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葛蘭特・莫瑞森(Grant Morrison)

與DC漫畫合作超過三十年,他的美國漫畫生涯始於廣受好評的Animal Man與《末日巡邏隊》。之後他陸續創作了JLA、《蝙蝠俠》和《新X戰警》等暢銷系列,以及The Invisibles、Seaguy、The Filth和We3等原創作品。近年來,莫瑞森致力於擴展 DC 宇宙,參與的作品包括每週連載的《52》、榮獲艾斯納獎的Seven Soldiers與《全明星超人》,以及顛覆現實、橫跨多重宇宙的史詩鉅作Final Crisis。莫瑞森的「祕密身分」包括「反文化」發言人、音樂人、獲獎劇作家以及混沌魔法師。工作與生活讓他往返於洛杉磯與家鄉蘇格蘭之間。

繪者簡介

法蘭克・奎特利(Frank Quitely)

一九六八年生於格拉斯哥。一九八八年起,他陸續繪製了The Greens(自費出版)、Blackheart、Missionary Man、Shimura、Inaba,並為Paradox Press和Vertigo各自創作了十部與六部短篇漫畫。他參與繪製了Flex Mentallo、20/20 Visions、Batman: The Scottish Connection、The Kingdom: Offspring、JLA: Earth 2、The Invisibles、Transmetropolitan、The Authority、Captain America、《新X戰警》、The Sandman: Endless Nights、We3、《全明星超人》和Batman and Robin。此外,他也曾為Negative Burn、Judge Dredd Megazine、Classic 2000 AD、Jonah Hex、Books Of Magick: Life During Wartime、Bite Club、American Virgin和《全明星蝙蝠俠》繪製封面。他現與妻子及三名子女住在格拉斯哥,以前會設計自己的帽子和服飾,目前最熱中的興趣則是烹飪。

傑米.格蘭特(Jamie Grant)

一九六八年出生於蘇格蘭的丹夫林。他在能閱讀後便開始沉浸於漫畫世界,年紀再大一點時創作了Blank Expression(自費出版),並參與繪製Judge Dredd Megazine的Missionary Man,同時接下許多丟臉的商業設計案以換取金錢(然後把這些錢全都拿去買漫畫)。他自一九九九年起便定居格拉斯哥,一邊喝得爛醉如泥,一邊出版多期地下漫畫選集Northern Lightz。此外,他也創立了 Hope Street Studios(真正屬於漫畫創作者的聚集地),並在那裡發展出應用於VertigoWe3的數位描線與上色技術,隨後負責《全明星超人》的數位處理。在為漫畫中超級英雄的緊身衣上色時,他最喜歡聽的音樂包括退化樂團、發明之母和法蘭克黑。傑米的座右銘是:「做事迅速,反正半小時也不是很久。再危險的工作都敢接!」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