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說,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有句名言:「每部小說都在告訴讀者:事情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簡單。」南非小說家柯慈(John Maxwell Coetzee)的當代經典《可恥》(Disgrace,舊譯《屈辱》)當然也不例外。不過,要從《可恥》一書看出事情哪裡不簡單,我們需要付出一點耐心細讀,而它也確實是一部值得我們如此對待的小說。
《可恥》的故事,講的是在大學任教的白人教授盧里利用權勢誘姦了一名黑人女學生。事情曝光後,不認為自己有錯的盧里自請離職,搬去鄉間和務農的女兒露西同住。幾天後,三名黑人暴徒闖進露西的家,把盧里痛打一頓後關進廁所,並且強姦了露西,然後把屋內財物搜刮了一番。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讀者不難看出:盧里對女學生所做的事,和三名暴徒對露西所做的事,兩者構成了某種對照,或至少是某種呼應。但這兩起性暴力事件,究竟構成什麼樣的對照或呼應?這就是這部小說不簡單的地方。
粗心大意的讀者,恐怕會把《可恥》讀成一則惡有惡報的道德寓言:誘姦了某人女兒的盧里,總算嘗到了自己女兒遭受性暴力是何種滋味。這個詮釋儘管不能說錯,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可恥》中隱含的南非語境
要看出《可恥》一書的不簡單之處,我們不妨從這本書的命運談起。雖然本書出版後廣獲國際好評,更讓作者柯慈二度榮膺布克獎殊榮,但當時的南非政府卻指控柯慈藉由這部小說詆毀黑人,就連南非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作家葛蒂瑪(Nadine Gordimer)也不留情面地批判柯慈,原因是書中黑人男性強姦白人女性的橋段,被認為強化了所謂「黑色威脅」(black peril)的歧視性敘事。
南非是個實施了46年種族隔離制度的國家。在此期間,「黑人男強姦白人女」的敘事不斷被渲染誇大,黑人男性對白人女性的威脅也不斷被強調。縱使從統計上看,在南非的強姦案件中,黑人女性受害者的比例是白人女性的9倍之多。
1999年,南非新國民黨(New National Party,其前身就是當年制定種族隔離法的南非國民黨)還曾貼出一幅競選海報,海報上穿襯衫打領帶的中年白人以專家神情向當執政當局沉痛警告:「婦女每日都生活在強姦威脅中。」海報指控,執政當局對強姦問題太過消極,並承諾一旦上台將重新動用死刑,嚴懲強姦犯。
在不解脈絡的人看來,這張海報或許沒什麼問題,但在一個長年受到「黑色威脅」敘事影響的社會裡,當讀者看到這樣一幅海報時,他所看到的很可能不僅只是「應該嚴懲強姦犯」這樣的訊息而已,更是「我們活在黑色威脅的社會裡。」
由此可見,《可恥》不光只是一部關於性暴力的作品,更是一部種族暴力與性別暴力交織在一起的作品。無論是盧里誘姦黑人女學生,還是黑人暴徒強姦露西,都有種族暴力的因素暗藏其中。
➤透過新譯版譯註讀出的訊息
為了召喚出不同種族之間彼此互有差異的社會脈絡和歷史記憶,柯慈在寫作《可恥》時,特意徵用了許多南非語境的特殊用語。在新譯版的《可恥》書中,譯者張茂芸特意費了一番功夫,把柯慈原著中使用異質語言的地方,用恰如其分的譯註呈現了出來,讓我這個柯慈的老讀者讀出了許多過去未曾體會到的滋味。
茲舉一例:在南非的語境裡,「boy」一詞除了可以指「男孩」,它同時也是對南非黑人男性的蔑稱。作為蔑稱時,不分年齡長幼都可稱作「boy」。在舊譯版裡,「boy」一詞被翻譯成「小子」,且未做任何註解。但在新譯版裡,「boy」被譯成「黑小子」,並透過譯註讓讀者了解這一用語隱含的貶義。
小說裡,盧里的女兒露西被三名黑人暴徒強姦的那天,露西聘僱的得力助手,名叫佩楚斯的黑人農夫不知何故不見蹤影。這點令盧里心生懷疑:三名暴徒是否根本和佩楚斯是一夥的?暴徒離去後,鄰居老先生艾汀格聽說了佩楚斯碰巧缺席的事,脫口而出說道:「那些人沒一個信得過的。」隨後更告訴盧里和露西,說他會再幫忙找另一個「黑小子」替他們修理汽車。
小說敘事者接著講了一句既關鍵又精巧的話:「他(按:指盧里)看過露西一聽人說『黑小子』就勃然大怒的樣子。但此刻露西毫無反應。」
這段話不僅呈現出鄰居艾汀格看待黑人時,多少帶著輕蔑的眼光,更顯示出露西對於種族壓迫的社會脈絡相當了解,而且相當在意。她不願意用帶有種族壓迫意味的語彙來指涉她的黑人助手,而且恐怕也不會同意艾汀格把佩楚斯輕易歸入「那些人」的做法。
➤被翻轉的西方傳統知識
上面這段有關「黑小子」的話,其重要性還不只如此。在小說中,相同或類似的詞語、隱喻、典故或故事情節經常重複出現,但每次出現時,總是巧妙地召喚出不同的語境和觀點。
例如在小說後半接近結尾的地方,「boy」一詞又再度在對話中出現,但意涵卻截然不同。
在強姦/強盜案發生後,盧里一直想說服露西不要繼續在鄉下經營農場,叫她把農場轉賣或轉租給佩楚斯,甚至還勸女兒去荷蘭(也就是南非的前殖民宗主國)休養,所有費用讓做爸爸的出。露西沒有表現出想要離開農場的意思,為此,盧里主動去找了佩楚斯,想先探探他的口風,看他會否願意承接露西的農場。到了佩楚斯的地盤,盧里發現佩楚斯的新家正準備做工程,而且他一副想要自己施工的樣子。對此盧里頗感訝異,佩楚斯於是說道:「我要自己挖溝,這個我可以自己來,用不著什麼技術,就是男生(boy)幹的活。挖溝只要是男生就行了。」
在前文中,「boy」原本是對南非黑人男性的蔑稱,但在這段對話裡,佩楚斯卻彷彿有意無意地用「boy」一詞來暗諷在課堂上講授英國文學,但卻連挖溝都不會的盧里教授。
更有意思的是小說敘事者接著這麼說:
佩楚斯也覺得自己講的話很好玩。他曾經是小男孩,如今再也回不去了。但現在他可以扮成小男孩(boy),一如貴為路易十六王后的瑪麗.安托內特也能扮成擠奶女工。
在這段話裡,歐洲的歷史典故和南非的社會脈絡被拼接在一起,令人產生一種異樣的陌生感。但正如敘事者所暗示的,扮成擠奶女工的王后當然還是王后,是掌握權力的人;而南非的黑人農夫佩楚斯縱使扮成了「boy」,但他依舊是在自己的地盤上掌握了權力的人。
事實上,整本小說的故事雖然都在南非發生,但作者柯慈卻經常徵用各種來自歐洲的歷史典故、文學典故,迫使讀者從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這些來自「西方」的傳統知識。
例如,在西方的傳統知識裡,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和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都是浪漫主義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大詩人。無論我們去網路上查維基百科或去圖書館裡翻看文學史論,必然都能讀到這兩位浪漫詩人何以偉大的理由。然而當盧里一口一個華茲華斯、一口一個拜倫,試圖藉此合理化自己誘姦女學生的行徑時,讀者卻彷彿能窺見西方浪漫主義傳統背後所隱含的暴力。
這種暴力,既出現在盧里誘姦女學生時所背誦的浪漫情詩裡,也出現在盧里的課堂裡。盧里誘姦女學生得逞後,隔週女學生來上課時,課堂上正好討論到華茲華斯詩裡為何使用了「侵奪」一詞。「你先查過字典的話,就會知道『侵奪』指的是逐漸侵入,或漸漸侵占的意思」,講台上的盧里如此對著班上說道。雖然盧里不認為自己的「浪漫行為」何錯之有,但這段話卻諷刺地點出了他正在做的事,當然,這段話也遙遠地呼應著南非遭受殖民壓迫的歷史記憶。
關於小說,米蘭.昆德拉還講過另一句名言:「小説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說出那些唯有小説才能訴説的事。」作為書評,本文當然無法代替《可恥》講出唯有《可恥》一書才能講述的事(就像在小說裡,盧里教授一直試圖代替女兒露西講述「被強姦」是怎麼一回事,但總是以失敗收場)。有興趣的讀者,還是得自行玩味《可恥》一書才行。●
(對本書的閱讀史和文本推敲有興趣的讀者,亦不妨參看筆者多年前為《可恥》舊譯版《屈辱》所寫的長文:〈你的故事,很難只是你的故事:柯慈《屈辱》與意義過載的強暴故事〉。)
Tags:
關於小說,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有句名言:「每部小說都在告訴讀者:事情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簡單。」南非小說家柯慈(John Maxwell Coetzee)的當代經典《可恥》(Disgrace,舊譯《屈辱》)當然也不例外。不過,要從《可恥》一書看出事情哪裡不簡單,我們需要付出一點耐心細讀,而它也確實是一部值得我們如此對待的小說。
《可恥》的故事,講的是在大學任教的白人教授盧里利用權勢誘姦了一名黑人女學生。事情曝光後,不認為自己有錯的盧里自請離職,搬去鄉間和務農的女兒露西同住。幾天後,三名黑人暴徒闖進露西的家,把盧里痛打一頓後關進廁所,並且強姦了露西,然後把屋內財物搜刮了一番。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讀者不難看出:盧里對女學生所做的事,和三名暴徒對露西所做的事,兩者構成了某種對照,或至少是某種呼應。但這兩起性暴力事件,究竟構成什麼樣的對照或呼應?這就是這部小說不簡單的地方。
粗心大意的讀者,恐怕會把《可恥》讀成一則惡有惡報的道德寓言:誘姦了某人女兒的盧里,總算嘗到了自己女兒遭受性暴力是何種滋味。這個詮釋儘管不能說錯,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可恥》中隱含的南非語境
要看出《可恥》一書的不簡單之處,我們不妨從這本書的命運談起。雖然本書出版後廣獲國際好評,更讓作者柯慈二度榮膺布克獎殊榮,但當時的南非政府卻指控柯慈藉由這部小說詆毀黑人,就連南非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作家葛蒂瑪(Nadine Gordimer)也不留情面地批判柯慈,原因是書中黑人男性強姦白人女性的橋段,被認為強化了所謂「黑色威脅」(black peril)的歧視性敘事。
南非是個實施了46年種族隔離制度的國家。在此期間,「黑人男強姦白人女」的敘事不斷被渲染誇大,黑人男性對白人女性的威脅也不斷被強調。縱使從統計上看,在南非的強姦案件中,黑人女性受害者的比例是白人女性的9倍之多。
1999年,南非新國民黨(New National Party,其前身就是當年制定種族隔離法的南非國民黨)還曾貼出一幅競選海報,海報上穿襯衫打領帶的中年白人以專家神情向當執政當局沉痛警告:「婦女每日都生活在強姦威脅中。」海報指控,執政當局對強姦問題太過消極,並承諾一旦上台將重新動用死刑,嚴懲強姦犯。
在不解脈絡的人看來,這張海報或許沒什麼問題,但在一個長年受到「黑色威脅」敘事影響的社會裡,當讀者看到這樣一幅海報時,他所看到的很可能不僅只是「應該嚴懲強姦犯」這樣的訊息而已,更是「我們活在黑色威脅的社會裡。」
由此可見,《可恥》不光只是一部關於性暴力的作品,更是一部種族暴力與性別暴力交織在一起的作品。無論是盧里誘姦黑人女學生,還是黑人暴徒強姦露西,都有種族暴力的因素暗藏其中。
➤透過新譯版譯註讀出的訊息
為了召喚出不同種族之間彼此互有差異的社會脈絡和歷史記憶,柯慈在寫作《可恥》時,特意徵用了許多南非語境的特殊用語。在新譯版的《可恥》書中,譯者張茂芸特意費了一番功夫,把柯慈原著中使用異質語言的地方,用恰如其分的譯註呈現了出來,讓我這個柯慈的老讀者讀出了許多過去未曾體會到的滋味。
茲舉一例:在南非的語境裡,「boy」一詞除了可以指「男孩」,它同時也是對南非黑人男性的蔑稱。作為蔑稱時,不分年齡長幼都可稱作「boy」。在舊譯版裡,「boy」一詞被翻譯成「小子」,且未做任何註解。但在新譯版裡,「boy」被譯成「黑小子」,並透過譯註讓讀者了解這一用語隱含的貶義。
小說裡,盧里的女兒露西被三名黑人暴徒強姦的那天,露西聘僱的得力助手,名叫佩楚斯的黑人農夫不知何故不見蹤影。這點令盧里心生懷疑:三名暴徒是否根本和佩楚斯是一夥的?暴徒離去後,鄰居老先生艾汀格聽說了佩楚斯碰巧缺席的事,脫口而出說道:「那些人沒一個信得過的。」隨後更告訴盧里和露西,說他會再幫忙找另一個「黑小子」替他們修理汽車。
小說敘事者接著講了一句既關鍵又精巧的話:「他(按:指盧里)看過露西一聽人說『黑小子』就勃然大怒的樣子。但此刻露西毫無反應。」
這段話不僅呈現出鄰居艾汀格看待黑人時,多少帶著輕蔑的眼光,更顯示出露西對於種族壓迫的社會脈絡相當了解,而且相當在意。她不願意用帶有種族壓迫意味的語彙來指涉她的黑人助手,而且恐怕也不會同意艾汀格把佩楚斯輕易歸入「那些人」的做法。
➤被翻轉的西方傳統知識
上面這段有關「黑小子」的話,其重要性還不只如此。在小說中,相同或類似的詞語、隱喻、典故或故事情節經常重複出現,但每次出現時,總是巧妙地召喚出不同的語境和觀點。
例如在小說後半接近結尾的地方,「boy」一詞又再度在對話中出現,但意涵卻截然不同。
在強姦/強盜案發生後,盧里一直想說服露西不要繼續在鄉下經營農場,叫她把農場轉賣或轉租給佩楚斯,甚至還勸女兒去荷蘭(也就是南非的前殖民宗主國)休養,所有費用讓做爸爸的出。露西沒有表現出想要離開農場的意思,為此,盧里主動去找了佩楚斯,想先探探他的口風,看他會否願意承接露西的農場。到了佩楚斯的地盤,盧里發現佩楚斯的新家正準備做工程,而且他一副想要自己施工的樣子。對此盧里頗感訝異,佩楚斯於是說道:「我要自己挖溝,這個我可以自己來,用不著什麼技術,就是男生(boy)幹的活。挖溝只要是男生就行了。」
在前文中,「boy」原本是對南非黑人男性的蔑稱,但在這段對話裡,佩楚斯卻彷彿有意無意地用「boy」一詞來暗諷在課堂上講授英國文學,但卻連挖溝都不會的盧里教授。
更有意思的是小說敘事者接著這麼說:
在這段話裡,歐洲的歷史典故和南非的社會脈絡被拼接在一起,令人產生一種異樣的陌生感。但正如敘事者所暗示的,扮成擠奶女工的王后當然還是王后,是掌握權力的人;而南非的黑人農夫佩楚斯縱使扮成了「boy」,但他依舊是在自己的地盤上掌握了權力的人。
事實上,整本小說的故事雖然都在南非發生,但作者柯慈卻經常徵用各種來自歐洲的歷史典故、文學典故,迫使讀者從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這些來自「西方」的傳統知識。
例如,在西方的傳統知識裡,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和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都是浪漫主義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大詩人。無論我們去網路上查維基百科或去圖書館裡翻看文學史論,必然都能讀到這兩位浪漫詩人何以偉大的理由。然而當盧里一口一個華茲華斯、一口一個拜倫,試圖藉此合理化自己誘姦女學生的行徑時,讀者卻彷彿能窺見西方浪漫主義傳統背後所隱含的暴力。
這種暴力,既出現在盧里誘姦女學生時所背誦的浪漫情詩裡,也出現在盧里的課堂裡。盧里誘姦女學生得逞後,隔週女學生來上課時,課堂上正好討論到華茲華斯詩裡為何使用了「侵奪」一詞。「你先查過字典的話,就會知道『侵奪』指的是逐漸侵入,或漸漸侵占的意思」,講台上的盧里如此對著班上說道。雖然盧里不認為自己的「浪漫行為」何錯之有,但這段話卻諷刺地點出了他正在做的事,當然,這段話也遙遠地呼應著南非遭受殖民壓迫的歷史記憶。
關於小說,米蘭.昆德拉還講過另一句名言:「小説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說出那些唯有小説才能訴説的事。」作為書評,本文當然無法代替《可恥》講出唯有《可恥》一書才能講述的事(就像在小說裡,盧里教授一直試圖代替女兒露西講述「被強姦」是怎麼一回事,但總是以失敗收場)。有興趣的讀者,還是得自行玩味《可恥》一書才行。●
(對本書的閱讀史和文本推敲有興趣的讀者,亦不妨參看筆者多年前為《可恥》舊譯版《屈辱》所寫的長文:〈你的故事,很難只是你的故事:柯慈《屈辱》與意義過載的強暴故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閱讀非洲‧專訪》島嶼人是偉大的旅行者,面對國際列強,反思台灣:費爾文.薩爾《非洲烏托邦》
閱讀更多
閱讀非洲‧書單》10部文學認識當代非洲 ft.阿迪契、迪奧普、歐比奧馬、米亞・科托、柯慈與古納
閱讀更多
書評》多維交織的非洲現代史詩:解讀《邊緣人的合奏曲》
閱讀更多