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追蹤生物就是追蹤我們自己:談《生之奧義》

2021-12-07 16:00

哲學家、作家巴諦斯特.莫席左出版新作《生之奧義》(左圖取自Le bonheur est dans le jardin

第一次聽到「追蹤師」這個生詞,是往返台東藝術節的旅程,乍然一聞,就被吸了過去。朋友提到想請追蹤師帶領體驗,我想,那麼再怎麼死皮賴臉,爬著涎著也要跟去。

後來細思,如果說的是「獵人」,可能就不急著舉手了吧。對獵人,總有種刻板印象,血腥殺戮的聯想(但同時間我總忘記自己的葷食餐桌);對追蹤師,卻沒有這樣的反射。

那一刻,是什麼牽引了渺遠的聯想?是翻開書頁,納博可夫撲起蝶網的凝視?鹿野忠雄攀爬高山蒼藍的剪影?還是原住民蜿蜒林木的矯健蹤跡?——都是,也可能都不是。不同於傳統追蹤可能是為了捕獲獵取,我索驥的卻是一種尋覓,守望,嗅聞,凝目。某種程度是夢一樣隔著距離,站在面前對方卻望不見,深切的感受但不碰觸。

相對於傳統獵人捕獵的生存需求,如果不因生計而獲取生物實體,亦不希冀影像文字紀錄,那麼追蹤所由為何?除了一時的衝動好奇,還有什麼隱藏在生物本能和哲學思索後的本體?

這些問題未及細思,「追蹤師」的行程即因故取消了。但我始終沒忘記這件事,始終記得,行走在無星無月的山林中,那種悚然自腳心冒起,無名的恐懼與焦慮。或許懂得追蹤,就能重建與周遭的聯繫,抗拒生命的巨大恐慌?

冥冥總會牽引著冥冥。當接到邀稿,我全未聯想,原來這疑問的解答,就在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的《生之奧義》。

不同於其他沙發上的沉思者,莫席左是一位稀罕的、蹲點田野的哲學家,也因此前往深山雪地追蹤。他說,「追蹤者就是任何對訊號感興趣的生物世界的實踐者。」這不只是調查研究,更是持續、沉浸式,為所有人共享的體驗。


作家巴諦斯特.莫席左(取自twitter/phaune

《生之奧義》以飛鳶般優雅的行文與寬宏細緻兼容的哲思,如詩般的召喚,完全擄獲了我(當然也要歸功譯者)。「相見恨晚」大約就是這種感覺。莫席左開宗便以亙古至今所有生物綿延不絕的漫長聯繫,提醒我們從舊石器時代,地球自這端到那端的物種鎖鏈,先如涓絲細流,後見恢宏廣袤,彷彿從上游瀑布到下游出海口的洗禮。

「有些人很天真,以為恐龍滅絕了,其實牠們依然活力充沛,只不過變成了麻雀而已。」

他說:無論候鳥、獅群和瞪羚,都是穿梭在自然的能量之中,以自身觀點演化出對環境的詮釋。

本書的另一主題,是關於重建聯繫。溝通,始終是人間的難題;翻譯,更永遠也沒有等同的可能。更何況若這一切發生在跨物種,確實就像是單相思了。

是啊,誰不曾試著跟自己的汪汪喵喵說上幾句?我家現在有貓,過去是鳥兔鼠魚,甚至是最最思念的——逝去的老狗,只要能對話,說什麼都好。在巴別塔的詛咒之後,我們持續嘗試,即使不知所云,咪嗚咕嚕也動聽。因為,聲音是最本能、最熟悉的管道,屢敗屢戰,正反映了最深沉的需要,即使相隔遙遠,也需要靈魂的擁抱。

但莫席左顯然是樂觀的,或說他的不放棄以直接行動展現。本書最動人的篇章,是他追蹤狼嚎的文字。他以追蹤狼嚎來追蹤狼,從狼的低吟、呼喊和叫嚷,輔以足跡,糞遺,休憩洞穴,月夜儀式,以及狼對他的反饋,來判斷或解讀雙方的交流。吾人皆非狼,不能斷言他的詮釋百分百正確,但見到人類對物種這樣深情,真叫人無限感動,因為現實中仍有太多殘酷,不忍卒睹。


(取自Unsplash/Jp Valery

不是說我們應該停止嘗試翻譯,相反地,一個不可譯之物,必須無窮無盡持續翻譯它。」

是這些全身心投入的證據,讓我們離狼嚎再近一點——唯有捨棄自以為是的存在主體,融入與生物環境的呼吸感應,才能開啟近一步溝通的可能。

而重新連結人與自然的努力,正因為人類社會仍在大規模的滅絕自然經驗。越與自然隔絕,越容易忘記自己是祂的一份子。自然體驗不該只是一種審美經驗,更不是一種「人在風景畫」中的概念,而是一種嶄新主體觀點的開展。

莫席左舉例,當一名操Koyukon語的原住民在阿拉斯加聽見烏鴉叫聲,「這啼鳴便深入他之中,透過成串的記憶,同時為他重建了這隻鳥的身分、講述其習性的傳說、他們共同的親屬關係,以及他們在神話時代締結的古遠盟約。」我們透過狼嚎而聽見遠古,在同一個月亮下,時空凝結在我們記憶裡。

現代人離採集漁獵已遠,多數人連體驗都沒體驗過,當一切日常所需概由超市網路獲取,很容易以為一切均由人類獨力所支,但事實遠非如此。我們以為自己的生存煢煢孑立於宇宙之間,並冠之以孤獨清醒的存在主義,彷彿賦予了「主義」的偉大名詞,便能宣稱這就是世上的真理。偏偏這認識錯得離譜,因為人類始終並不真正孤獨,因為我們的生存,不只是靠著人,不是靠著同類而已。難怪有小孩會以為南瓜是貨架上長出來的,這怎麼能怪他們呢?我們忘懷了重要原則,那就是沒有自然,人類什麼都做不成。我們心知肚明,只是經常忘記。

那台灣呢?回溯之前的追蹤師行程,發現近年原住民對「獵人」與「追蹤師」也有了翻新詮釋。在《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龔卓軍提出:「與其說『追蹤師』是獵人,不如說是土地生態環境的檢測者、維護者與吹哨者。」當代意義下的獵場,已經不是屠宰場,而是獵人的生命經驗範圍,他們與先祖共同享有、一再復返的記憶探索路徑。那是否一種以心傳心,以靈觸靈,共同體會在這無涯的洪荒大地?透過開啟身心感應和七竅毛孔的聯結,獵人與環境萬物返回「尋找力量同盟」的關係,而不只是追捕或逃避而已。

同一個地球,面對「人類世」的壓境,各地反思正在萌芽茁壯。人與生物(人也是生物)、生物與生物的紛繁並存,才讓這世界更美好,那也是莫席左描繪的全景——每一張生物的臉孔,都由千辛萬苦支持他的眾多生物注入生命的氣息,而終究融入,化為無形。

趕快開啟扉頁,展開一場豐富的感性智性的體驗吧!

至於我自己,已經闔上了書頁,預約了「追蹤師」行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生之奧義
Manières d’être vivant
作者: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
譯者:林佑軒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
1983年生,是法國極受關注的新生代哲學家、作家。他任教於艾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é),主要研究人類與生物的關係,特別是透過田野調查跟蹤野生生物。

莫席左已出版多部著作,如《在獸徑上》(暫譯,Sur la piste animale)、《生之奧義》、《重燃生之燼火》(Raviver les braises du vivant)等,並曾獲生態政治基金會獎(prix de la Fondation de l’écologie politique)、法蘭索瓦.索美文學獎(prix littéraire François Sommer)、法蘭西學術院賈克.拉夸獎(prix Jacques Lacroix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他的思想受到許多當代法國哲學家、評論家的肯認,尤其在於他對法國動物哲學的突破與貢獻。

在著作之外,莫席左也積極參與各種倡議活動,捍衛環境與自然生態,實踐他的哲學理念。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